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堂看故宫,县衙看榆次。提起古代衙门,戏剧小说中“击鼓鸣冤”“三堂会审”一幕幕经典画面浮现眼前,让我颇为好奇。初冬的一个晴日,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封建时代号称“三晋第一署”的榆次县级衙署。初进榆次老城步入东大街望眼北侧只见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冬日暖阳的渲染下,层次分明,凝重肃穆,庄严巍峨,恰似一屏淡彩的板画。
1、衙门简介
榆次县衙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进来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按照汉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老城占地一百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六十万平方米,景区建筑气势雄伟,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构造精巧,是一处优秀的以汉族古建艺术为载体的中国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结地。其地理位置独特,是晋商旅游黄金线路的起点。县衙、城隍庙等八大主要景点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汉族民间民俗艺术表演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50余部影视剧的取景拍摄逐渐使其在为华北最大的影视城。徜徉其间,古之思、民之魂、历史的沧桑、民族的归宿,各种情感油然而生。同时,晋中古朴的自然、历史、人文、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置身其中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其宏伟的气势、精湛的艺术,完备的功能在全国罕见。朝堂看故宫,县衙看榆次。提起古代衙门,戏剧小说中“击鼓鸣冤”“三堂会审”一幕幕经典画面浮现眼前,让我颇为好奇。初冬的一个晴日,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封建时代号称“三晋第一署”的榆次县级衙署。初进榆次老城步入东大街望眼北侧只见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冬日暖阳的渲染下,层次分明,凝重肃穆,庄严巍峨,恰似一屏淡彩的板画。
2、衙门布局
榆次县衙
俗语道“天下衙门朝南开”,榆次县衙自然也是坐落在街北,大门面南而开。首先看到的是临街屹立的牌坊,正中主牌坊为四柱三间式,四根云纹雕饰大石柱安放在一米多高的草白玉石须弥座上,柱前后抱柱石、石鼓、石狮浑如天成;门头匾额“民具尔瞻”非常醒目,左右四门眉题“正风”“敦仁”“崇礼”和“尚俭”。再看两侧各有一个简洁的两柱一门式配坊,坊顶柱头之上,均有一只向南张望的石狮。作为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县衙牌坊给人一种庄严雄伟之感。跨门而入从隐蔽转而豁然开朗,可见用意之精、匠心之巧。大堂前的石牌坊——正面是“廉生威”,背面是“公生明”,正面对联“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旁边还有石碑,上刻为官之戒,谆谆教导,叫“戒石铭”,是北宋黄庭坚所书,“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榆次县衙的大堂,名为“牧爱堂”,堂中高悬“正大光明”匾额,两边有一干执事回避牌等,堂前有大鼓一面。无论正面背面以及侧面都庄严宏伟又精美,尤其是侧面照,飞檐斗拱真是美轮美奂。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那副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其中五堂——内衙最重要的建筑,也是整个县衙的最高建筑,县太爷及家属生活起居的地方。马王殿还有马王爷。马王爷有三只眼,据说专门称之人间邪恶,俗话说“叫你知道马王爷长几只眼”是用来鞭教不轨之徒的。
3、历史沿革
榆次县衙
据记载,榆次县衙有“晋藩首辅”之名,始建于宋朝,建筑风格是中轴对称,六进六出,左文右武,前堂后寝;建有五堂二十六个院落,占地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历史的记载显示县衙规置多是四径三堂,而榆次县衙为什么有六径五堂?原来宋初灭北汉之际(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晋阳屡出“真命天子”,有“王者之气”,故以火烧水淹,摧毁晋阳古城(位于今太原晋源区境内),将并州府迁到了榆次,榆次县衙也就自然升到了州府衙门的规置,一直沿袭至今。经过历代修葺的县衙,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之大成。其间牌楼、牌坊、厅、堂、廊、轩、楼、阁,众多的建筑形式精彩纷呈、生动古朴;砖雕、木雕、石雕等古典建筑的艺术构件刻工精细、为数极多;五堂、六房、县丞院、钱税院、牢房院,以及土地祠、侯祠、衙神庙、狱神庙、马王庙、思凤楼等行政管理、文化生活、神庙祭祀系统功能齐全、价值极高,整个县衙建筑群是传统王权与神权、封建礼制、古建艺术、乡土特色和官制变迁的实物标本,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历史见证。
4、现存意义
榆次县衙
榆次县衙,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县级衙署,有“三晋第一署”之称,位于东大街北侧,占地2万平方米,始建于宋朝,5堂26个院落,整体布局、规模形制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礼教思想。内有思凤楼、寅宾馆、牢神庙、县丞院,衙神庙,马王殿等,艺术品刻工精细、刀法娴熟、生动古朴、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县衙得以奇迹般地保存,成为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珍贵的历史活标本,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它又是一座宝贵的文史资料库,其中大量的楹联,流连盛广,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