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Clara Haskil

科普小知识2022-09-11 16:23:22
...

1895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6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逝世。哈丝姬儿1901年开始学习钢琴,九岁首次登台演出,1902年在维也纳跟随理查德.罗伯特学习小提琴。1905年,哈丝姬儿首次在巴黎公开演出并和佛瑞会面,1910年正式以职业钢琴家的身分在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与瑞士巡回演出,后来因身体欠佳*停止演出四年。四年后,哈丝姬儿在独奏之外也和易沙意、安奈斯可、卡萨尔斯塔搭档演出室内乐。哈丝姬儿从1934年开始灌录唱片,1941年在德国入侵前逃离法国,次年因脑瘤开刀治疗,1949年成为瑞士公民。哈丝姬儿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扬名世界乐坛,并与葛罗米欧合作录制室内乐曲,1960年因意外逝世。哈丝姬儿被认为是当时演奏莫扎特最好的钢琴家之一,音色精巧雅致而又有透明感,内涵细腻易感。

1、基本信息

英文名:ClaraHaskil

中文译名:哈斯姬儿

生日:1895年1月7日

出生地:西班牙

职业:演奏家

2、个人简介


ClaraHaskil

罗马尼亚的女钢琴家,7岁登台,先在维也纳跟罗伯特学习,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是科尔托的学生。1910年获巴黎音乐学院钢琴比赛第一名,从此开始巡回演出,40年代定居瑞士。哈斯姬儿在当学生期间,就被小提琴演奏家伊萨伊选中,合作演奏二重奏;毕业后,还经常与埃乃斯库、卡萨尔斯合作举行演奏会。

二次大战结束后,她参加卡萨尔斯主持的第一届普拉德音乐节,结识格吕米奥,开始合作二重奏。哈斯姬儿体弱多病,其演奏以追求细微的强弱音色变化而着称,在法国曾被称为"莫扎特再世",她是莫扎特最好的演奏家之一,可惜大部分录音都是单声。Philips公司有她与马克维奇指挥拉穆勒乐团演奏莫扎特的第二十、二十四号协奏曲的最后录音。可充分展示她的魁力,而她与格吕米奥合作的贝多芬和莫扎特奏鸣曲,虽是单声,也都魁力十足。

3、个人经历

1895年出生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

1901年开始学习钢琴,九岁首次登台演出,

1902年在维也纳跟随理查德·罗伯特学习小提琴,

1905年首次在巴黎公开演出并与佛瑞会面,

1910年正式以职业钢琴家的身分在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与瑞士巡回演出,后来因身体欠佳*停止演出四年。

1914年后,哈丝姬儿在独奏之外也和易沙意、安奈斯可、卡萨尔斯塔搭档演出室内乐。

1934年开始灌录唱片,

1941年在德国入侵前逃离法国,

1942年因脑瘤开刀治疗,

1949年成为瑞士公民。哈丝姬儿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扬名世界乐坛,并与葛罗米欧合作录制室内乐曲,

1960年因意外逝世。

4、职业生涯


ClaraHaskil

娇弱的身躯与忧郁的微笑,罗马尼亚钢琴家克拉拉·哈丝姬儿一生始终为健康不佳所苦。虽然身体从小欠佳,但是外表文静端庄的她却能克服虚弱体质的困扰,让音乐充满源源不绝的神秘活力。哈丝姬儿的一生都不顺利,健康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损害,事业也是在不断受误解后才被肯定。甚至到了五十岁,哈丝姬儿才拥有属于自己的钢琴。

不过,这样的命运却让哈丝姬儿在诠释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时,更能表现作品里精练纯净的精神。一位无时无刻都活在死亡威胁的阴影下,徘徊在生死边缘的音乐家,比别人更能体会莫扎特创作这些作品时的心境。莫扎特谱写的是他内心真诚的声音,不是肤浅无知的外表皮毛。二十、二十四号这两首协奏曲是以小调写成,悲剧性暗藏在音乐深处,旋律就像“含着眼泪,带着微笑”般美丽,有时候又像天籁美声与或是可怖的无底深渊,就像哈丝姬儿一生多变的写照。她以绝佳的细腻音色变化来表现乐曲里的悲叹与哀伤〈不是哀嚎与发牢骚〉,以她敏捷的双手弹出戏剧性,甚至高雅宏大、一点儿也不矫饰雕逐的乐句。虽然身体情况愈来愈糟,哈丝姬儿的音乐却愈见力度。

哈丝姬儿的名字将永远与莫扎特连在一起。不过,如果说哈丝姬儿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就有“莫扎特专家”的地位是不妥当的。直到1960年代,莫扎特的作品对爱乐者与音乐家而言,都还不全然是钢琴的标准曲目。在早期的录音的曲目里,莫扎特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以第二十、二十四号这两首最受青睐,而奏鸣曲、变奏曲与钢琴小品的录音只有一点点〈如:八与十一号钢琴奏鸣曲、D小调幻想曲与动听的C大调变奏曲〉。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萨尔兹堡音乐节的听众才有机会聆听几乎和“首演”没什么两样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而这一切都感谢生意人的头脑以及音乐学者、教师与萨尔兹堡音乐院合奏团创办人,也就是著名的指挥贝尔纳德,包加特纳。包加特纳发掘了莫扎特早期交响曲、嬉游曲、组曲、小夜曲与舞曲里的活力与才气,并在萨尔兹堡的音乐会里演奏。也是经由包加特纳一曲又一曲的推广,群众才会注意到莫扎特这些钢琴协奏曲,这些作品也才不至于被演奏者遗忘。

在与包加特纳合作的莫扎特协奏曲录音里,可以听到哈丝姬儿是个有洞察力、全心奉献给音乐的音乐家。她每天的职责、她的才能智慧与技巧都是为了发掘这个还不为人知的莫扎特。在音乐生涯最后的十或十二年里,哈丝姬儿的身体已经没有办法让她完成协奏曲全集与两首轮旋曲〈K.382和K.386〉的录音。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人会怀疑这是因为哈丝姬儿对录制全集不感兴趣的缘故。在她与保罗沙却、包加特纳、弗利克赛克与马克维契合作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即使健康状况对音乐不无影响,但是却全然的呈现音乐内在精神。哈丝姬儿的诠释不以奇巧取胜,能在不知不觉里忠于作品并探触到作品的深处,以声音、和声、作品结构及作曲家的意念来传递迷人的美感。当哈丝姬儿的琴声在乐团导奏后出现时,她的音乐语言就像说话般的自然,直入她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方法核心,随着音乐的情感波动,让人觉得似乎再也不可能有第二种诠释方法。

哈丝姬儿不是技巧挂帅、一成不变的音乐家。她了解人类的天性并用音乐把它表达出来;她那非凡的演奏技巧是为旋律与乐句找到最好的诠释,听众只听到浑然天成的音乐流动,而非匠气的力度与技巧。她演奏颤音并不是只在短时间内重复的几个音符,而是细微如心脏博动般的脉动。这些特色表面被宁静与忧郁的气质覆盖,在哈丝姬儿录制的极少数史卡拉第奏鸣曲(在飞利浦有三首,Westminster则有十一首)里都可以感受到。之所以提到史卡拉第,是因为在技巧与乐曲结构上,莫扎特协奏曲隐约受到史卡拉第影响,虽然两者创作手法并没直接相似之处,因此比较两者间联通点,重点在体会哈丝姬儿如何处理史上第这样小规模的钢琴曲,然后以相同内涵处理规模较大的莫扎特协奏曲。

5、作品评价


ClaraHaskil

第一首莫扎特C大调钢琴独奏曲以简单、纯真的曲风展开,紧接是一个带有舞曲性质的2/4拍节奏以及全音和声,这段简朴的八小节乐段正是这首变奏曲的主题。一般人或许认定这只是一首童谣,因为在英国系国家,《小星星》就是根据这首德国童谣《妈妈听我说》填词而成〈但是作曲者的姓名已经无从得知〉。

莫扎特以这段简单的旋律为基础,创作出这首纲琴十二段主题变奏做为教材〈时间约在1781年到82年间,地点是维也维〉。这里收录的是哈丝姬儿在1960年5月的录音,她的演奏无疑弹出这首作品的价值,低音声部清澈透明的声音似乎也成为简单主题的一部份。在接下来的变奏里,主题仍然一再出现,但是是以各种不同色彩的声音来表现。哈丝姬儿努力的让键盘唱歌以弥补钢琴天性的不足,重视手指圆滑弹奏的程度更甚于依赖踏板。

九段主题与变奏是旲札特1789年4月29日在波茨坦完成的作品,主题选自迪波尔为大提琴所写的六首大提琴奏鸣曲中D大调小步舞曲。它对演奏者的要求比起《小星星变奏曲》更严苛。虽然每一段变奏都有不同的个性,哈丝姬儿却适切的表达出这首乐曲的精髓,主题一直呈现优雅的美感。负责低音声部的左手〈例如:第二段变奏的十六分音符、第三段变奏的琶音与第四段变奏的断奏〉为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主题在小调的变奏乐段呈现出忧郁的色彩,抒情的慢板则有朴实率直的平静。最后一段变奏是以欢乐的2/4拍写成,哈丝姬儿的诠释恰如其份,忠实的呈现出乐曲的欢乐气氛,从中完全嗅不到她日常生活的悲哀。

接下来是两首钢琴奏鸣曲。第二号钢琴奏鸣曲K.280是莫扎特十九岁的作品,第十号钢琴奏鸣曲K.330约在1783年创作于萨尔兹堡。两首奏鸣曲中间的慢板乐章结构都比前后两个乐章紧密与精细。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甚快板是根据低音主题进行转位发展,以3/8拍写成的终乐章滑稽且快速;在第十号钢琴奏鸣曲稍快板乐章里,哈丝姬儿恰当而果断的弹奏出音乐里的活力。两首奏鸣曲的中乐章就像歌剧里的咏叹调场景。第二号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是以F小调写成,风格正好与第十号钢琴奏鸣曲的行板乐章形成对比,但是哈丝姬儿都浪漫的“唱”出这两个乐章,并且强调这两个乐章沈思的风格。这两首奏鸣曲都以三段体或两段体写成,哈丝姬儿的演出不失其透明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莫扎特诠释版本。

哈丝姬儿诠释的莫扎特终于在晚年得到肯定。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哈丝姬儿应卡萨尔斯的邀请在普拉达音乐节中演出。她与葛罗米欧在音乐会合作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并录制唱片。1951年,哈丝姬儿终于在巴黎这个她曾经在此求学的城市受到受定。据说哈丝姬儿与葛罗米欧曾经私下开玩笑的交换乐器:哈丝姬儿演奏小提琴,葛罗米欧弹钢琴。事实上,哈丝姬儿确实同时会演奏小提琴与钢琴。在维也纳跟随传奇钢琴家罗伯特〈RichardRobert〉学习后,哈丝姬儿在巴黎念书时是同时修习小提琴与钢琴。或许哈丝姬儿弹奏钢琴时的发音与旋律感是由于她对小提琴-所有乐器中最早能演奏旋律的乐器-的认识。

任何听过哈丝姬儿五0年代演出的人都会联想起一位多病而且过早衰老的女士,她弯着腰、踌躇的走近钢琴,脸上几乎没有笑容,彷佛就快被召唤到另一个世界。哈丝姬儿的一生是个悲伤的故事,音乐生涯一再因为疾病而被打断。她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犹太家庭,五岁开始正式演出。父亲逝世后,年幼的哈丝姬儿被带到维也维的叔伯那儿,接着又从维也纳前往巴黎,在那里跟随莱维与柯尔托学习钢琴。

当时哈丝姬儿是同时以小提琴与钢琴家的身份公开演出,并得到佛瑞与布梭尼、帕德雷夫斯基的赏识。哈丝姬儿二十岁因脊椎侧弯必须穿戴铁架,离开马赛后又罹患脑瘤;1942年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避居瑞士。哈丝姬儿第一次录音是在1934年,但是这次完全是为私人录音,因此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47年才有唱片公司注意到她。当多病的哈丝姬儿舞台生涯已经发展到后期时,她的生活与音乐才有较完整的档案记录。大器晚成的哈丝姬儿在全欧洲像受难者般的被崇拜,她以莫扎特赢得听众的心,以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甚至二十世纪音乐带给听众惊奇。1960年12月8日,哈丝姬儿在布鲁塞尔火车站意外跌倒,随后因伤重不治逝世。

在晚年的钢琴独奏会里,哈丝姬儿最喜欢排上贝多芬第十七、十八号钢琴奏鸣曲。这是贝多芬创作中期〈1802年〉的精彩佳作。对于一位前几年把演奏焦点放在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钢琴家来说,哈丝姬儿的选择十分令人讶异。两首奏鸣曲都是哈丝姬儿逝世那一年,也就是1960年9月的录音,音乐中充满了精湛的技巧以及敏锐的触键。在《暴风雨》奏鸣曲一开始的几小节中,哈丝姬儿表现第一乐章主题的方式相当不可思议,这个乐章的结构清晰,没有过份的感伤或是冷淡。宣叙调性质在这首奏鸣曲中占有极重要的份量,而哈丝姬儿的诠释就像让琴键不断诉说着自己的语言。由四个音符所组成的快速主题极具魅力,但是哈丝姬儿的演出不只是有快速的节奏而已。终乐章活泼大胆的速度是典型的哈丝姬儿晚期风格,这也证明她的技巧从早年到生命结束一直没有衰退过。

第十八号钢琴奏鸣曲“热情的急板”乐章的诠释十分贴切乐曲的气质。这是一首不容易演奏的佳作,全曲没有慢板乐章,勉强有一个速度较慢的小步舞曲。在诙谐乐章里,哈丝姬儿直率的弹奏山幽默感十足的断奏,以及贝多芬作品中经常让人难以理解的音乐幽默。

哈丝姬儿在二0年代晚期到美国演出,1956年再度赴美,美国著名钢琴乐评人荀白克曾经在《伟大的钢琴家》一书中粗略提起哈丝姬儿:“哈丝姬儿可说是欧洲音乐家的代表。她弥补安奈斯可、李帕第、提博与她的四手联弹伙伴安达没有到美国演出的缺憾。”在《当代伟大钢琴家》一书中,凯泽评论道:“直到1960年逝世为止,哈丝姬儿在钢琴家中的形象几乎被神圣化。她诠释的莫扎特得到全球的肯定。她演奏的舒曼与布拉姆斯〈比其它钢琴家〉更具说服力而且优美流畅。哈丝姬儿演奏过几乎所有古典与浪漫派作品,她依照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则,以几乎脱离现实的清纯及艺术性来诠释音乐。在莫扎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几首布拉姆斯间奏曲与舒曼钢琴协奏曲里,哈丝姬儿的演奏中有难以言喻的瑕,她从来不做作矫饰。她探索作品的深度,她了解这些作品。突然,人们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在名家辈出的十九世纪,由克拉拉·舒曼所诠释的钢琴协奏曲仍然会有传奇性的评价。”


ClaraHaskil

专辑收录舒曼两首风格恰成对比的作品:《阿贝格》变奏曲与《儿时情景》。很多钢琴家都以这两首作品来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舒曼把作品题献给“阿贝格女伯爵”,根据历史记载,德国曼汗中产阶级是有一位梅塔?阿贝格,但是“阿贝格”这五个字母〈ABEGG〉正好也等于音乐中一连串上行音符。这个主题开始是以活泼的上行八度音出现,接下来是一连串的转位。这四段变奏的节奏稳健且优雅,分别以胡迈尔、菲尔德或幻想曲风写成:前三段变奏都保持与主题同样的节拍,第四段则一转成为炫技风格。《阿贝格》变奏曲要求的是敏锐与灵巧的音色变化,否则听起来就和以前的作品没有什么差别。哈丝姬儿以全新的方式寻找另一条诠释的道路,透过细腻的和声,呈现出钢琴声音的新概念。哈丝姬儿的诠释如同是一首纯正的舒曼作品,结合了钢琴的诗意与魅力。

哈丝姬儿的《儿时情景》与莫扎特齐名。她不强调任何多愁善感的情感,十二首小曲就像一幅幅心情图画,从大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心目中的童年时光。快速的小曲依然快速行进,慢速小曲如同沈思孤独的岛屿。或许克拉拉。舒曼演奏的《儿时情景》就是这样:纯粹的诗情。哈丝姬儿在1955年录制的《儿时情景》有一股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或许这股魅力来自于速度与音色上的变化。

舒伯特的奏鸣曲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都还不是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只有降B大调奏鸣曲D.960有较多演出机会,而它也是哈丝姬儿经常演出的作品之一,五十年代的独奏会几乎都以这首奏鸣曲结束。这是舒伯特最长,也是对独奏者要求最多的曲目之一。从第一到最后一个小节,无论是最弱音还是最强音,音色变换与触键都要完全控制得宜。“小提琴家哈丝姬儿”自始至终都以如歌的旋律线演奏这首奏鸣曲,从乐曲一开始圆滑的乐句到抒情的慢板乐章以至于诙谐曲,没有一句不是洋溢着优雅的气息。

为了弹出作品宽广的旋律线、反复与色彩变化,演奏者得注意到分句与作品内在的宁静。在降B大调奏鸣曲几个值得注意的版本中,哈丝姬儿无疑是最宁静的一个。无论是庄重或欢乐的乐章,哈丝姬儿都以柔韧的触键来处理。她几乎没有使用踏板,就只是单纯的用指弹出旋律。舒伯特晚期奏鸣曲就像一首与自己沟通的独白,为音乐而音乐。

6、唱片介绍

身为一个钢琴家,哈丝姬儿(ClaraHaskil)不愧为最伟大的演奏家;作为一首协奏曲,莫扎特的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不愧为最伟大的一首协奏曲;两者完美的结合,绽放出一个无可伦匹的典范。尽管哈比姬儿的一生受到疾病和其他不幸的困扰,她还是以一种独特的高雅气质来演绎作曲家的作品,十分难得。

她的演奏含蓄、有着古典的克制,试图表现个人对音乐的主观理解。哈丝姬儿的音乐中暗藏着优雅而动人的音符,总是有一丝莫明的东西令人们感动,正如同莫扎特令人们感到的一样。

7、个人评价

克拉拉·哈丝姬儿(CLARAHASKIL)在女性修养方面,钢琴总是起着核心的作用。在特别强调女性成就的地方能够弹奏钢琴,使之发出悦耳的声音,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女性”最为基本的素质,然而成为职业钢琴家的女性却少之又少。许多听众在第一次听她的演奏时,或许不会注意她的无私和单纯。这些都是与她自觉的苦行生活紧密相连的。

她就像莫扎特和肖邦的守护天使一样来诠释他们的作品,她演奏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生动逼真、呼之欲出。她与小提琴大师格罗米欧(ARTHURGRUMIAUX)合作演奏的莫扎特和贝多芬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瑰宝之一。哈丝姬儿被认为是当时演奏莫扎特最好的钢琴家之一,音色精巧雅致而又有透明感,内涵细腻易感。

上一篇:赵家珍

下一篇:约翰·克特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