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弄堂

科普小知识2022-09-11 16:48:53
...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弄堂和弄堂房子其实是上海开埠后的“土特产”。

中文名:弄堂

简介: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

意义: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

起源:上一个世纪

1、简介

上海的弄堂是由一排排紧密联体而立的石库门单元组成的庞大房屋群体。“里”指的是居民聚集的地方,“弄”指的是建筑物间夹缝通道,里弄是由相连小弄组成的住宅群。华北地区称胡同,上海则称之为“弄堂”。“弄堂”原作“弄唐”,“唐”在古代是庭中通道之意,“堂”原本是对房间的称谓,如"前为堂,后为室",在近现代汉语中,“弄堂”取代了“弄唐”,成为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而在弄堂口上方总有一座标志坊(标志坊是牌坊类的一种,如泰安里,上方刻有建造年份,如1931),作为弄堂空间段落的分隔和标志之用。老式的里弄大都有过街楼,即在弄堂口处二排房屋之间的“空中楼阁”。过街楼大部分是二层,少数三层,用作居室,底层腾空,供弄堂内人车通行。

2、历史由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但“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1853年的小刀会起义,改变了这一局面。租界内,外商从事房地产经营“合法”。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迫使江浙一带大量地主、乡绅、富商、官僚纷纷携眷涌入上海租界寻求庇护。大量华人进入租界后,极大地刺激了租界内房地产经营活动。大多数外商都很快将商业与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一些早期的著名洋行如老沙逊、怡和、仁记纷纷投巨资从事房地产经营。


弄堂

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这种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并起某某“里”为其名称,是后来上海弄堂的雏形。到1863年这种以“里”为名的房屋已达8740栋。1870年后,这种简易木板房屋因易燃不安全而被租界当局取缔,但由于大量建造出租住房可给租界当局带来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因此房地产经营活动非但没有被制止,反而越来越繁荣。不过,早期简易的木板房则完全被一种新形的住宅─石库门里弄所代替。从此,弄堂住宅开始正式走上上海城市建设活动的舞台,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初建造的这类专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建造速度快,但是很快就被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住宅所取缔。

3、老式石库门弄堂和新式弄堂

早期的石库门弄堂,又叫“老式石库门弄堂”,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早期石库门弄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连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

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较*地进行室内平面布置。起居时、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区分。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卫生设备。有的还安排了汽车间。

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铸铁栅栏门。石库门和天井是石库门里弄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空间元素和视觉元素。

4、功能

市民社会的一面镜子

建筑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居住建筑尤其如此。在旧时的上海,能住得上弄堂的,至少也是有固定收入者,否则便无法交付每月到期必须缴纳的房租与房捐(或称巡捕捐、绿衣捐)。既然社会是分层次的,弄堂自然也有高中低之别。不同级别的弄堂房子在质量上差别较大,而更重要的差别是地段不同。一般来说,位于闸北、南市的较差,虹口稍微好些,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霞飞路(今淮海路)一带最好。上海旧时有“上只角”、“下只角”之称谓,“上只角”就是指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下只角”自然指的是那些低级住宅区,两只“角”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


弄堂

弄堂的级别还反映在弄堂里的生活与文化之中。“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言,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这是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儿童》里对低级弄堂的描写。在这样的弄堂里,居民为了减轻房租负担,往往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为许多小间,上面还要搭上阁楼,出租给外地到上海来谋生或逃难的人,自己做起了“二房东”。因而这里人口密度高、成分杂、居住条件恶劣。由于家家户户都是门挨着门,共同分享着屋前屋后的弄堂,如果邻里之间能够相互体谅、相互帮助倒还罢了,如果相处得不融洽,难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生出是非,一不小心还会惹出各种各样的“弄堂风波”来。而在那些沉静而优雅的高级弄堂里,虽然是非比低级弄堂少了许多,实际上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除了有三五个男孩在那里玩耍外,很少有人在此停步。偶而有三两个人聚在一起低声谈话,也多半是某家的“娘姨”(保姆)和“大师傅”(厨师)。假如哪一扇门忽然开了在迎宾送客,或者有些不寻常的活动时,人们也只是装成漫不经心地遥望着,而不会上前围观,说长道短。人们常说上海人善于处世,门槛精,可能和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拥挤的弄堂里、接受这个小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有关。

亭子间文学的发源地


弄堂

有些大型的、拥有数百户甚至成千户人家的弄堂,俨然就是一个城中之城。里面杂货店、小吃店、理发店、老虎灶、裁缝店,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工厂。上海的“弄堂工厂”大多由一两个技术工人带着几个徒弟兴办,利用大厂扔下来的边脚料或下脚货,因材施用,精心设计,竟制造出许多物美价廉的生活必需品,并在小商品市场中占着一席之地。而上海“弄堂生意”中最具特色的,无疑是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鲁迅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里说,弄堂里的那些叫卖零食的声音既漂亮又具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除了有叫卖零食点心的,还有叫卖青菜、豆腐、瓜果、鸡蛋的,时而还有活鸡活鸭。每隔几天还有修理棕棚、补皮鞋和弹棉花之类的人上门服务。他们各行有各自的叫卖腔调,让人一听便知道是什么行业的人来了。此外,还有算命的、化缘的,晚上还有卖炒白果的,夜深人静时,说不定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为家中病孩召魂的长嚎声。有意思的是,当时许多为了逃避白色恐怖而躲到上海来的进步文人,大多落脚在此类弄堂的亭子间,并因此产生了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文学派别———“亭子间文学”。“亭子间文学”并非描写亭子间,而是这些住在朝北的、冬冷夏热的亭子间的文人,在极为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创作出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5、特色弄堂

同乐坊


同乐坊

位于当年的静安区小沙渡路(今天的西康路)、新加坡路(现名余姚路)和海防路所围合出来的三角地带。1843年,上海开埠,这个当时在中国排名12位的城市从此开始了它在历史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书写;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到达了它“摩登”的一个鼎盛:超越巴黎,成为“世界第五、远东第二、中国第一”的大都市。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在今天回看起来?是最好的年代:十里洋场,歌舞升平,海纳百川,通商要津。就连亦舒,在她的小说里都充满了对旧上海法租界霞飞路的回念;是最坏的年代:租界林立,贫富差异,战火连绵,水深火热,张爱玲在她的《半生缘》里,写尽的是社会底层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

外国弄堂——规整的“马蹄形”


外国弄堂

新华路的“外国弄堂”包括了两条弄堂:新华路211弄,以及新华路329弄。它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那时就已成为外国人眼中的“Metropolis”(国际大都会),这条弄堂里已经住了许多各种国家的外侨,所以特名“外国弄堂”。看得出它是有建筑设计师专门精心设计过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也才称它为规模最整齐的弄堂,而不是那些“自然天成,奥妙无穷”的“肠子”弄堂。这条弄堂的设计者,说出名字来是大名鼎鼎的,那就是为上海这个大都会设计了很多洋房建筑的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建筑家邬达克(1893-1958)。上海的国际饭店、中西女塾,乃至现在铜仁路上那个著名的“一百年都不会out(过时)”的绿房子,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在造这条弄堂的时候,心里就已规划好,一定要让这里面的每一幢房子都造型美观,居住舒适,并且交通要方便。

愚园路749弄——最狡黠的弄堂


愚园路749弄

称它是“最隐秘”、“最狡黠”的弄堂是源于它的历史。它现在处在正日益变得热闹而喧哗的镇宁路西端、愚园路南端,进主弄口的地方被一些卖杂货、零食的小摊占着,也常有自行车、助动车闹闹的开进去开出来,显出一番上海最平常的市井图景。而走到里处,才渐渐发觉,这条带着主弄堂、侧弄堂———甚至小侧弄堂———小小侧弄堂的这样一条大弄堂所显露出来的楼房的与众不同。主弄堂的建筑,它们都不高,有一些在墙壁外露出一些屋顶和外窗,每一个风格迥异,似乎是从另外的地方一夜之间飞到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尽管不知道这些房子现在里面到底是怎样一番情形,但你内心会开始有些小小震撼。

梅泉别墅弄堂——最浪漫的弄堂


梅泉别墅弄堂

梅泉别墅,就在“外国弄堂”的旁边,同在一条新华路上。通常不熟悉的人,会把它当作了赫赫有名的“外国弄堂”。事实它比“外国弄堂”小,也自然比它更安静。翻开历史书,这条弄堂据说在20世纪30年代里,还是一片农田,后来到1933年,才有房地产商吴其达投资建造。里面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以前,这条弄堂里,藏着一个小水池。有2米见方。这在现在的上海弄堂几乎是绝迹了的。而这水池旁边,种满了梅花。所以才得名“梅”与“泉”。中国现代历史上,有过一个收复西沙群岛的海军老将军曾在这条弄堂里住过。

万宜坊——最狭塞的弄堂

苗王公主弄堂——复兴西路44弄

上海大亨弄堂——高安路18弄

宋庆龄故居——弄堂连接三条路

鲁迅故居——注定要做独行者

丰子恺故居——弄堂里的别致洋房

巴金寓所——弄堂里完成三部曲

6、展望

弄堂作为上海的“土特产”,记载了上海的历史和风俗,反映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领略上海的弄堂风情,如同翻阅这座大都市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探究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涵。虽然这几年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许多弄堂都被一座座漂亮的商务楼和住宅楼取代,但是弄堂作为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将会永远地留在上海人的记忆深处。

上一篇:陆丰皮影戏

下一篇:武强年画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