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车会
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轩辕黄帝而流传千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又称“车公会”或“车会”,是黄山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
1、轩辕由来
相传轩辕黄帝在平定中原以后,伐淮夷至江南,带来了以车为代表的先进中原文化,当地山越部族遂将轩辕尊称为车公。后轩辕为修炼而栖身黄山,促进了中华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传统民俗
轩辕车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车会逐渐演变为集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且具有健身娱乐功能的大型喜庆集会,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车会”在黄山区(原太平县)流传了1200余年。
3、简介
“轩辕车会”是黄山脚下先民为纪念中华人文始祖,车的发明者和传播者轩辕黄帝而开展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
这项活动可以追溯到唐天宝年间。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共七日为会期,分为“洗车”、“正车”、“祭车”等五个程序,以滚车表演为主,祠堂庙宇、大街小巷都要滚到,以示降福祛邪。
“轩辕车会”道具工艺浑厚精美,表演技法精妙大气,活动场面气势宏大,民俗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丰厚。经千年岁月变迁,车会逐渐演变为集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大型喜庆集会,并走上艺术舞台,在第六届黄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环球洲际小姐大赛等大型活动上演出,受到好评。2006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地理环境
“轩辕车会”的主要活动区域是黄山区,黄山区原为太平县,始建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至今已有1250多年历史,天下闻名的黄山位于县城南部。黄山区地处中纬度南沿,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700mm左右),年均气温15℃,年均日照1700小时,全年无霜期230天,是一个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的优美山城。境内山脉纵横连绵,水系发达,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为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车会的核心区域是仙源镇和甘棠镇,仙源镇位于黄山区城东郊,与甘棠镇相距3公里,旧为太平县城所在地,东与新明乡、南与三口镇、耿城镇,西与龙门乡毗邻。仙源镇历史悠久,唐朝之前称沙镇,唐天宝4年(公元745年)设太平县后,1219年间一直为太平县城所在地,1964县城迁至甘棠镇,仙源镇仍为标准建制。千年来,农业为主,商贸活动十分繁荣,为太平县中心,老县城街巷纵横、曲径通幽。清朝时,街宽五米,石板或卵石铺面,店面、作坊鳞次栉比,屋宇整齐,城内已形成直街、横街、后街,巷弄有城弯巷、天官巷、黄家街、郑家巷、方家巷、周家巷、黄粟巷、崔家巷等二十余条。过往人群和常住人口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现存麟凤桥、板石雕刻等文化遗迹。原太平县农业、商贸繁荣,带来了生活的安定闲适,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潜化,让太平县人的文化情操和宗族信仰十分坚定和广泛,为轩辕黄帝祭祀活动——“轩辕车会”的兴起、繁荣、传承奠定了基础。
5、分布区域
轩辕车会活动的主要区域分布在黄山区(原太平县)。以黄山北麓山脉为起点往南沿麻川河水系呈扇形辐射状分布。仙源镇、甘棠镇、新明乡、三口镇、谭家桥为轩辕车会活动的中心区域,仙源镇仙源村、麻村和甘棠镇大屋村和凤凰村一带为核心区域。轩辕车会活动辐射边缘涉及龙门、耿城、焦村等乡镇,影响至周边青阳、石台等县。
6、历史渊源
轩辕车会
7、滚法
一、“平滚车”。车手两人一左一右,各以一手抓住车轴沿口,让沿口徐徐从手心滑过,掌握车的重心;一手扳车档或推车轴。队形一条龙前进。
二、“夹篱笆阵”。隔一穿花,操作同前。
三、“飘反车”。一人一车。活动于广场,车在外,车手在里(靠广场中心)。车身朝里倾斜约四十度转大圆圈。车速如飘,反即“翻”字,因翻字不吉利,故名飘反车。
四、“发绕车”。一人一车在大街或广场上活动。车和人的位置同“三”,车身两边倾斜;左倾朝左前方滚,右倾朝右前方滚,走“之”字路。全靠车手娴熟,及时扳、推车轴和车档操作。因左绕右绕故名发绕车,车速越快,车身越稳。
五、“拍绕车”。一人一车,人在车后,车一启动,两手轮换猛拍车轮大圈离地两尺多高、绘火焰图案的地方。拍时手掌用暗力稍带上提兼推。拍左边,车头受震动向左倾斜约三十度,向左前方滚动,拍右边,车身右倾向右边滚动,车走“之”字路。
六、“螺旋车”。一人一车,两手操作头道档,车手在原地转圈,车身愈旋愈速逐渐向里倾斜,从直立到倾斜约四十五度角;车手也由直立移步到半蹲移步。刹车时趁车速稍缓猛抓二道档将车就势竖直徐徐向前滚动。稍事休息又重复表演,表演区必须在广场。
任何一种滚法都要注意车身上的火焰图案的风向。一辆火轮车五百斤。两人合滚一辆难度不太大,会的人也多;一人独操一辆,发绕车、拍绕车则需娴熟的技巧;螺旋车是一王姓人独创,他有点武功底子再加技艺精湛,每一出手均博得观众惊叹。绕车、螺旋车在广场表演时,车手和几千观众齐声呐喊助兴。锣鼓、鞭炮声震天动地。
8、会期
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洗车”,将车从庙里请出洗净浸泡;十九日“落地车”试车试路,会首给每辆车披红;二十一日“正车”,先在轩辕黄帝塑像前焚香、烧黄表纸、放鞭炮出车上路(路线是固定的);二十三、四两日“正车”;二十四日傍晚“祭车”,会首焚香烧纸外,杀一只公鸡将血淋在每辆车上。然后“收车”进庙,这一届车会结束。庙外滚车,庙内唱戏。日场戏车不进庙,戏不散锣。
七月下旬正值农闲(只种一季稻),文化生活贫乏,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幼都来看车会。俗语“七月二十四压断街”,形容观众之多,车会盛况带来了商业繁荣。不仅本镇商家的生意兴隆,且四处商贩云集、百货俱全。
9、传承谱系
轩辕车会的传承以自发传承和自然传承为主,较为随意,因参与者皆为民间艺人,不入仕流,相关的文献记录较少,无文字可考。
在车会传承谱系上,根据老人们回忆他们的祖辈、父辈留下来的话和事,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
车会的传承主要是仪式过程、制作工艺、滚车技法三个方面。仪式有主持人,负责集资、人员组织、活动安排以及主持仪式,多为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仪式过程通过自发观察、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没有明确的传承脉络。
制作工艺主要通过当地工匠自然传承,仙源的木匠、铁匠对滚车的制作都烂熟于心,学徒期间,就要学习相关构件和结构的设计制造。
滚车技法的传承比较正规,有自发传承和家族血缘传承,父子之间、亲戚之间相互学习传授,技法高超的艺人可以授徒,但没有严格的师徒关系。
10、传承意义
轩辕车会
一、轩辕车会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造车鼻祖——“轩辕黄帝”,饱含浓烈的民族情结和民族信仰,同时也体现了黄山先民对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景仰与推崇。
二、表演形式独特,国内独一无二。是黄山脚下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道具大车轮(火轮车)宏大厚重,设计科学合理,无论是火焰图案还是车轮的结构造型、相关构件,制作工艺都十分精美;滚车技法多样,精妙而大气,有“平滚车”、“夹篱笆阵”、“飘反车”、“发绕车”、“拍绕车”、“螺旋车”六大主要滚法,滚时以巧力为主,类似于人们津津乐道的“四两拨千斤”,车辆的操持者必须具备相当的基本功,才能游刃有余。
三、场面宏大庄严,有严格的规程。会期为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风雨无阻,方圆几十里的几千名男女老幼都来看车会,滚车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惊天动地。轩辕车会有“洗车”、“落地车”试车试路、“正车”、“祭车”、“收车”进庙等环节,有披红、焚香烧纸、鸣炮、鸡血淋祭等仪式,整个过程细致缜密,参与者郑重其事、恭敬虔诚。
四、活动内容丰富、功能多样。轩辕车会祭祀功能很明显,随着时代的变迁,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等健身娱乐功能逐渐彰显,庙外滚车,庙内唱戏,同时商贩云集、百货俱全,正如当地俗语所云:臭*卖得掉,仙灵芝买得到。成为本地一项大型喜庆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