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丰子恺旧居陈列室

科普小知识 2022-09-10 13:22:37
...

上海繁华的陕西南路与淮海中路交接处,有成排西班牙式联排别墅,名为“长乐邨”。名画家、作家丰子恺的旧居在其间93号小楼,丰先生从1954年搬来,一直住到1975年去世。因二楼阳台有东南、西南两天窗,老先生为之取名为“日月楼”,为热爱他的几代读者所熟知。

中文名称:丰子恺旧居陈列室

开放时间:2010年3月21日

类别:名人旧居

1、简介


丰子恺旧居陈列馆

丰子恺旧居陈列室,是丰子恺先生生前1954-1975年时在上海的寓所,名“日月楼”。1975年丰老去世后,家人以调房的方式陆续搬出“日月楼”。三年前,丰老一位后代以三百五十万元价格,重新“买回”二三楼租赁权,两家住户搬走后,丰家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尝试对外开放,成为上海独特的一个“民办公助”名人故居开放模式。

“丰子恺旧居陈列室”铜牌挂牌仪式举行,并继续对外免费开放,配有他经典漫画的“旧居”铜牌匾放在展室显著位置。此消息报纸登载后,慕名参观的读者川流不息,一楼按钮声响个不停。记者采访时,当天家属值班员、丰老的外孙宋雪君时常一听到铃声,就直奔二楼阳台,按下开关设置,向下探头,亲切地说道:“门开了,请上来。”这六个字,一遍遍说个不停。

2、人物介绍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丰子恺散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在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因而积郁成疾,于1975年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为“爸爸”,夏丏尊为“妈妈”,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曾写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院。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丰子恺

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返上海。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我的儿子》。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多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白鹅》被编入初中一年级、四年级课文、《竹影》被编入初中一年级课文,《手指》被编为初中、小学六年级课程。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3、馆内布局

一栋三层西班牙式楼房。走进二楼,柔软的地毯、浅绿色的干净墙面映入眼帘。窗户四面敞开,满眼翠绿,幽雅恬静。两三名游客正踱步欣赏着墙上的丰子恺字画。

最为别致的二楼室内阳台,中间有一个梯形突口,既有南窗,又有东南、西南窗,还有天窗。据值班的丰子恺外孙女杨朝婴介绍,通过天窗可以看到外面的日月运转,这就是“日月楼”的由来。阳台内物品按照丰子恺起居时的原样放置:阳台一侧放着一张1.5米宽的床,一副“星河界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长”的对联挂在床的两侧,横批便是“日月楼”。旁边是一张陈旧古朴的写字桌,桌子上摆着笔墨纸砚,一盏老式吊灯垂到桌沿。

墙上的字画、壁橱内的笔记则记录着丰子恺一生的非凡成就。目前墙上的字画有20余幅,均是丰子恺的代表作。

4、相关报道

斯人已去阳台如故

“现在‘日月楼’的阳台布置与过去一模一样,桌子、床都是当年用过的。”丰子恺七个子女中唯一健在、今年83岁的丰一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父亲去世后这些家具都搬回浙江老家缘缘堂放置,上海旧居开放前,家人又从缘缘堂一一运回,重新摆在原处。


丰子恺旧居陈列室

2005年后丰老的子女陆续去世,一直陪伴父亲的丰一吟成了旧居修缮最有权威的发言者。她根据记忆和照片,提出了诸多细节改造的问题,譬如墙角线如何走、颜色调配等。墙壁的颜色是绿色,但深浅有所调整。她解释说:“那时太绿了,太深,过于显眼。现在颜色比较好,比那时好看,淡一点才好。”

宋雪君提及一个细节:二、三楼搬走的住户是两家,有一户是小青年,赶时髦,打通墙,房间变化很大。而另一家是借给人住,什么都没动,铁门、灯具、把手全部是原物。他说:“这户人家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们就根据原样仿照了另外一间。装修时,市、区文物部门提出,这不是一般装修队能做的,要找一家有资质的工程队。”

二、三楼共有五间房,使用面积六十五平方米。丰家第三代各显特点,会设计的就做展板,爱动手的就量尺寸,爱写东西的就收集史料,居然在面积不大的居室中,挂出几十幅介绍丰老创作一生的展板。记者仔细观看后,感到其布展的专业水准不逊于社会上的中型展览,内容适宜还透着亲切。

一楼还有三户人家居住,给一楼大门的开关带来诸多不便,参观者需要按铃,二楼值班者要反复按钮。宋雪君无奈地说:“很多来参观的读者都呼吁能把一楼问题解决,恢复完整的丰家格局,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给大家看。但是现在房价都涨上来,很难办,一楼有一户只有四平方米,开价却是五十万元。”

他人入梦时老人独作画

“日月楼”二楼阳台上安放着丰子恺曾经睡过的一张短短的小床,长只有一米五十八,而丰老的身高,据宋雪君等家人根据1965年一张旧照片的考证,大约为一米七四。也就是说,老人多年屈着腿脚睡觉。

丰一吟回忆说:“‘*’中非要我们让出房间,*派老在一楼开会,没办法,搬来几户人家,我们家只能紧缩面积。父亲希望睡在阳台上,清静一些。我们担心脚伸不直,他说,没关系,睡觉不是伸直睡的。”宋雪君说:“*派认为你是反动权威,凭什么住那么多房子?而劳动人民住得那么不好,就抢走了房间。”

丰子恺自1973年起都是清晨四点起来,偷着画《护生画集》第六册。丰一吟说:“父亲估计这个时辰*派不会突然跑来,他画好就藏起来。”家人明白丰老的私下心愿,那就是实现弘一法师画完《护生画集》的嘱托。原定第六册应在1978年画完,但1973年时老人觉得自己身体不行了,他决心提早做完这项工作。宋雪君说:“做这事,是与‘*’对着干的,家里很担心。老人在别人都睡觉时,自己悄悄地画完最后的一百幅画。”

丰子恺曾经下干校劳动,大西北风中去摘棉花,半夜急行军,动作慢了还要挨骂。宋雪君说:“那时,他晚上和白天衣着的区别就是脱掉一双鞋。”宋雪君印象中那时的外公:喝闷酒,话很少。

1969年一天清晨,老人在家摔倒,但是坚持自己爬起来,硬撑半个身子。医生说,他能够硬撑起来,使他避免瘫痪。大夫开三个月病假条,他就回来,但医生给的药一粒也不吃。宋雪君回忆道:“外公说,如果吃药,病好了,还要回去。他不想再去干校或单位。”

“他没有等到那一天”

丰一吟记得,“*”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贱卖钢琴、家具,那些家具有弧形,有的像野兽腿一样。丰老劝慰说:“家具不要珍惜它,它寿命肯定比人长。”丰一吟感叹而道:“现在他人不在了,但他用过的床、桌子还在。”病重时,是丰一吟背着瘦弱的老人下楼。“很可惜,他去世的第二年就粉碎‘*’,他没有等到那一天。”

到了八十年代,丰一吟觉得对父亲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出版他的文集。她和大姐一道,到上海漕溪北路藏书楼查阅父亲的作品,用复写纸抄写下来,中午吃带去的面包,顾不上休息。

丰一吟现在记住的都是“日月楼”曾经的温暖场面:“过节时很热闹,三代人齐聚,晚饭后布置联欢会,做游戏,猜谜语,击鼓传花,放烟花爆竹。孩子们都很高兴,感觉到这个地方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当年邻居的小姑娘张莉芳由于母亲在郊区工作,长期在丰家吃午饭,她告诉记者:“他们家的活动我们都参加,大客厅中丰一吟给我们讲故事,弹钢琴,丰老就给我们画画,画我们的神态。”

5、开放相关

每周三到周日开放

五位第三代轮流值班

“日月楼”二、三楼被“买回”租赁权后,丰家后人们达成协议:这地方不住人,对外免费开放,因为丰老的画作是为普通百姓而画的。现在从周三到周日为开放日,由五位第三代和志愿者轮流值班。

他们还特意在一楼大门上贴告示,如果周一、二不开放日,有朋友需要参观,可以电话联系,他们愿意赶过来开门。记者注意到,联系的电话号码附在旁边。

宋雪君介绍说,旧居日常的维护费用很低,水用得很少,电用得相对多一点,每月还需交租金150元,一年1800元,实际上这相当于物业费用。他特别感谢*文化部门的相助,去年从卢湾区文化发展基金拨来一笔专款,专门用于旧居的宣传、展出等活动。


丰子恺旧居陈列室

他们对来客的唯一要求就是,留下自己的姓名和所在地区。宋雪君回忆说,未开放前,很多慕名来“日月楼”的人往往碰壁,被住户挡住,说这里已不是丰家,不能参观。作为丰家后人,知道后很不是滋味。现在旧居如愿开放,丰家人都感到特别兴奋。试开放两年多来,留言簿上的朋友来访已达两万名。

记者在旧居发现,有不少志愿者为来访者义务服务,热心解说,忙里忙外。宋雪君说,志愿人员都是丰老先生的崇拜者,大都退休,愿意来“日月楼”帮忙,不计较报酬,中午从自家带饭来。一位叫吴阿宝的志愿者说,在丰老先生的“日月楼”干活,我们心里踏实、有味。

宋雪君说,以前对老人的了解远远不够,现在从事“日月楼”工作,我们也不断通过阅读来加深理解。“以前老觉得老人在‘*’中一声不响,最近读了老人与幼子丰新枚的大量通信,才知道其实他脑子里想得很多。”外公在信中描述“*”运动中的诸多细节,谈了自己的判断,让他体会到老人思考深远的一面。

丰子恺曾说过:“人生就是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资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只有像弘一法师站在三层,像我这种人是二楼的,我脚力好的话,到三楼看看,平时还是回到二楼。”丰家后人喜欢这段哲理话语,把它贴在“日月楼”二楼至三楼拐弯处,不少读者都会在这里停下来,读后会心一笑。

6、参观指南

丰子恺旧居陈列室

地址:上海陕西路39弄93号

开放日期:每周三、四、五、六、日

开上时间:10:00-16:30(免费开放)

票价: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