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子街
堂子街始建于清代,南部名为南土坑胡同,北部为堂子庙胡同。1989年,以街西北侧原有清初努尔哈赤敕建的堂子庙而命名为堂子街。
1、堂子街由来
街道小得只有597米长、8米宽,人几步可以横跨过,几分钟就可以走完全程,但如此小的街道在沈阳鳞次栉比的街道里并不难被发现。因为它从清初开始就名声在外了。
清建都时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庙堂,用来祭祀、祈福、庇佑,皇太极规定除了八旗直系亲属外,外人决不允许踏进,甚至靠近它,而这个用来祭祀和保平安的庙堂就叫“堂子庙”。
其实,堂子街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说,几十年前,在堂子街的位置有很多纵横交错的小胡同,最小的不足三米宽,只是在众多胡同中最有名的是南部的“南土坑胡同”和北部的“堂子庙胡同”,直到1989年沈阳第二次地名规划,因街西北侧原有清初努尔哈赤敕建的堂子庙才命名,归拢所有的胡同,“合并”为堂子街。
《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每逢出征、遣将、凯旋等重大军事行动,都要拜堂子,以求上天保佑。天命十一年(1626年),老罕王努尔哈赤死后,清廷将他穿过的服装,即“太祖御服”及弓箭、佩刀等遗物,均收藏在堂子内供奉,终年严禁任何人入内。
史料这样解释堂子:清代爱新觉罗家氏祭天,在静室祀*诸神祗,名曰堂子。
清入关前也就是努尔哈赤时期,在兴京赫图阿拉、辽阳东京城建堂子以祀神。史料载位置在赫图那拉老城努尔哈赤住所“东南五里许,立一堂宇,臻以垣墙为礼天之所。”现只有遗址和一些青质砖瓦。
天命十年(1625),迁都盛京后,在盛京城大东边门内,也就是现在的堂子街附近建立堂子。
显然,堂子在满族语中就是神庙的意思,在清朝皇族爱新觉罗家族里,是用来祭祀的场所。既然用来祭祀,就是相当严肃的,皇室对此要求也非常严格。皇太极称帝后明确规定:“凡官员庶民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禁止。”这就意味着他下了死命令结束爱新觉罗家族以外的异姓官民可以拥有堂子的历史,从而确立了堂子祭为国祭的庄严地位。
齐守成介绍,用来国祭的堂子在祭祀过程中,除了爱新觉罗皇室直系外,任何人不准入内。这就决定了有关堂子内祭祀活动的诸多猜测,并愈发变得神秘。
2、堂子街与邓大人胡同
翻开《清史稿》,你会看到这样一段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每逢出征、遣将、凯旋等重大军事行动,都要拜堂子,以求上天保佑。天命十一年(1626年),老罕王努尔哈赤死后,清廷将他穿过的服装,即“太祖御服”及弓箭、佩刀等遗物,均收藏在堂子内供奉,终年严禁任何人入内。
早年,人们把堂子庙俗呼为邓大人庙,其地也叫邓大人胡同。其实,邓大人庙只是堂子内西南隅的一座小庙。相传努尔哈赤有一次偷越边境,亲自去侦察敌情,不幸被明军所获,押至明朝总兵邓子龙处。邓得知其身世后,非但没将其处死,反而以礼相待并秘密送回。努尔哈赤为感恩,故在此修建堂子庙时,特令在堂子里盖一座邓大人庙,以示祭祀。
据民俗学者齐守成介绍,堂子在满族语中就是神庙的意思,皇太极称帝后明确规定:“凡官员庶民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禁止。”如今,当年堂子街内的堂子庙早已毁圮,其旧址被大东区人大常委会所代替。
3、历史价值
除了无头将军的传说故事外,堂子庙内还有一神物,让人好奇。那就是殿堂内的索伦杆子。齐守成介绍说,堂子庙内大殿东南处立索伦杆,又称索摩杆,简译为神杆。
据《满洲源流考》:“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立神杆在满族,也有象征意义。
史料记载,堂子祭祀步骤就是进行立杆。一般情况下,于春秋两季立杆。神杆取材,必须取于洁净山中的松树,取材标准为,杆长2丈,径5寸,树梢留9层枝叶(象征九重天)。神杆请来之后,立于堂子前石座上。上置放粮食等物喂鸦、鹊类之饲料。
这种奇异的祭祀,不知始于什么时候,但为什么立杆祭天饲乌鸦、鹊类,倒有无数有趣的传说。传说努尔哈赤在创业之初,为探听明军实力只身来到辽阳,后被发现逃走,李自成兵力追逐中,精疲力竭的努尔哈赤躺在一条沟里暂且隐蔽。这时,一群乌鸦纷纷飞来落在了他的身上,将他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努尔哈赤因而获救。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时设堂子祭神,立杆祭天。皇太极在沈阳城东也设堂子,每年春节和重大节日皇帝亲率皇室成员及王公大臣谒堂子祭神、立杆祭天。定都北京后又在长安左门之东建堂子,在坤宁宫设神堂,立神杆。
就是在清宁宫内杀牲祭神的同时,在宫外还要祭天。这一满族特有的习俗在北京和东北一直延续到清末。
如今沈阳故宫博物院内,在清宁宫前,仍有索伦杆子留存。
现在,堂子街内的堂子庙早已毁圮,为楼群所替代,没留下任何痕迹。在一代又一代人归于常态的生活中,也没有多少人会主动提起堂子庙的传说,堂子街5号左右的民宅已经新建,再往街里走,大多是几十年前的破旧楼阁了,当地的老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是房子什么时候动迁,好借这块风水宝地换回个好价钱,而记者为一栋英式建筑的二层小楼拍照时,它蓝顶灰砖,静静地伫立,像个傲气的将军,彰显着过去这里曾经历过的一丝繁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