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成立于1942年。现在职职工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20人。文武兼备,阵容强大,实力雄厚,每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200场以上,足迹遍及苏、鲁、豫、皖等地,在鲁西南及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剧院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剧团”、“市级精神文明单位”、“市‘突出贡献奖’先进单位”,并被市*授予集体三等功,山东省省委省*嘉奖授予集体二等功。
名字: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
成立日期:1942年
面积:2300平方米
现有演职人员:73人
1、剧院简介
剧照
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成立于1942年。现在职职工8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20人。文武兼备,阵容强大,实力雄厚,每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200场以上,足迹遍及苏、鲁、豫、皖等地,在鲁西南及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剧院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剧团”、“市级精神文明单位”、“市‘突出贡献奖’先进单位”,并被市*授予集体三等功,山东省省委省*嘉奖授予集体二等功。
近几年来,我们加大精品生产力度,连续排演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精品戏,新编历史故事剧《运河老店》作为全省唯一一台剧目,代表山东省参加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获“剧目奖”,“优秀演员奖”。同时,该剧获第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剧目奖”、“表演奖”、“编剧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组织奖”。《孔尚任》、《桃花扇》两剧分别在第六届、第七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中荣获剧目一等奖。
《孔尚任》在第六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中荣获11项大奖,轰动省城,并应文化部邀请晋京参加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演出,受到*有关领导及专家的一致好评,市*予以记功奖励。《拓荒者》、《孔尚任》、《桃花扇》、《微山湖》分别荣获山东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省“精品工程”奖。其中,我院倾力打造的大型现代农村题材的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在2013年10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第十四届戏剧“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及编剧、演员优秀表演奖两项单项奖,2014年第四届中国豫剧节获最高奖、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同年,为庆祝建国65周年山东梆子进京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大获成功,收到领导、专家、京城观众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我团演员数十人(次)还在全国级戏曲大赛中荣获梅花奖、群星奖、红梅奖及一、二、三等奖,省内山东梆子十大名演、十佳演员、十佳新秀等。
改革后的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重焕生机和活力,在努力开拓演艺市场的同时,把文化惠民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继承、创新、移植上演了近70部不同题材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始终坚持送戏下乡,为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发展历史
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都投入了建设*的大潮中。山东省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原济宁市豫剧团)是一直活跃在鲁西南的一支“王牌”剧团,成立于1942年。当时的代表性艺术家“黑牡丹”(刘宝玺)、“十二云”孙逊云等,山东梆子著名小生李云鹏(金牙生),代表剧目《两狼山》、《南阳关》,他以山东梆子独特的“二本嗓”唱腔,响遍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和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窦朝荣,王绍明同台演出《两狼山》,在上海舞台大放异彩,获得很高的评价,上海东方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并培养徒弟多人,其中有蒋慧君、董永全、赵秀芳,在他的亲授和传承下,迅速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
*时期,传统戏禁演,为结合当时的形势移植了样板戏、现代戏《杜鹃山》《铁流战士》《洪湖赤卫队》《槐树庄》《李双双》等,当时也是名演辈出的时代,其中著名的演员有:孙逊云、秦秀芳、李云鹏、张学宝、孙文礼、孙明义、黄德雷、卢世元、蒋慧君、赵秀芳、彭桂梅、肖金玲、董永全、杜常胜、许宝花等。
1978年以后,传统戏解禁恢复,济宁陆续排演了《穆桂英挂帅》《花打朝》《三哭殿》《十五贯》《王华传》等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唱遍了鲁西南、江苏、安徽、河北。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戏曲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是济宁山东梆子工作者自强不息,一直坚守着戏剧事业的延续和生机。
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春秋配》、《甘露寺》、《芦花荡》、《借东风》、《宇宙锋》、《玉虎坠》、《闯幽州》、《两狼山》、《李陵碑》、《提寇》、《双玉镯》、《天赐禄》、《樊梨花征西》、《雷震海征北》、《老羊山》、《翠屏山》、《反潼关》、《南阳关》、《破洪州》、《打銮驾》、《对花枪》、《八宝珠》、《水淹罗成》、《胡金蝉招亲》、《墙头记》、《程咬金招亲》、《画龙点睛》、《白蛇传》、《天仙配》、《白毛女》、《小女婿》、《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龙江颂》、《龙山口》、《艳阳天》、《智取威虎山》、《八一风暴》、《铁流战士》、《山鹰》、《都愿意》、《红梅赞》、《李双双》、《杨三姐告状》、《小刀会》、《审椅子》、《银锁怨》、《千家万户》、等。其中《两狼山》被上海东方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墙头记》1982年有*新闻纪录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1991——1992年剧团在编人员四十五人左右,期间排演了连台本戏《王华传》、《黄狗告状》、《疯哑院》等一批优秀剧目。剧团一直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巡回演出,观众多达二十余万,当年被山东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先进剧团”称号。
1993—1994年剧团创作排练了大型现代戏《哦,立交桥》在第四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上获“剧目奖”,此剧巡回演出七十余场,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其他传统剧目演出一百多场。
1995年剧团扩充专业力量,先后引进业务性较强的演员十余人:寇德林(须生),岳爱今(闺门旦),吴肖华(刀马旦,小生),殷宪智(老生),杜玉珍(青衣),李新花(小旦),丁少云(武生),彭玲(老旦),梁景建(黑脸)。行当配备齐全,扩大了演员阵容,相继排演了《风流才子》、《对花枪》、《风雨行宫》、《卖苗郎》、《抬花轿》,《泪洒相思地》,《雏凤凌空》,《桃花庵》,《三哭殿》等一批优秀剧目,新剧目演出后均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1996大型现代戏《拓荒者》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当年剧团在编人员近六十人。
1996—1997年,剧团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筹资金,建起了全省唯一一座属于剧团的综合排练剧院(豫美大戏院),剧团被评为全国模范单位。
1998年剧团又接纳专业艺术学校应届毕业生8人,为剧团发展增添了后备力量。当年排演的新编历史剧《孔尚任》获山东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第六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剧目“一等奖”;1999年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建国50周年献礼演出。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济宁市*记集体三等功。继《孔》剧之后,又编排了历史名剧《桃花扇》,此剧也获得了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和第七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当年又演出传统剧目七十多场,为丰富我市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2000—2003年剧团相应市委市*号召,每年深入基层演出每年达二百多场,既丰富了农村文化,也满足了群众对戏曲文化的需求,每年观众达十五万之多。2000年吹打乐“儒乡古韵”获“群星奖”。2001杜玉珍同志主演的《断机教子》获十一届“群星奖”。2002年剧团与济宁市艺术学校合办了戏曲表演专业中专班,在山东省少儿戏曲大赛,取得5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文化厅举办的山东省艺术学校器乐大赛,获得了唢呐2等奖,二胡3等奖,现有20名毕业生留团。
2003年李新花同志主演的《桃花扇》夺得第二十届梅花奖。
2004年剧团加大精品剧目的生产,编排的《微山湖》获第七届“精品工程”奖。
2006年剧团与*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联合拍摄了八集戏曲音乐剧《闵子骞》,在央视戏曲频道多次播出。为市委、市府关于建立文化大市、文化名市做出了积极回应,为推动和加快我市文化名牌的建设争做了先锋。2006年,李新花应*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之邀,赴京拍摄个人专集和专访,共摄制四期,多次对外播放。2007年在中国戏曲协会举办的全国“红梅荟萃”戏曲大赛中,吴肖华同志荣获“金花奖”,刘艳丽同志获“红花奖”,为我市争得了荣誉。2007年以山东梆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剧团排出了山东梆子优秀传统剧目,《樊梨花征西》、《雷振海征北》、《老羊山》和部分经典折子戏,在参加各种大型活动中,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为弘扬我省地方戏曲做出突出贡献。
2008年剧团编排了具有代表我市特色的历史剧《运河老店》,此剧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几度改编深加工之后,在我市声远舞台演出八天,观众场场爆满,场场掌声不断。该剧在2009年参加山东第九届文化艺术节中,获新创作一等奖、表演奖等五项大奖,12月份作为全省唯一一台剧目,代表山东省参加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获“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2009年,由市编办行文,正式挂牌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
2010剧团在首届山东梆子专业大赛中,有四人(李新花,杜玉珍,殷宪智,寇德林)荣获十大名演称号,两人(吴肖华,郭秀玉)获十佳称号,另有两名青年演员(周磊,张福翠)获十佳新秀。
剧院扎根基层,深入农村,足迹遍布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演出近二百场,每到一地都受到广大群众称赞,每场演出都能体现出咱们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的专业水准,又代表了济宁的文化风采,为济宁文化对外宣传,起到了纽带桥梁作用。此时的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已是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在编人员72人,是我们省地方戏的龙头剧团,享誉齐鲁大地。
3、领导班子
孔凡涛(院长)
吴肖华(业务副院长)
张志红(行政副院长)
满涛(校长)
刘峰(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