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行父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本名:季文子
别称:季孙行父
字号:季文子
所处时代:春秋
去世时间:前568年
1、人物简介
季孙行父,姬姓,春秋时鲁国正卿。鲁桓公曾孙,季友的孙子,故称季孙氏。谥号文子,史称季文子。历相鲁宣、成、襄三君。
2、人物生平
两定鲁君
季孙行父
春秋时期鲁桓公有子同、庆父、叔牙、季友四个儿子,子同就是鲁庄公,生有子般、子申、子启、子遂等四子。季友与庄公是同母所生,因出生时手掌中有一“友”字而得名。兄弟中,季友以睿智贤达为庄公所器重。庆父品行极坏,因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为人不齿。庄公病危时,向叔牙询问继承君位者,叔牙举荐庆公,季友因庄公与长子子般的母亲有盟约在先,表示誓死支持子般。庄公应允后,季友便派人将叔牙毒死。
周惠王十五年(前662),鲁庄公去世,季友辅佐公子般主丧,并告知国人来年改元。当年十月,子般被庆父派人刺杀,季友逃往陈国避难,庆父便立子启为闵公。第二年,庆父又将闵公刺杀,谋篡自立。因鲁国上下素来信服季友,又听说国君被杀,季友出逃,于是举国反对庆父,庆父不得不仓皇逃到莒国。这时,带着公子申逃往邾国的季友便回到鲁国,立公子申为鲁僖公。随后,季友向莒国索要庆父,莒国把庆父送回。庆父请求季友宽恕,被季友拒绝后,便自缢而亡。
因季友有两定鲁君之功,所以鲁僖公拜他为上卿。对于叔牙、庆父的后事,季友则上奏鲁僖公:“臣与庆父、叔牙,都是桓公的之子。臣是为了国家*而大义灭亲,如今二人都已绝后,只有臣独享富贵,恐日后没有脸面见桓公于地下。”僖公便遂季友之意,以公孙敖继庆父之后,为孟孙氏。庆父字仲,后人以字为氏,本应为仲孙氏,因忌讳庆父之恶,改为孟。以公孙兹继叔牙之后,为叔孙氏。季友后人则为季孙氏。于是,季、孟、叔三家,鼎足而立,并执鲁政,史称“三桓”。季友则极力辅佐鲁僖公励精图治,富国强民,使鲁国成为当时较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季友也因此奠定了季孙氏家族在鲁国的执政地位,开创了鲁国“三桓”为政的政治局面。
忠君护国
季友死后,其子无佚早亡,其孙行父则作为季孙氏家族的继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在鲁国政坛上崭露头角,成为季孙氏家族中继季友之后又一位左右鲁国政局的风云人物。季孙行父年少有为,8岁曾助祖父斩杀莒国入侵主将,平定庆父之乱。但终因年幼,随着鲁国政局的变化,季孙氏家族在鲁国的地位以及“三桓”为政的局面又发生了变化。
周襄王二十六年(前626),鲁文公即位。庄公庶子仲遂开始把持鲁国政坛,论辈分,他与公孙敖为再从兄弟,而季孙行父则是下一辈。后来,公孙敖得罪仲遂,客死于外,故孟氏失权,“三桓”为政变成了“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此后多年,鲁国实际大权掌握在襄仲(即仲遂)手中。当时,季孙行父年纪尚小,资历尚轻,但他凭着自己忠君、尊礼、行义的思想以及卓越的才能一直为鲁文公所器重,成为鲁国内政外交的重要人物。
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夏,季孙行父作为鲁文公使节,出使晋国,去见晋襄公姬欢。临行前,他首先向礼仪官求教有关丧礼的事宜。原来,季孙行父听说晋襄公早已患病,结果,当季孙行父在晋时,晋襄公去世,季孙行父礼仪有加,赢得了晋国上下的尊重,加强了鲁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
马不食粟
季孙行父真正为政鲁国是在鲁宣公八年(前601)襄仲去世以后,他被鲁宣公任为丞相,从此,鲁国大权重新落到了季孙氏家族手中。季孙行父掌握鲁国大权后,政治上举贤任能,坚持忠君尊礼行义,继续巩固“三桓”的执政地位,从而也保持了鲁国的相对稳定;经济上则废除“井田制”,推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权,分财济贫,推进了鲁国的发展,他也赢得了国人的爱戴,曾经出现了鲁人知道有季氏、不知有鲁君的情况。
在当时,季孙行父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始终廉洁俭省。《国语·鲁语上》曾载:季文子(季孙行父死后谥号“文”)为宣、成两朝相臣,但他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就是说季孙行父从来不准家中的妻妾花钱打扮,连丝帛料子的衣服都不许穿,只能穿布的;驾车的那几匹马也净喂草,不加粮食,瘦的皮包骨头。当时“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后人中有个叫子服宅的,对季孙行父的行为不以为然。有一天,他对季孙行父说:“先生贵为上卿,两朝辅弼,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寒酸如此,怕是有损国家声威吧!”季孙行父则说:“我也喜欢豪华气派,但我看到国中百姓,不少人还吃糠咽菜,破衣褴衫,我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去打扮妻妾,拿粮食喂马,这哪是国家辅弼做的事!”他还说:“我听说能为国家争光的是伦理道德,没听说用妻妾与马来为国增辉的。”孟孙子服宅听后,自觉惭愧,后来,他的妻妾也只穿布做的衣服,马也只喂草了。在季孙行父等公卿贵族的影响下,鲁国形成了以节俭为荣的社会风气。
鲁襄公五年(前568),季孙行父去世,他还是嘱咐后人以薄葬进行仪式。人们在给季孙行父清理随葬品的时候,发现他的妻妾没有绸缎的衣服,库房里没有喂马的粮食,箱柜里没有金玉宝物,房屋里没有金甲宝剑之类的上好兵器。鲁国上下也因此知道季孙行父虽然做过三任君主的辅相,大权在握,却没留下一点个人的积蓄,确实是忠于鲁国的廉臣良相。
季孙行父死后,他的后人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孙)、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之庶子)相继执政,鲁国实权皆在季孙氏家族手中
3、文史记载
季孙行父
季孙行父,谥曰文子,鲁季友之孙也。文公十八年,莒太子仆以其寳玉来奔,纳诸宣公。公命与之邑。文子使司冦出诸境。公问其故。文子曰:“其人则盗贼也,其器则奸兆也。保而利之,则主藏也。以训则昏,是以去之。”
文子为相,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佗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乎?”文子曰:“吾以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不敢以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且吾闻以徳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吿其父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文子之卒也,大夫入敛。襄公在位,宰庀家器为备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其忠。
4、主要影响
季孙行父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季孙行父所代表的季孙氏家族执政鲁国几十年,使鲁国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鲁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充裕的时空条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做了物质和文化的准备。通过以季孙行父所代表的士大夫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说明鲁国的奴隶主阶级的政权已经逐步为下层所夺取,“民贵君轻”的思想开始出现,从而促进了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当时,齐、鲁两国代周在东方行政,较多的推行周礼文化,特别是鲁国享有文化特权,建国之初就使周礼文化成为指导文化,并形成了重视文化的传统。春秋后期,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之际,鲁国文化也便成为周礼正宗文化的代表。诸城作为当时鲁国为加强城防由季孙行父带兵建立的城邑,自然也受到了季孙行父及当时鲁国的影响,率先接受了鲁文化的洗礼。后来,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诸城境内除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分则成为齐国属地,诸地则开始接受齐文化的熏陶。鲁文化的基础,齐鲁文化的交融,再经过诸城先贤的创新和发展,文化在诸城繁荣并使之成为“礼仪之邦”,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