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母怀文
綦毋怀文,姓綦毋(音其吴,qíwú),名怀文,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冶金家。他生活在公元六世纪北朝的东魏、北齐间,具体生卒年代历史上缺乏记载,只知道他好“道术”,曾经作过北齐的信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刺史。綦毋怀文能在140O多年前,在钢铁冶炼、制刀、淬火工艺等方面作出如此杰出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姓名:綦母怀文
所处时代:北齐
专长:善于卜筮、以道术事高祖
生卒年月:不详
1、生平简介
綦毋怀文,不知何郡人。以道术事高祖。武定初,官军与周文战于邙山。是时官军旗帜尽赤,西军尽黑。怀文言于高祖曰:"赤火色,黑水色,水能灭火,不宜以赤对黑。土胜水,宜改为黄。"高祖遂改为赭黄,所谓河阳幡者。
又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今襄国冶家所铸宿柔铤,乃其遗法,作刀犹甚快利,不能截三十札也。怀文云:"广平郡南干子城是干将铸□处,其土可以莹刀。怀文官至信州刺史。
又有孙正言,谓人曰:"我昔武定中为广州士曹,闻城人曹普演言:“高王诸儿,阿保当为天子,至高德之承之,当灭。”"阿保谓天保,德之谓德昌也,灭年号承光,即承之也。
2、原文注释
綦母怀文
他又打造宿铁刀,方法是把生铁和熟铁放在一起烧炼,经过几个晚上就变成钢。用熟铁制作刀脊,浸在牲畜的尿中,用牲畜的油脂淬火,可以斩断三十札的锁甲。现在襄国所炼的钢,就用他的方法,铸成刀很锋利,但不能截断三十札。他说过:“广平郡南面干子城是干将铸剑的地方,其土可以磨刀。”怀文官至信州刺史。
又有个叫逐正直的,对人说:“过去亘迈年间我为卢业士曹,听城人堕萱远说,矗旦诸王的子孙中,阿保应该作天子,高德之继承,然后就该灭亡了。”阿保说的是玉堡年,德之说的是擅旦年,幽擅灭亡时年号是丞光,也就是继承的意思。
3、历史传说
綦母怀文,北朝北齐冶金家。生卒年不详。曾任北齐时的信州(今四川万县和湖北巴东之间)刺史。他是有记载的最早应用灌钢技术的实践者。他将生铁水灌注到未经锻打的熟铁中而制成灌钢,又以柔钢为脊,灌钢为刃,成功地使用了油淬和尿淬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制成刀锋刚利的宿铁刀,据传能斩甲30层。
据《北史》和《北齐书》记载,他曾使用“灌钢法”冶炼钢刀及利用两种淬火介质进行淬火以制作刀具。这是古代关于灌钢技术最详细、最明确的较早记载。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少量文献有关于灌钢的记载,但都非常简略,使后人难以了解其具体含义和方法。因此可以说,綦毋怀文虽然可能不是灌钢法的最早发明者,但却是目前所知灌钢法的最早实践者和革新者,为灌钢法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传世“襄国宿铁刀”——隋唐进贡上品
宿铁刀
《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述:唐邢州(治在今邢台市),即钜鹿郡,亦即隋襄国郡的土贡为“丝、布、磁器、刀、文石”。由此可见,在隋唐时期,襄国郡綦村生产的“襄国宿铁刀”,仍是久负盛名、深受皇室厚爱的地方特产。 邢台史学家赵福寿在他的《隋唐襄国刀及其锻炼方法源流考》一文中写道:“自历史文献记载张耳长刀开始,襄国就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冶铁炼钢制造刀剑的技术,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经过冶铁、炒钢、百炼钢、灌钢、等几个不同的工艺发展阶段。其中,灌钢法以及灌钢熟铁复合制造刀剑工艺,很有可能就是綦母怀文在襄国或其辖境铁冶区首先发明,经由襄国推广到全国的。基于此,襄国的刀剑生产发展到隋、唐时期,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水平上,均达到最高峰。襄国作为大唐帝国以优质刀剑向朝廷进贡的地区,在当时的影响非常之大。”在这里,赵先生不仅强调了襄国刀的技术质量是全国“最高峰”,更基本确认:灌钢宿铁刀为“綦母怀文是在襄国或其辖境铁冶区首先发明”的。因当时襄国成气候的铁冶区,只有綦村铁冶独此一家。毫无疑问,其中“辖境铁冶区”就是指沙河綦村铁冶。《北齐书》和唐李延寿《北史·綦毋怀文传》中都记载:“今襄国冶家所铸宿柔铤,是其遗法,作刀犹甚快利,但不能顿截三十扎也”。隋唐时的宿铁刀,虽然不能顿截三十扎甲胄,却“犹甚快利”。这就说明綦母怀文在沙河綦村发明的灌钢技术,代代相传,直至隋唐时的襄国宿铁刀质量仍然位居全国一流的最高水平。
4、主要成就
綦母怀文,北齐时人,灌钢法的实践者。《北史》记载: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就是用液态生铁对熟铁渗碳。这是关于灌钢技术的最早记载之一。他制作宿铁刀时,“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因为牲畜尿中含有盐类,具有比水高的冷却速度,所以能使淬火后的钢获得较高的硬度。牲畜油脂冷却速度较低,能避免钢淬火时脆裂,提高韧性、减少变形。他使用不同类型淬火剂,表明已经认识到淬火剂同淬火后钢的性能之间的关系。
灌钢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世界性成就,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国古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世界其他各国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春秋以前,我国的冶炼技术还处于比较原始的低级阶段,当时使用的冶铁方法称之为“块炼法”。这是由于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化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等到炉子冷却后就取出铁块。所以称之为“块炼法”,炼出的铁称之为“块炼铁”。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必须经过锻打工艺才能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块炼渗碳钢”。出土文物表明,我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了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了木炭中的炭份,提高了合碳量,减少夹杂物就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炼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百炼钢”技术。这是人们在打制器物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打打烧烧、烧烧打打,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在西汉中晚期,我国又出现了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新技术。大约在春秋末期,我国就已发明了生铁冶铸技术,以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利用生铁为原料的炒钢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或液体状态,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来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除去渣滓,控制得当,就能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它使冶铁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也大大促进了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因此大约在东汉末,我国已可能出现了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使这种新的炼钢方法趋于稳定,操作更加方便、实用。灌钢法同百炼法、炒钢法等炼钢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点,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分及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这样可以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质量。因此,灌钢法可以减少反复折叠、锻打的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灌钢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灌钢自出现以来,尤其是綦毋怀文进行了重大改进之后,在我国逐渐推广开来。南北朝时期,民间已用它制作刀、镰等;到了唐朝,灌钢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今天的河北一带,许多冶炼家在使用綦毋怀文创造的冶炼工艺;到宋代,灌钢流行全国,已经取代炒钢和百炼钢,成为当时主要的炼钢方法;到明朝时,灌钢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工艺形式“苏钢”,这是灌钢的高级发展阶段;直到近现代,在安徽的芜湖、湖南的湘潭、四川的重庆、威远等地人们还在使用;可见其影响深远。灌钢的出现,为我国炼钢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柑锅炼钢法发明之前,它一直是一种先进的主要炼钢方法。而綦毋怀文对灌钢工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綦毋怀文在制刀和热处理方面同样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总结了前人在制刀技术和热处理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经过不断钻研和实践探索,创造了一套新的制刀工艺和热处理技术。他做出的刀极其锋利,能够一下子斩断铁甲30札。在綦毋怀文之前,我国古代的钢刀大都用百炼钢制成,这样制做的刀、剑虽然性能优异锋利无比,但也存在不少缺陷,整把刀全部用百炼钢制成,因此价格昂贵;如一把东汉时期的名钢剑的价钱可以购买当时供7个人吃两年9个月的粮食。而且百炼钢制作刀剑费时费力,三国时,曹操命有司制作宝刀5把,用了三年时间。为此,綦毋怀文对制刀工艺进行了重大更新,他用灌钢法炼制的钢做成刀的刃部,而用含碳量低的熟铁作刀背,这样制成的刀具刃口锋利而不易折断,刚柔兼备、经久耐用。这表明綦毋怀文对钢铁的性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合理选择材质,发挥各种材质的优点和长处,节省某些贵重材料,降低成本和费用。一把刀的背部、刃口实际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要求具有不同的性能。一般来说,刃口主要起刺杀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较高的硬度,这样才能保证刀的锋利,所以应该选择含碳量较高、硬度较大的钢来制造。而刀背主要起一种支撑作用,要求有比较好的韧性,使刀在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时不致折断,这样就要选择含碳量较低、韧性较大的熟铁。綦毋怀文正是有了上述类似认识,在制作刀具时才能够将熟铁和钢巧妙结合起来,将二者恰到好处地用在合适的地方,既满足了钢刀的不同部分的不同要求,又节省大量昂贵钢材,利于钢刀的推广和普及。这种制刀工艺,今天还在沿用。
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使用了淬火技术,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是用水作为淬火的冷却介质。虽然三国时的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经认识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却介质,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仍没有突破水的范围。而綦毋怀文则实现了这一突破,他在制作“宿铁刀”时,使用了动物尿和动物油脂作为冷却介质。动物尿中含有盐分,冷却速度比水快,用它作淬火冷却介质,淬火后的钢比用水淬火的钢坚硬;而动物油脂冷却速度则比水慢,淬火后的钢比用水淬火的钢有韧性。这是对钢铁淬火工艺的重大改进,一方面扩大了淬火介质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不同的冷却速度,以得到不同性能的钢。綦毋怀文还可能使用了双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却速度大的动物尿中淬火,然后再在冷却速度小的动物油脂中淬火,这样可以得到性能比较好的钢,避免单纯使用一种淬火介质淬火(即单液淬火)的局限。因为只用一种淬火介质毕竟难以两全其美,如果使用的淬火介质冷却速度比较快,就容易引起工件开裂、变形等缺陷;如果淬火介质冷却速度缓慢,就会使工件韧性有余,硬度不足,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这样就需要使用双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快的淬火介质,以保证工件的硬度;而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小的淬火介质,以防止工件开裂和变形,使其有一定的韧性。
5、人物评价
双液淬火法
綦毋怀文能在140O多年前,在钢铁冶炼、制刀、淬火工艺等方面作出如此杰出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冶金技术能够在古代长期领先于世界,正是靠了綦毋怀文和千百万工匠的辛勤劳动,他们的突出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后人所敬仰。因此,当我们研究和总结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时候,也应该记住他们的功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