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淮北梆子戏剧团

科普小知识2022-09-15 13:35:51
...

淮北梆子也叫淮北梆子戏或沙河梆子,流行于淮北地区。由河南梆子流传演变而来,具体时间无从查考。据民间老艺人回忆,清嘉庆年间有河南商丘唱梆子戏的杨坦等数人来安徽北部地区演唱,并设科班传艺。

1、剧团概况

剧团成立于1960年,随后淮北梆子戏进入全盛时期。凡专业剧团皆配备了编导人员。挖掘传统剧目有700多出,经常演出有500多出。旦角戏有《断机》,《劝夫》,《妲己》,《陈妙常》等20多出;小生戏有《提寇》,《换龙》,《杨八郎》,《战宛城》,《拜帅》等10多出;小丑戏有《花子拾金》,《双推磨》,《小秃子闹房》,《七错》等十几出;红脸戏有《跪坡》,《临潼关》,《斩子》,《骂闫》,《过五关》等10多出;黑脸戏有《铡美案》,《铡包勉》,《王莽篡位》,《八大公》等10多出。同时还改编,创作了一批剧目,如宿县专区剧团编演了《孟姜女》;阜阳专区剧团编演了《寇准背靴》,《捻军颂》,《刘海与金蟾》,《范进中举》等,都参加了安徽省戏曲会演,调演。剧本《重要一课》,《两块花布》等,均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音乐挖掘也取得成就,其传统曲牌达近百种,如“五马”,“二凡”,“朝阳歌”,“东姬”,“八板”,“十番”,“金叉”,“苦中乐”等,皆可常用。

2、发展简史


演出现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杨坦的徒弟沈万魁在临泉县韦寨集设科班,收徒20余人,授艺后,皆登台演唱,时称好唱手。沈的徒弟郝安荣(艺名郝大麻子),先后在后街,郭楼,涧头等地,连科13班,培养400余人,于是沙河流域及洪河南北,分别成立10多个班社。《阜阳县志》艺文八卷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颍西土坡集的周殿臣(又名周振清),组织30余人的小窝(科)班,聘艺人张蛮子,在土坡集连科三班,授徒130余人。此时班社,已逐渐由“一蟒一靠一根笛,小旦穿箱自己的”状况,发展为生,旦,净,末,丑等分行当穿戴的衣箱,和八个场面敲打,弹拨的乐器。民国10年(1921年),沙河梆子发展南至商城,固始,北至宿县,徐州,西到陈州,商丘,东到淮北,凤台,班社多达60个。其中较有名的有阜阳县丁家班,临泉的武举班,界首的顾家班,蒙城的三元班。并出现了一批名演员,如唱红脸的胡法(艺名,又名胡玉顺),梅虎,顾锡轩(名群),唱黑头的有赵新顺,屈振海,旦角有李传续,朱秀林(艺名朱大鼻子),达鸡娃子(艺名),王金法(艺名胖丫头),王登科(艺名王大眼),皆是男性反串。女演员有顾秀荣(艺名顾大妞,是该剧种最早的女演员),顾秀清等。此外还有王振邦(人称活司马),李俊岭(艺名嗡倒山)等。其中著名的是顾锡轩,朱秀林,王登科3人,有3杰之称。沙河两岸流传民谣:“朱大鼻子王大眼,来了个顾群唱红脸”。

30年代,沙河梆子开始进入中等城市演出,如王金法带领蒙城马家班到上海,南京,蚌埠等大中城市献艺。界首有顾家班迸入开封城市。40年代,是沙河梆子发展高峰,田间地头的群众,都能唱几句红脸,黑脸梆子脸。沙河一带农民群众,喜欢它的表演粗犷豪放,动作简练夸张。如表示愤怒则吹须,瞪眼,鼓腮,晃脑,跺脚,咬牙,摆手,捋胳膊等。表示高兴则双手扬须,前俯后仰,摇头摆手,朗声大笑。后来吸收当地民间舞蹈和武术。如旦角运用花鼓灯的扇舞,耍手帕等;武戏运用长刀破枪,单,双刀,枪,五节鞭,三节棍等,以及艺人自己苦练出的金钩倒挂,滚绳,四十八竿等,都较有特点。建国后,沙河梆子发展很快。50年代,阜阳,宿县,淮南等地相继建立专区,县,市级专业剧团18个,始定名淮北梆子。

3、表演形式

音乐与唱腔

淮北梆子的唱腔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能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能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腔内多衬哪、啊、吼、哇、嗷、呀等虚字,起到装饰唱腔的作用,会产生唱词满、吐字巧及腔弯俏的效果。其唱腔属板腔体,曲调除一般所用之外,还有朝阳歌、五马、苦中乐、金钱、二藩等。板式包括:慢板、流水、二八、飞板、跺子、呱达嘴、滚白等。伴奏乐器有“九根弦一喇叭”之说,有月琴(四弦)、三弦(三弦)、狗头翁(二弦)和一支尖子(唢呐)。锣鼓点除一般的锣鼓点之外,另有豹子摧连城、三百六等特有的传统鼓点。

舞台与表演

在建国前,演出淮北梆子时曾用农民的太平车搭高台。在表演时,注重用唱功来刻画人物。有时一唱几百句,很少对白。

角色与行头

淮北梆子早先角色简单,只能演一些小生、小旦戏。

后来角色行当渐全,大体分为生行、脸行、旦行三大行,另有很细的分工:

行生分为老生、铁生、小生。其中,老生又细分为虎头外角和老生头两种。小生又细分为文生、武生、穷生、帅生、娃娃生等。脸行分为大红脸、二红脸、三红脸、马上红脸。旦行分为花旦、小旦、刀马旦和老旦等。

4、代表人物

淮北梆子早期名演员有顾锡轩(名群),(豫剧沙河调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十年代曾拍摄淮北梆子戏艺术影片《寇准背靴》、朱秀林(艺名朱大鼻子)、主登科(艺名王大眼)。沙河两岸曾流传民谣“朱大鼻子王大眼,还有个顾群唱红脸”。丑行演员王君敬、文武生演员朱琴、老旦朱昆云也都是在淮北梆子中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著名演员张福兰当推为梆子戏的表演艺术家。

5、文化遗产

2011年5月23日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