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贺子珍

科普小知识2022-09-11 17:26:40
...

贺子珍(1909年--1984年),女,原名桂圆,又名子珍,江西省永新县烟阁乡黄竹岭村人,*第二任妻子;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永新县委、吉安县委妇委书记。建国后,任杭州市妇联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优秀党员,杰出的妇女先驱,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中文名:贺子珍

别名:桂圆,自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永新县

出生日期:1909年9月

逝世日期:1984年4月19日

职业:革命军人

生肖:属鸡

1、人物简介


贺子珍

贺子珍,原名桂圆,又名子珍贺子珍;她生于1909年9月28日,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大革命前后入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后随其哥哥贺敏学上井冈山,在袁文才王佐的山寨躲避*追捕。*上井冈山后,被袁文才派到*身边工作。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同年与*结婚,任*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的秘书,是*第二任妻子。1929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1935年,参加长征,并在长征途中负伤,1950年被定为三级甲等残疾,但终生没有领取残疾军人抚恤金。1937年冬去苏联治病,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48年回国,曾在沈阳财政厅任处长,1948年在哈尔滨参加全国劳动大会。*成立后,任浙江省妇联主席,10月调*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1959年夏,贺子珍与*在庐山最后一次相见。1979年6月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二次会议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贺子珍与*生三子三女,李敏是贺子珍和*惟一在世的孩子,1936年冬生于陕北保安,深受*的喜爱,取名为娇娇,现工作属总政系统,先夫孔令华。因身体不好,一直在上海医治。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在上海逝世。

2、个人生平


贺子珍与女儿

1925年(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17岁)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

1927(18岁)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随袁文才部上井冈山。

1928年(19岁)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同年与*结婚,任*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的秘书。

1929(20岁)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

1931(22岁)年担任*苏区*机要科科长。参加红军长征。在长征路上,为掩护伤员,头、背、肺部被炸入弹片,终生没有取出。1950年被定为三级甲等残疾,但终生没有领取残疾军人抚恤金。

1937(28岁)年冬去苏联治病,但经苏联医生证实,弹片已无法取出。后入东方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东方部工作,因女儿病重和儿童院领导发生争执,由时任第三国际东方部长的王明指使,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拘押。

1947年(38岁)经王稼祥和罗荣桓向第三国际交涉,被放回国。但*已和*结婚。贺子珍留在东北任东北财经委员会党支部书记。

1948年(39岁)曾在沈阳财政厅任处长。在哈尔滨参加全国劳动大会。

1949年(40岁)秋任浙江省妇联主席,10月调*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

1979年6月(70岁)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二次会议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75岁)在上海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3、家族成员

贺子珍一家都是井冈山时期的红军。

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后来任福建省副省长、省政协主席。

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曾任*吉安地委组织部长,因为去寻找贺子珍留在苏区的儿子未果,在赣南因车祸身亡,其子女被贺子珍抚养长大。

贺子珍的表妹是贺珠玑。

4、子女情况


贺子珍与女儿李敏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贺子珍贺子珍和*共怀有10胎,生了6个孩子,但只存活4个。其中3个孩子因红军转移被留在苏区不知音信。只有李敏一人在苏联陪同贺子珍。李敏是贺子珍和*唯一在世的孩子,丈夫孔令华曾在国防科工委工作。

子女分别如下:杨月花(原名毛金花)。1929年3月贺子珍在红军第二次打下龙岩时所生,后寄养在老百姓家里。1973年被找到,并确定身份。

1930年生一男孩,夭折。

毛岸红(1932年11月)于福建生,长征开始后,由毛泽覃抚养,毛泽覃死后下落不明。

王秀珍(1935年2月)长征时于贵州生下一女,下落不明。

毛娇娇/李敏(1936年)生于陕北。

廖瓦(俄文名)(1938年10月)被送到莫斯科后产下一子,不久夭折。

5、感情生活

井冈之恋

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放弃攻打长沙,带兵走上了井冈山,由此引出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井冈之恋”。当贺子珍等人在指挥永新暴动的时候,*正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塘边村遇险后,贺子珍与*的感情迅速升华。*温存地对贺子珍说:“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就这样,“湖南佬”和“江西妹”他们俩终于结合在一起了。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只是热心的“红色土匪”袁文才做了几个好菜,大家热闹一下,就算喝了喜酒。遵义会议后,*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婚姻生活


贺子珍与*

从大革命年代的“井冈之恋”,到成为红色根据地的“模范夫妇”,贺子珍和*二人在政治风雨中荣辱与共,在长征路上艰苦相依,却没想到会突然发生婚变,贺子珍在延安窑洞“神秘失踪”。从此,一对患难中的革命夫妻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彼此分离。*撤离了瓦窑堡来到保安后没几天,贺子珍就分娩了,她生了个女孩。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里,有贺子珍、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等等32位女性。她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摸爬滚打、风餐露宿。她们有男儿一样钢铁般的意志,也有*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共同走过漫长的长征路的女战友们知道贺子珍快要生产了,都来看望。她们刚走到窑洞门口,就问笑眯眯的*:“生了没有?”“生了,生了,生了个******蛋。”*一副高兴的表情回答说。

战友们走进窑洞,看到贺子珍身边放着一个又瘦又小的婴儿。邓颖超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怜爱之情,她轻轻地把婴儿抱起来,仔细地端详着,说:“真是个小娇。”娇娇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1947年娇娇从苏联回国,*给她取了个学名:李敏。姓李,是因为*当时用李得胜的化名,单名敏,是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长征时期,贺子珍就担任*的机要秘书,并照顾主席的起居生活。1937年在延安,她和*住着一幢一溜三孔相通的砖窑,这种一明两暗的住室布局,有卧室和会客室,*也有办公的地方。贺子珍这人性子很急,她说话快,走路也快,那个刚直、爽快劲,在女同志中是很少有的。她常跟*吵架,有时吵得很凶,她生气时也常把负责警卫的同志找去诉说不平,为她评理。有一天,贺子珍和*又吵起来了,主席很生气地指着她说:“我们不能再吵了……这三间窑洞,咱个人住个人的,你走你那边,我走我这边,谁也不见谁,这样总可以不吵了吧!”又说,你嫌这里不好,你想学习,可以到红大(即抗大前身),也可到公大(即陕北公学),也可到苏联去……陶铸夫人曾志的回忆录,内中有一段曾志与*的对话,可印证史沫特莱和斯诺所叙述的故事。当曾志在延安问*为什么贺子珍要离开他时,毛说:“不是我要离开她,而是她要离开我。她脾气不好,疑心大,常为一些小事吵架。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女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又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不懂事,不顾影响,她不服,为此我们两人吵得很厉害……”1937年,贺子珍同*怄气,伤病体弱的她到西安养病,又辗转随共产国际的代表从*去了苏联,没有理会*的召唤和*的指示……母女俩和杨开慧所生的两个儿子——*和毛岸青真情相处,享受着异国的一份亲情欢乐。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一桩接一桩地降临到她的头上。1938年,贺子珍在莫斯科生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那个男孩,只有俄文名字廖瓦,在十个月时染上肺炎夭折。当贺子珍悲痛欲绝地告诉岸英岸青哥俩时,他们也禁不住泪如泉涌,同时抱着贺子珍劝道:贺妈妈,您别难过了,您要保重身体!小弟弟不在了,还有我们呐!我们也是您的儿子呀!贺妈妈,贺妈妈……这时,本来还是痛哭失声的贺子珍突然一把搂住岸英、岸青。“妈妈、妈妈”,“儿呀,儿呀”,三人哭作一团。几年来,这还是哥俩第一次向贺子珍喊出“妈妈”,这样的亲情悲情,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庐山重逢

1959年夏,贺子珍应邀到庐山休养,殊不知是*要接见她。夜色中,杨尚奎之妻水静陪同贺子珍来到“美庐”别墅。当水静将贺子珍领进客厅时,贺子珍抬头一看,不觉一惊,里面坐着的那个人竟是*!*见她来了,站起身,微笑着同她打招呼,请她坐下,然后很客气地对水静说:“谢谢你。你可以走了!”卫士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贺子珍面前,一杯放在*面前。*对卫士说:“这里没你的事了,你也走吧。”屋子里于是只有*和贺子珍,他们就隔着一张茶几,在两把藤椅上坐下来。贺子珍做梦也没想到在这个时刻能够见到*。她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痛哭失声,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见状,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他问贺子珍:“你这几年生活得怎样?身体都好吧?”贺子珍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她仔仔细细地打量着*,说:“我好多了,你的身体倒大不如前了。”*说:“66岁啦,老了!忙呀,比过去打仗还忙!”接着,*问起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贺子珍讲了一些。*听后,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你到了兰州,我打电报给谢觉哉同志,请他劝你回头,可你就是不回头。”*说这句话的时候,神情凄然。贺子珍眼睛里充满着惆怅和柔情,眼泪禁不住又流了下来。她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两个人沉默了好久。贺子珍忽然提醒*:“当心有人害你,当心王明这样的人害你。”*听了觉得好笑,点点头道:“我会注意的,你放心。”接着他告诉贺子珍:“娇娇(李敏,*与贺子珍的女儿)有对象了,你见过没有?同意不同意?”“我见过了。我满意。他们结婚,你同意,我也同意。”贺子珍回答道。*告诉她,等这次会议结束,回北京就为他们举办婚礼。他们在一起谈了一个多小时。*站起来说:“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见面,再谈谈。”水静坐在“美庐”值班室等候贺子珍。“铃、铃、铃……”清脆的铃声,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的水静霍地站了起来,她知道,这是*在召唤卫士小封。过了一会儿,小封把贺子珍扶进了值班室。待她坐下后,小封对水静说:“主席请你去一下!”当水静走进*客厅时,只见他手里夹着烟,脸色很不好。“不行了,脑子坏了,说说就乱了,答非所问。”*像是对水静,又像是自言自语。水静盯着*苍白的脸,不知说什么好。“她很激动,你要注意她的情绪,”*夹着烟的手朝水静点了一下,“明天你就送她下山,下山以前,你一步也不要离开她。现在她已经知道我在山上。她出去会乱跑的,碰到熟人,很不好。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的熟人很多呀,有些就住在你们附近。”水静感到*考虑问题真周到。她当然知道,在离此不远的河南路,就住着不少参加会议的*和工作人员,这些*很少有不认得贺子珍的。她于是说:“主席,请放心,我保证不会离开她半步。”“还有一件事,最好回去就办,”*加重语气说,“她抢走了我三瓶安眠药,说是毒药,她说她就不吃药,也不准我吃药。你要想办法从她手里把药拿过来。那药很厉害,吃多了会出事的。”“好,我会办妥的。”水静心事沉重地回答*。由于贺子珍听*亲口对她说,第二天还要见她,所以信以为真,翌日起床后便在自己房间里等待着,直到水静和朱旦华领来一个工作人员。进屋后,这位工作人员就很有礼貌地对贺子珍说:“*有事已经下山,请你也马上下山!”贺子珍听说*已下山,也就随着水静、朱旦华上车回了南昌。22年阔别,22年等待,只盼得一个多小时的晤面。谁知,庐山这次匆匆一别,竟成了他们的永诀。

弥留手语

1976年9月,*弥留之际,李敏赶到父亲身边。这时*已不能讲话,他向李敏作了一个圆圈的手势。李敏揣摩了很长时间,猜想可能是桂圆的意思,桂圆是贺子珍的小名。*逝世时,贺子珍未能去北京。

6、北京之行


贺子珍

等待30年的北京之行。贺子珍秘密参观*纪念堂被安排在1979年的9月8日,*逝世三周年的前一天。对贺子珍来说,这次的北京之行,她足足等待了3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她想来北京,未能如愿;1966年,她想来北京,依然未能如愿;这一次,她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贺子珍的北京之行是非常不易的。1977年,*纪念堂建成,9月9日对外开放。1978年,*开始安排各地老红军、老*专程到北京瞻仰*的遗容,而贺子珍则在上海足足等候了一年多。1979年9月3日,在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的多方奔走之下,*派专机将贺子珍接到了北京。一到北京,她就急迫地要求前往纪念堂,经过周密准备,这次瞻仰被安排在了9月8日。陈冠任撰写的《贺子珍》一书封面过去的战争岁月给贺子珍留下了一身的病痛,已经70岁高龄的她因两年前的一次中风只能坐在轮椅上,口齿表达也不太清楚。但银白的短发整齐地梳在脑后,仍然明亮的眼睛,雪白的衣领、蓝灰色外套,干净朴素的装扮,处处透出当年“永新一枝花”的风采。在*坐像旁边,贺子珍凝重地坐在轮椅上,目光望着前方的*。她想到了什么?是42年前的延安之别,还是20年前的庐山匆匆一会?抑或是女儿李敏告诉她的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情形:*发现女儿站在面前,但已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做了一个圈给女儿看。这个圈,是否就是指要照顾好贺子珍呢?因为贺子珍的乳名叫“桂圆”。

离开*纪念堂之际,在李敏也进入车里刚刚坐下那一刻,贺子珍忽然转过头,望着纪念堂,微微发红的眼眶里含着泪水,嘴唇颤动着,似乎想倾诉什么;女儿李敏也不约而同地侧头望去,

饱经风霜的老人终于去了时光飞逝。1984年4月初,贺子珍就断断续续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到了中旬,突然变成高烧,而且便血,结果,又住进了华东医院。在医院,医生们用很多药都没能把体温降下来。

7、最后时光


贺子珍

1984年4月15日,孔令华接到中办的电话:贺子珍病重,已经准备好去上海的飞机票,请李敏全家马上到上海去。李敏听到这消息,知道母亲的病情已是十分严重了,马上对丈夫说:“母亲病重了,我们马上去上海!”孔令华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这时接他们去机场的汽车已经来了。孔令华搀扶着李敏上了汽车。李敏早几年就患了心脏病和淋巴结肿大,此时也正在病中,听到妈妈病重的消息更是紧张,上了飞机,心仍咚咚咚地跳着,脸色苍白,她为了减轻心中的痛苦,用手捂住胸口,竭力使自己镇定下来。孔令华马上给她服了治心脏病的药,安慰她不要过于担心,女儿东梅懂事地说:“我姥姥会好起来的。”飞机到达上海后,一部小汽车已经等候在机场,他们被直接送到了华东医院。李敏来不及听医生介绍母亲的病情,直奔病床前。这时,贺子珍呼吸急促,两颊通红,消瘦憔悴,非常虚弱,眼睛微微闭着。李敏俯下身子,刚想叫声“妈妈”时,贺子珍睁开了眼睛。当她看到女儿和孩子们都来了时,脸上的肌肉动了一下,似乎在微笑。她的嘴唇动了一下,似乎在说:“你们来了。”李敏俯身靠近母亲,轻轻地说:“妈妈,你好吗?我们看您来了。”贺子珍好像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她看着女儿深深地点了点头。她嘴唇动了几下,还用眼睛示意:站在李敏身旁的医生,就是为她看病的医生。贺子珍自从偏瘫后,说话就不太清楚,正在高烧中,没有力气,说话更轻。李敏听不清楚妈妈说什么,但她明白她的意思,这是母亲在向她介绍给自己治病的医生,告诉她:自己生病住院了,医生们在照顾。李敏向医生说了声“谢谢”后,问母亲:“妈妈,您哪里不舒服?”“我肚子痛。”贺子珍的神智非常清楚,只是衰弱得很。这时,贺敏学一家也从福建赶到了。他们接到居住在上海的女儿贺小平打来的电话,知道贺子珍病重,怕有什么不测,也马上赶来。贺敏学一来,听说贺子珍高烧不退,立即建议服用安宫牛黄丸,这是危重病人退烧的良药。贺子珍服了药后,体温降下来了,并沉沉地睡着了。李敏这才放下心来,离开病房让母亲休息。在以后两天,贺敏学一家和李敏一家天天去看望贺子珍。贺子珍退烧后,神智清楚了,她看着身边的亲人说:“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了。”她还让护士给外孙女儿东梅弄点好吃的。大家一颗心放了下来,以为病情好转了,谁知这是回光返照。18日晚上,贺子珍的病情突然加重,体温两次升高,人又陷入昏迷的状态。医生们进行紧急抢救,李敏、孔令华等人通宵守候在外间。到19日下午,贺子珍的心脏跳动越来越微弱,心电图再也没有显示了。贺子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终于去了,享年75岁。

8、告别仪式


贺子珍

不同寻常的遗体告别仪式贺子珍逝世后,对于她的后事怎样办、骨灰安葬在哪里,*上海市委不敢自作主张,请示中办,中办也有些为难,又请示了*。*说:“我们*的*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一室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存放*领导同志骨灰的地方。*的话给贺子珍葬礼的规格定了调子。1984年4月25日,向贺子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的大厅举行。*、*、陈云、邓颖超、聂荣臻、*、杨尚昆、杨得志、宋任穷、陈丕显、胡启立、乔石、郝建秀、王首道、蔡畅、康克清等**送了花圈。白栋材、王芳、陈国栋、胡立教、杨堤、汪道涵、阮崇武、李坚真、曾志、陈琮英、刘英、彭儒、钱希钧、孔从洲等也送了花圈。**办公厅,**组织部,全国政协办公厅,上海市、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浙江省、陕西省、贵州省、江西吉安地区、永新县的党政机关送了花圈,并且发来了唁电。贺子珍的遗体安放在大厅*,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党旗,四周簇拥着常青树和鲜花,遗体前摆着她的亲属贺敏学、李立英、李敏、孔令华献的花圈。**书记处候补书记郝建秀,*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二书记胡立教,书记杨堤、汪道涵、阮崇武,以及贺子珍的亲属生前好友数百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人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在贺子珍的遗体前默哀,鞠躬,缓缓地绕遗体一周,向这位长征老*告别。

1984年4月25日下午,贺子珍的遗体火化。随后,*派了一架专机,把她的骨灰运到北京。贺敏学,李敏、孔令华,以及他们的子女,护送骨灰回到北京,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贺子珍的骨灰被运到八宝山后,一些未能去上海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老大姐,都自动去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贺子珍的骨灰安放仪式。一些当年曾经在苏联国际儿童院学习过的革命子弟,以及认识贺子珍的一些人,和不少不认识的人也来了,向这位女红军战士表示了最后的敬意。安放仪式非常简单。李敏把捧着的骨灰盒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大家围着鞠躬,致敬,然后由李敏把它送进了一室。第二天,也就是4月26日早上的新闻节目中,*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当天,北京及全国各大报纸都刊载了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贺子珍逝世的电讯,并刊登了她的照片,介绍了她的革命简历。

9、人物评价


贺子

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贺子珍,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这位最早上井冈山的女*员终于走完了她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含着微笑离开了人世。她的一生中有慷慨激昂、英勇悲壮的战斗岁月,有遭受磨难与不幸的艰难时光,更多的是心里流着血、眼里流着泪的沉默的悲苦日子。但是,人们不会忘记她,因为她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她——一位平凡的女性,为中国革命几乎流尽了身上最后一滴血……是她,伴随*一起度过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艰难的阶段,也是她,在革命胜利之后,为了大局默默忍受个人的悲苦,过着孤寂的生活。然而,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却镌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她就是——贺子珍!

上一篇:袁自煌

下一篇: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