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翅目
直翅目(Orthoptera)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直翅目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地区种类多。全世界已知18000余种,分隶64科3500属。中国已知800余种,分隶28科。直翅目动物多为中、大型体较壮实的昆虫,前翅为覆翅,后翅扇状折叠。后足多发达善跳。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
1、概述
Orthoptera是取之希腊文σρθσδ直(straight)+πτερα翅(wing)的意思。
2、形态特征
直翅目
体小型至巨型,体长一般在4~115毫米间,仅少数种类小形。口器为典型咀嚼式口器,多数种类为下口式,少数穴居种类为前口式。
上颚
上颚发达,强大而坚硬。蝗虫
触角
触角长而多节,多数种类触角丝状,有的长于身体,有的较短;少数种类触角为剑状或锤状。
复眼
复眼发达,大而突出,单眼一般2—3个,少数种类缺单眼。
前后翅
前翅狭长、革质,停息时覆盖在体背,称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宽大,停息时呈折扇状纵褶于前翅下,翅脉多平直。有些种类的翅退化成鳞片状。有的前翅较宽,雄性在肘—臀脉区特化成发音构造,两前翅相互摩擦发音(如螽斯、蟋蟀、蝼蛄等)。
前胸
前胸特别发达,可活动,前胸背板发达,常向背面隆起呈马鞍形,中、后胸愈合。
足部
前足和中足适于爬行,部分种类前足胫节膨大,特化成开掘足(如蝼蛄),适于掘土,多数种类后足形成跳跃足(如蝗虫、蟋蟀、螽斯)。跗节3~4节,少数种类1节。腹部一般11节,少数仅见8—9节,第11腹节较退化,分成背面的肛上板和两侧的肛侧板。
生殖器
雄性外生殖器通常被扩大的第9节腹板所盖。具尾须1对,短而不分节或长丝状。雌虫产卵器一般都很发达,仅蝼蛄等无特化的产卵器。
发音器
多数种类雄虫常具发音器,以左、右翅相互摩擦发音(如螽斯、蟋蟀、蝼蛄等),或以后足腿节内侧的音齿与前翅相互摩擦发音(如蝗虫)。发音主要为了招引雌虫。雌虫不发音。能发音的种类常具听器(雌、雄两性通常均具听器,仅少数种类不明显或缺),螽斯、蟋蟀、蝼蛄等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或显露,或呈狭缝形;蝗虫类的听器位于腹部第1节的两侧,近似月牙形。
3、生活习性
直翅目
蟋蟀卵生,卵的形状与产卵方式因种类而异。雌虫产卵于土内或土表,有的产在植物组织内。
螽斯、蟋蟀等的卵为散产,蝗虫则多产于卵囊内。卵囊是雌虫附腺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常杂有土粒等。
卵囊
卵囊掩埋土内,分成两层,上层为胶质部,充满胶质,下层为卵体部,卵粒即在其间。卵囊的大小、形状、构造以及卵
数和排列等都因不同种类而异。生活史因种类和地区而异。1年1代的种类居多,也有些种类1年2~3代,以卵越冬,次年4~5月孵化。若虫的形态和生活方式与成虫相似,若虫一般4—6龄,在发育过程中触角有增节现象,触角的增节多少和翅芽的发育程度是鉴别若虫龄期的依据。第2龄后出现翅芽,后翅反在前翅之上,这可与短翅型成虫相区别。
直翅目昆虫
直翅目昆虫常具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这表现在虫体大小和有无发音器等特征上。本目昆虫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如螽斯科的一些种。陆栖性,一般生活在地面上。多数白天活动,尤其是蝗科,日出以后即活动于杂草之间。生活于地下的种类(如蝼蛄)在夜间到地面上活动。
4、分类
螽亚目
触角一般超过体长,左、右上颚较对称,具有尖齿,跗节多数4节,有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前翅较宽大,雄性在前翅基部的肘脉域具音齿,雌性产卵瓣呈镰刀状剑状或针状(故称剑尾目)、雄性下生殖板具腹突(除蟋蟀外);多数夜间活动,杂食性居多,交尾习性特殊,一般为雌虫爬在雄虫背上,精囊插入雌虫体内、外,留在体外的部分常被雌虫取食,多数种类的卵产于植物组织内,仅少数为农业害虫。如纺织娘Mecopodoelongata、蝈蝈Gampsocleisinflata、油葫芦Grylluluststaceus、蟋蟀(蛐蛐)Grylluluschinensis等。
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
触角较体长,能发音的种类发音器通常位于前翅基部,具有发育完全的Cu2脉和镜膜;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和前胸侧部;跗足4节:尾须粗短而坚硬;产卵瓣发达,通常具六瓣。与鸣螽总科(原螽总科)亲缘关系较进,但较进化。通常包括12科:硕螽科Bradyporidae、拟叶螽科Phasrnodidae、草螽科Conocematidae、露螽科Phaneropteridae、螽斯科Tettigonioidae、纺织娘科Mecopodidae等。
蟋螽总科Gryllacridoidea
包括4科:蟋螽科Gryllacrididae、驼螽科(穴螽科)Rhaphidophoridae、裂趾蟋科Schizodactylidae和沙螽科Stenopelmatidae。常见如突灶螽(灶马)Diestrammenajaponica,体长20~30毫米,翅退化。四季鸣叫,鸣声为“唧唧唧”,连续不断。有趋光性。杂食性,以植物的茎、果、叶、饭粒、菜屑等为食,也捕食小昆虫。野外时以植物的茎、果、叶为食,在室内则以饭粒、菜屑等为食。群栖性强,常大量栖于井壁、洞壁上,亦藏于炉灶处,故名。
蟋蟀总科Grylloidea
跗节3节。雄虫前翅有发音器,前胫节有听器。产卵管针状,有退化内瓣。一般分为蟋蟀科Gryllidae、蚁蟋科Myrmecophilidae、蛉蟋科Trygoniidae、蟋科Eneopteridae、貌蟋科Gryllomorphidae、扩胸蟋科Cachoplistidae、癞蟋科Mogoplistidae、铁蟋科Sclerogryllidae等。
蝼蛄亚目
有时置于螽亚目蟋蟀总科中。营土中生活,前足开掘足,触角30节以上,但短于身体。跗节2~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无发音器,产卵器退化。
蝼蛄总科Gryllotapoidea
(蝼蛄读音lóugū)仅蝼蛄科Gryllotalpidae。科名取自拉丁文“Gryllus(蟋蟀)+talpa(鼹鼠)”。为土栖昆虫,前足开掘足,胫节宽,具4齿,跗节基部2齿,构成开掘足。后足腿节不发达,不适合跳跃。发音器不发达,具听器。产卵器不发达,但尾须很长。1~3年发生一代,是重要的地下害虫,如华北蝼蛄Gryllotalpaunispina和非洲蝼蛄Gryllotalpaafricana。
蝗亚目
触角较短于体长,左、右上颚近乎不对称,具有较粗的臼齿,跗节多数为3节,但无4节的,后足股节内侧常具一列音齿,腹部基节背板两侧常具听器,雌性产卵瓣粗短(故称锥尾亚目);大多数在白天活动,植食性居多,交尾时雄性爬在雌性的背上,排卵时形成卵瓣囊,大多产于土内,为农业害虫。
蚤蝼总科Gryllotalpoidea
包括2个科:短足蝼科Cylindrachetidae和蚤蝼科Tridactylidae。体小型,10毫米以下。前足适合于开掘,但不同于蝼蛄,后足非常发达,善跳,其胫节端部有2个能活动的长片,帮助起跳。无听器和发音器。生活在潮湿的地面上。有一定危害,如日本蚤蝼Tridactylusjaponicus。在以往分类中,该类昆虫放在蝼蛄总科下,根据现在的研究,该科与蝼蛄外形的相似,是平行进化的结果,将其放在蝗亚目更合适,并升为总科。
蚱总科(菱蝗总科)Tetrigoidea
包括2个科:股沟蚱科Batrachididae和蚱科(菱蝗科)Tetrigidae。从背面看呈菱形,故名。体小型,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大半或全部腹部,有时还可前伸,盖住头部,故而能跳但不能飞。无发音器和听器。经济意义不大。
蜢总科(短角蝗总科)Eumastacoidea
仅蜢科(短角蝗科)Eumastacidae。体侧扁,圆筒形或长柱形;触角丝状、棒状或剑状,具有触角端器;后足股节强侧扁或正常,内侧下隆线近基部处常具有布氏器。雄性腹端常多变异,雌性下生殖板较细长,并具齿。对农作物危害性较小。一般分11个亚科,已知240余属1100余种。代表种如剑尾蜢Xiphiceragallinacea。
蝗总科Acridoidea
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盖住中胸。跗节3节,具跗垫。鼓膜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雄虫可发音,是靠后足腿节与前翅外缘相互摩擦。但少数无翅或翅十分退化的种类无听器和发音器。植食性,许多种类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卵以卵囊的形式产在地下。若虫5个龄期。世界性分布,已知1万余种,我国已知700余种。可分为癞蝗科(笨蝗科)Pamphagidae、斑腿蝗科Catantopidae、网翅蝗科Arcypteridae、飞蝗科(斑翅蝗科、疣蝗科)Oedipodids、蝗科(剑角蝗科、蚱蜢科)Acardidae、锥头蝗科(负蝗科)Pyrgomorphidae、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沙蝗科Lathiceridae、小蝻蝗科Lentulidae、牛蝗科(大腹蝗科)Pneumoridae、枝蝗科Proscopiidae等科。
5、起源演化
关于直翅目昆虫的起源和系统,由于化石材料的积累,现在已经得出比较清楚的结论。А.Г.沙罗夫(1968)认为直翅目起源于石炭纪的原直翅类,到中生代演化成两个主要的分支,一是现存的长角类群(如蟋蟋类、螽斯类),一是现存的短角类群(如蝗类),进而他将直翅目分2个亚目10个总科:长角亚目(Ensifera),包括蟋螽总科(Gryllacridoidea)、螽斯总科(Tettigonioidea)、驼螽总科(Hagloidea)、蟋蟀总科和蝼蛄总科(Gryllotalpoidea);短角亚目(Caelifera),包括牛蝗总科(Pneumoroidea)、蜢总科(Eumastacoidea)、蝗总科、蚱总科(Tetrigoidea)和蚤蝼总科(Tridactuloidea)。
6、危害
蝼蛄直翅目昆虫多数是植食性的多食性种类,其中有很多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如东亚飞蝗严重为害农作物,西伯利亚蝗严重危害草原上的牧草,黄脊竹蝗和青春竹蝗严重为害竹林,棉蝗和黄星蝗为害木麻黄、柚木和杉木,蔗蝗为害甘蔗和水稻,稻蝗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还有,体形较小而分布较广的负蝗为害烟草、蔬菜、花生和甘蔗。螽斯总科的棉斑草螽为害棉和甘薯,日本宽翅螽斯和绿螽斯为害柑橘、茶、桑树、杨树和核桃。蟋蟀总科的花生大蟋为害花生、大豆、绿豆、芝麻、甘蔗、瓜类、蔬菜和棉苗,油葫芦为害作物的叶、茎、枝、种子或果实,有时也为害花生的嫩根或茶树的幼枝。在蝼蛄总科中常见的有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两者都为害小麦、玉米、棉花、烟草、蔬菜和树苗,它们咬食播下的种子,尤其是初发芽的种子;也咬食作物的根部,使幼苗枯死或生长不良。夜间在地面活动时,咬食靠近地面的嫩茎,常将幼苗咬断。虫口多时可成灾。
上一篇:苹果VS三星谁更牛逼
下一篇:战鼓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