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浩
张学浩,京剧旦角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之子。虽然自幼入中国戏曲学校学的是大武生,但自小在家里受到父亲的熏陶,对张派旦角特色非常熟悉。他从一九九四年到美国定居,常应邀在演武戏时加演一出张派旦角戏,并被聘为当地中国艺术交流中心艺术总监和张君秋艺术学会主任。近年,为整理其父艺术资料回到北京,更加刻苦钻研张派演唱。
中文名:张学浩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47年职业京剧武生,后改旦行毕业院校中国戏曲学校代表作品《龙凤呈祥》、《状元媒》、《望江亭》性别男师父茹元俊,张君秋
1、个人简介
张学浩,张君秋先生第四子。1958年拜京剧武生茹元俊为师,工长靠大武生,毕业后从事京剧武生表演。由于从小受父亲艺术的熏染和浸润,又有得天独厚的遗传基因,经过多年的潜心研习与雕琢,其神韵酷似其父。近年来他改习青衣,将传承、弘扬张派艺术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并得到梅葆玖先生等老一辈的艺术家的鼓励和支持。
2、活动年表
2005年10月20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十八日,晚: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张派代表剧目汇演第七天
张学浩
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张派代表剧目汇演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此为汇演最后一天,为闭幕式暨大型演唱会,参加清唱演出者为薛亚萍、杨淑蕊、王蓉蓉、董翠娜、张萍、赵秀君、关静兰、雷英、吴吟秋、张学敏、赵群、姜亦珊、翟萍、刘明珠、温如华、刘铮、王润菁、张立媛、杨永树等,最后由张君秋子女张学津、张学浩、张学济、张学海四人联袂演出《状元媒》“宫中”一折。
2007年12月1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廿二日,13时30分:“菊坛名角·走马换将”烟台市京剧院、上海京剧院联合演出第二场“菊坛名角·走马换将”烟台市京剧院、上海京剧院联合演出第二场在逸夫舞台举行。
演出剧目
《挑华车》(傅希如,齐宝玉,刘大可,李雪计)
《龙凤呈祥》(洞房)(张学浩,范永亮,刘长江)
《探阴山》(高明博)
《三堂会审》(董翠娜,米彦民,萧润年,何澍,许锦根)
2008年7月12日,农历戊子年六月初十日:烟台市京剧院首演《西厢记》
烟台市京剧院首演改编历史剧《西厢记》,由董翠娜主演。张学浩导演。该剧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完善。首先,该剧的结尾部分进行了较大修订,使剧情更加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此外,原版《西厢记》的时长大概是4个小时,新编版适应现代社会节奏,时长压缩到两个半小时。
2010年10月23日,农历庚寅年九月十六日:烟台纪念张君秋诞辰90周年公益演出第一场
烟台市京剧院在烟台大剧院举行纪念张君秋诞辰90周年公益演出活动。此次活动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烟台市京剧院承办,烟台大剧院等协办。本日举行名家、名段演唱会。
参加演唱会的有张学浩、张新、李鸣岩、朱强、裘芸、董翠娜、薛亚萍、翟萍、周爱芝、姜亦珊、赵群、刘栋、郭岩、王燕、赵芳媛、王奕戈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上演经典张派名剧《望江亭》、《状元媒》、《赵氏孤儿》、《诗文会》选场及京剧《大登殿》,琴师李亦平、费玉明、张宝荣及鼓师金惠武现场为烟台观众展示精彩演奏技艺。
2011年10月15日,农历辛卯年九月十九日,9时:刘雪涛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刘雪涛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
灵堂悬挂着欧阳中石先生亲笔题写的一副挽联:“雪花随羽化,涛韵逐云归”。灵堂入口则是书法家米南阳送来的挽联:“梨园秋风残菊雪,艺坛夜月噩泪涛”。
谭元寿、张学浩、张学治等人为刘雪涛先生送行。张学浩还亲自题写了挽联:“与先父君秋艺海同舟辅佐张派五十载,成良友知己亲如兄弟携手同心写春秋”。
2013年12月20日,农历癸巳年冬月十八日,上午:张学津去世一周年追思会举行
在张学津去世一周年之际,北京京剧院举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追思会”。剧院领导,张学津家属、同事、弟子和专家学者缅怀其艺术、品德,共话马派艺术乃至京剧艺术传承、发展。李恩杰、梅葆玖、张学浩、叶金援、朱强、杜鹏、张关正、金惠武、唐义刚、李宏图、孟兆祯、黄德华、姜亦珊、刘胜利等参加。
2014年4月26日,农历甲午年三月廿七日,晚:烟台市*礼堂2014年4月26日演出
为庆祝“国家艺术院团联络基层基地”“国家京剧院山东省鲁东京剧文化促进会基地”成立两周年,国家京剧院和山东省鲁东京剧文化促进会联合在烟台市*礼堂举行京剧演唱会活动。张建国、董圆圆、唐禾香、顾谦董翠娜、张学浩、王慧娟等参加演出。
3、继承与发扬
张学浩唱念中与其父口型一致,喷口、气口处处显示出张派风采神韵。在某场独唱会中,还发掘出久不见于舞台的《银屏公主》、《楚宫恨》、《祭江》等唱段,确是弘扬了张派艺术,并可以为学习张派的范本。许多内行认为,学习钟荣、张学浩二位接近原汁原味的演唱,会比学习有了变革的更有利于继承和今后的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