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汉门
临汉门,是襄阳城六大城门之一,又称小北门。位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古城。“汉沔津梁”“北门锁钥”是对它作为战略要津的又一赞誉。小北门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小北门城楼具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之风,又兼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之气,而脊吻、饰件则多采用襄阳地方传统工艺。城台长13.75米、宽22.6米,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
1、历史追溯
临汉门
唐宋时,襄阳古城墙已有城楼,此后屡代有圮修。临汉门是襄阳古城的小北门。为清代双层重檐歇山式门楼。
明洪武初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城楼上“临汉门”三字为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之府万振孙所题。城楼内侧匾额“北门锁钥”四字为清顺治三年(公元1645年)知县董上治所题。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率起义军攻占襄阳时平毁城垛及城楼,清顺治五年(1648年)同知徐腾茂、张仲重修小北门城楼,道光六年(1826年)襄阳知府周凯重修临汉门城楼。
1993年曾进行过修缮。基本上保留了临汉门原来的风貌。它东边是大北门(拱辰门),西邻夫人城,南接北街和昭明台,是襄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建筑结构
临汉门城楼
襄阳城原有六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每座城门上皆有城楼。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现在,六个城门仅存小北门颇具气势,北临汉江,南通昭明台。
小北门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小北门城楼具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之风,又兼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之气,而脊吻、饰件则多采用襄阳地方传统工艺。城台长13.75米、宽22.6米,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
如今在襄阳临汉门一带的城墙上还可找到模印有“岳”字的城砖,该砖高37厘米、宽18厘米左右、厚6厘米左右(砖形不太规整),每字约5厘米见方,砖体布满石灰、糯米汁。襄阳城在宋代即开始包砖。
3、修建历程
临汉门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率起义军攻占襄阳时平毁城垛及城楼,清顺治五年(1648年)同知徐腾茂、张仲重修小北门城楼,道光六年(1826年)襄阳知府周凯重修临汉门城楼。
新中国成立初,小北门城门楼上住着市政工程处的*和城建工人,由于小北门城门楼长年失修,墙砖销蚀严重,梁柱腐朽,到了1952年冬,北风大作,摇摇欲坠的小北门城楼差点随风而去。住在小北门城楼内的市政工程处*冯建业和水文站的高崇兴技术员共同商议决定从解放桥和解放路工程的经费中抽出7000元来作为对小北门城楼的维修经费。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转了建设部、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襄阳被列入名单。
1988年,襄阳文管所对年久失修的小北门进行了一次落架大修。由于小北门城楼被酿酒厂图书室占用过,城门楼的历史风貌已有部分改变,如:部分墙体使用了现代红砖,并使用水泥粉墙,原来的大隔扇门也已变成了墙体且安上了水泥窗花等。此次大修在木作、瓦作、石作、油漆、彩绘、搭材等工序上严格遵照传统工艺,恢复历史原貌。
4、旅游开发
现如今,临汉门是襄阳古城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它东边是大北门(拱辰门),西邻夫人城,南接北街和昭明台,是襄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