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寺
圣水寺,初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大约距今1300余年),即公元860―870年。宋代始名兴慈禅院,后因寺后山有泉水流出,终年不涸,至今也是泉水溢满;水质清纯,甘甜爽口,被视为灵泉,故更名为“圣水寺”。圣水寺系四川省的八大禅林之一,号称“中川第一禅林”,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久远,古迹遍刹,适合修行弘法,且先后出现了丈雪、默野、可拙、清德诸师、果忍法师等高僧大德,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1、历史沿革
初建
据民国版《绵阳县志》载:“圣水寺:治西十五里。建自前明,雍正时重修”。寺庙位于山前平坝,解放后改建为小学。
绵阳圣水寺位于城西涪江右岸的塔子山南麓,自古以龙泉圣水著名。据《绵阳县志》记载,寺内古有摩崖题刻《圣水龙湫记》,记中称:名山陵西崖,壁下有龙渊焉,祷雨辄应。唐永徽中,名“甘泉”,元曰“阜民泉”,明曰“圣水”。县志载。
唐广明年间(公元880年)建寺,圣水寺上溯到唐永徽年间(650—655年),距今已历一千三百多年。
明正统元年(1436年)以“圣水”名之。圣水古寺旧址,现观音殿后崖壁下,“龙湫”至今尚存,清泉常满。
1991年,圣水寺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寺院。
修缮重建
千余年间,圣水寺几经兴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绵阳籍著名高僧果忍法师与其高徒常明法师,相继率领广大信众在*宗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兴圣水古寺,法师们与四众弟子以无私奉献的精神,白手起家,自筹资金,历尽艰辛,经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2、寺院格局
寺院大小
沿中轴线的天王殿、观音殿、大悲殿、韦陀殿、大雄殿巍然屹立;两侧的玉佛殿、地藏殿、师祖殿、观音阁、五官堂、伽蓝殿、钟鼓楼及新落成的藏经楼蔚为壮观。总建筑面积达14745平方米。
建筑风格
圣水寺规模宏伟,地势开阔,布局协调,颇具大丛林气象。曲径旁的文殊菩萨及罗汉群像栩栩如生;花木绿荫掩映中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主体建筑群具有北传佛教汉地寺庙古朴庄严宏大精湛的风格,与江南园林优雅清新、美轮美奂的特色和谐相统一。
3、主要景点
流光溢彩的观音殿中,毗卢观音像极其庄严精美,慈祥中透露出自在,令人肃然起敬;大悲殿的四面千手观音菩萨像的眼神、手势各呈异彩,悲智的风范仪容惟妙惟肖,体现了佛菩萨造像“十全十美”的特色;仿清建筑大雄宝殿位于寺庙的中心,朱檐金瓦,雕梁画栋,庄重壮观,有《金刚经》碑碣三十二品立于大殿两侧,整体上给人以厚实丰赡的历史感;玉佛殿内的三尊缅玉佛像,由缅甸华侨捐赠,工艺精湛流畅,神态安详睿智,藏经楼大气典雅,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观与现代科技的内部装修巧妙结合,室内各项设施设备达国家专业技术标准。藏经与讲堂禅堂合为一体……
圣水寺已成为川北蜀道线上著名的佛寺与观光胜地,佛教文化气氛浓厚,佛缘深广,人气旺盛,绵阳市佛学研习中心常在此开展活动,全市的僧伽师资及居士培训班在此举办,省内外高僧大德亲临开示,经常性的其他佛事活动信众云集。天时地利人和皆具的圣水寺,对弘扬优秀的东方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绵阳圣水寺境属于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4、其它相关
绵阳圣水寺5.12地震受灾情况
藏经楼夹墙全部毁坏,主柱拉裂:观音阁主柱断裂,鼓楼房屋瓦滑落,毁坏房屋面积7000余平方米,经济损失达700万元。
圣水寺为5.12地震受灾众生募捐
2008年5月12日严重灾情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广大佛子们立即发起了一场捐款捐物的募捐活动,为灾区的救援和重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绵阳圣水寺举行常明法师升座方丈庆典仪式
2008年10月21日,四川绵阳圣水寺举行常明法师升座方丈庆典仪式。出席法会的领导有四川省宗教局局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增建,四川省宗教副局长杨伯明,绵阳市*黄正良副市长,绵阳市统战部副部长杨国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