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邓红蒂

科普小知识2022-09-13 11:24:45
...

邓红蒂,女,汉族,湖北崇阳人,大学学历,1964年7月出生(47岁),2005年6月加入中国*,198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中心主任。

1、人物简介

邓红蒂,女,汉族,湖北崇阳人,大学学历,1964年7月出生(47岁),2005年6月加入中国*,198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中心主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十八大代表。

2、媒体报道

这几年,邓红蒂与灾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闻报道

2008年,她第一时间随部先遣组进入四川灾区,跋山涉水,带领团队历时30天拿出了首个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成果;2010年,她又主动请缨几赴玉树,在高寒缺氧的地方,与团队创造出7天编制成应急性规划的新纪录;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她再次作为专家组成员赶往兰州,协助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应急性规划编制工作。

“灾后恢复重建,全部任务都需要在土地上落实,做好规划我们责无旁贷。”邓红蒂如是说。

为了重建,必须和时间赛跑

2008年6月30日,由四川省、国土资源部共同承担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提交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体系中,这是第一个提交的专项规划。此时,距离邓红蒂第一次进入北川、江油、安县、彭州、都江堰等极重灾区调研,仅仅一个月的时间。

内行人都知道,常规编制完成包含50多个县市的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时间。

“相比常规性的土地利用规划,灾后重建规划属于应急性规划,等不得。”作为专项规划的技术负责人,邓红蒂说,“抢”时间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个规划是规范和指导灾后重建各项建设用地安排和城乡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启动灾后重建的前提。

时间缩短,绝不意味着“含金量”的降低。早在6月20日,当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转交四川省,省里的评价是:“做得早,做得快,做得实。”

短短一个月时间,如何能完成如此庞杂而艰难的工作?

翻开邓红蒂进川的工作日志,我们就会看到她的一天是如何紧张忙碌:

6月10日7时30分,抵达北京机场,乘机前往四川。

11时,抵达成都双流机场。

13时,修改完善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提纲。

14时30分,与省国土资源厅、规划院、整理中心座谈,了解工作进展。

15时,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提纲下发各地市州;讨论绵阳、广元规划和地灾调查情况;前往省院了解基础数据和图件情况;讨论区域、县级规划图例图式。

16时,明确文本、数据、图件分组人员名单,研究灾后重建建设用地规模测算思路。

17时,与省厅刘永湘副厅长交换意见。

19时至21时,交流工作情况,讨论规划图例图式方案和复垦周转用地问题。

22时,安排明天任务,商请测科院提供县级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资料。

从日记中,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她和她的团队是怎样同时间“赛跑”。“就是不睡觉,也得尽快编制完成规划。”从踏入灾区那一刻起,看着震后被撕裂的大地、摧毁的屋舍农田,以及痛失亲人的群众,邓红蒂的心被狠狠地揪住了,“灾区群众需要开始新的生活!”自此,她心里只装了一件事:怎样给灾区人民重建一个更安全、更适宜发展的新家园?

好的规划,是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为获取大量宝贵的第一手灾情资料,她在强烈的余震中走村入户,险些与滚石“亲密接触”。

好的规划,是广泛协商后的共识凝聚。为了解用地需求,她带领团队和参与灾后重建规划的各方多次座谈,积极开展协调衔接,形成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思路。

好的规划,也是一次又一次推倒重来后的优选方案。“人是最重要的,选址安全及合理是第一位。接下来,灾区的老百姓还要在那里生活、生产,要尽量能安排合理的空间。”邓红蒂介绍说,规划遵循以人为本、以人定地的原则,既要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的特殊政策,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用地需求,也要为灾区未来发展与提升预留空间。

四年过去了,如今那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已换了新装。当年在“纸上”的家,如今已经在“眼前”了。近两年,常有从灾区回来的同事和朋友对她说:“你们的规划做得真不错,灾区的的确确已经重生了。”听到这样的评价,邓红蒂欣慰地笑了。

2011年,她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上一篇:王淑芳

下一篇:李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