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舍公园
老舍公园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中段中部。北临德县路、曲阜路交汇处,南与湖南路相接,面向青岛湾。湖北路横贯其中,分南北两部分,为敞开式公园。2005年公园面积9800平方米,职工10人,年游人量50万人次。
1、发展历史
园址原系观海山通往青岛湾的一条自然冲沟,北高南低。北部原是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村名“大村”。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始建绿地,称“梯利华兹街心花园”,是青岛早期公园之一,时占地约8000平方米。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改称“大村公园”。北洋*统治时期,改称“第六公园”。因遍植蔷薇,花开繁茂,老百姓称“大花沟”。20世纪30~40年代,填沟平地变为垃圾场,至1945年前与路面齐平,种植悬铃木、银杏、青朴及花灌木,简易恢复成公园。建国前荒芜。
建国后,调整个别植物品种,种植雪松及樱花、紫薇等花木树。建大型月季花坛,周边种植大叶黄杨篱。更新儿童活动区的秋千、滑梯、沙坑等,称安徽路游园。
“*”时期,绿地遭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园南部成为集邮爱好者的聚集地,还有买卖古钱币等的地摊。至80年代中期,悬铃木下和雪松林中,成为老年人打扑克、下象棋的场所。90年代初,房地产交易的人群占据半个游园;中期又成为自发组成的农贸市场,摆摊卖菜,卖小百货和炸油条卖小吃的占满整个游园内外和马路边缘。践踏绿地、乱倒污水,游园失控。后经市南区*组织力量清理整顿,恢复游园。
1999年,市南区*投资1000万元进行改造。因其所处位置复杂,有公交车始发站点,有医院、学校、幼儿园,还有临街餐饮小吃店和大量居民楼,车水马龙、人流密集。依据现状环境,由澳大利亚麦思建筑设计师有限公司设计为林荫水景、人文景观公园。市南区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施工。同年竣工开放,命名“老舍公园”。
2、公园景观
公园以水景为主导景观,由六个小景区自然组成。喷泉、涌泉、溢水、跌水、小瀑布和瀑布顺地势自北向南,有奔流入海之势。各水系均为黑色大理石铺地贴面。园北建东西向通透棚架,方形砖垛钢架梁木桁,深红色地砖地坪,向南连接多级宽阔石阶,与小型喷泉和小广场构成A区。
B区为流水涌泉,西侧大理石地坪活动场地,供观景休闲,沿园东一侧建有地上泵房,顶部平台造型别致,供游人活动。
C区为六组踏步七级叠水,与雪松林荫构成休闲区,南端中部有老舍夫人胡洁清题写的“老舍公园”铜牌。
D区位于路南,为阶地式多重低喷泉,西侧开阔地植有雪松、白皮松和悬铃木等,构成树阵活动区。
E区为多重式低喷泉,泉中设多组踏步供儿童戏水,西半部水泵房墙体浅红色大理石贴面,上部彩色小方砖地坪平台,铝合金围栏,平台中部东侧建花岗石围边长条石槽11个,内植草坪,槽顶可供游人小憩。平台南端借下部泵房提水,形成瀑布汇流于静水池。静水池位于F区西侧,中部建有方形砖垛钢架梁桁南北向棚架,东侧为狭长地带,荷兰砖地坪,沿悬铃木内侧设多组铸铁花架木条座椅,构成幽静休闲区。
3、主要景点
老舍雕塑
位于园南端悬铃木下。深红色大理石铺面,长方形立座上塑有老舍胸像铜雕,面南。基座正面刻有老舍夫人题写的“老舍先生”,基座前底座西侧有白色大理石石刻,刻有老舍著作《五月的青岛》节录。三部平放著作铜雕,上部封面刻有“樱海集”书名。东侧有铜质斜立三部著作铜雕,书背分别刻有“蛤藻集”“RICKSAWBOY”和“骆驼祥子”。为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其他景点
青岛栈桥
青岛天后宫
小青岛
天主教堂
海军博物馆
4、旅游信息
公交线路:1路、367路湖北路站,6路、25路、26路、202路、217路、220路、223路、225路、304路、307路、311路、312路、316路、321路、501路、隧道2路、隧道6路、都市观光1线、都市观光3线、2路、5路、8路、218路、301路、305路、320路、325路、机场巴士2号线栈桥站。
坐地铁M3号线在青岛站下车。
5、绿化种植
公园改造时除保留雪松、银杏、悬铃木、青朴等大规格乔木外,大部分树木进行了调整。拆除花坛和周边残留的绿篱。园内以雪松为主调,各种树木与水景相配置。种植蜀桧、樱花、碧桃、龙爪槐及多种球状常绿灌木。紫叶小檗、小龙柏组成植物模纹,间植时令花卉;3株白皮松孤植于南区;雪松、悬铃木等高大乔木组成3处林荫区,树下均建有石质或木质围树座椅供游人休息,南部两翼各建4米宽嵌格草坪。2005年,园内有乔木145株,灌木574株;常绿草坪21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