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琴
百衲琴是一种由若干小块木材拼合而成的古琴。百衲琴始创于唐代,有出自雷威和李勉两种说法。
1、释义
百衲琴,中国古琴名。百衲琴是以桐木片合漆胶成的琴。“衲”通“纳”,百纳琴即百衲琴。
2、简介
明中和百衲琴
百衲琴是一种由若干小块木材拼合而成的古琴。
百衲琴始创于唐代,有出自雷威和李勉两种说法。百衲琴仅从它的形式、漆色、断纹、声音而论,它并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特点,但从龙池、风沼向腹内看去,就会发现这种琴的木材是用若干小块木材拼合而成的。这种用特殊手法制成的琴,《琴史》上就称之为“百衲琴”。
衲是几经缝补的僧衣,百衲言其补缀之多。将其义推而广之,于是把拼凑成材的琴就名之曰百衲琴,后来又把拼凑完整的宋元版古籍称之为百衲本,用以说明这种琴和书的特点,也说明这种拼凑并无损于它们应有的价值。在传世的百衲琴中所拼合的木块,其形状大小并不相同,所见有龟纹形、银锭形、长条形和方块形四种。
3、史书记载
据《琴史》载:“勉有所自制,天下以为宝,乐家传响泉、韵磬皆勉所爱者。或云,其造琴,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裁而胶缀之,号百衲琴,其响泉韵磬,弦一上十年不断,其制器可谓臻妙,非达于琴者,孰能与于此乎”。
唐李绰《尚书故实》:“李汧公(李勉)取桐孙之精者,杂缀为之,谓之百衲琴。”
宋张洎《贾氏谈录·李氏制琴》:“嵩山僧如寂,尝收得李汧公百衲琴,制度甚古拙,而音韵清越无比。”
宋陆游《秋阴》诗:“妙墨双钩帖,奇声百衲琴。”
清薛雪《一瓢诗话》:“不去纤响,惟务雕缋,仅同百衲琴,軿凑虽工,胶滞清音,究非上品。”亦省称“百衲”。
清钱谦益《东归漫兴》诗之五:“古锦裹将唐百纳,行宫拾得宋罗睺。”
4、历史由来
百衲琴的创始,史称发生在唐代,有出自雷威和李勉两种说法。雷威是四川斫琴高手,得名于盛唐之世。李勉是安史之乱跟随太子即位于灵武的宗亲之一,他本来生活在长安,也是一个古琴家,后来经肃宗、代宗朝,官至宰相。
关于李勉制百衲琴事,据《旧唐书》称李勉“好古尚奇”,“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新唐书》说勉“善鼓琴,有所自制,天下宝之。乐家传响泉、韵磬勉所爱者”。《历代名画记》说:“公手斫雅琴,尤佳者曰响泉、曰韵磬”。《琴史》载:“勉有所自制,天下以为宝,乐家传响泉、韵磬皆勉所爱者。或云,其造琴,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裁而胶缀之,号百衲琴,其响泉韵磬,弦一上十年不断,其制器可谓臻妙,非达于琴者,孰能与于此乎”。《国史补》说李勉“雅好琴,尝斫桐,又取漆筩为之,至数百张,有绝代者,响泉、韵磬自宝于家。”
至于雷威造百衲琴事,仅《云烟过眼录》有两条记录说:“李公路所藏雷威百衲琴,云和样,内外皆细纹,腹内容三指,内题云:‘大宋兴国七年,岁次壬年,六月望日,殿前承旨监越州窑务,赴仁济再补修。’”又云:“吴越王宫百衲,雷威琴,极薄而轻,异物也。”
唐·李绰《尚书故实》:“又李汧公取桐孙之精者,杂缀为之百纳琴。用蜗壳为徽其间三面尤绝异通。谓之响泉、韵磬。弦一上,可十年不断。”
宋·赵希鹄《洞天清壶录·古琴辨》:“湖南有范氏会守土,号范连州。自能斫琴。会有一琴,在折彦质参政家。其琴面乃用方二、三寸许小桐木片,以胶漆辏成之。名曰:百纳。弹之则与寻常低下者无异,此河益哉。木不成段声必不应。又为漆所碍,其窒塞可知。折氏今宝之,尤可笑也。”
5、声音
在记载李勉、雷威制造百衲琴的上述文献中,对于这种琴的音响如何均未作具体表述,只有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中才讲到百衲琴的声音问题。他说:“湖南范氏曾守土,号范连州,自能斫琴,今有一琴在折彦质参政家。其琴乃用方二三寸许小桐木片以胶漆凑成之,名曰百衲。弹之与寻常低下琴无异,此何益哉。木不成段,声必不应,又为漆所碍,其窒塞可知,折氏至今宝之,尤可笑也。”达段记录说明,有一种用二三寸许的方形木块凑起来的百衲琴,是宋朝的制作,是唐代条状百衲的发展,这为研究百衲琴的历史提供了参考依据。它也说明,真正通体用木块拼凑成的百衲琴,其音响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木不成段,声必不应,又为漆所碍,窒塞可知。”这种来自实践的认识,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
6、存世
传世为数不多的唐宋古琴已属于琴中的重器,而唐宋古斫中的百衲琴尤为稀少,已经见到的仅有两张:唐斫百衲琴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九霄环佩”。宋斫百衲是吉林省博物馆藏的“松风清节”。
“九霄环佩”琴为伏羲式,通长122.7厘米,肩宽21.1厘米,尾宽15.5厘米,底厚1.2厘米,栗壳色漆,琴面经重髹呈朱膘色,鹿角灰胎。其断纹,面上为小蛇腹间牛毛纹,底为蛇腹间冰裂纹。蚌徽。琴背轸池下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其下刻三寸许方印,印文篆书“夏氏泰符子孙永宝”八字。圆形龙池的下方刻一方印,印文篆书“清和”二字。凤沼为椭圆形。由池沼向内看去,腹内作长方形条状百衲纹,木条纹理错综,有明显的拼合特点。漆之表面,断纹中无条状纹,两侧断纹贯通,未见重合痕迹,知为拼合纳音之作,属于唐琴中镶嵌桐木纳音的一类。腹中无款字痕迹,岳尾为紫檀所制。其髹漆工艺、时代风格、尺度与琴面弧度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九霄环佩”琴极相似。其“清和”二字大印又与上海吴金祥氏旧藏“至德丙申”款之“九霄环佩”琴上所刻相同,因知其为中唐所制。在百衲琴中,自然属于重器之一。
“松风清节”琴为仲尼式,髹朱红间栗壳色漆,鹿角灰胎,通身发蛇腹间冰裂断纹,玉微。琴面作弓形,较为圆厚,底亦具圆鼓状。通长116.4厘米,肩宽18.6厘米,尾宽13厘米,肩自三徽始,腰在八徽一分至十二徽间,池沼作长方形,池上方刻寸许欧体楷书“松风清节”四字。池内作寸许六方龟背百衲纹片,木之纹理上下相通,知为刻纹填漆之假百衲。池内原刻寸许楷书腹款“大唐贞观五年,雷击良材,雷霄监制百衲”。其音松古清脆兼而有之,无论断纹漆色、音响效果,均属上品。不过据文献所载,唐西蜀雷氏第一代制琴人始于盛唐,并非初唐之世的人。而琴的内部构造与外部形制风格,又与唐琴或盛唐雷氏琴都不相同。就其形制风格与髹漆工艺而论,“松风清节”显然不是唐琴,而是北宋人所造的一件唐琴伪品。然而,作为一张北宋古斫,在刻纹填漆的百衲琴中依然不失为一件最古的重要作品。
7、鉴别
在传世的百衲琴中所拼合的木块,其形状大小并不相同,所见有龟纹形、银锭形、长条形和方块形四种。前两者形体较小,而后两种则较长大。在这四者当中,有的木色不一,纹理错综,有明显的缝隙与拼接痕迹。也有木色一致,纹理相通,无拼接镶嵌之痕,有刻纹填漆之象。从这两种现象来看,前者好象是真百衲,而后者必假无疑。其实这两种都是假百衲。有人说,只有拼合的木块痕迹透出漆胎显现于断纹中间的,才是真正的百衲琴。不然,不过是在琴腹纳音部位做了一点加工,镶嵌了不同形态的木片而已。
8、制造工艺
百衲琴始创于唐代,屡见于文人记载,实物却鲜有传世,其制作工艺也已经失传多年。
百衲琴在唐代刚被创制出来的时候就以其绝妙的音质受到琴人的追捧,诸多历史文献中都以“天下以为宝”“绝代”等语句来形容李勉创制的百衲琴,李勉百衲琴中的“响泉”与“韵罄”二琴也在后世成为这种琴式的代表,但可惜的是出自李勉之手的百衲琴至今未见传世,采用此种方法制作的百衲琴也是凤毛麟角,自宋代以后由于传承不善等原因,百衲琴斫制技艺基本上处于断流的状态
百衲琴难制,但古人又爱慕百衲琴的品质,于是自宋代起出现了一种用其他工艺所斫、但从外形上看与百衲琴无异的古琴,这类琴被称为“假百衲”。相较真正的百衲琴,“假百衲”的制作方法就要简单多了,一般的方法是在琴腹内贴上若干银锭形的小木块,再加以灰胎、髹漆;还有的方法是在由整木制成的琴坯上用工具刻画出百衲块的形状,再填以大漆,这种琴在经历一定岁月的洗礼后拼合痕迹可透过漆胎显现于断纹之间,颇能乱真;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古琴的琴坯上贴满六边形或四边形的木片,并且不加以髹漆,直接将贴片暴露出来,采取这种方式制作的“假百衲”多为名贵之物,但音质不太理想,实际上它的主要功用并不是为了弹奏,更多是附庸风雅者家中的装饰之物。
在清宫收藏的众多古琴中,有一张百衲琴。名曰“峨嵋松”,其制作工艺特点,与所有的传世百衲琴完全不同。它不是将木块拼合痕迹蕴藏于内,而是琴之外表不施髹漆,使木块拼接形迹完全裸露出来,形成一片锦纹般的效果。其制作方法是将紫檀木片加工成形后,以包镶之法拼贴于桐木琴胚之上,成为一张紫檀制的百衲琴。这在传世古琴中极为少见。用同样手法制作的琴,在成都还见过两张,一张是全用竹片包镶成的竹琴,一张是用杂色木块镶成的,两琴的制作年代均晚于“峨嵋松”琴,工艺亦较为逊色。
9、制作传承
唐代李勉百纳琴制作技艺距今只有西安的李明忠与昭闻在专业研究和制作。
李明忠,古琴演奏家,斫琴泰斗。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代音乐、西安鼓乐、琴学等方面的研究。
昭闻,北派古琴制作代表人物、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市古琴协会监事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斫琴代表性传承人,常年致力于以纯手工古法斫琴以及长安古琴艺术史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