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时间。2006年5月20日,撒拉族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源流
在撒拉族婚礼中迄今还保留着敬献“羊背子”等古老的突厥民族婚礼习俗。这些习俗已在突厥民族后裔的生活中绝迹,却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突厥文化圈的撒拉族风俗中得以传承,因此它是研究突厥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撒拉族的婚礼中保留的“堆委奥义纳”是一出以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婚礼中尚有保存,但是由于社会变革,婚期缩短,这种表现形式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些老年人尚有记忆。
循化是中国惟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被称为"撒拉族之乡"。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在汉文史籍中还有"撒拉儿"、"沙剌"、"撒剌"等多种写法,因信仰*,又被称为"撒拉回",当地其他民族称之为"撒拉"。撒拉族是中国信仰*的少数民族之一,宗教对其历史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
撒拉族的婚礼全在隆冬举行。除了这时节农活少,人手闲、粮油足、肉类肥而又好储藏外,主要还是人员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陆续返家。
过去,撒拉族一般实行早婚制,女9岁,男12岁,就要承担婚嫁的“非日则”(神圣的天命)。从此,阿娜们不准出大门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闺房绣花或学做茶饭,等媒人登门说亲。撒拉人不论男女,均以做媒为荣,认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于积了立一座“米那勒”(宣礼塔)的功德。订亲时,男方先给阿娜送一对耳环,表示“系定”,不再许他人,几天后再送去一条围头的黑纱巾,算正式订亲。订亲全由父母做主,但必须征得近亲们的同意,其中阿舅的意见尤为重要。
送彩礼时,声势虽大,礼并不多。送彩礼的人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八九十人,均为男人。一般人家,彩礼仅有细衣料一套(缎子或灯芯绒)、粗衣料一套(素布),还有一些化妆品,富户人家则多送一件长羔皮筒。女方给新郎也只回敬一双布鞋和一双绣花布袜。这是因为相传先知*的女儿法蒂玛与阿里成婚时,阿里家贫如洗,只有一升大麦,一个手推石磨和一床破旧的铺盖。法蒂玛非常寒心,哭着对父亲诉苦。先知对女儿耐心启迪,说人在世上,要知足,有这点家当,就应该感谢真主。法蒂玛听了,转忧为喜。撒拉族人民一直以此为榜样,忠实遵行。
2、主要内容
一提起撒拉族、人们自然会想起民间广为流传的《骆驼泉的故事》和那古老质朴的《骆驼戏》。
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地方有一眼清泉,泉水从一峰很像卧地的白石头骆驼的口里喷出来,人们叫它“骆驼泉”。
传说很久以前、阿合莽和尕勒莽两兄弟率领一批撒鲁尔人,翻过无数的冰山雪岭,越过无数的沙漠草滩、来到街子地方打尖(旅涂中暂时的休息谓之“打尖”)。他们是从中亚撒马尔罕来的。因那里的国王嫉贤妒能,千方百计迫害德高望重的阿合莽兄弟,所以兄弟两*离开撒马尔罕。和他们同行的有十八个撒鲁尔人和一匹白骆驼。临行之前,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上人”为他们念诵《*》,嘱咐他们带上撒马尔罕的一碗土,一瓶水。并对他们说,如果哪里的水土与这里的水土重量相同,便可在哪里安家。当他们来到青海省循化街子地方时、白骆驼变成了石骆驼,还从石骆驼的口里喷出一眼清泉。他们秤秤水土和家乡带来的一样重。从此撒鲁尔人便在这里住下,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撒拉族。
撒拉族人对骆驼泉怀有深厚的感情。不仅有传说在民间流传,而且在撒拉族的婚礼上,还要专门演出《骆驼戏》。借此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先祖的功德。撒拉族的骆驼戏一般由四人表演,二人反穿皮袄,装扮成骆驼;一人演蒙古人,另一人扮演阿旬。阿訇身穿长袍,头上缠白毛巾、手持拐杖,牵着骆驼,与蒙古人一问一答、叙述撒拉族从遥远的撒马尔罕迁徒到街子的经历。如其中的一段台词说:
蒙古人:阿訇,阿訇!
阿;訇:奥!
蒙古人:你这是从哪里来?
阿;訇:我从撒马尔罕来。
蒙古人:你牵的这毛长长的,脖子弯弯的,腿高高的是什么?
阿;訇:是骆驼。
蒙古人:上面驮的是什么?
阿;訇:30本《*》,一杆秤、一个戥子,一碗水,一碗土。
蒙古人:你到哪里去?
阿;訇:到逊尼(中国)地方传经去。
《骆驼戏》的后半部分,由阿旬用撒拉族语言吟唱,主要叙述撒;拉族祖先迁徒的故事。唱词中不断用判断句形式提问,台下的观众用“行”、“对”、“是”做出应答,演员和观众情感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撒拉族的婚礼仪式上,除演出骆驼戏外,还有许多婚礼仪式也独;具特色。撒拉族的婚礼也讲究哭嫁,唱哭嫁歌“撒赫稀”。但它只是姑娘出嫁前抒发苦衷的唱调,内容多是对亲友和前来贺喜的人们的祝愿和答谢,如:
善神般的叔叔伯伯们呀,
尽管你们帮不了钱财,
请你们开开金口,
说几句暖心的话儿,
也胜过万两黄金。
仙女似的婶婶大嫂们呀,
尽管你们帮不了钱财,
请你们迈动金步,
背两桶清亮的河水,
恩情也比黄河深。
和土家族等民族的哭嫁习俗不同,撒拉族姑娘哭嫁时不骂媒人。;在撒拉族中、不论男女都以做媒人为荣。他们认为为青年男女搭鹊桥,;当红娘,成全一桩婚事,就等于积了一座“米那勒”(撒拉语,意为*里的唤礼塔),被视为功德无量。所以人人乐意为之奔跑,并且不希望得到任何报酬。这种助人为乐的美德一直保留到今天。
撒拉族婚俗,历来反对送过重的彩礼。在民间婚礼中,送彩礼的声势虽然很大,但所送的彩礼却并不多。相传先知*的女儿哈其麦和阿里成婚时,阿里家贫如洗,只有一升大麦,一个手推磨和一床破旧的铺盖。哈其麦非常寒心,对父亲哭诉。先知大不以为然,耐心启迪说,人在世上要知足,有这点家当就应该感谢真主了。哈其麦听了,转忧为喜。撤拉族人一直以此为楷模,忠实履行先知的遗言。所以撒拉族对结婚时摆阔气、讲排场、重物轻人表示不满、婚礼一般比较俭朴。
按照传统婚俗,撤拉人在结婚时,新郎要到女方家去接亲。届时要请阿訇念诵证婚词。念证婚词时,一般不进女家门,环坐于门外野地或广场上,新郎在阿訇面前,新娘在屋里炕脚跪听。阿訇念完证婚词,将核桃、红枣、油炸面豆撤给众人,祝新婚夫妇早得贵子。
到了掌灯时分,梳妆好了的新娘由阿舅(即舅舅)和叔伯长辈左右搀扶,向后退着走出大门,从左至右绕迎亲的乘骑一周(有的地方是在场院里绕三团),然后登上前来迎亲的骡马,由女家将新娘陪送到男家。
在去男家的路上,凡遇有同村的女子先嫁于途中村子的,称之为;“乡女”。这些先嫁的女子,都要捧出清茶食品招待迎亲者。如果这一家和男方家同村,还要给女家报信。告诉男家“挤门”的情况,好使送亲者有所准备。
新娘的乘骑来到男方家门口,只见村里的小伙子们都聚拢在男方家门口,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阻挡新娘入门,这就叫做;“挤门“。;女家送亲的人,由一位长辈抱着新娘要进洞房,但双方互不相让,你冲我撞、往往在混乱中将新娘拥入洞房。“挤门”的胜负,取决于双方人数的多少。
撒拉族闹洞房是婚礼的另一高潮。当新娘举行过揭面纱仪式,在洞房坐定之后,年轻人便开始演出一场欢庆戏谑的闹剧。他们将新郎的父亲,哥哥,阿舅捉来,在他们脸上涂上锅烟,戴上破草帽,尽情丑化一番,强拉进洞房,让新娘辨认。在这种热闹非凡的气氛中,一切尊卑观念被彻底扫荡了。闹剧何时结束,就看男方家肯不肯给恶作剧的炮制者以可观的赏钱。之后,开始演出传统的骆驼戏,婚礼的高潮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当婚礼完毕时,还要请民间艺人给大家演唱婚礼赞词。赞词对所有的长辈、阿舅、媒人、婚礼办事人、男女老幼、至亲好友、贵宾嘉客都要一一颂赞。最后,祝颂人以女家代表的身份,对亲家母备加叮嘱:
亲家母,请细听,
几句话儿记在心,
雁过要留声,
人亡要留名,
姑娘身价虽高岁数轻,
没出过大门少见闻;
说高了,海涵的度量多宽容,
说低了,风过耳旁莫嫉恨。
用草秋喂成猫头鹰,
用肉食养壮大鲲鹏,
惹人笑,引人赞,
全在你的指引哩。
民间艺人口若悬河的赞词,等于为两家的姻缘做了总结。
3、主要步骤
撒拉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一般分四个步骤:
首先要提亲。男家看中某家闺女时,就请媒人(一般是男的)1-2人向女家致意,如女方父母同意后,再征得闺女本人及亲房叔伯的同意;其次是纳定。
第二,获女家同意后,男家择定日期,仍请愿媒人向女方家送"定茶",一般送耳坠一对,衣料一件,茯茶两封,女家接受了定茶即表示正式应允,不再另许别人。早期,女方父母应允后,还要请亲房叔伯们同媒人共吃"油搅团",吃毕,媒人还要带回一些回复男家,以示永无异论;
第三为送彩礼,撒拉语叫"玛勒艾恩得尔"。男方通过媒人,按事先双方言定的数目送,其彩礼的多寡,视男家的经济情况而定。
最后是迎娶,由男女双方择定吉日(大都是*的聚礼日,即星期五"主麻日"),请阿訇念"尼卡亥"(合婚经),致结婚训词,婚姻始得正式承认。
4、婚礼习俗
撒拉族婚俗,既古朴又喜气。婚礼一般在隆冬的黄昏举行。娶亲人(男方)一般不入家门,先在女方家门外场院守候,听阿訇诵"尼卡亥";女方长辈要迎出来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再由已婚的至亲陪伴,跪在阿訇面前,新娘在房内炕角跪听。念毕,撒核桃、红枣一盘给众人,并散发"古古麻麻"(油炸小面食),女家还要设宴招待迎娶者,迎娶者先回,次日由女方至亲中已婚的两位女眷和其他亲朋好友送新娘至男家。
送新娘前,女家要派十多个青年男子,向男家送去陪嫁和妆奁。此时,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纷纷赶来,围坐新娘四周,边看姑嫂们给新娘修面整容,梳妆打扮,边听新娘哭"撒赫斯"(相当于其他民族的哭婚调)。至掌灯时分,男方牵来一匹马或骡迎娶新娘,新娘在阿舅和叔伯们的搀扶下,一边退行,一边低头弓腰,哭吟"撒赫斯",缓缓走出大门,从左至右,绕乘骑一周,并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后生根发芽),从右扶上坐骑,由至亲中已婚的两位妇女陪伴,其他亲朋好友簇拥,浩浩荡荡送去男家。这时,女方村里早先嫁到男方村庄的妇女们,端着一盘盘香喷喷的"比里买亥"(油拌的面食),在村外的道旁热情迎接,并通风报信,密告本村"挤门"的情况,使送亲者有个精神准备。
至男家门口时,鸣放礼炮,送亲男眷簇拥新娘强行骑马夺门而入,男方则闭门索礼,还要让新娘下马步行入门,你堵我冲,以此一争"胜负"。这一"挤门"习俗,至今还很盛行。进门后,大家一一上炕入席。
新娘就餐前,由至亲长辈作一番美好的祝福,然后用筷子揭开新娘的面纱,撒拉语叫"巴西阿什"。这双象征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费收回。餐毕,新郎家的妯娌们端一盆净水,前来向新娘索取喜钱。她们用筷子或手搅动盆里的水,让新娘把铜板丢在水中,象征婆家清白似水,愿新娘深扎根,结硕果。撒拉语称此为"盖吉尔桥依"。
这时,年轻人纷纷起来,把新郎的父亲、哥哥、阿舅捉起来,满脸涂上锅灰,头戴破草帽,眼挂空心萝卜镜,用木棒抬起,或让骑牦牛转圈,热闹非凡,直到讨得一笔可观的喜钱方才罢休。接着就表演"骆驼戏"、"宴席曲"。
当晚成亲,次日鸡鸣而起,新婚夫妇各依*进行沐浴,并盛装出门,拜见公婆和长辈,新郎赴女家拜岳父母道安。在大庭广众中,女方还要开箱"摆针线",陈列陪送新娘的嫁妆,大伙儿一一观赏新娘的精心刺绣,新娘还要给男方家人和叔伯至亲送刺绣的鞋袜、枕头等。为了表达对新娘家长及至亲们的深情厚谊,男方也拿出一部分钱财,予以酬谢。
对送亲者,先以茶食招待,路途远的,当晚分别请到本"阿格乃"、"孔木散"家去住宿,次日,始摆宴席款待。宴席毕,还要分送"肉份子",凡女方的至亲远房,不论老少都要分送煮熟的牛、羊肉一份;给新娘的父母至亲要送钱或衣料。随即,由女方一老者说几段"吾热赫苏孜"(婚礼赞词),祝愿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嘱托亲家对"羽毛未丰、年幼无知"的新娘多加爱护,言传身教。
5、传承价值
早先,撒拉人举行婚礼时,还盛行表演"对盖奥依纳"(骆驼戏)的游戏,这是一出以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这种游戏多在庭院月光下进行,它既是一个热闹的文娱节目,同时又借此追溯其先民从中亚迁来的历史。
撒拉族婚礼仪式在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循化志》一书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二百多年来,整个婚礼仪式程序未有太大的变化,传承体系较为完备,对研究撒拉族文化史有重要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