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东北大鼓

科普小知识2022-09-10 19:23:44
...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黑,吉,辽)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并一度盛行于东北,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称:东北大鼓

遗产类别:曲艺

批准日期:2006年

遗产编号:Ⅴ-6

申报地区:辽宁,黑龙江

1、东北大鼓简介

东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2、历史溯源

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说:一说清乾隆年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东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及二人转逐渐形成的。据霍大顺介绍,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东北大鼓发展到鼎盛时期,在沈阳的各茶楼、北市场、小河沿等地,到处都能听到东北大鼓。当时张作霖就很爱听著名艺人霍树棠唱的东北大鼓。


1

东北大鼓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许多艺人在演出中甚至当众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称把垛说书。演出的节目以中篇为主,有《回杯记》、《瓦岗寨》、《彩云球》、《四马投唐》、《白玉楼》等。19世纪末东北大鼓进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节目,唱词也移植了一些子弟书词。知名艺人有车德宝、门振邦、王德生、张万胜等。20世纪初期,大批女艺人进入东北大鼓表演行列,男艺人退而伴奏。当时知名的女艺人有刘问霞、金蝴蝶、尹莲福、侯莲桂等,其中刘问霞曾获得过奉天大鼓鼓王的称号。号称书场姊妹花的朱玺珍和朱士喜姐妹挑梁的朱家班曾于20世纪30年代到天津演出,朱玺珍在那里被誉为辽宁大鼓皇后;由傅凌阁及其4个女儿傅凤云、傅翠云、傅桂云和傅慧云挑梁的傅家班,则将东北大鼓带到了北京。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真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代表性艺人有霍树棠等;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代表性艺人有任占奎等;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代表性艺人有刘桐玺等;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代表性艺人有徐香九等;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代表性艺人有陈清远等。

*成立后,东北大鼓创作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较多,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重要的新节目有《烈火金钢》、《红岩》、《节振国》等长篇大书和《杨靖宇大摆口袋阵》、《白求恩》、《渔夫恨》、《*来到十三陵》、《刑场上的婚礼》等短篇唱段。

3、艺术特色

东北大鼓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2

东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唱词的基本形式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还有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等小调为它的辅助唱腔。

东北大鼓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随着地狱、风俗、人情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以沈阳为轴心的奉调唱腔优美抒情,适宜演唱《红楼梦》之类故事曲目;以营口、盖县、岫岩、海城为轴心的南城调唱腔慷慨激昂,适宜演唱《三国演义》等铁马金戈类故事的曲目;以锦州为轴心的西城调唱腔哀怨低沉,适宜《孟姜女寻夫》等悲壮类故事的曲目;还有吉林为轴心的东城调和流行于黑龙江的江北调(又称北城调)等。

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约200段,今存约150段。可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三类。子弟书段大多取材明清小说与流行戏曲,唱词高雅、富有文采,少数作品反映清代现实生活。三国段中有写刘备、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的曲目。草段是民间艺人编演的通俗唱词,题材广泛。解放后,又出现了大批现代曲目,如《杨靖宇大摆口袋阵》、《茅屋逢春》等。

4、传承价值

东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如《忆真妃》被多种鼓曲移植,唱腔曲牌【慢西城】被二人转吸收等等。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在沈阳,现在基本没有演出东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围,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最年轻的艺人也年近花甲,霍树棠当年教的21个学生也都转行了,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东北大鼓的听众大批转移,传承和演出遇到严重困难,生存出现危机,在此情势下,保护和发展东北大鼓刻不容缓。目前,沈阳市已开展了普查征集资料实物,编撰东北大鼓系列丛书等工作,以保护濒危的东北大鼓艺术。

5、相关展览活动

从9月30日至10月9日,在沈阳市群众艺术馆五楼展厅举办,以“喜迎十八大放歌新沈阳”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展览让市民产生了浓厚兴趣。


3

东北大鼓原名奉天大鼓,又名辽宁大鼓。以沈阳为中心,分为五大流派:奉派(沈阳),西城调(辽西),南城调(辽南),东城调(吉林),江北派(黑龙江)。东北大鼓起源有二说:一说清乾隆年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奉天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1906年始用奉天大鼓之名,1928年改称辽宁大鼓,1945年开始才通称东北大鼓。2006年,沈阳的“东北大鼓”成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次“东北大鼓”展览的内容很丰富,文化内涵也很深。为了满足更多市民对“东北大鼓”的了解,展览将继续办下去。

6、曲艺文化现状

半个多世纪前,东北大鼓就像如今的流行音乐一样火爆。为能听段儿“东北大鼓”,粉丝们甚至要爬上窗台,挤坏门框。

如今,在吉林省内,能够表演东北大鼓的艺人,还不到70人。日前,记者采访了3位“东北大鼓”的传承人。

火爆时高晓华是圈里“歌后”

55岁的高晓华,东北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东北大鼓”火爆的时候,她在圈儿里的地位,就是“歌后”。东北三省的各个书馆,只要挂上有高晓华出演,肯定场场爆满。

高晓华,19岁就出道表演。父亲就是她的师傅。“我十几岁就能唱,那时候写完作业,偷着练功。”虽然,一家有9口人,从事这项表演,可高父却不愿意让女儿学唱“东北大鼓”。以往的东北大鼓,表演者多半都是男性,而且,这门行当,要四处表演,非常辛苦。但看着女儿的执著,高父还是口口相传,教女儿唱鼓书。

从首次登台表演开始,这个年轻的小姑娘,就成了轰动一时的明星。“一是女说书先生少,二是当时我年轻、漂亮。”高晓华说,当时确实感受到粉丝们的热情。


4

“我记得,当时在双城演出,当地第一美男子,场场都到。后来,非要跟我处朋友。我早就结婚了,吓得连夜就卷铺盖回了家。”高晓华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异常兴奋。

因为唱鼓书当年成“剩女”

35岁的李春梅,是目前“东北大鼓”表演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她学习“东北大鼓”,完全是为完成父亲的心愿。她的父亲李文,艺名李德全,是榆树市一名非常优秀的“东北大鼓”表演者。随着“东北大鼓”的没落,老人已有几十年没摸过鼓槌。

聪明伶俐的李春梅,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对于“东北大鼓”,算得上是无师自通。“孩子,你要是喜欢,就学吧,要不爸的这面鼓,就白瞎了。”看着老父殷切的眼神,李春梅决定,学唱“东北大鼓”。母亲首先反对,学唱大鼓,将来找婆家都难。

可李春梅还是想坚持。可就是因为她的坚持,25岁,还没找到婆家,李春梅成了“剩女”,“我当时就想,就算嫁不出去,也得坚持唱。”后来,李春梅还是遇到了支持她、理解她的爱人。

挖掘保护古书、古段

“东北大鼓”奉派代表人孙长禄,56岁。他20多岁学艺,“东北大鼓”一再没落,可他还是坚持表演。他说:“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表演者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伴奏。”孙长禄先生说:“除了自己学的‘奉派’,还有‘南城调’、‘东城调’等。而‘东北大鼓’的一些古段、古书,包括大部分历史和传说,都很受百姓欢迎。”孙长禄特别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段子,都传下去。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除了自身条件好,还有就是热爱学习这门艺术,是个很苦的差事。”

沉寂了半个多世纪,2006年,东北大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省东北戏曲频道,自2007年开播,就一直把挖掘东北大鼓的历史,四处寻访鼓书艺人。目前,通过走访,把长春、榆树、怀德、四平以及黑龙江等地近70位鼓书艺人邀请进了演播室,录制节目。东北戏曲频道制片人小时说,抢救和挖掘东北大鼓,是每一个东北人应尽的义务,他们会利用手头的资源,把这项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

7、代表作品

《露泪缘》、《忆真妃》《烈火金钢》、《红岩》、《节振国》等。

上一篇:扬剧

下一篇:美人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