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马传喜

科普小知识2022-09-13 11:16:46
...

马传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农业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组副组长,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

姓名:马传喜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3年4月

籍贯:

国籍:*

民族:汉族

政治面貌:

现任职务: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毕业学校: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学历:博士学位

参加工作:

1、人物经历


马传喜

1963年4月生,1991年获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

1993年被聘为副教授,1995年被评选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7年被聘为教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

同时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首席专家,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组副组长,安徽小麦产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九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安徽省粮食专业协会面粉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2、主要成就

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以及低多酚氧化酶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研究,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48”项目、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农业部小麦转基因重大专项、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30多项科技项目。主持选育了多个国审和省审小麦新品种,包括安农92484、皖麦33、皖麦41、皖麦42、皖麦48、皖麦49、安农0305等,其中课题组育成的“新安农2号”等优质资源材料,被育种单位广泛用作亲本。围绕相关主题,发表了一批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其中17篇被SCI收录。

3、主要奖项

1999年,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皖麦33”获得农业部、科技部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主持完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承担的“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9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承担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安农8729-10)综合增产技术”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承担的“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糯性变异的研究”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并在2001年度获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先进个人一等奖,2004年获安徽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

4、教学课程

1.主讲课程:本科生的《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及研究生的《高级作物育种学专题》

2.教研项目:作物育种学重点课程建设(2002-2005)

5、教学成果

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坚持“大别山道路”办学特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2008)。

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农学本科示范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8)。

安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加强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突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2001)。

6、出版专著

《中国小麦育种与产业化进展》(2002,参编);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2003,参编);

《现代小麦生产技术》(2007,参编);《安徽麦作学》(2009,副主编)。

7、研究领域

1.小麦优质、高产、抗逆等重要性状的分子基础研究:

针对黄淮麦区南片及长江中下游麦区的生态特点,以优质、高产、多抗、高效等为研究重点开展相关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的研究,发掘相关功能基因,开发有效的基因标记用于分子育种和种质材料创新。


马传喜

2.小麦优质、高产、抗逆育种材料筛选及种质创新:

在现有育种材料的基础上,常规育种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筛选和创制一批优质、高产、耐渍、抗穗发芽、养分高效利用、抗主要病虫害的优异小麦育种材料,丰富小麦育种资源。

3.小麦新品种选育及育种理论创新:

利用生理选择技术、抗性鉴定技术、品质分析技术、养分利用分析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手段相结合,开展优质、高产、抗逆、高效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出适合于我省淮北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大面积种植的小麦新品种。同时,育种过程中积极开展先进育种理论的研究,促进现代小麦育种理论的突破。

4.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发:

根据新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性、抗逆性、产量水平等特点,研发高效的配套技术体系,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并进行推广和应用,提高新品种的生产效益。

科研项目

1.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2005)。

2.一个小麦耐光氧化基因的分离及功能标记开发(31000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2013)。

3.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BAD02A06-26),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2006-2010)。

4.安徽江淮地区优质中筋高产小麦新品种培育(2006BAD01A02-2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2006-2010)。

5.淮北麦区小麦高赖氨酸转基因新品系培育(2009ZX08002-0168),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2009-2010)。

6.优质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子项目南方麦区弱筋小麦转基因品质改良(2008ZX08002-004),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8-2010)。

7.小麦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农业部粮食丰产工程(2007-2008),

8.优质白皮弱筋小麦新品种皖麦48试验与示范,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2005-2007)。

9.兼抗赤霉病、白粉病、优质小麦聚合育种,国家“863”计划(2001-2005)。

10.软质小麦资源引进与育种,“948”国际合作项目(2005-2007)。

11.长江中下游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nyhyzx07-002),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6-2010)。

12.长江中下游小麦品质育种(nycytx-03),农业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2007-2011)。

13.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皖麦48中试与示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5-2007)。

14.弱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2001-2005)。

15.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2004-2005)。

16.优质多抗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2008-2010)。

主要科研成果

1.小麦新品种及育种新材料:

培育小麦新品种7个,分别为安农92484(国审)、皖麦33、皖麦41、皖麦42、皖麦48(国审)、皖麦49、安农0305。其中皖麦48、皖麦49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筛选和创制了一批小麦优异育种材料,申报新品种省级区试及国家预试7个,分别为安农0807、安农0818、安农0822、安农0826、安农0849、安农0850和安农0711,4个品种进入生产试验。

2.获奖成果:

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R1,2002)。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安农8729-10)综合增产技术(R2,2002)。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4)。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标兵”(2007)。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R2,2009)。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先进个人(2007)。安徽省青年科技奖(2005)。

8、论文著作

1.GenemarkersforgrainpolyphenoloxidaseactivityincommonwheatMolecularbreeding,2009,23

2.QTLmappingforflourandnoodlecolourcomponentsandyellowpigmentcontentincommonwheat,Euphytica,2009,165

3.IdentifyingallelesofViviparous-1BAssociatedwithpre-harvestsproutinginmicro-corecollectionsofChinesewheatgermplasm,Molecularbreeding,2010,25(3)

4.Validatinganovelalleleofviviparous-1(Vp-1Bf)AssociatedwithhighseeddormancyofChinesewheatlandrace,WanxianbaimaiziMolecularbreeding,2010,25(3)

5.RichallelicvariationsofViviparous-1AandtheirAssociationswithseeddormancy/pre-harvestsproutingofcommonwheat,Euphytica,2011,179

6.抗坏血酸对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抑制的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07,22(1)

7.小麦籽粒发育时期Puroindolines蛋白与硬度的关系,麦类作物学报,2007,27(4)

8.小麦鲜面片色泽的影响因素研究,麦类作物学报,2007,27(5)

9.3个*地方小麦品种Glu-A3位点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新基因的序列分析,分子植物育种,2007,5(4)

10.小麦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品种资源的筛选,麦类作物学报,2007,27(4)

11.几对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面筋品质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2)

12.小麦2D染色体上多酚氧化酶(PPO)基因STS标记的开发与应用,中国农业科学,2008,41(6)

13.STS标记在扬麦158×淮麦18F4群体中的应用及其与PPO活性的关系,分子植物育种,2008,6(3)

14.小麦溶剂保持力的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分析,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

15.糯小麦粉添加比例对中国干白面条品质的影响,中国粮油学报,2008,23(3)

16.不同Wx蛋白重组类型对普通小麦直链淀粉含量及RVA参数的影响,中国粮油学报,2008,23(3)

17.糯小麦粉添加比例对面包老化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31(2)

18.小麦PEBP-like基因等位变异与籽粒大小、粒重关系研究,分子植物育种,2009,7(1)

19.小麦微核心种质的Vp1-B1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籽粒休眠性的检测和鉴定,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17(4)

20.小麦RILs群体籽粒灌浆与粒形、粒重的关系,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1)

21.小麦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Tackx3参与穗粒数的形成,分子植物育种,2009,7(2)

22.小麦穗发芽抗性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检测与验证,分子植物育种2009,7(1)

23.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灌浆与粒重的关系,江苏农业科学,2009,2

24.小麦籽粒休眠Vp1-B1基因的等位变异检测与分离,分子植物育种2009,7(2)

25.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的分子标记鉴定,作物学报,2010,36(10)

26.中国小麦地方品种籽粒强休眠特性的主效基因鉴定,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1,19(2)

上一篇:丁贵杰

下一篇:李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