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张光年

科普小知识2022-09-12 21:51:20
...

1、基本内容

中文名:张光年

别名:光未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日期:2002年1月28日

职业:编辑家,戏剧家

毕业院校:武昌中华大学

代表作品:《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

2、简介

1949年后历任*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剧本》月刊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席。


张光年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29年加入中国*,然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由阎述诗谱曲后,以其深怀忧患与悲愤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

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下学期人教版语文书第六课)。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光未然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

1942年回到云南,

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1945年10月,受到国民*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成立以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

1984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会议主旨报告。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

*成立以来,光未然出版的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后的代表作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为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3、事迹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

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

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做了题为《*文学在阔步前进》的会议主旨报告。

1957年发表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

1958年发表《文艺辩论集》。

《五月花》共收录了作者*后的代表作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

1982年发表《风雨文谈》。


黄河

曾任职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曾是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国民*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特支干事会干事,缅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编,缅甸华侨青年战工队总领队,《民国周刊》北平版编辑负责人,《剧本》月刊主编,中国戏剧家1949年后历任*戏剧学院教育长、创作室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

著作

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

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4、生平

1913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被打下龙座的第三年,张光年诞生在湖北老河口。汉水从他家乡流向东南,进入长江,成为长江中游的一条重要的支流。这位长江的儿子,从少年时代便受到1925年O1927年国民大革命浪潮的洗礼。他高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的战歌,走出家乡,沿汉水走向武汉,来到长江身边。上世纪三十年代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不平凡的时代,是亿万人民觉醒、愤怒、团结、奋斗的伟大时代。滚滚东流的长江用自己丰饶的乳汁哺育着儿女走向成熟,风云际会的时代锻炼打着青年战士的意志和才华。张光年从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就将自己的生命同全民族的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武汉,他当中学教师,从事进步的文学活动和戏剧活动,于1935年写了《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作曲家闫述诗为它安上双翅,使之飞遍大江南北,飞到了千千万万的爱国青年男女的心头。

报国壮志和救亡天职召唤这个长江的儿子奔向血火战斗的前线,张光年迎着抗日烽烟奔向延安。走在黄河岸上,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伟大的黄河,祖国的母亲河,哺育着亿万儿女,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奔腾澎湃,浊浪排空,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冲开一切障碍,排除任何阻挡,汹涌向前,直达大海。这不正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敢勤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象征吗?黄河的精魂在年轻的战士心中激荡,孕育成一组诗篇。他同在延安的作曲家冼星海合作,反复切磋修改,终于完成了磅礴雄浑、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这部《黄河大合唱》,既是中华民族战斗的英雄史诗,也是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它反映了民族的觉醒,激励了人民的战斗豪情,堪称现代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四十年代初,张光年奉命去抗战大后方的中心重庆从事文艺运动,又从陕北高原回到长江边。在山城,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屈原》,在当时白色恐怖的气氛下,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反抗强敌、反对投降的不屈意志。在昆明,他参与并组织爱国*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编写和出版云南少数民族的长篇叙事《阿细人的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遭到*反动派的迫害,不得不离开昆明到北京。第二年,他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怀着迎接胜利的喜悦,培养新中国需要的青年文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张光年走上文艺领导岗位,投入建设*文学艺术事业的繁重工作。他先后担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剧本》月刊主编、《文艺报》主编和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务,写得更多的是文艺评论,出版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文艺辩论集》等书,歌词创作虽然不多,却也献出《三门峡大合唱》、《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激动人心的力作。

十年动乱之后,年过花甲的张光年重新焕发了青春。面对被*、*一伙摧残得七零八落的文坛艺苑,他以昂扬的斗志和巨大的热情,挑起拨乱反正、恢复发展的重担,团结受到重创的作家队伍,在满目疮痍的道路上艰难前进。他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人民文学》月刊主编,不辞劳瘁辛苦,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文学百花园里的万紫千红。他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的重大政事。他一次次率领作家代表团出访,开展被隔断多年的文学交流,让中国作家了解世界,让世界作家了解中国。

5、难忘故居老河口

老河口。起于汉水边的路家巷是一条窄窄的长巷,至今依稀残存着古街的风韵。1931年,党组织安排张光年进入武汉华中大学求学。离开老河口时,他写下了一首诗:“少年涉江去,四海为家乡,更名改籍贯,江海两相忘。汉江一掬水,注入长江水。长江一朵浪,汇入黄河黄。”把自己交给中华民族,与她一起同甘苦,共患难。从这首诗中,我们已明显感受到张光年诗歌创作饱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1988年春天,事隔38年之后,张光年重返故里。他说,家乡恍若隔世,“脑海里只记得汉水的涛声……”

6、与世长辞

2002年1月28日,一代诗人张光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在位于青海省黄河上游的一座钢索桥上,张光年的骨灰被洒到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中。创作出不朽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7、与文心雕龙

张光年二十来岁时就很喜欢《文心雕龙》,其中许多篇章,尤其是“下编”的大部分,他能够背诵出来。他年轻时读的是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本》和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1947年至1948年间,光年同志又在晋察冀豫边区北方大学,在范文澜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直至六十年代翻译讲解《文心雕龙》。光年同志在研究《文心雕龙》时一直是谦虚待人、虚怀若谷的。他向当时已九十高龄的郭绍虞教授当面请教,经常与同辈学者如王元化同志、黄秋耘同志等切磋,还和晚辈学者如牟世金等研讨问题,不耻下问。光年同志提出了研究《文心雕龙》既要注意宏观把握全书的精神实质又要进行微观分析的指导思想。他告诫晚辈学者,一是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二是要联系当前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实际,使《文心雕龙》的研究有助于今天的理论和创作,古为今用。他提出这些见解,对我们《文心雕龙》研究界是大有裨益的。

到了九十年代,张光年同志辞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职务,把担子交给比他年轻的同志。但他作为学会的顾问,一直都在关心学会的发展。而他本人则集中精力做这本书的“译述”工作。

他在1994年写的《八十一岁生日小诗自遣》中最后两句道,“中年遗憾晚年补,捧出新编谢后人”,这是有深刻内涵的两句诗。“中年遗憾”指的是他一直孜孜以求地翻译《文心》这部巨著,由于世事多舛,常遭厄运而未完成。这项工作只有到晚年来弥补了。从1994年起,他以体弱多病之身,顽强地坚持每天工作,终于把这部书的主要篇章译述完毕。在书稿付梓时,他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我的这部语译稿即将脱手了,我的四十年的愿望即将实现了,这对于一个‘将进酒’(将近九十的谐音)的老人,是值得欣慰的。”他的高兴心情溢于言表。他翻译这部古典理论名著,要求达到“信(准确)、达(流畅)、雅(美好骈体语译文心雕龙》就是他捧出“谢后人”的新篇。它的问世,确实为我们的文学架起了一座历史与现实沟通的桥梁,光年同志功莫大焉!

8、与人民文学

1975年的《人民文学》正在筹备复刊,张光年真正负责《人民文学》是在“*”倒台后。现在《人民文学》的资料都认定自1977年初张光年便是《人民文学》的主编。

这个时期的张光年具有强烈的文学重建意识。文学重建的前提,是破除极左路线在文艺界的恶劣影响。在这里张光年显示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具有的深远眼光,他首先选择为文艺界解缚、正名的工作抓起,以《人民文学》为依托,率先组织短篇小说座谈会,恢复了文艺界的基本联系,又积极推进破除“文艺黑线*”论工作,重新评价30年代文学,使得十七年文学和左翼革命文学得到正确的评价,十七年文艺传统得到恢复,大批作家作品恢复了名誉,文艺工作在*中重新确立起来,文艺界的联系机构文联和作协也恢复运转,由此全面恢复了文艺的生态。

创办《小说选刊》是张光年主持《人民文学》期间的又一重要突破。鉴于小说创作的活跃,张光年在1980年初提出办一个选粹性的刊物。是年8月《人民文学》编辑部以编辑部副主任萧德生、编辑傅活和吴芝兰来筹办此事,10月出刊,刊名由茅盾题写。这个刊物一出版就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便于读者快捷地读到最好的小说,头两期各印行30万册,到了1981年订数就超过一百万,一下子跃居大刊之列。在《小说选刊》发展形势喜人的情况下,1984年张光年及时地支持这个刊物从《人民文学》中独立出来,以《人民文学》的副主编葛洛为《小说选刊》主编,直属作协,并独立承办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工作。张光年既为新作品开路,又为它们的合法性辩护。

张光年如何领导《人民文学》的编辑工作显然也值得探讨。对此刘锡诚讲过,“这位老文艺家,算起来,当年应是64岁,说起来还在身强力壮的年齿。平常他不来上班亲政,日常工作交给了副主编刘剑青。刘剑青是他‘*’前任《文艺报》主编时的中层*,业务行政都还能胜任。这样他就可以较为集中地考虑一些在那个特殊时代不能不考虑的重要的事。但从办刊的方针大计到重点文章的组织及审定,还都得张光年拿主意、拍板定案……”这种抓大放小的领导方式,有利张光年集中地思考时代的大问题,保证文学发展方向的正确。

在张光年的视野中,建构一个有能力的团结一致的编辑管理团队显然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他对《人民文学》《文艺报》《诗刊》三刊的主编及编委组成非常重视,既注意到文艺界的团结性,又注意到开展工作的实效。1978年他让李季回来主持《人民文学》,显然是知人善任的;1980年李季去世后,他考虑调沙汀,但沙汀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就自己兼任,确保期刊的稳健领先,直到1983年8月由王蒙接任。1987年刘心武接替王蒙。

9、与黄河大合唱

综述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走出老河口

1925年5月,上海“五卅*”发生,老河口和全国一样很快掀起了反帝爱国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老河口籍*员如杨软欧、左觉农等迅速回到老河口,趁势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光年在这些早期*人的影响下,先后读到了萧楚女主办的《中国青年》、*在汉口主办的《楚光日报》等进步报刊和瞿秋白的《共产主义问答》、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张光年似懂非懂,但却从此开启了他追求光明、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闸门。1927年3月,14岁的张光年在左觉农等*人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驻守在老河口的动反军阀也开始大肆**员。一时间,老河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不久,老河口商科学校宣布解散,14岁的张光年失学返家。

1927年下半年,钱庄的少东家在老河口开了一家书店——“美化书店”,因张光年失学,便被安排到书店当伙计。不久,党组织又秘密与张光年取得了联系,此后张光年便以美化书店作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地点,以卖书为掩护,为党从事传递情报等地下活动。两年后,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6岁的张光年被转为*正式党员。1930年夏天,美化书店这个秘密联络地点被敌人发现,张光年于是便在家乡以教员身份又教了几个月的小学。由于老河口的形势进一步恶化,1931年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8岁的张光年离开老河口,沿汉江南下,来到武汉华中大学求学。

相识冼星海

在新的天地里,张光年的眼界大开。几年里,他一边求学,一边正式以“光未然”(光未燃而要燃烧之意)这个名字公开发表诗作。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抗日诗篇和街头短剧。1936年5月,他创作出著名的抗日诗篇《五月的鲜花》,后经音乐家阎述诗谱曲,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

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的不断高涨,1936年6月张光年被派到上海,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积极联络上海文艺界人士,很快组织了一个“中国文艺者战地工作团”,旨在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月上旬的一天,张光年率团来到上海郊区一个叫“大厂”的地方,准备与那里的“上海工学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会合,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一进工学团驻地,张光年便听到里面传出排练的歌声,他循着歌声走进礼堂,原来是上海工学团正在这里排练他一个月前在武汉的新作《五月的鲜花》。张光年坐在排练大厅里,内心激动地观看着排练,只见一个青年指挥正在投入地指挥着这首歌曲的排练。当时他还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青年指挥就是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与张光年以前虽然未见过面,但彼此早就相互敬慕神交已久,此刻突如其来的相见,让两位青年的手迅速地紧紧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光未然23岁,冼星海30岁。此后,二人不仅成了好朋友,而且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愿望。其时,适逢上海各界筹备高尔基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张光年于是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冼星海随之为这首诗谱了曲,这是诗人与音乐家诗与乐的第一次合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光年又回到武汉进行戏剧、歌咏的创作演出活动。此间,他创作了《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诗作,并与冼星海再度进行了合作,使这些歌曲在全国又得以广泛传唱。正是在这些交往合作过程中,二人进一步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北上“黄河口”

1938年夏,为把抗日的宣传工作做到前线去,政治部决定把集中在武汉的大批文艺工作者组成若干演剧队,分赴各战区。由于张光年多年来的出色表现,三厅秘书长阳翰笙写报告建议,由张光年为总领队,带演剧三队前往西北第二战区,官衔为“国民*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报告上报到副部长*处,周将“第三厅”划掉,将其提高规格为“政治部”视察员,以利于工作。

安不远的陕北洛川县演出宣传。一到洛川,便听到武汉沦陷的消息,张光年和战友们无不悲痛万分。

在一个多月的宣传演出中,张光年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景象,获得了很多深刻的感受。当演剧队从陕北宜川出发,爬到一座高山顶上,一眼看见山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时,诗人的心灵被震撼了!黄河壶口惊天动地的汹涌浪涛,激起阵阵白雾与蓝天下的云雾相交融,在红日照耀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从小看惯了汉江和长江的张光年,此刻被黄河独特的气质和勇往直前的气势强烈地撞击着,胸中不禁涌出后来创作的《黄河颂》中的头两句诗: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张光年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38年11月1日,他们从壶口下游附近的一个渡口第一次渡过黄河!他曾经说:“这第一次渡过黄河的体验,对于我,对于演剧第三队的全体同志,都是终生难忘的。就是那次渡河和渡河后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黄河》的冲动。”

创作“黄河”词

转眼到了1939年1月,张光年带领演剧队继续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一天,演剧队进入阎锡山管辖但却是*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二纵队的防区时,听说部队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张光年遂带队前往战地慰问演出。在从汾西县勍香镇归来时,二纵队司令部的一名马夫牵着一匹白骏马跟来,马夫说这马很机灵,也很调皮,动不动就把骑它的人摔下马来。此时,张光年正在于部队歼灭日寇的胜利氛围中,再加上年轻气盛,便拉过白马骑了上去,随后扬鞭纵马向前飞驰而去。不料,在跑到一条山间的干河沟时,张光年被白马摔跌在一片碎石之上……

张光年摔伤左臂昏了过去,醒来时已躺在一间大屋子里的木台上,二纵队的军医和护士正为他包扎伤口。他成了重伤员,因游击区部队的医疗条件难以为他治伤,到晋西后,二纵队发电请示延安中组部领导陈云、李富春。中组部顷即电复:将光未然送往延安治疗。

这期间,张光年躺在和平医院的窑洞里,回想着几个月来在晋西北,在吕梁游击区为抗日军民进行宣传演出活动的情景,回忆起两次渡过黄河时听到的那惊心动魄的船夫号子,看见的那黄河两岸“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一幕幕,于是便在心中酝酿着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

早在1938年10月,冼星海就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带着夫人先期来到了延安,并被安排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当他听说张光年也来到了延安后,便立刻从延安城里赶到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看望挚友。由于两人曾在上海、武汉有过多次合作,这次延安相见,冼星海当然不会放过再次合作的机会,于是便向张光年提出请他写一部合唱歌词的建议。冼星海的提议,为张光年汹涌着的激情找到了喷射口,使张光年长期以来酝酿着歌颂黄河母亲,保卫黄河母亲,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题变得清晰起来。很快,张光年就进入了创作状态。由于臂伤难以动笔,张光年便躺在炕上口述,请演剧三队的一位负责照顾他生活的战友记录。第一天,他们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天完成了《黄河颂》;第三天完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及《黄水谣》;第四天完成《河边对口曲》及《黄河怨》;第五天完成《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仅仅5天时间,张光年就以大合唱通常要具备的八种格式组合,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大合唱》全部歌词。

冼星海谱曲

1939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迎着大西北呼啸的寒风,张光年带着他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从二十里铺的和平医院赶到延安城里,走进*交际处温暖而宽大的窑洞里,出席演剧三队为*领导和机关*举行的除夕文艺晚会。张光年首先大略说明了歌词的创作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大家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结构的歌曲,都不禁为之动容,冼星海的脸上也露出惊喜兴奋之情。

张光年的朗诵是新体诗的朗诵,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时,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掌声响彻整个窑洞。掌声中,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动情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39年3月间,大生产运动告一段落,冼星海正好有了较充裕的时间,于是在他的小窑洞里,开始日以继夜地为《黄河》谱曲。他的工作毅力是惊人的,一开始创作就不愿停下,忽而斜躺在小床上抱头沉吟,忽而又直起身来奋笔直书。从3月26日到3月31日,仅仅用了6天时间,冼星海就以惊人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子的创作。

唱响“大合唱”

4月1日,演剧队正式投入紧张的排练。合唱队一共只有30来个人,分成了四个声部,平均每天练一首,仅10天的功夫,就完成了全部排练任务。1939年4月13日,由邬析零指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试演之后,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黄河大合唱》正式演出,这也是抗演三队向延安各界的告别演出。演出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举行,观众在千人以上。在延安的党政军各界*都应邀参加了晚会。那天,担任朗诵的仍是张光年,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队全是抗演三队的成员,乐队共有十几个人,全部是鲁艺师生。

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抗演三队的演员们把军棉袄里的棉花掏出去,只穿着冼得发白的军棉衣外套,使服装看上去不再显得臃肿。大家又戴上在西安时买的翻毛皮军帽,这样的演出服在当时的延安俏得令人羡慕。张光年披着半身多长的黑斗篷,正好盖住他拄着拐杖的受伤的左臂,他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大声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与抗争。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晚冼星海在他的日记里写到:“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里面有几首动人的歌曲,当我们演完时,*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远不忘记今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的。”

同年7月8日,*在延安各界欢迎他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上,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十分振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此后,《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的歌声,不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而且也逐渐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唱开来。

10、社会评价

张光年,“人民文学”的事业上做出改变一个时代、改变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基本面貌的贡献,这种努力的人生显示了一种伟大的胸怀,那不是通过自己的一枝独荣来展示娇姿国色,而是要让广袤大地上所有的生命之花都绽放,不是要求自己的一香长久燃烧,而是要文明的薪火相传绵延不息。在探索这样的人物的生命历程的时候,我们无法不产生一种生命的深沉感动。

11、文人眼中的张光年

王蒙:“光年生活在中华民族大革命大翻身大开拓大解放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这个时代的歌者、这个时代的清道夫与建筑工,他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这个时代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陈德宏:张光年(光未然)是蜚声海内外的大诗人,论资历,十三四岁参加革命,一九二七年入党;论地位,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顾委委员:论成就,一曲《黄河大合唱》(歌词)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象征及全世界华人凝聚的软实力。高山景行。

12、黄河颂所表达的含义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其中的一个乐章,它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从内容看,第一节是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第二节是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文中用一个“望”字来统帅,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颂黄河,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歌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颂”的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最后尾声部分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黄河颂》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13、黄河大合唱歌词

黄河船夫曲

(朗诵词)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渡过黄河吗?

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

拼着性命

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

那么你听吧!

(歌词)

咳哟!划哟……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划哟……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拼命啊,莫胆寒!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哟!划哟……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咳哟!咳哟!哈哈哈哈……我们看见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心啊安一安,气啊喘一喘。回头来,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咳!划哟……

黄河颂

(朗诵词)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之水天上来

(朗诵词)

黄河!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我们要在你的面前,献一首长诗,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东海。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在十里路外,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象烧着漫天大火,使你感到热血沸腾;其实凉气逼来,你会周身感到寒冷。它呻吟着,震荡着,发出十万万匹马力,摇动了地壳,冲散了天上的乌云。啊,黄河!河中之王!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如今两岸的人民,又受到了空前的灾难:东方的海盗,在亚洲的原野伸张着杀人的毒焰;于是饥饿和死亡,像黑热病一样,在黄河的两岸传染!啊,黄河!你抚育着我们民族的成长:你亲眼看见,这五千年来的古国遭受过多少灾难!自古以来,在黄河边上展开了无数血战,让垒垒白骨堆满你的河身,殷殷鲜血染红你的河面!但你从没有看见敌人的残暴如同今天这般;也从来没有看见黄帝的子孙像今天这样开始了全国动员。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啊,黄河!你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年代,古往今来,在你的身边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但是,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英雄的故事,像黄河怒涛,山岳般地壮烈!啊,黄河!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响彻了胜利的凯歌?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不让敌人渡过!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在滚滚的黄河!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替法西斯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黄水谣

(朗诵词)

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

(合唱)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河边对口曲

(朗诵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对唱,合唱)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在何地?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黄河怨

(朗诵词)

朋友!我们要打回老家去!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谁没有妻子儿女,谁愿意遭受敌人的蹂躏?有良心的中国人哪!你听听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

(合唱)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冤。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我和你无仇又无冤,偏让我无颜偷生在人间!狂风啊,你不要叫喊!乌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的水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怀中,洗清我的千重愁来万重冤!丈夫啊,在天边!地下啊,再团圆!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保卫黄河

(朗诵词)

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怒吼吧,黄河

(朗诵词)

听啊:珠江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啊!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合唱)

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啊!

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铁蹄下的民众,苦痛受不了!

(重复)受不了……

但是,新中国已经破晓;四万万五千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你听,你听,你听: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扬子江上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啊!黄河!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14、赏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作者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冼星海日记)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15、在*前后

“*”中,张光年深受“*”的迫害,光年作为周扬黑线人物被彻底抛出,最后进了干校,接受思想。张改造粉碎“*”后,他当众朗诵了新作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和怀念周总理的热情诗篇《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还写了歌颂石油战线英雄事迹的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等

16、晚年

  张光年到了80多岁,仍然能够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不断地探讨和反思文学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是个真正与时俱进的文艺家1991年他重新捡起自己30年前开始的《文心雕龙》译著工作,10年苦修,终于在前年付梓出版。凝聚了他40年心血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是古典文学理论的一座丰碑,这对年轻人学习和借鉴我国古典文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他晚年整理出版的如《文坛回春纪事》等日记体回忆录,更给我国现当代文学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许多文艺家感叹着:光年同志若能再多活些时日,完成他出版几部长期积淀作品的夙愿,该有多好!

上一篇:郎咸芬

下一篇:汪曾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