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宁
据微信号“侠客岛”7月20*文称,一位新华社女记者曾秉笔署名写下内参《中国女篮是怎么被撵下专机的?》,经当时高层亲自批示,导致当事的副总理在人大常委会上公开做检讨,同时*立下规定严格:限制坐专机使用人数,取消副总理级专机。这名女记者名叫丁永宁,今年90岁高龄,曾任新华社驻罗马尼亚首席记者。
1、人物简介
丁永宁
丁永宁,女,现年90岁,是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的妹妹。曾任新华社驻罗马尼亚首席记者,也曾为*、*、*等*担任罗语翻译,离休后担任国家高端智库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78年秉笔署名写下内参《中国女篮是怎么被撵下专机的?》,经当时高层亲自批示,导致当事的副总理在人大常委会上公开做检讨,同时*立下规定严格:限制坐专机使用人数,取消副总理级专机。
2、人物经历
1950年仲夏,当时担任震旦大学学生会主席的丁永宁,作为上海的学生代表,前往布拉格参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出席的第一个国际会议-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团的成员来自全国各主要省市的大学和青年学生组织。在北京-莫斯科国际列车上,还有来自抗击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的越南学生代表团。越南大学生普遍通晓法语。作为法国天主教会开办的震旦大学医学院三年级学生,丁永宁也能讲法语,漫漫十天的旅途中,成为中越两个学生代表团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
丁永宁用法语同越南同学的交谈引起同车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王幼平的注意。王幼平原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他奉命弃戎从政,投身外交工作行列。当时,他正带领一批*前往同我国建交最早的一个中东欧国家-罗马尼亚就任大使职务。在列车即将抵达莫斯科时,他把丁永宁叫到他的车厢,认真地和她进行了一次谈话。得知丁永宁在*就参加了上海地下党,解放后又在三野九兵团27军参加过为军医疗服务队,(一批战士因当时准备解放*,学习游泳,在河水中感染了血吸虫病),并荣获一等功,这位年近四十、带着浓重山东口音的新大使当即,表示:"我国刚解放,外交是一条新战线,外语*严重不足。罗马尼亚通用法语,听说罗语同法语很接近。你会法语,人很聪敏、活跃,就干脆改行搞外交吧!"
1950年8月23日,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圆满结束。国内来电指示,让丁永宁不要回国,直接前往罗马尼亚大使馆工作。
丁永宁在使馆研究室工作,主要负责编写驻在国的动态和基本情况调研。同时还有一任务,就是给大使和使馆其他领导最初是当法语翻译,随后就转为罗语翻译。使馆其他同志,如夫人搞社交、去医院看病、上街买东西等等,需要罗语翻译时,她也乐意帮助。丁永宁的罗语完全是在实践中学出来的。
1954年10月11日,*和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主席团主席彼·格罗查博士在*城楼观看国庆阅兵游行,丁永宁做翻译。
1953年秋奉调回国。回到外交部,在苏欧司上班,主管罗马尼亚事务,同时为外交部领导和*等*领导当罗语翻译,有时也当法语翻译。
1954年10月11日,*和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主席团主席彼·格罗查博士在*城楼观看国庆阅兵游行,丁永宁做翻译。
1955年8月23日,*同志会见时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Gotuvtanu,右一为翻译丁永宁
1955年8月23日,*同志会见时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Gotuvtanu,丁永宁担任翻译。
1955年12月,*在接见吴冷西等新华社领导时指出,新华社"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接着,新华社制订了建设现代化世界通讯社的规划,决定从*和一些省市机关选调一批条件适合的*到新华社工作。1956年12月,丁永宁怀着对新闻工作的浓厚兴趣从外交战线转到国际新闻战线。战线变了,但同罗马尼亚的联系却没有变。
1975年至1980年和1982年至1984年,丁永宁曾两度被派往罗马尼亚,担任新华社驻布加勒斯特分社首席记者。
1956年夏,*观看罗马尼亚歌舞团演出,右一为丁永宁
七十年代后期,国内开始建立农贸市场试点。丁永宁等记者采写了罗马尼亚多年来农贸市场集国营、集体、私人为一体的做法和经验。采写的稿件《它使罗青少年如醉似狂》,介绍了罗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业余文艺团体火焰社。这对我国如何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一个启发。时任**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在稿件上批示:"此件请文化部党组研究一下并决定印发到什么范围,有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984年丁永宁回国后,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约她又写一篇有关火焰社的稿件。原新华社社长、时任文化部长的朱穆之在稿件上批示:"写得很好,没有什么意见,只希望你考虑,如果要在中国开展这类活动,有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希望你提出建议。"随后丁永宁走访了北京大学的团委负责人,向他们介绍了火焰社的具体做法,并带去了现场演出的照片和录相带。他们很感兴趣,决定在"五四"青年节参照火焰社的做法,组织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唱会。丁永宁被他们聘为顾问。演出那天,北大全校半数以上学生(7千人)自发来到五·四广场观看,情绪高昂,秩序井然,演出效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丁永宁和她的同事共同采写的另一些稿件,如《罗加速住房建设的措施》、《罗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同西方国家搞合营企业是可取的办法-罗的做法和经验》,也曾受到有关单位的好评。
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广交、深交朋友,这是记者掌握信息、动向和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条件。在罗的外国记者中,丁永宁被认为是最活跃的一个,也是认识的罗*最多的一个。
3、一篇记者内参,迫使副总理检讨
《这篇记者内参,竟迫使副总理检讨,*因此取消副国级专机》
你知道吗?——中国除了国家元首等极少数人出行有专机,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副总理等国家*出行出访,是与我们大家一样,坐民航班机的。
但多年前并非如此——
副总理,甚至解放军三总部的副总长,出行都是有专机的。一趟专机飞个来回,油费、停机费、人工费,各种花销至少几十万美元。
是新华社一名普通女记者,写了稿子“捅了天”:*由此开会决定:严格控制专机的使用人数,取消副总理级的专机。一名副总理为此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在人大常委会上做了检讨。
这名记者叫丁永宁。
丁永宁今年已九十岁了,但思维依然敏捷,思路依然清晰,用电脑,爱微信,追韩剧。
她虽是上海出生的江南女子,一生却都有英武朗阔的男儿气、壮士气,而她的正直与敞亮,又为她的豪侠性格平添人格魅力。
最轰动的一件事,是她顶着压力,秉笔署名写下内参:《中国女篮是怎么被撵下专机的?》,当时高层亲自批示,导致当事的副总理在人大常委会上公开做检讨,*并立规严格限制坐专机的*级别。
*结束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各级*出访,动不动就是专机出行,而民航班机却是少得可怜,机票紧张。
当时,中国通向全球的转机航线只有三条:北京至莫斯科,北京至(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北京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与“苏修”闹翻后,与“小修”捷克斯洛伐克当然也要翻,中国通向全球各地的航线只剩下北京至布加勒斯特这条线了。而这条线一周只有两趟,一票难求,旅客滞留就成了常态。
那一年(1978年),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一行二十余人从拉美打完比赛,从罗马尼亚转机回国,机票很紧张,长期滞留住宿也是要花国家外汇的。怎么办?
而中国这位副总理正率代表团乘专机访问罗马尼亚,准备启程回国。使馆、中国民航驻罗办事处以及代表团三方商量出一个好办法:这一架专机能坐150人,而副总理的代表团也就十四五个人,空闲大量座位,何不让女篮队员搭这顺风机回国?国家队员政治上可靠,又是个团体,便于管理,*无安全之忧,又给国家节约了一大笔外汇,真是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大家都很高兴,分头安排:先让女篮队员们办好罗马尼亚边防的出境手续(对罗方善意撒谎说:女篮急着要回国参加比赛),再把他们的行李提前托运到国内,最后让他们提早坐进专机里,万事俱备,只等副总理结束与罗方的告别宴会登机,就起飞啦!
就要起飞之际,代表团工作人员突然匆匆上了飞机,要求女篮队员全体立即下飞机!
大家都惊呆了!任凭使馆和民航代表处人员怎么解释,但对方就是坚持:“首长不同意这些人坐飞机,让他们下去!”
这边说:那我们怎么向罗马尼亚方面解释?言下之意是:这让人家看咱们中国的笑话了!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但对方不为所动,坚持说:“首长的安全你们能保证吗?如果女篮要乘专机,首长就只好不坐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没有办法,女篮队员全部下了专机,低着头,默默离开机场。
罗马尼亚的工作人员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不解地问:“我们刚为你们办好了出境手续,怎么又回来了?”……中方人员尴尬无言以对。
有个女篮队员是全国人大代表,她说:就在当年的三月人大开会时,自己还和这位副总理分在一个组讨论,现在我们也是代表国家出来的,怎么连同乘一架飞机的资格都没有了?
女篮的旅馆事先已退房,离开机场后,没有住处,只好睡在使馆的会客厅里,过了一周,才买到到民航的机票回了国。
这个事件发生时,作为新华社驻罗马尼亚首席记者的丁永宁并不在现场,当时她回国参加新华社国外分社会议。
回到罗马尼亚后,使馆人员气愤地对她说起这事。丁永宁也火了!“如此严重脱离群众!这是犯众怒!”
她决定:报告给*。
在罗马尼亚,她挨个采访事件的当时人。事件的全过程弄清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把人赶下来,是不是这位国家*本人的决定?
丁永宁认为:既然是临时变卦,极可能是女篮队员上机后、这位*本人在与罗方的临行宴会上作出的决定。
这必须找参加宴会的人核实。当时参加宴会的是大使和参赞,大使胆小怕事,参赞是这位主管外经贸的副总理的下属,两人不但不会如实告知丁永宁,反而可能会极力阻挠她写稿发稿。
丁永宁绕开他俩,想到了宴会上还有翻译人员。翻译私下告诉她:宴会上代表团成员确实向这位副总理报告了此事,但他没有听到副总理的回复。
丁永宁如实在稿件中写下这些,并写道:“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代表团内部当晚就这件事作了研究,副总理在现场听取了有关汇报。”
稿件中,所有的人都是真名实姓,包括对那位副总理,也是指名点姓。文尾,她署上名:丁永宁!
在稿件中,丁永宁还介绍了罗马尼亚的情况:“除了罗共总书记兼总统外,其他*出访一般均乘民航班机。”
她写道:
副总理乘专机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出国访问,凡是副总理、副委员长,甚至个别副总参谋长均是专机。
大量使用专机是一种讲排场的坏作风,是封建落后思想的表现,*的威望不靠这些来提高。相反,凡了解我国目前经济和劳动人民人民生活状况的人,只会暗中耻笑我们,它有损于我们的社会制度。
我们国家还在还很穷,劳动人民的生活还很苦,我们处处都应注意勤俭节约,领导*更应以身作则。
希望*领导重视这个问题,并迅速改革这个制度,使专机的使用范围尽量缩小到几位主要*。
丁永宁将手写的稿件亲自装好,交给外交部信使队带回,由新华社总社参编部报送*领导。
“这个事情,如果是别的记者,可能就不敢写了。毕竟指名批评一位国家*,写了也许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既然丁永宁写了,肯定做过深入调查,新华社相信她。”当时编发这稿件的总社编辑后来回忆说。
*领导看到稿件后,要求这位副总理在人大常委会上作检讨,副总理很诚恳地进行了检讨和反省。
操风琴与丁永宁合影
事后,*研究决定:取消副总理级出行专机,只有当时党政军等四位国家*可以坐专机。这个规定,一直执行到今天。
消息传来,外交系统一片欢呼!大赞这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女记者。到罗马尼亚来访问的中国代表团们,一传十,十传百,都要来见见这个女记者的真身。“你就是丁永宁?你就是新华社那个丁永宁?你胆子好大呀!你写的文章让*领导做了检讨!啧啧······”
从公开新闻中也可看出来:这位副总理1978年的这一次出访,新华社公开稿写的是:“某某某副总理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1980年,这位副总理又来罗马尼亚访问了,这一次,新华社写的是:“某某某副总理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一字之差,内涵丰富。
这一次,这位副总理坐的是民航班机的头等舱,丁永宁也在夹道欢迎的人群中,副总理下了飞机,一个个地与欢迎的人握手。握到丁永宁的手时,丁永宁自我介绍说:“我叫丁永宁,新华社的丁永宁。”
这位副总理看着她,顿了一下,说:“哦?你就是丁永宁?我以为是个男的。”(文/操风琴供职于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