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水
毛子水(1893~1988),名准,字子水,以字行;人称五四时代“百科全书式学者”,1893年4月11日出生于浙江衢州*县农村。
1、人物生平
少时求学
毛子水从小好学聪慧,读书成癖;6岁时即入村塾,学习《三字经》、《千字文》,诵读《四书》、《左传》等。
1911年冬,毛子水自衢郡中学毕业后,旋即返乡居家自修。
1913年毛子水21岁时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预科,4年后升入本科攻读数学;惟性喜文史,常以章太炎先生、胡适之先生为宗师,广交文科志同道合之学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毛子水发起创办《新潮》,并发表了《国故和科学的精神》论著,成为当时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出国深造
1920年,毛子水毕业留校工作,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讲师。
1922年冬,毛子水经北大历史系考选后,与姚从吾等人同赴德国入柏林大学专治科学史,赴德国留学,当他抵达柏林时,傅斯年亦从英国伦敦来到柏林。傅说:陈寅恪、俞大维也在此间,他俩是中国留学生中成绩最优秀的人,毛即与之交往,并同时与赵元任夫妇来往熟识。俞大维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德深造的。第二年进入柏林大学理科研究所研修数学、物理,继而专攻科学史。
任教教学
1930年春,毛子水回到国内,任教于北京大学史学系,讲授科学史、文化史等课程。
1932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迁至湖南长沙,合并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恶化,复迁校至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
南联合大学”。毛子水为护送北大图书馆的珍善本免受损失,亲*长沙往桂林、经虎门、过香港、经安南(今越南)海防、再由滇越路抵昆明,平安到达学校。
1949年应同窗好友、时任*大学校长的傅孟真(斯年)之邀,毛子水赴台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国文、论语、翻译文学与中国科学史等课程,在*大学中文研究所讲授中文修辞讨论、论孟训诂讨论等课程,在*大学从教达37年之久。同时毛子水还担任*“中国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咨议委员、主席,《新时代》主编、“*研究院”评*等要职。
1973年毛子水退休后,不顾81岁高龄仍为*大学中文研究所兼任教授,并被辅仁大学聘为讲座教授,给博士研究生开设《国学专题讨论》等课程。
1986年94岁时被*大学聘为名誉教授;
1987年获*最高学术奖——“行政院”文化奖。
1988年5月11日毛子水在*大学医院病逝,享年96岁。
2、人物评价
毛子水教授为人通达,不屑名利,与人无争,读书成癖,崇尚科学,一生致力于学术。他无书不读,学识渊博。早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与毛子水共事相识相知的前*“*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教授,称“毛公乃罕有的读书读‘通’了的人,有广博的视野,有深邃而公允的见解”。
3、人物轶事
自从1949年2月离开家乡经上海去*后,毛子水教授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培育后人,并在著述中寄托对家乡、对祖国大陆的眷念之情。针对猖獗一时的*言论,毛子水在60年代初就奋笔疾书严加驳斥:“稍能思想的人,都知道*是决没有脱离祖国而独立的理由的。”
毛子水教授生前十分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在他的浩瀚论著中有相当的篇幅论述青年的理想、修养、学风、立志、做人、爱国心、人才外流问题等等,字里行间流溢着一代大师对青年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挚爱。毛子水多次大声疾呼,青年学生“除了勤求学问以外,须注意培养真正的爱国心”,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的优秀青年,多能埋头苦干,修养自己的真才实学”,“为我们民族和国家争取荣誉”。毛子水教授不仅这样说,还身体力行,从多方面帮助青年,提携后进。
4、出版著作
毛子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其遗著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社论、杂文与传记,近400篇论著涵盖理论、修养、科学、教育、儒学、时评、图书、人物、杂文等等。毛子水先生去世后,夫人张菊英女士请吴大猷教授,据此编纂出版了五大部的《毛子水全集》。
5、奖学金
月是故乡明。1996年宁波大学校庆10周年之机,毛子水的夫人张菊英女士遵照丈夫生前遗愿,在3年前派员专程到宁波大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克服种种困难,不顾腿疾路途遥远,亲自将变卖家产所得的12万美元悉数捐赠给宁波大学,设立“毛子水先生清寒优秀奖学金”基金,并向宁大图书馆赠送《毛子水全集》,成为宁波大学自1986年创办以来捐赠额最大的一项奖学金。毛子水教授夫妇不求名利,倾囊帮助家乡青年学子的高尚品德,一时在海内外浙江籍人士中传为美谈,激励着家乡学子勤研学问,埋头苦干,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