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沁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13 14:49:57
...

沁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市的平遥县接壤。沁县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煤海中的绿地”、“北方水城,中国沁州”之称。

中文名称:沁县

外文名称:Qin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级行政单位

*驻地:定昌镇

地理位置:长治市北部

面积:1297平方公里(2010年)

所属地区:山西省长治市

下辖地区:定昌镇、郭村镇、故县镇、新店镇、漳源镇、册村镇、段柳乡

方言:沁县话

机场:长治王村机场

火车站:沁县站

车牌代码:晋D

电话区号:0355

邮政区码:046400

行政代码:140430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二郎山森林公园、莱茵湖郡、南捏水石刻馆、永庆寺、漳河源头

1、沁县简介


沁县

沁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北部,素有上党“北大门”之称。全县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总人口17.2万是革命老区。历史悠久,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邑,中心辖治之所,有着“文化之乡”的美誉,是文明古县之一。沁县古称铜鞮,建制于公元前593年,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为晋国羊舌氏食邑,西汉置铜鞮县,隋属沁州所辖,唐归路州,宋、元为沁州治所,明、清为沁州,民国元年改沁州为沁县至今。

境内有省级文物4处,县级文物18处。县城二郎山,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北魏石刻陈列馆,馆内藏有北魏到北宋500多年间的以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类造像塔、单体造像及碑碣等民间石雕艺术珍品近千件,保存有春秋时期神纹士制品、清康熙皇帝笔书写的“千字文”碑刻等希世珍品。这个石刻馆被列为中华之最。

2、行政区划

沁县辖6个镇、17个乡:定昌镇、郭村镇、故县镇、新店镇、漳源镇、册村镇、段柳乡、松村乡、次村乡、牛寺乡、南里乡、南泉乡、杨安乡。

县人民*驻定昌镇。

3、地理位置

沁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东经112°28′~112°54′,北纬36°26′~36°59′。县城北距太原148公里,南距长治80公里。

4、自然气候

沁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167天,沁县城市区域内空气质量达三级以上天气达30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606mm,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也是全省的产粮大县之一,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采用二年三熟制。

5、历史沿革


沁县

在历史的长河中,最先把“铜革是”定为地名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

晋人消灭久居于此的赤狄部落后,把地跨数县的地区,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名曰铜革是邑。

晋顷公十二年,晋六卿*增强,他们借故灭掉羊舌氏族,将原地析为铜革是、平阳、杨氏。

秦灭赵后,又将铜革是析为涅氏、襄垣、谷远四县,辖境再次缩小。

北魏时铜革是属并州乡郡,隋初属上党郡,后将甲水县(县治在今南涅水村)部分划归铜革是,辖境有增。

唐初改隶韩州,复置甲水县,六年后分甲水归铜革是、武乡。

宋初在乱柳石围中(现在的段柳村)建威胜军,后曾改军为州,不久又称威胜军。

再后,升节镇,改称义胜军,隶河东南路,领铜革是、武乡、绵上、沁源四县。

元初称沁州(迁现城址),隶晋宁路,领铜革是、沁源、武乡三县。

明初改铜革是入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沁源、武乡两县。清沿明制,仍称沁州。

民国初年废州改县,始称沁县,属冀宁道。

抗日战争开始后,为第三行政区所在地,1940年10月为适应战争需要,在县东置路东办事处,次年,将沁东部分地区划归武东县,同时在沁洪公路北置漳源县。

一年后撤漳源县,复归沁县。

*成立后,县名未变,属长治专员公署(后称晋东南地区),1985年试行市管县,沁县属长治市。

沁县现下辖6镇7乡,306个行政村,871个自然村。

6、自然资源

水资源

沁县境内水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河流有漳河、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条,呈井字型分布,地表水年径流量为1.316亿立方米。并建有圪芦河、月岭山两座中型水库和十一座小型水库,总库容量达到6830.4万立方米,且有泉水19处,地下水总动贮量为4500万立方米,调节贮量6000万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渔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立足水资源优势,我县组建了晋沁渔业集团公司,水产品产量、质量在全省独一无二。 


沁县

矿产资源

沁县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多少年来,境内没有开采煤、石油及天然气。但是,2007年5月16日,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经过半年多的野外勘探,在沁县境内首次利用钻探手段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初步探明的煤层有两层,煤层厚度分别是2.5米和1.80米。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对煤质取样进行进一步的化验分析。由于此次是单孔钻探,仅靠这一结果还无法确定煤层的具体储量。这次在沁县境内探明丰富的煤炭资源位于次村乡田家沟村。据了解,这次探明的煤炭为优质无烟煤,为沁县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沁县区域无煤炭的历史。高岭土、红金石和矿泉水是我县主要的矿产资源,无论贮量还是利用都在全省独一无二,位于漫水乡后泉、郭村镇元王的两股泉水,日涌出量达到万吨,属含锶重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矿泉水,其质量和贮量都超过崂山,可与法国阿尔卑斯山矿泉水相媲美。

生物资源

土地和生物资源是沁县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全县现有宜林面积15万亩,实有林地万亩,主要树种28类100余种,宜牧面积万亩。此外,县境内繁衍生息着200多种野生动物。禽类和500多种野生植物。

7、经济发展

2013年,沁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比2012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亿元,比2012年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1.46亿元,比2012年增长1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41万元,比2012年增长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9亿元,比2012年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亿元,比2012年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18元,比2012年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325元,比2012年增长12.7%。

第一产业

2013年,沁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6.1%。新发展沁州黄种植面积2万亩,设施蔬菜6000亩,核桃经济林2万亩,小杂粮1万亩,中药材5000亩,畜禽养殖达到589万头(只),粮食总产量达到1.8亿公斤。完成14个企业、34个品种、4万亩有机认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年建成省级示范合作社5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农产品“513”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沁州黄农业园区16家企业入驻、21个项目落地建设,5家企业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沁县

第二产业

2013年,沁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15%。实施了潞宝金和生肉鸡屠宰加工、小杂粮加工、沁州黄醋业万吨米醋、沁园春矿泉水有限公司百万吨矿泉水开发、襄矿集团华安焦化公司焦炉二期,唯思可达公司优质果汁生产线、沁州绿公司蔬菜配送加工等财政增收项目,并有部分项目具备了开工生产条件。与中科院遗传和生物研究所、碧水源公司、协鑫潞安电力、国新能源、汾酒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华安焦化130万吨焦炉二期工程点火烘炉,6.8万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顺利实施。沁园春矿泉水开发二期工程试产出水。协鑫、国新能源投资的4个加气站项目均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

2013年,沁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7.2%。成功举办第五届端午民俗文化节。节庆期间,拉动社会商品零售收入1020万元,签订投资意向16个;依托民俗协会、清韵戏曲盔饰合作社等文化团体,开发出麦杆烫画、木刻、石雕、戏曲盔饰等一批别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打造城乡一体物流服务体系为方向,启动并实施了葆源公司为农服务体系、万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龙飞蔬菜公司500吨气调库等项目。

8、社会事业

2013年,沁县高中教育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1%;改扩建村级幼儿园8所。中专类学校:沁县师范、职业中学、沁县卫校,中学类学校:沁县中学、沁县二中、城关中学,小学类学校:育才、红旗、师范附小、城关小学等四所县直小学。2013年,沁县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有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计生服务站等4家医疗机构。2013年,沁县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入户安装2万余户,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3700多场。县体委有400米标准跑道,室内灯光球场、门球场等设施。2013年,沁县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0户,易地移民搬迁95户299人,210个行政村亮化任务及乡村清洁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就业人数182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308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提高1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30元、24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

9、著名人物

沁县有吴琠、王尧士、王猷、王偀、王杰、王沁、韩万金等著名人物。

10、旅游景点

沁县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自古为人文荟萃之邑,中心辖治之所,境内有省级文物4处,县级文物18处,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册村乡乌苏村,有战国时韩国别都阙与城遗址,县城南25公里处的故县镇村,是古铜鞮县城遗址,村西的紫金山文中子石室,因随唐大儒王通在此培养出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温大雅等八大国公而闻名,县城西30华里处的伏牛山龙泉神庙,曾以其规模宏大,气貌不凡而闻名三晋,城南二郎山上,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北魏石刻阵列馆,馆内藏有北魏到北宋500年间的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类造像塔,单体造像及碑碣近千件,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千字文》石刻被列为“中华之最”,陶渊明手书撃夤旁邮珨十二首玉石石刻全国闻名,目前以南涅水石刻馆、徐村吴琠墓、太里羊舌氏三贤墓为龙头,康熙皇帝御书楼,漳河源头龙珠寺、华山相配套的人文游览区;以二郎山、西湖公园为主的黄土风景区,以小东岭八路军总部旧址,后沟新华日报旧址、烈士陵园、决死一纵队纪念馆为主的革命纪念旅游区已初步形成。

11、民俗风情


沁县

沁州三弦书

沁县沁州三弦书是形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以及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包括晋南安泽、浮山等地的曲艺形式。因沁州三弦书的早期艺人多属盲人,他们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规范行内言行,于清顺治十年(1653)成立了“三皇会”,并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传说中的“三皇爷”生日那天,在沁州举行艺术赛事以为庆贺与交流,民间遂把这一天称为“老州会”。又因古沁州辖区不只今天的沁县,还包括今武乡和沁源两县,后世俗称“老州”,故在“老州会”演出的沁州三弦书,又被老百姓称作“老州调”。

沁州三弦书迄今已有400年左右的历史,是北方鼓书艺术中历史比较悠久而较为古老的一种,唱腔曲调板式丰富,音乐优美动听,传统书目积累较多,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十分深广的艺术影响力,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影响深广。沁州三弦书,2006年山西省人民*公布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栗四文、李效清、骈中堂被山西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国务院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栗四文被文化部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大鼓三曲

《大鼓三曲》是流传在沁县境内最古老的一种民间音乐曲牌。据老艺人讲,早在(清)光绪年前居住在松村乡康公村的王石成、王八斤兄弟俩的音乐团就会吹奏这一曲牌。当时称音乐是打鼓的(也叫钱行家)这一曲牌大都在庙会祭典或办丧事中吹奏,曲调委婉流畅,从始至终鼓点不断,很有特色。

《大鼓三曲》是上党地区唯一的一种民间吹打曲牌,对它抢救,保护的价值有两点:学术价值,大鼓三曲在民间吹打乐,实属罕见的曲谱。大鼓三曲作为一种民间吹打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丧事从简,曲牌展示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吹打手因年事已高相继谢世,有些技艺难以传承;对它保护有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和推动。实用价值,抢救保护“大鼓三曲”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传统吹打乐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参加演奏活动愈来愈少。

南涅水挑高秧歌

南涅水挑高秧歌是流传在我县牛寺乡南涅水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挑高秧歌,也叫干板秧歌,产生于沁县北部牛寺乡的南涅水、山曲、里庄、南牛寺以及涅河北岸武乡的古城等地,早在北魏时期当地居民就有崇佛活动,这种民间秧歌常用在祭祀活动中演唱,后来这种活动移到每年春节、元宵节进行,一方以祭祀为先,同时也到商号店铺及机关、学校进行祝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馆把挑高秧歌音乐进行改编并以小戏形式搬到舞台,秧歌音乐更加和谐动听。由于过去南涅水为乡*所在地,故称为南涅水挑高秧歌。挑高秧歌不配音乐,只打锣鼓,唱腔起板高亢激烈,落板随和、低落。唱词大部为七字式和十字式两种,上下两句合成一整句。2009年牛寺乡编排的传统挑高秧歌《祝福》参加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获得领导、专家和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12、地区特产

沁县三大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是山西沁县民间美誉当地三大名产的顺口溜。沁县的鸡蛋,个大皮红,黄少清多,营养价值高;南瓜子则个大仁满(长2.2厘米、宽1.3厘米),含油量高,确实称得上“宝”。“沁州黄”小米在1919年参加印度国际博览会便饮誉海外。在国内连续被评为一级小米,获“全国最佳小米”称号。小米“沁州黄”为什么叫“吴阁老”呢?这里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在明代时,沁州檀山一带有座古庙,庙里住着几位和尚,生活清苦,免不了忍饥挨饿,他们看见庙周围的土地荒芜,就开垦出来,种上了糙谷。经过几年的精心栽培驯化,糙谷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种谷子,色泽蜡黄,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晶莹明亮。煮成饭后松软可口,味道清香,越嚼越香,遂起名为“爬山糙”。

上一篇:吴桥县

下一篇: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