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东与黄山区交界,南与黟县、祁门县相连,西与东至县接壤,北与贵池、青阳为邻。全县东西最长处70.7公里,南北最宽外46公里,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
中文名称:石台县
外文名称:ShitaiCounty
别名:石埭县
行政区类别:安徽省池州市辖县之一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安徽省池州市
下辖地区:6个镇、2个乡
*驻地:石台县仁里镇曙光西路10号
电话区号:0566
邮政区码:245100
行政代码:341722
车牌代码:皖R3
地理位置: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区西部
气候条件: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著名景点:秋浦河、牯牛降、蓬莱仙洞、目连山、百丈崖、怪潭等
1、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先后属吴、越、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地属鄣郡。西汉初,承秦制。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划出泾县西境地,借陵阳山之名建陵阳县,石埭时为陵阳、石城等县地,属丹阳郡。三国吴赤乌中(245年前后)置石埭场,因秋浦河上游钓鱼台溪流中有三巨石壅塞,犹如埭堰,锁琏溪、管溪、鸿陵溪三水,舟楫不通,故名。西晋太康二年(281),改隶宣城郡。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晋成帝因避杜皇后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南朝因之。梁大同二年(536)置石埭县,属宣城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宣城郡,设宣州,石埭并入南陵、秋浦。唐永泰二年(766),洪府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阳、泾县地复置石埭县,属江南西道池州。五代,本县地属吴、南唐。后升池州为康化军,石埭属之。宋开宝七年(974),康化军复为池州。宋时,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改为十八路,又改为二十二路。石埭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为路,石埭属池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91)十月,改池州路为池州府,石埭县属之。直至明、清沿袭不变。
民国元年(1912)元月,裁府留县,石埭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设芜湖道,石埭属之。1928年废道存县,石埭县直属安徽省。1932年10月,石埭县属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38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属皖南行署。1949年4月24日,石埭县解放。同年5月13日改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池州专区撤消,石埭划归皖南行署徽州专区,同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徽州专区。1956年元月,撤消徽州专区,石埭改属芜湖专区。1959年1月1日,石埭县与太平县合署办公,同年3月22日正式撤消石埭县。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分太平、贵池县地置石台县,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1980年1月池州地区撤消,改属徽州行署。1988年1月划属安庆行署,同年8月设立池州地区,9月改由池州地区领辖。2000年6月设立池州市,石台县属之。
2、行政区划
自建县以来,县境地域几经变化,分属不一,县治几度远距离迁徙。石台县现辖七里、七都、横渡、占大、小河、丁香6镇,六都、七井、大演、珂田、矶滩、贡溪、莘田7乡。县城设七里镇。石台县城设在七里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县城沿东西延伸,东至掘珠,西抵重阳坑口,南至南山麓,北临秋浦河,总面积近4平方公里。县委、县人民*设在曙光路北侧。
3、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北纬29°59′—30°24′,东经117°12′—117°59′。全县东西最长处70.7公里,南北最宽外46公里,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
石台县
石台县在大地构造上属江南古陆和南京拗陷的过度地带,县内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广,总面积1156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2%,东南部为黄山北行千脉盘结,西北部是九华山脉的南端,形成南、北高,东、西低的地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度一般在50至100米之间,最高峰牯牛降海拔1728米,最低处莘田乡东庄黄湓河河床,海拔34米,相对高差1694米。
气候
石台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因受太平洋暖空气和北方冷空气的交替影响,一般年份,春季温凉多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先干后湿,冬季寒冷少雨。
4、人口
2012年石台县人口出生率为9.00‰,比上年上升1.4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71‰,比上年上升2.4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比上年下降1.04个千分点。2012年全县城乡居民总户数34971户,总人口108773人,其中男性56238人,女性52535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7.05: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2003人。
5、资源
矿产资源
石台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钨、钼、锑、铅、锌、煤、石煤、石英石及石灰石、大理石等。
野生植物
石台县自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区、黄山、九华山植被片。境内植物种类繁多,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典型的原始植被,除古牛降自然保护区外,已不复存在,大多转变为自然次生植被。常见的有:人工杉木林、天然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混交林、竹林、山地草甸和灌丛蒿草群落等。境内共有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有520余种。
6、经济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3.34亿元,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2.89亿元,增长1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80元,比上年增加1388元。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200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6∶40.4∶35.0,二产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36%。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7.57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6.51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1:43.5:3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003元,比上年增加1994元。
石台县
2012年,石台县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5168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27750万元,增长6.6%;林业产值15141万元,增长6.9%;牧业产值7686万元,增长2.6%;渔业产值232万元,增长8.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72万元,增长3.0%。
工业
2012年,石台县完成工业增加值6196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8028万元,比上年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7万元;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859万元。全县工业用电量295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0%。
7、社会事业
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中小学、职业中学74所,在校学生18093人,其中:普通中学9所,在校学生5974人,比上年增加57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624人,比上年增加83人;城乡小学37所、,在校学生9531人,比上年减少742人;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165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7人,比上年增加3人。义务教育稳步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1%,小学毕业升学率99.78%;初中毕业普及率90.46%,初中毕业升学率72.48%。教育环境设施逐步改善,小学人均校舍建筑面积8.1平方米,普通中学人均校舍面积8.9平方米,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平均达96.65%、99.0%。
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普遍展开。2004年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的学员2000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生2800人。全县扫盲、脱盲活动持续开展,成人教育扫盲班共扫盲200人。
石台县
建国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拥有国家所办的文化馆站6个,13个乡镇均设立了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2004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站13个;公用图书馆1个,馆藏量3.02万册;档案馆1个,建国后,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11635卷(件),馆藏资料4980册。2004年,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67%;电视台及有线电视台各1座,通电视村(含居委会)127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2%。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稳步发展,为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地域文化季刊《牯牛降》于2004*。有线电视覆盖全县13个乡镇所在地,自办电视节目1套,转播*、省、市节目25套。县内古迹文物众多。古徽道和严氏宗祠被批准为省保文物。
科技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末全县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10个,会员达2913人,乡镇科普协会13个,农技协会28个,会员2000人,举办科普讲座3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0人次,创办科普画廊,全年展览总长60米;主办科技期刊2种。鸿凌集团J1.6轴流式煤气仪表被列为科技部新产品开发计划;天方集团万吨生态茶项目被列为省861重点工程,山茱萸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项目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
卫生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2004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个,全县卫生系统共有病床218张,与上年持平,卫生技术人员253人,增长5.4%。全县卫生初级保健和卫生防疫及血防工作都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医疗条件和健康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口统计年报,2004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8.9‰,比上年增长0.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9.4‰,比上年增长1.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首次呈负增长。2004年全县城乡居民总户数33002户,总人口109811人,其中男性57102人,女性52709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8.3: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9846人。
8、著名人物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九华山叟,石埭贡溪(今石台县仁里镇)人,相传为杜牧妾出之子,唐末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绿窗琐碎》若干卷,《唐风集》十卷。收录《全唐诗》三卷326首。后人将他的诗称为“杜荀鹤体”,与“李商隐体”、“杜牧体”合称为晚唐三体。荀鹤当年牧鸭之湖、与罗隐相遇回驴之岭均成为长林(即石台)四景之一。
杨文会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石埭长芦(今黄山区乌石乡)人,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近代佛教复兴之父。其全部著作在去世后由金陵刻经处汇编成《杨仁山居士遗著汇刻》,于民国八年刊行。赵朴初在重印的《净土四经》序中称:“杨仁山居士遗著,开佛教一代之风气,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于我国近世佛教之发展者至钜。”
苏阿芒
苏阿芒(1936-1990),原名承宗,笔名阿芒,石埭广阳(今黄山区广阳乡)人,生于北京。著有诗集《来自中国的诗》(上、下册,在意大利用意文出版)、《夏日的悲歌》(世界语)、《迟开的素馨花》。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世界语博物馆为他塑了半身铜像。
9、传统风俗
婚丧寿筵
农村居民对婚丧寿筵席制作十分讲究。一般都要请当地掌厨高手和帮工在家操办,多数人家为此杀一头猪。菜肴多为冷热搭配的16碗或12碗。冷菜一般以自家腌制的辣椒、豆角、鸭蛋和购买的卤肉、凤爪、各类水果为主;热菜则为土鸡、蹄膀、鲜鱼、莲子羹以及家乡特色小炒。城镇居民因住房所限,只得在宾馆、饭店操办、筵席的开始和结束均燃放烟花和鞭炮。
婚嫁
居民婚嫁大都要进过请媒、看家、认亲、嫁娶、婚礼、回门等过程。结婚日期有男女双方家庭共同商定,城镇一般选择节庆或休假日,如“五一”、“十一”、“元旦”。农村大多选择农历双日子,如“6、8、10”,选择农历“腊八”的日子最多。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婚礼大都操办得比较隆重。结婚第三天,男方陪女方回娘家,谓之“三朝回门”,无论路途远近,当天往返。
工程
大型工程开工前,一般举行奠基仪式,悬挂巨幅横标,插彩旗,鸣炮奏乐。在有坟茔的地方施工,特别是架桥,部分施工队除举行其他仪式外,亦举行祭祀。
10、著名景点
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东傍举世闻名的黄山、旅游胜境太平湖,北邻佛教圣地九华山,属*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石台县
全国生态示范区——大山村,有着中国富硒第一村的美誉,富含硒、野花香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在大山深处的仙寓山,深藏了一条蜿蜒曲折的神秘古道,她就是被人称之为“徽饶通衢”的古徽道,古徽道全部用一点五米宽的青石板铺成,整齐划一,全长15华里,是迄今为止除茶马古道之外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古道。
牯牛降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自然生态教育基地--牯牛降,古称“西黄山”,不仅集雄、奇、幽、秀于一体,而且蕴藏着达2000余种的动植物种类和植被群落,形成了一个天然而庞大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绿色的自然博物院”之称。它是皖、赣、浙、苏四省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