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古城
“芜湖古城”在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部,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芜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兵燹战火,但是始终保留着的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应俱全。
1、景点简介
“芜湖古城”在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部,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公元前109年,始设芜湖县,“芜湖古城”的雏形初显,直至明清时期,“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
芜湖古城
“芜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兵燹战火,但是始终保留着的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应俱全。
2、历史沿革
芜湖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设县。直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为拱卫都城建邺(今南京)的安全,孙权于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将芜湖城迁至县内的鸡毛山一带,这也是芜湖作为“城”的最早年代,也是“芜湖古城”的雏形。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5年),芜湖建造了宋城。自宋以后,元、明、清至民国700余年,“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新建造了“芜湖古城”。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明代城基上重修,划长街于城外。至光绪二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将残破的城垣拓为环城马路。城内主要由花街、南正街、薪市街、儒林街和肖家巷等历史街区构成,街两旁店铺林立,多为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呈徽派民居风格,前店后场,街面材料一律为青石板和麻石条,下设阴沟,其中形成于明万历年间的南正街是我市最早的商业步行街,至今仍保留着江南历史传统步行街的风貌。
芜湖古城
由于芜湖城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青弋江的皖南农作区的广阔腹地,芜湖城在唐宋时期得以生存、发展并壮大。明清时期,尤其是1876年芜湖开埠通商后,以李鸿章家族为背景的“芜湖米市”的兴起,外来文化和芜湖的社会经济迅速交融,进一步发展,使得芜湖城迅速扩张,成为安徽沿江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十里长街”和现在遗留的“芜湖古城”就是芜湖曾经辉煌的最好见证,它是城市的“年轮”,也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文脉。
“芜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兵燹战火,但是始终保留着的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应俱全。
3、地理位置
芜湖古城一景
“芜湖古城”位于芜湖市南部,地处镜湖区环城北路、环城东路、沿河路、九华中路围合的区域,面积约30公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徽商文化为主、多种文化汇交,以及悠久的历史积淀,芜湖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青弋江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这里,全国最古老的城隍庙现仍香火兴旺,建于宋朝的“县学学宫”—大成殿至今仍保存完好。通过调查摸底,“芜湖古城”内有53处历史建筑保存相对完好,近期又在上述基础上发掘了8处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名人故居(如张恨水故居遗址、钟家庆故居、汪道涵故居等)。如今,历史遗留下来的“芜湖古城”部分巷道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整体格局,保留着传统的商业风貌。
4、景点保护
对于古城内及临近街区的现状建筑主要通过拆除、遮挡、新建、修改、保护五种处理措施加以整治。
拆除
拆除和部分拆除严重影响风貌景观的建筑及建筑质量不高,结构已经损坏的危房,包括:
1、古城中大多数已接近甚至超出使用年限的民居式住宅,如公署路两侧民居,儒林街两侧一些破损的低层住宅等。
2、环城南路北侧的多层住宅更新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徽派民居建筑。
3、拆除围绕大成殿周围十二中校舍建筑,更新为文庙景观建筑群。
芜湖古城
遮挡和新建
保留新华小区、罗家闸小区、二中等建筑,在这些建筑近古城一侧补建临街廊子和墙,并适当留出绿化带,视线上隔离和遮挡小区多层住宅及学校建筑的高大体量,在原有城隍庙门头的基础上,新建城隍庙建筑群。
修改
1、保留南门湾、南正街街道走向及尺度,建筑形式及格局,对其立面进行整理。
2、维护修缮传统民居。
3、对于体量合适的非民居建筑,要对其立面进行改造,在色彩符号上予以协调处理。
芜湖古城风光
保护
1、对第三章芜湖古城历史遗存建筑表中提及的历史建筑采用整体保护、局部修复的方法加以整治。
2、重点保护衙署前门和文庙大成殿两处市级重点文保建筑。
5、主要景点
弋江经理部
弋江经理部坐落在南正街北端东向,位居古城西南隅,面阔三间7.06米,两进加天井14.60米,建筑占地面积103平方米。该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硬山屋顶,现盖机制平瓦,抬梁、穿斗两式并用式梁架,材料、做工、装饰都较考究,矮窗、撑拱雕刻十分精美。一楼水泥地坪,二楼木地板。弋江经理部是当年古城内一处重要的商铺,是芜湖历史上商业繁荣的见证。
望火台
望火台坐落在环城南路中部56号。该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属于公共建筑,本体平面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38米,南北宽8.50米,占地面积37.23平方木,建筑面18.12米,进深11.17米,占地面积202.40平方米。砖混结构,立面为三层,总高为积84.32平方米,总的面阔13.26米,其中第二层是水泥平顶,四檐有水泥栏板围护,第三层是一个方形楼阁,四阿顶,脊为水泥浇注。墙体用青砖扁砌,实心,外粉沙灰。每层都开有窗户,二层平顶向外挑出三线,阁楼四檐有封沿板,东西两向开有门,砖砌外挑券式门罩。该建筑造型特别,尤其是楼阁的屋顶式样,是芜湖现存历史建筑中仅有的一例,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考价值。
芜湖古城一景
大清*
大清*的沿革:光绪五年,芜湖知县屈承福在老城厢建造*,当时称芜湖官牢,后来称为旧监,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沈宝琛(chēn)重修于县署后方,在它的西北部增造三重平房,作为官牢各科的办公室,宣统二年也就是公元1910年,官牢改办习艺所。芜湖知县隶属芜湖道台,芜湖道台管辖皖南一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芜湖关道童德璋在原芜湖官牢的基础上开辟大清新式*,童德璋分离看守所,合并了原男所、女所,实际就是沈宝琛的*,就如现在“芜湖古城”由镜湖区承建,毋庸质疑也是芜湖市的建设项目。由此芜湖大清*可以追溯到光绪五年(1879年),跨越了三个世纪。大清*与县衙近而不邻,同受明清城墙庇护。
大清*是芜湖古城的有机组成,彰显了古代司法向近现代的过渡。大清*在解放后是芜湖*局的六科、七科,到七十年代,省一监和少管所先后北迁,芜湖汽车发动机厂接用。从当时来讲,芜湖的模范*只是皖南片的*,南京老虎桥*是江南模范*,两者犹如父子。安庆的鹭鸶桥*是民国皖省第一*,芜湖*屈居二监。南京拆毁老虎桥*,芜湖大清*跃升为古代*的绝版,上海提蓝桥*是1935年才建成如今的模样,且已演变为*博物馆,淡化了*主题,东北旅顺的日俄*是外国在华*,重庆的渣滓洞*是非司法*。芜湖*是原版的晚清建筑,附丽着*是司法工具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