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铜鼓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12 17:15:32
...

铜鼓县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修河上游,介于东径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之间。东邻宜丰县,南接万载县,西介湖南省浏阳县(市)、平江县,北连修水县。地形西宽东窄,略呈三角形。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座,属典型的山区。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4%。辖6镇3乡4个国有林场。、总面积1547.7平方千米。2005年末全县人口131005人。

中文名称:铜鼓县

外文名称:Tonggu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江西省宜春市

下辖地区:6镇3乡4个国有林场

*驻地:永宁镇

电话区号:0795

邮政区码:336200

地理位置:江西省西北部

面积:1547.7平方千米

人口:14万人

方言:怀远话(客家语铜鼓片)等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青少年游乐园、大段水库人工湖等风景区

车牌代码:赣C

拼音:TóngGǔXiàn

行政代码:360926

名人:帅家乾(书法)胡浚源(文学)等

1、概述

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山川秀美,土地肥沃,资源富饶。全县人口13.6万,面积1547.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88人/平方千米,为江西省最低,县府驻永宁镇,辖6镇3乡。人口以本地人和梅县客家人为主,分别占总人口60.3%、30%,男女比例为1:1.6,通行赣方言铜鼓本地话及客家话(梅县语)。在外铜鼓籍贯人口约6万人,在外铜鼓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44.1%,在外铜鼓人主要集中在广东东莞、深圳、中山,福建厦门、福州,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海外铜鼓籍贯人口约4800人,海外铜鼓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0.3%,海外铜鼓人主要集中在伊拉克、美国和英国。 

2、主要特征

一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铜鼓县是湘颚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1927年9月,*同志亲临铜鼓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宋任穷、腾代远、黄公略、王首道、萧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转战铜鼓。在革命战争年代,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解放后,*、省对铜鼓革命老区关怀备至,被批准为“全苏区县”。其中国近代革命史就有铜鼓部分被写进中学历史教材。

二是绿色宝库: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4%,居江西省之首。境内有江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面积达4762公顷,公园内有南方红豆杉20多万株,被誉为“南方红豆杉之乡”;有天柱峰*森林公园,总面积1万多公顷,公园内拥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22种,被誉为“江南生物世界”;官山*自然保护区在我县9.2万亩,占全部面积的53.5%,森林覆盖率高达93.8%,是长江中游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和江汉三大平原之间的重要“生态孤岛”。铜鼓年均气温16.2℃,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被誉为“天然氧吧”。


铜鼓县

三是旅游胜地:天柱峰森林公园被批准为*森林公园,总面积一万多公顷,分为天柱峰、铜鼓石、大沩山、龙门崖、九龙湖等5个各具特色的景区。树种资源极为丰富,仅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树种就达30多种。野生动物品种达100多个,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22种。还有一大批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和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铜鼓客家文化浓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治安良好,同时又是最适合人类居处的山城之一。

铜鼓县还着力抓好了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大力兴办小水电,1995年进入全国电气化县行列,目前电力供给有余;抓紧改善与周边大中城市的交通,全面开通了移动电话,城乡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并开展了计算机数据及INTERNET等业务;兴建了赣湘边贸大市场和我国南方首家规范化的专业市场----赣西北木竹建材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铜鼓人民发扬"坚定信心,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老区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县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先后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全国农产业化示范单位”和“全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3、地理位置

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介于东经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之间。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东邻宜丰县,南接万载县,西介湖南省浏阳县(市)、平江县,北连修水县。地形西宽东窄,略呈三角形。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座,属典型的山区。辖6镇3乡4个国有林场,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山区县。

4、自然资源

一是自然资源丰富,50%的竹木资源处于粗加工状态,有大量的其他森林资源以及药材、高岭土、花岗岩、硅石、地热泉等资源可在深度和广度上开发利用。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有5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供开发利用。

三是水电资源丰富,有3万多千瓦的水力资源可开发利用;四是草场资源丰富,全县有草山草坡面积37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连片的天然草场有4个,发展草食动物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铜鼓县坚持“林业强县、工业富县、民营活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创县域经济特色”的目标,突出抓好结构调整,把主攻重点调整到竹林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上来,其中竹木建材产业已形成100万平方米木地板和10万立方米竹木人造板规模,被命名“中国竹木建材之乡”:绿色食品产业已形成1万吨鲜竹笋罐头、绿茶、食用菌、葛粉格拉斯的生产能力,正向着“青山共林海一色,生态与经济齐飞”发展。

5、旅游景区

1927年9月,*在铜鼓亲自领导和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铜鼓是秋收起义前委所在地和指挥中心。革命战争年代,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其中在册烈士1.8万多人,占江西省在册烈士的7%。*在来铜鼓领导秋收起义途中,不料被民团巡逻查防队抓获,他凭借机智,巧施妙计,在此成功摆脱敌人的搜捕,留下了“脚踏两省地,四元定乾坤”的传奇经历,铜鼓也因此成为一代伟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福地。目前,该县正在着手以*化险福地为龙头,打造“中国红色福地”。

铜鼓肖家祠


铜鼓县

肖家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土木结构,前后两栋,中间为大厅,两侧各有两间耳房,均为两层,总面积950平方米。庭院植有翠柏花卉,环境清幽。1927年9月,*同志历尽艰险来到铜鼓后,就住在肖家祠内上厅左侧房间,并在肖家祠召开了排以上*会议,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阐述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秋收起义的有关事宜作了全面部署,同时宣布将驻扎在肖家祠的工农义勇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号召大家拿起枪杆子,举行秋收起义。肖家祠因此成为*同志亲自领导和发动秋收起义的重要革命纪念地。

铜鼓龙门崖

龙门崖景区位于县城东北部龙门林场,距县城45公里;正在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阿港高速公路出口距景区仅10公里。北宋高士胡安鼎效尤“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诚请梅姓校尉,攀崖凿刻“龙门”二字,“龙门”地名由此而来。龙门崖总面积4430公顷,整个景区山高林密,森林植被茂盛,竹海林深,郁郁葱葱,特别是连片的天然阔叶林,层层叠叠、枝繁叶茂。长年生活在该区域内的动物有短尾弥猴、棋盘蛇、山鹿、野猪、角鸡、地花鸡、竹鸡等两百多种,植物有银杏、红豆杉、江南紫柏、南竹等四百多种。这里山青水秀,有典型的森林小气候特征,夏季特别凉爽。

铜鼓九龙湖

铜鼓九龙湖位于江西省铜鼓县东部。从铜鼓县城沿铜修公路可直达。距铜鼓县城30公里。属水域观光型风景区。

20世纪90年代,以大段水库为中心建成的集发电、灌溉、防洪、旅游为一体的人工湖泊,湖内可供游客垂钓和泛舟游览。九龙湖水面达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0米,最深处达60米,可蓄水1.15亿立方米。登高遥望九龙湖,气势磅礴,天连山,山依水;泛舟湖上,岸上景致目不暇接。九龙湖建成后,先后添置了电瓶船、机动船、快艇、大木船等交通游览设施;外地客商在湖岸建起了天柱峰山庄、九龙寨等休闲娱乐场所,吸引了大量游客。主要景观有:观音晒鞋、灵石庵、水上一线天、岸上一线天、九龙瀑布、石洞迷宫等。

6、行政区划

全县辖6个镇、3个乡:永宁镇、温泉镇、棋坪镇、排埠镇、三都镇、大段镇、高桥乡、港口乡、带溪乡。共有10个居委会、102个行政村。县*驻永宁镇。

7、历史发展

商周属艾候封国,故后袭称艾。

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因县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称为“铜鼓石”,故得名。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设铜鼓厅,在为军政合一的行政机构。

1912年,铜鼓废厅建县。

1985年4月18日,设立花山乡(赣府厅字230号)。1993年1月3日,撤销大塅乡、排埠乡、棋坪乡,设立大塅镇、排埠镇、棋坪镇(赣民字2号批复)。1993年11月17日,带溪乡*驻地迁至大塘村(赣民字168号批复)。


铜鼓县

1995年6月21日,撤销三都乡,设立三都镇。(赣民字109号批复)。1995年12月12日,撤销二源乡,并入永宁镇;撤销石桥乡,并入温泉镇;撤销丰田乡,分别并入永宁镇和排埠镇(赣民字248号批复)。至此,全县辖6个镇、7个乡:永宁镇、温泉镇、棋坪镇、排埠镇、三都镇、大塅镇、港口乡、幽居乡、高桥乡、西向乡、带溪乡、古桥乡、花山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31616人;其中:永宁镇35332、温泉镇18646、棋坪镇10003、排埠镇11165、三都镇12062、大段镇11013、花山乡2319、高桥乡5251、幽居乡2859、港口乡5036、西向乡3150、带溪乡8221、古桥乡6559(人)。现在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11月15日,撤销幽居乡,划归棋坪镇;撤销花山乡,划归高桥乡;撤销西向乡,划归三都镇;撤销古桥乡,划归大塅镇(赣民字513号批复)。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13.6万人。

2004年底,全县辖6镇3乡。

8、经济概况

2009年,县*在市委、市*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始终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形势和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基本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纵览一年来的工作,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计,部分经济指标实现了位置前移,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回升较好、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打开了一个“工业企稳回升,农业持续增长,产业异军突起,项目异彩纷呈,和谐建设有力”的大好局面。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全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GDP)158440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7%,人均GDP为12187.7元人民币。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807万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62240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59393万元,增长17.7%。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22.1:39.7:38.2发展到23.2:39.3:37.5。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农民增收难度大。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农村经济重现生机。全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6583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6%。其中:农业总产值17763万元,林业总产值29970万元,牧业总产值14497万元,渔业总产值3344万元,农业牧渔服务业产值255万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80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5%。种植业方面,立足粮食生产,继续调优产业结构,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491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43795吨;茶叶产量215吨,药材种植面积91公顷,瓜果种植面积214公顷。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完成工业产值90325万元,比上年增长34.43%。其中木竹加工业完成产值21556万元、医药化工业完成57753万元、其他工业完成1101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0.67%、34.03%和25.46%。完成销售收入83624万元,比上年增长30.14%。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销售收入过千万的企业有13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有5家,比上年增加1家。继2006年,有色冶化成为亿元企业后,今年又新增了仁和药业、绿海木业两家亿元企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上交税金4910万元,比上年增长19.37%。其中上上缴交税金超百万的企业有11家,超千万的企业有1家。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三级以上建筑企业3个,完成建筑产值8103.8万元,比上年增长59.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4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30.5%、54.2%。

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完成工业产值123049.1万元,比上年增长15.83%。其中木竹加工业完成产值36441.8万元、医药业完成26202.1万元、化工业完成44639.5万元,其他工业完成15765.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9.19%、9.16%、16.82%、-0.28%。完成销售收入119479.4万元,比上年增长14.9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销售收入过千万的企业有20家,比上年增加了4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有10家,比上年增加3家。亿元以上企业有2家。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上交税金6502万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上交税金超3千万的企业有1家。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三级以上建筑企业3个,完成建筑产值14297.2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3.9%、5.0%。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754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完成投资57161万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5613万元,同比增长21.9%;农村投资21548万元,同比增长86.3%。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30424万元,同比增长28.5%;房地产开发投资5189万元,同比下降6.1%。

四、交通、邮政和通信业

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7054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3.5%;旅客周转量27.4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9%。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217万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61.75万元,增长3.5%;电信业务总量3156.75万元,增长2.0%;全年报刊168万份,邮函件206.8万件。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6.5万户,增长3.2%;固定电话用户15436户,下降13.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66万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县级零售额29090万元,增长25.6%;县以下零售额13976万元,增长6.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283万元,增长18.2%;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5639万元,增长14.9%;其他行业零售额144万元,增长13.3%。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7年财政收支继续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12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两税完成4736万元,增长17.3%;地方财政收入7524万元,增长27.7%。全县财政总支出30039万元,比上年增长34.6%。

金融运转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15175万元,比年初增长15.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0310万元,同比增长46.24%;储蓄存款余额为80466万元,同比增长5.4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0969万元,比年初增长8.5%。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各项保费收入2507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年支付各种赔款406万元,比去年下降4.1%

2009年财政收支继续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20283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两税完成63900万元,增长20.2%;地方财政收入13422万元,增长27.9%。全县财政总支出52539万元,比上年增长38.8%。

金融运转平衡。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8696万元,比年初增长21.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1671万元,同比增长10.26%;储蓄存款余额为115092万元,同比增长18.2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7541万元,比年初增长51.24%。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各项保费收入3131万元,比上年增长30.9%。全年支付各种赔款1908万元,比去年下降25.2%。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较大发展。年末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00人,全年争取上级科研项目5个,申请专利26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年末全县有中小学校61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16745人,其中普通高中1478人,职业高中772人,初中4167人,小学971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小学升初中率100%,全县高考大专上线495人。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有县级文化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1.5万册,县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

广播电视事业稳定发展。有线信号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有电视差转台4座,卫星地面接收站30个,电视覆盖率达98%;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达82%。

乡村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有乡镇以上卫生机构14个,病床204张,有医卫技术人员425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保持低水平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138879人,其中:男性72336人,女性66543人,出生人口:1689人,出生率12.16‰,死亡522人,死亡率3.76‰,自然增长率8.4%。

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09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365元,比上年增加1280元,增长7.99%;农民人均纯收入3683.12元,比上年增加245.81元,增长7.15%。

9、人口

铜鼓县是客家之乡,铜鼓县人口的70%为客家人,是赣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

革命战争年代,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其中在册烈士1.8万多人,占江西省在册烈士的7%。

2012年末铜鼓县总人口138798人,其中:男性71762人,女性67036人,出生人口:1821人,出生率13.2‰,死亡626人,死亡率4.5‰,自然增长率8.7‰。

10、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大量的客籍人从广东、福建及江西的赣州迁徙到此。客家人崇文尚武,清道光十七年(1837),客家众姓集资开办了铜鼓第一所书院——奎光书院,创造了传承中原文化培育英才的条件。自北宋到清末,先后考取进士19名。举人116名。

2012年末,铜鼓县有中小学校9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16622人,其中普通高中1491人,职业高中547人,初中3964人,小学1116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小学升初中率100%,铜鼓县高考二本上线242人,三本上线62人,专科上线248人。

2012年末,铜鼓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2085人,2012年争取上级科研项目19个,申请专利26项,当年授权18项。

文化卫生

2012年末,铜鼓县有县级文化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1.5万册,县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

广播电视事业方面。2012年末,铜鼓县有电视差转台4座,卫星地面接收站30个,电视覆盖率达98%;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覆盖率达82%。

2012年末,铜鼓县有乡镇以上卫生机构9个,病床337张,有医卫技术人员474人,其中:医生128人,卫生防疫人员28人。

民政优抚

2012年,铜鼓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817元,比2011年增加4324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5267.2元,比2011年增加581元,增长11.03%。

上一篇:鹰潭市月湖区

下一篇:黎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