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人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国*党员,高级记者,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新闻战线的优秀领导*。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委员。作为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负责人,郭超人曾任第九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通讯社组织主席。
1、人物生平
郭超人1934年10月31日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现武穴市),1980年3月加入中国*。
青少年时期,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1952年他加入了新*主义青年团。
1952年至195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期间,他热心社会工作,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等生。
毕业后,他积极要求到最艰苦的环境去锻炼,被分配到新华社*分社担任记者,1970年春调新华社陕西分社任记者。1978年秋,到新华社四川分社任记者、副社长。1983年1月调新华社总社任秘书长,随即任党组成员,1984年5月任新华社副社长,1986年3月任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他是*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委员会委员。
1956年,郭超人同志以到*参加百万农奴埋葬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农奴制度的斗争,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在*工作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他同藏族人民一起揭露、控诉*农奴制度的黑暗和罪恶,一起欢庆繁荣幸福的新*的诞生。他关于**改革前后的大量报道如《血泪的控诉》、《拉萨的春雷》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郭超人
在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到炮火纷飞的战场采访,以新闻特写和现场目击报道了事件的真相,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正义之声。
郭超人同志在陕西工作期间,正值“*”后期,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仍坚持深入关中、陕北、陕南农村调研,表现出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采写的《安康调查》一组稿件,受到*、李先念等*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1974年他撰写的全面反映*成立25年来水利建设成就的长篇通讯《驯水记》,对“*”全盘否定“*”前17年的倒行逆施作了有力的回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1978年,郭超人同志被派往新华社四川分社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他挣脱精神枷锁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推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他采写的《扫除唯心的阶级估量》等报道,大胆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他采写的《成都市手工业调查》,引起*领导同志高度关注,有些建议被国务院制定政策时采纳;他在这一时期采写的《伟大的转折》、《中国农村的一角》等振聋发聩的作品,表现了他对这场伟大变革的极大热情和深刻洞察。他与其他同志合作采写的《历史的审判》,高屋建瓴,笔锋犀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显示了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
他写下的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为《向顶峰冲刺》、《*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非洲笔记》等。他的新闻论著《喉舌论》,凝集着他走上新华社领导岗位后,对党的新闻工作和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性通讯社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2000年6月15日,郭超人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新华社消息称“一支饱蘸激情、挥写历史风云的笔,从此永远停住;一颗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心,仿佛仍在燃烧。”
2、主要作品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在《向顶峰冲刺》、《*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郭超人作品选》等书。
他的记者生涯因他担负新华社主要领导重任而扩展了新的领域,他的视野和笔触逐步遍及全球。他于2000年出版的《非洲笔记》记录了非洲大陆的进步、非洲人民的心声和他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深切关注。
3、人物评价
郭超人同志是深受我国新闻界敬重和新华社广大*群众信任的优秀领导*。
他担任党组书记、社长期间,带领党组一班人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对
郭超人
郭超人同志是一位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党的新闻工作领导*。他时刻不忘新华社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党性原则与新闻工作改革创新的一致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对新闻工作的总体要求,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作为新华社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新华社正确引导国内舆论和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有效性、影响力,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而努力奋斗。
在复杂的国内国际风云变幻中,郭超人同志自觉运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工作,坚持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他紧紧围绕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努力运用*同志关于*本质观和*制度下的改革发展观,正确认识、正确反映当代社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新闻实践,牢牢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他组织指挥了新华社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直接组织修改审定了许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稿件,确保新华社成为党*放心的耳目喉舌,在引导舆论上发挥重要作用。
郭超人同志努力探索世界性通讯社的客观规律,按照通讯社工作规律的要求不断加大新华社改革和发展的力度。他关于大力采集新闻信息、发展新闻用户、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论述,对于通讯社规律的认识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他在新闻业务、新闻理论、队伍建设、通信技术、经营管理、行政后勤、基本建设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阐述。特别是针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他提出了正确把握党性原则与新闻规律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通讯社与世界性通讯社的关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与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观点,为全社工作把握正确的方向,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加以落实,使新华社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大踏步迈进。他提出大力提高在世界范围内采集新闻信息能力、用具有鲜明特色和充足数量的新闻信息,在国内满足用户对新闻的巨大需求,在国际范围内打破西方大通讯社对新闻的垄断。他提出并大力推行一手抓宣传报道、一手抓发展用户,以占领更加广阔的新闻舆论阵地,使新华社国内外新闻信息用户从1982年底的280多家发展到了现在的8500多家,实现了新华社新闻产品打进西方主流媒体的重大突破。
他着力研究探索经营管理规律,不断改革和完善新华社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新华社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世界性通讯社规律要求的管理*和管理系统。郭超人同志非常重视参考报道工作,强调搞好参考报道是*交给新华社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参考报道与公开报道两块“金牌”要交相辉映。他要求全社采编人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搞好参考报道。
他在致力于新闻业务实践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理论上的思考与探索,在党的新闻理论上卓有建树。他以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准则和基本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自觉地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同时必须努力探索和把握新时期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他对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的阐述,对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新闻事业和改革新闻报道的论述,对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的探讨,对新华社按照党*的要求在强化国家通讯社职能和建设世界性通讯社进程中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的总结等,在他的新闻专着《喉舌论》中,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
郭超人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华社的*职工,反复强调“抓作风、改文风”,始终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作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加速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并且身体力行,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郭超人同志积极支持改革人事管理*,大胆提拔使用年轻*,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年轻*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郭超人同志主持新华社工作期间,新华社迈向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他在担任第九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通讯社组织主席期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对世界各地许多新闻机构、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新闻交流和访问活动,赢得了国际新闻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新闻界同行的尊重。在郭超人同志担任新华社社长期间,新华社的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新华社已经建立了由130多个国内外分社组成的新闻信息采集网,形成了以中国新闻、发展中国家新闻和世界热点难点新闻为重点的多语种、多渠道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建立了以卫星通信和计算机为主干的通信技术网络,具备了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间断发布新闻信息的能力;建立了以数千家新闻媒体为主体、遍布国内外的用户网,为在国际新闻市场上打破西方新闻媒体的长期垄断创造了条件;建立了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新闻队伍,特别是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崭露头角,为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重大报道和其他各项任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新华社已经具备了一个世界性通讯社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开始发挥一个世界性通讯社所应该发挥的作用。
郭超人同志为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全部生命。他常说,无产阶级记者,*国家的记者,“首先是坚定的*人,然后才能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追求真理、宣传真理、献身党的新闻事业,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进步,数十年矢志不渝,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和实践,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他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三讲”教育活动中,郭超人同志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剖自己,发挥了示范、标杆作用,努力实践*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得到了全社同志的高度信赖。
郭超人同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使他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作风,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严于律己,时时、处处以党员领导*廉洁从政的准则要求自己,表现了一个*人的正气和风范。他公私分明,不仅自己从不用公款参加任何高消费的活动,从不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宴请亲友,从不接受任何方面的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品,而且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执行党和*有关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
郭超人同志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任劳任怨。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都同平常一样,要从电脑中调阅新华社当天播发的大量新闻,有时每天要看几万字的稿件。雷厉风行、求真务实、严谨细致,是他长期坚持的工作作风。他的时间表上,没有休息天。即使在病重住院期间,他也从未停止过工作,病情稍稍稳定,立即出院边工作边治疗。就在逝世的前两天,他还抱病主持新华社社长办公会议,落实“三讲”整改措施,为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正像他激情澎湃的作品一样,郭超人同志是一个激情澎湃的记者,一个激情澎湃的领导*。这激情,源自他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源自他对党的挚爱、对人民的深情。郭超人同志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使党的新闻战线失去了一位忠诚战士,使新华社失去了一位优秀*,是党的新闻事业和新华社的一大损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