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金刚经

科普小知识2022-09-13 12:03:46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澂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名称:金刚经

首译: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首译时间:公元402年(姚秦)

首译字数:7-8世纪中国书店本5040字

:868年咸通本5125字

:流行本共计5176字

类别:初期般若系大乘经

1、版本情况

汉译本的情况

402年(姚秦)

鸠摩罗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八·No.235

译於长安逍遥园;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509年(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八·No.236

译於洛阳永宁寺;唐代学人多依此本

590年(隋)

达摩笈多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八·No.238

译於洛阳上林园;为梵文逐字直译

经题本是"断割",被后人改为"能断”

648年(唐)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未录入大正藏

收录於频伽藏

660-663年

玄奘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大正七·No.220

译於玉华宫,是真正号称玄奘译本者;

曾译出两次,此为初译,第二译已失

703年(唐)

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八·No.239

译於长安西明寺

流通本的演变

《金刚经》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其他版本情况

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ed.byF.MaxMüller,AnecdotaOxoniensia,AryanSeries,vol.1,part1,1881.Textpp.19-46.该本是根据北京本、*本、日本写本,由马克斯缪勒出版。是存在争议的问题版本。

F.E.Pargiter,inA.F.R.Hoernle,ManuscriptRemainsofBuddhistLiteratureFoundinEasternTurkestan,1916,pp.176-195.斯坦因在东土耳其发现,赫恩烈认定为梵文断片,有若干缺漏。较现存梵本简洁,接近罗什本。

N.P.Charkravarti,inG.Tuci,MinorBuddhistText,Part1.pp.182-192,SerieOrientaleRomaIX,Roma,Ismeo,1956.吉尔结写本,有若干缺漏。相当於无著造、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ed,andtransl.byEdwardConze,withintroductionandglossary.SerieOrientaleRomaXIII,Roma,Ismeo,1957.Textpp.27-63.根据马克斯缪勒本,并参照其他诸本。

DIAMOND-CUTTER,TranslatedbyE.B.Cowell,F.MaxMulller,andJ.Takakusu

E.S.Beal,inJournalofRoyalAsiaticSociety,N.S.I.,pp.1-24,1864-1865.

WilliamGemmel:TheDiamondSutra,London,Trubner1912.

ABuddhistBible,ed.byDwightGoddard(佐佐木指月),Vermont,TheOxford1931,Enlargededition

A.F.Price:TheJewelofTranscendentalWisdom,,theBuddhistSociety1947.TheDiamondSutra.1955.

DaisetzT.Suzuki(铃木大拙),ManualofZenBuddhism,1934,pp.43-56.(部分英译)

Ḥphags-pa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rdo-rjegcod-pashes-bya-batheg-pachen-poḥimdo

圣般若波罗蜜多能断金刚大乘经:有寺本婉雅、青木文教、阿满得寿日译、A.David-Neel法译、I.J.Schmidt德译

春日井真也、横山文纲、香川孝雄、伊藤唯真共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译对照研究》大阪少林寺、1952年

2、内容简介

开示无住

摘取“初问初答”和“再问再答”二段经文作说明。

此二问是为发大菩提心者问。发心者在动静语默、来去出入的一切中,如何能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动?所以问云何应住。众生心有种种颠倒戏论,所以问云何降伏其心。住是住於正,降伏是离於邪,住是不违法性,降伏是不越毗尼。但此住与降伏是在实行中去用心。如本经在发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开示悟入此即遮即显的般若无所住法门。

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能不住於色声之境乃至法境。住是取着不舍。众生於六尘境起意识时都有自性执见,以色为实色,以声为实声。因为取着六境,即为境所转而不能自在。菩萨的布施行,对所施所受的一切能远离自性妄取。否则,觉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报答,希望未来的福报,甚至贡高我慢,这都从住於法相而生起。

这里须菩提请问和如来答复与前面一样。前面宣说般若道,以下说方便道。前面的明心菩提约凡入圣的悟证说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这才是无相发心的起点,即发胜义菩提心。前文所问发心以立愿普度众生而发,是世俗菩提心。这里由深悟无我,见如来法身,从悲智一如中发心。前后同样是发无上菩提心,所以须菩提重新请问:应怎样安住和降伏其心?

前说所度的众生实不可得,如有所得即着我等四相,是就所观的所化境众生而说。虽悟补特伽罗无我,而在修证上不一定能内观无我,尽离我我所执。此处不但外观所化众生不可得,更反观自身即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次第:先观所缘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

进而反观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色心有自性,可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中观广明一切我法空,以离萨迦耶见的我我所执为入法的不二门。无所化众生相可得,无能发心菩萨可得;这样降伏其心,能安住大菩提心,从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

遮照中道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安立二谛

第一句举法:所听闻的,所见到的;所修学的,所成就的;第二句约第一义而说“即非”——表示“绝对的”(Paramārth,即胜义谛);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表示“经验的”(Samvrti,即世俗谛)。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3、经题解释

离释

般若经中,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

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波罗蜜唯是般若,其他皆假名波罗蜜。如布施无空慧策导即不成为波罗蜜。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後人以有价值的典籍为经。

合释

般若有二类:一、拙慧:这是偏於事相的分析。这是杂染的,这是清净的;这是应灭除的,这是应证得的;要破除妄染,才能证得真净。这如冶金要炼去渣滓,方能得纯净的黄金。二、巧慧:即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烦恼业苦的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也别无少法可得,一切“不坏不失”。如有神通的,点石可以成金。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者的深观,法法都性空本净,法法不生不灭如涅槃,法法即实相,从没有减什麼增什麼。这不增不减、不失不坏慧,即金刚般若。

4、经文脉络

二道五阶之判


《金刚经》前后判为二道,二道各有三阶,总共为五阶(五种菩提)

《大智度论》指出《大般若经》的两番嘱累,前宣说般若体,后宣说般若方便。智者大师因判《金刚经》“初问初答”为般若道,“后问后答”为方便道。般若无住的现觉,是离相菩提的分证。按照菩提说,二道即五阶菩提:发心菩提(发世俗菩提心)、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发胜义菩提心)、出到菩提、究竟菩提。《金刚经》中“二道”与“五阶菩提”的关系如左图所示。

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科判表如下:

请说

许说

正说

→校德

略叹→劝行→

请问

答说

三分断疑之判

请:请仪;请词(赞叹词、请问词)

许:许说;愿闻

正说

5、成立情况

成立背景

《般若经》的规模相当庞大,其确切的数量无法确定。从时间上看,《般若经》从《原始般若》而演进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这不但是般若法门的开展过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发展情形。玄奘所搜集并编纂而成的《大般若经》,总共“十六会”。开头五会是“根本般若”,其余归为“杂般若”。根本五会中,第一会最详,有十万颂(汉译四百卷,接近四百万宇);第二会二万五千颂;第三会一万八千颂;第四会一万颂;第五会八千颂。

从《大般若经》来看,一般认为根本五会是由小本(略)发展为大本(详)。以中国翻译史看,首译大乘经的支娄迦谶译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经》(小品),相当於五会中第四会;一百年后西晋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品)相当於五会中第二会;而初会到玄奘编纂《大般若经》时才有。此翻译情况也可作为推断它们先后次序的一种根据。“杂般若”中的《金刚经》位於第九会,分量最小,只三百颂。《金刚经》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故也被视为般若的略本。

成立时间

《金刚般若》成立约在《中品般若》集成的时代:①全经与《中品般若》一样有两次嘱累。②《金刚般若》提到的“大身”,是《中品般若》菩萨证得法性所起的“大身”,而非《下品般若》不退菩萨的“无漏身”。又经中说佛有五眼,菩萨庄严国土,都出於《中品般若》。③般若的菩萨行原本重於自行;而《金刚般若》与《中品般若》不退菩萨的重利他行相合。④《金刚般若》多有“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的三句式,这源於《中品般若》的二谛说。

6、弘注情况

印度的情况

印度《金刚经论》的数量并不明确;根据汉译所传,主要是唯识系无著和世亲的论释。

世亲

元魏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

本论译出时,收载整个经文。

同本

异译

无著造颂

世亲注释

唐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三卷

义净说弥勒以八十颂授无著,无著再传世亲而注释。

无著

唐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

由义净译三卷论看,仅译七十七颂

无著

隋达磨笈多

《金刚般若论》(丽本)二卷

二卷本引经文时仅略举,后来收录流支译本全文,整理为三卷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论》(别本)三卷

世亲造论

金刚仙释

元魏菩提流支

《金刚仙论》十卷

此论未载於任何经录,是华人所造

功德施

唐地婆诃罗

《金刚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二卷

著者功德施菩萨的事迹不明

汉传的情况

晋‧僧肇

《金刚经注》一卷

鸠摩罗什译出后的第一部注释。经文未分段。疑为伪作。

梁‧傅翕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一卷

诗歌体裁,为伪作,广引唯识经论的名相。

隋‧智顗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天台宗色彩不够,未提“五时八教”对般若的态度,疑伪托。

隋‧吉藏

《金刚般若疏》四卷

介绍比较开善等先德主张。视本经在内的般若经为不了义。

唐‧慧净

《金刚经注疏》三卷

作者慧净的宗派属性难以判断。

唐‧智俨

《金刚经略疏》二卷

以华严“五教”判,视般若为初浅的“大乘空始教”。

后记说南宋时本书难求,故圆澄海舶前往高丽取来。

唐‧窥基

《金刚般若经赞述》二卷

《金刚般若论会释》三卷

法相宗作品。

唐‧知恩

《金刚般若经义记卷上》一卷

采无著和世亲论,广引唯识概念。

唐‧惠能

《金刚经解义》二卷

含“天命”、“五行”儒道理论,疑伪。其前序阐扬佛性。

《金刚经口诀》一卷

非惠能所作,内容与《解义》〈后序〉的前半部分完全相同。

唐‧道氤

《御注金刚经宣演》二卷

是对唐玄宗《御注金刚经》(已佚)的注解。受《解深密经》影响,把般若视为不了义的“密弘”、“密说”,把唯识判为“显”、“契会中道”。

唐‧宝达

《金刚暎卷上》一卷

注解道氤《宣演》。除唯识义理外,有更浓厚的真常论。

唐‧昙旷

《金刚般若经旨赞》二卷

也含有浓厚的佛性、如来藏思想。

唐‧宗密述

宋‧子璇治定

《金刚般若经疏纂要》二卷

宗密的思想是禅宗和华严宗的综合体——“教禅合一”,以及和会儒释道。

阐扬以“空”真常化的绝对“真心”,视般若为不了义的“密意”。

宋‧子璇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七卷

本书是上述宗密《金刚般若经疏纂要》的解释。

宋‧宗镜述

明‧觉连重集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九卷

宗镜的身份存在争议,本书是觉连对宗镜《科仪》的注解;宣扬真常论,三教同源和弥陀净土,对明末民间教派如无为教影响深重。

宋‧昙应

《金刚经采微科》一卷

《金刚经采微》二卷

《金刚经采微余释》一卷

采天台宗的立场注释,其序文“管窥天台义意”即已表明。

宋‧道川

《金刚经注》三卷

为宝卷形式,其注释部分来自惠能《解义》;影响了无为教。

宋‧善月

《金刚经会解》二卷

旨在和会无著和世亲之间的异说,并非《金刚经》的真正注解。

元‧徐行善

《金刚经科释》一卷

是挂名天台智顗《金刚经注》的疏解。

明‧宗泐如玘

《金刚经注解》一卷

融合唯识宗、禅宗、天台宗思想。该书是应明太祖诏令完成。

明‧洪莲

《金刚经注解》四卷

又称《金刚经五十三家注》,主张“空性出生万法”;“空”被实体化为宇宙本源(已非般若的真正意义),无为教的“空生万物”与此有关。

明‧曾凤仪

《金刚经宗通》七卷

《金刚经偈释》二卷

曾凤仪说自己已得儒释两家的真意。

这两部书基本上依照子璇的《刊定记》而撰写。

明‧林兆恩

《金刚经统论》一卷

林兆恩是迷信组织的“教主”;唱和会三教,“虚空”出天地万物。

明‧元贤

《金刚经略疏》一卷

著者不满无著和世亲论以及古来注释,依自己独特观点注解。

清‧溥仁乩释

《金刚经注释》一卷

这是由乩童所扶鸾出来的,把本具的“觉心”释为儒道的“道”和“性善”。

清‧孚佑帝君

《金刚经注解》一卷

由“孚佑帝君”来“降灵”所说,仍宣扬真常论和三教合流。

梁武帝

《金刚般若忏文》一卷

以六朝骈体文形式撰写。重在阐述义理,赞叹般若。是金刚忏法的早期形态。

《金刚五礼》一卷

作者不详,形式更加成熟,或为唐人所作。有五仪节,其敦煌写本形式不统一。

辽代通理

《金刚礼》一卷

共八个部分,形态逐渐规范化。主体部分的唱诵方法已失传。内容完整,言简意赅。

《慈悲金刚宝忏》三卷

作者和年代无从考查。是完整而成熟的金刚忏法。流行于南方,现有两个版本。

《金刚经集验记》三卷

故事由作者搜集而来

《金刚经鸠异》一卷

作者是小说作家,擅於志怪小说

《金刚经受持感应录》二卷

见於《太平广记》的“报应部”,其故事多来自《出报应记》

《金刚经新异录》一卷

故事内容限定在明代

《金刚经持验记》二卷

内容从后魏直到清朝,情节更为完整和离奇;作者喜好编造各种灵验记

《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一卷

根据情节分为延寿、辟邪、还阳、升天等共十八类,集迷信故事之大成

藏传的情况

*译的《金刚经》注释远比汉译为少。相当於《无著颂》的部分收录在北京版藏经,但作者和译者皆不详。本经未收录於德格版(东北目录),又北京版亦非收录於般若部,而收於杂部之中。汉译的《无著颂》注释《世亲释论》有二种,而*译则毫无流传。三卷本《世亲释论》收录於德格版大藏经,其末尾附记世亲造。本书只见於德格版而未数入北京版与奈塘版中。

至於《金刚经》注释,有莲花戒的Hphagspasesrabkyipharoltuphyinpardorjegcodpahirgyacherhgrelpa。仅传於*。对於《世亲释论》的立七句义,莲花戒则分为五句义,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莲花戒本是中观依自起派的学者,同时也是中观瑜伽综合的学者。除了对般若系经典存有注释外,另有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的注释,欲藉此调和两派的思想。

近世的情况

近现代的部分金刚经解读:

太虚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录》、《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

圆瑛法师《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南条文雄《梵本金刚般若经讲义》

江味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吕澂《能断金刚般若经讲要》、《金刚经三义》

智谕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慈舟法师《金刚经中道了义疏》

惟贤法师《金刚经精义》

7、文化影响

经变相


莫高窟第217窟金刚经变:洗足

《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吴道子(约685—758)在兴唐寺画过金刚经变。

敦煌最早的金刚经变出现在盛唐第219、31窟。

大致开凿於八世纪初的217窟,其主室西壁龛顶壁画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二十世纪末,有学者注意到这是一铺金刚经变。画面南侧约缺三分之一,仅存正中说法图部分和北侧画面,北侧共计5个画面。

单经写本

a.单经写本(未添加“六十二字”)

BD08076号《金刚经》

南北朝

首脱尾全,行21字

BD03636号《金刚经》

七至八世纪唐

首尾均全,11纸,313行,行17字

BD04142号《金刚经》

八世纪唐

首尾均全,12纸,308行,行17字

BD06469号《金刚经》

八至九世纪敦煌吐蕃统治时期

首尾均全,11纸,306行,行17/18字

BD05796号《金刚经》

九至十世纪敦煌归义军时期

首尾均全,327行,行16/17/18字不等

BD14422号《金刚经》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首残尾全,现存7纸,193行,行17字

BD14453号《金刚经》

唐高宗咸亨五年(674)

首残尾全,现存10纸,282行,行17字

BD14490号《金刚经》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

首残尾全,现存11纸,29行,行17字

BD00024号《金刚经》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

首残尾全,现存4纸,109行,行17字

大英博物馆P.4503

柳公权书《金刚经》

唐代拓本孤本

12块,行11字,共5055字


柳公权书金刚经拓本

《金刚经》刻於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於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图书馆编号:Pelliotchinois4503)国内上海有正书局、文明书局、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等均有影印本。目前网络上流行的柳公权书《金刚经》唐拓本都是这些影印本的翻版。

b.单经写本(添加“六十二字”)

张即之书《金刚经》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写本

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写本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写本

日本京都智积院

兰溪道隆书《金刚经》

日本镰仓时代(13世纪)写本

日本京都龙光院

文徵明书《金刚经》

明世宗嘉靖改元(1522)秋九月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靖十年(1532)本

嘉靖乙卯(1555)五月朔写本

董其昌书《金刚经》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本

杭州灵隐寺

万历四十六年(1618)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本

天启四年(1624)本

天启六年(1626)本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本

慈圣太后书《金刚经》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写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释道肯《集篆金刚经》

明崇祯二年(1629)的摹本

天津市图书馆

查慎行书《金刚经》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写本

复旦大学图书馆

康熙帝书《金刚经》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写本

高曦驭书《金刚经》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写本

云南省图书馆

张照书《金刚经》

清雍正七年(1729)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农书《金刚经》

清乾隆八年(1743)写本

浙江省图书馆

乾隆帝书《金刚经》

清乾隆十一年(1746)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孝泳书《金刚经》

清乾隆年间写本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翁方纲书《金刚经》

乾隆五十一年(1786)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庆四年(1799)本

嘉庆六年(1801)本

嘉庆十一年(1803)本

大理国写本

云南省图书馆

c.泥金写本

《金刚经》一卷

宋至和元年(1054)金银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管道昇书《金刚经》

元泥金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刚经》

明永乐十年(1412)泥金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徐渭书《金刚经》

明万历五年(1577)磁青纸泥金写本

浙江省图书馆

杜牧书《金刚经》

明天启六年(1626)泥金写本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杨悟明书《金刚经》

明崇祯己巳年(1629)藏青纸金字

《金刚经》一卷

明泥金写本

山东省博物馆

《金刚经》

清乾隆泥金写本

温州博物馆

d.血书

敦煌文献P.2876号:血书《金刚经》

法国国家图书馆

敦煌文献S.5453号:血书《金刚经》

大英图书馆

敦煌文献S.5669号:血书《金刚经》

大英图书馆

敦煌市博物馆58号:血书《金刚经》

敦煌市博物馆

单经刻本

王玠本《金刚经》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本

大英博物馆

曹元忠本《金刚经》

晋高祖天福十五年(950)本

大英博物馆

释延福刻《金刚经》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王念三郎家刻《金刚经》

宋临安棚南前街西经坊

上海市博物馆

宋刻《金刚经》

北宋

江阴市文化馆

宋刻《金刚经》

浙江省博物馆

宋刻《金刚经》

宋崇宁年间

上海市图书馆

元塔伦刻《金刚经》

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本

上海市图书馆

杭州杨家经坊刊《金刚经》

元朝刻本,后有明朝递修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宋释道肯集篆《金刚经》

明永乐十年(1412)刻本

山东省图书馆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倪锦刻本

上海市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

明刻《金刚经》

明崇祯二年(1629)刻本

天津市图书馆

洛阳市图书馆

《注真三十二篆体金刚经》

明崇祯年间纲川许丕据万历本重刊

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

徐道园刻《金刚经》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本

现藏日本

《出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明成化六年(1470)刊本

明刻本《金刚经》

明永乐刻本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明刻本《金刚经》

明万历刻本

青岛市图书馆

《金刚经》不分卷一册

新印崇祯十七年(1644)大字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孙可望刻《金刚经》

南明永历九年(1655)朱印本

云南省图书馆

明刻《金刚经》

清刻《金刚经》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其卷首的扉页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刻本《金刚经》6纸,每纸70余厘米,四周单边。首有净口业真言、奉请八大金刚等前仪5行;尾有真言4行,题记1行。题记作:“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通卷文字秀美、唐楷风格浓郁,刀法洗练,墨色均匀。

上一篇:老蜜蜡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