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计划
中部崛起是指促进中国中部经济区——该区域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规划把“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作为规划重心,这将带动农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加快发展,"两横两纵加“六圈”的空间发展格局成为规划的突出亮点。
中文名:中部崛起计划
所属区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
提出时间:2014年3月5日
指导纲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规划类别:中国区域经济规划
重点定位:三个基地,一个枢纽
1、基本概念
中部崛起计划
中部六省包括华中地区三省、华东地区两省以及华北地区的山西省。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指出,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中被认为是“中原逐鹿”之地。
业内专家表示,“这个规划既然是一个发展规划,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规划,而是涉及到每个省的建设任务和发展重点,是具体到产业布局等的细化政策。”
2、相关背景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88亿元,占全国的19.3%,年末总人口3.6亿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规划着重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确定崛起总体目标和任务,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3、战略意义
中部崛起计划
事实上,“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4、总体要求和目标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中部崛起计划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巩固和提升粮食、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培育形成经济带和增长极,发展壮大整体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立足当前,筹划长远。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扩大投资需求,激发内需潜能,促进经济增长。着眼长远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市和空间开发格局,推进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在引导空间开发格局、规范开发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
——坚持机制创新,开放合作。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向东融合,向西拓展,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取得成效,“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
——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公有制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地位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水资源利用更加集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
到2020年,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中部地区成为彰显发展优势、充满发展活力、城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人口和产业承载地区。
5、重点定位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重新强调了中部“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定位。“三个基地”是摆在桌面上的优势资源。中部有肥沃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能源原材料方面,山西、豫西,湖北、安徽等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域也有在全国而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在装备制造方面,有很多叫得响的重工业城市,如武汉、长沙、株洲、郑州、太原、合肥、南昌等。
粮食主产基地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能源原材料基地
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开发、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安全环保的原则,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工业产能、布局、结构与资源开发的协调性,巩固和提升中部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
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围绕中部地区装备制造优势行业,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快集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以建设连通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为重点,优化各种交通方式的资源配置,统筹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中的作用,强化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6、地方举措
湖北:不等、不靠、不浮躁
湖北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
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
河南省的战略构想是,把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江西:让GDP与人民幸福感同步增长
江西省近几年不仅盯住长三角,而且把眼光投向整个沿海发达地区,其战略定位是:把江西建设成沿海发达地区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把江西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安徽:精心谋划“十一五”
安徽省委主要领导说:“我们翘首向东,沿海地区日益发达;环顾周边,中部各省加速崛起;回首西望,西部开发普遍提速。安徽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
湖南:走创新之路
湖南省重点是做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湘中经济走廊,发展湘西经济带。同时实行南向战略,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与珠三角的交通互连、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享,并参与泛珠三角合作,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
山西: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
山西省针对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和高度依赖煤炭的情况,提出的战略思路是,“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
7、最新进展
中部崛起计划
发改委还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落实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出台实施洞庭湖生态经经济区规划,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中部沿江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推动建立五省高层协商机制。扎实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发展。
发改委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试点,推动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在中部地区先行先试。
一、2013年工作进展和主要成效
2013年,中部六省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规划引导、政策协调、项目安排、*创新等各项工作,努力开创中部崛起工作新局面。
(一)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协调落实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大中部地区“两个比照”政策落实力度,认真总结政策实施成效。跟踪分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情况,做好经济形势年度、季度分析工作。
(二)扎实推进“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继续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实施了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湖北省南水北调沿江沿线和湖南省洞庭湖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加大对中部地区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造船等产业升级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等支持中部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三)支持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继续推进太原城市圈、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发展。印发实施了《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督促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中原经济区规划》,推动建立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编制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全面落实罗霄山、武陵山、大别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加大了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等资金支持力度。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制定出台了*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苏区实施方案。组织编制了赣闽粤原*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五)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合作。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努力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实验区建设开局良好。编制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合作规划》,探索与东西部地区加强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鼓励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探索利益分享机制。出台《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积极引导外商向中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批复设立江西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指导和推进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湖北荆州、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部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据初步测算,全年中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万亿元,增长22.2%;实现进出口总额2197亿美元,增长13.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1亿美元,同比增长8.97%;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2734元和836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和9.5%。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不少行业生产经营仍面临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中部地区持续健康发展。
二、201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要点
中部崛起计划
(一)落实完善区域规划和政策。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若干意见》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紧开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评估工作,启动新十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密切跟踪分析中部地区经济形势,及时做好发展趋势研判,组织开展“十三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问题前期研究。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巩固提升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启动深松整地试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积极推进引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抓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安全饮水、电网、公路、沼气、信息等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着力淘汰钢铁、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大对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的支持,加快中部地区原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步伐。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设立一批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推动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继续支持中部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转型发展。组织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深入推进太原、合肥、郑州、南昌、赣州、长沙、武汉、洛阳、株洲、芜湖、襄阳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
(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杭州经长沙至昆明、合肥至福州、大同至西安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推进既有线扩能改造和新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实施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和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建设。加快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推进一批机场新建和改扩建。继续推进中部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山西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河南、安徽等地区煤层气勘查力度。促进中部风资源较好地区的风电开发建设,指导中部地区城市实施新能源示范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试点。
(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优化中部地区城镇布局和形态。组织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引导和支持太原城市圈、江淮城市群科学发展。规范新城新区建设,适当提高开发强度,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六)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落实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出台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中部沿江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促进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推动建立五省高层协商机制。扎实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发展。支持有关省份加快皖南、湘南、汉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区域发展步伐。进一步扶持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全面落实支持赣南等原*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赣闽粤原*苏区振兴发展规划,重点支持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和吉泰走廊“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区域发展与建设。出台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大别山、罗霄山、吕梁-太行山、武陵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再减少一批农村贫困人口。落实《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加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及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和资源型城市专项资金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开放合作。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改革试点,推动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在中部地区先行先试。深入研究中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有关政策。扎实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发展,有序推进其他航空枢纽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建设。继续贯彻实施《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修订)》,提高中部地区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深化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动发展。继续指导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园区建设,推动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有序健康开展。出台实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促进省际边界地区合作互动发展,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富有潜力的合作示范区。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继续组织实施好天保工程二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三峡库区及上游、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鄱阳湖和洞庭湖湖区防护林建设。出台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加强鄱阳湖、洞庭湖湿地保护工作。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前期研究工作。指导中部地区城市群建立健全大气联防联控机制。推动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无主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和重点流域工业点源治理。继续推进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发展,加快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存量垃圾治理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
(九)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支持建设一批县乡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工程和“对口支援中西部部分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地市级医院、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等建设,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加强人口和计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化文化*改革。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全面落实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继续指导有关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部地区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东部地区、*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有关地区的*交流工作。
上一篇: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下一篇:青岛贮水山儿童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