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
汉族劳动人民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景德镇瓷器始于汉代,东汉约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汉族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景德镇瓷器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是称誉世界的古代汉族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中文名:景德镇瓷器
外文名:Jingdzhenceramic
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四大名瓷:青花瓷、颜色釉、玲珑瓷、粉彩瓷
网络平台:52瓷器商城、大陶网、买好瓷
地域品牌:景德镇
主要产业:景德镇陶瓷茶具、艺术瓷、日用瓷
创始人:赵慨
所在地域:江西景德镇
商品区域:景德镇陶瓷街
1、简介
景德镇瓷器
江西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自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2、种类
景德镇瓷器
青花玲珑瓷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它显得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
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
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自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烧煅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既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
颜色釉瓷
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料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薄胎瓷
薄胎瓷,薄如蝉翼,轻如绸纱,是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古人吟诵薄胎瓷曰:“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关键,全靠工人师傅娴熟的技巧,经过百余次的反复,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功败,稍不留神,一个喘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这样的泥坯还须经受摄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焙烧的考验,不裂碎,不变形,其珍贵和难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们称薄胎瓷为神奇珍品。
雕塑瓷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青花影青瓷
在同一件影青釉瓷器上,既绘有幽静雅致的“青花”,又刻有清淡秀丽的纹饰,称青花影青瓷。青花影青瓷是景德镇于1983年创出的新品种,该釉色酷似白玉,花纹晶莹剔透,釉层下的暗花与青花融为一体,使器物显得更加秀丽、高雅。1984年3月16日,在有关部门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陶瓷专家们认定:该产品“具有独创性,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是升级换代上高档的新产品,属国内首创。”
3、制作工艺
景德镇瓷器
手工制瓷技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3、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4、画青花:俗称“画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5、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装烧。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制瓷手工技艺体系基本完善,采矿、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汇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成体系。其行业分工之细,专业化强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从御窑厂来说,其生产组织分工相当完备,具备了制坯行业的各种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制作大小圆、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钵的作坊,还有各种辅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铁作等。许多局部操作大都由专业性很强的工匠担任。同时将烧、做两行集中在厂内,设御窑若干座,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无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
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但同时,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传统窑炉作坊营造技艺
2006年,国务院公布景德镇传统瓷窑的营造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修复镇窑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保护。
砌筑营造和修补制瓷窑炉,景德镇瓷业俗称之为“挛(luˊan)窑”,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艺。挛窑一业,从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传经营。到清嘉庆年间,其手艺被余姓江西都昌人学得,并由此传承。据载,清末景德镇镇窑有100多座,窑业的兴盛可以想见。
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镇窑工千百年劳动经验和高度智慧的结晶,这次镇窑窑炉的砌筑是国宝级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
清代人对挛窑技艺有这样的描述:“余尝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砖,只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泥自靠结砌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排粘,其制泥稠如塘浆,亦不如泥水工所用者。”
挛窑使用特制的窑砖和挛窑泥。
窑砖是用来砌筑或修补制瓷窑炉的主要材料,一般长、宽、厚的规格为24×9×3.5(公分)。另有特殊规格的条子砖和烟囱砖等。
制砖的原料为粘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经过踩炼、成型、晾晒、烧炼等工序,最后制成窑砖。过去,砖坯一般装进瓷窑烧成“响砖”,现在使用专门的圆窑包烧制。
窑炉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进行修补或拆倒重新砌筑,所以景德镇有大量拆窑时留下的窑砖头。经过高温煅烧,夹带着火红色和黑釉色的窑砖头被人们广泛地用来砌墙、铺路,使瓷都风貌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特色。
挛窑泥取自于田泥,即水田表层下的泥土,因其没有沙石杂质,具有粘性且耐高温。田泥运到窑场后需晒干,便于练制泥料前用水能迅速地将泥块化开。用水搅拌的田泥经过踩练后成为泥浆状的挛窑泥。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窑砖和挛窑泥的制作技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清代镇窑的重新修复,传统窑砖的烧制和挛窑泥制作等传统技艺也被“激活”。
4、纹理与纹饰
景德镇瓷器
【和合如意图】清代瓷器纹样。如意,僧具之一,讲经时多用之。《释家要览》载:“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执之,状如云叶”。民间则作为玩赏的吉祥物。《琅环记》载:“昔有贫土,多阴德,遇道士赠一如意,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随即如意,因即名之也。”瓷器上绘荷花(和)、盒子(合)、灵芝(如意)、,象征“和合如意”。
【金玉满堂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金玉满堂是形容财富极多。《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后又将金玉满堂称富有才学之人。《世说新语·赏誉》载:“王长史(王濛)谓林公(支遁),真长(刘惔)可为金玉满堂”。因鱼与玉音近,故清代瓷器以绘金鱼来比喻金玉满堂。
【独占鳌头图】瓷器纹饰。鳌鱼,传说中的海大龟(鳖)。一说形似龙,好吞火,故立屋脊。亦名蛮蛤,好风雨,背负蓬莱之山于海中。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正中,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玉壶清话》载:“座主登庸归凤阁,门生批诏立鳌头。”后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明清瓷器上绘有此图,以康熙制品为精。
【祝寿图】瓷器装饰题材。清康熙时颇为流行。内容有“西王母祝寿”、“福禄寿三星”、“八仙庆寿”、“万寿无疆”、“寿桃”、“双螭捧寿”、“莲花八宝托寿”等。有的碗、盘饰有用一百个不同字形的寿字组成的“百寿纹”。此外,有的壶全器作寿字形,寓祝寿之意。
【莲花纹】南北朝以后流行的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海水纹】瓷器纹饰之一。流行于宋代。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至十圈,中心为海螺纹或饰一朵花。各窑均有,而风格不同。
海龙纹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画面为游龙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斗彩海龙纹龙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黄彩,行云与海水均以青花和绿彩组成,浪涛则不施彩,显出浪涛天的气势。
【梧桐图】清代瓷器纹样之一据说系瓷制艺人根据唐人王勃《腾王阁序》的诗意,将“江西八景”中章江门和腾王阁组合为景逐渐演变而来,又以“梧桐引得凤凰来”的佳句,称此图为“梧桐”。画面景、物、人皆备,宛如一幅江南渔、樵、耕、读山水风俗画,边缘饰织锦图案,辅以串珠装饰,中间饰象征吉祥的“八宝”纹样。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繁而不乱。
【婴戏纹】瓷器上装饰的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绘一肩负莲杖、手挽飘带的胖娃,外罩青釉。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均有婴戏纹产品。装饰方法为刻划、印花、绘画等。图案有童子戏花、双婴划船、骑竹马、抽陀螺、钓鱼、玩鸟、蹴鞠、赶鸭、放鹌鹑、攀树折花等,笔划简练流畅,构图生动活泼。明清时很流行。
【婴戏三果】婴戏纹之一。所见为宋代定窑印花器。三个儿童一骑于树枝上,一坐于树枝上,一立于树枝上,分别攀拽树上的桃子、石榴、枇杷,天真可爱。
【眼前见喜图】瓷器装饰题材。盛行于清代。画面以动、植物为主要内容,以谐音或表意突出“喜”字。如:绘梧桐、喜鹊,称“同喜”。绘喜笑颜开的四个童子,称“四喜人”。绘一豹、一喜鹊,称“报喜”。绘二喜鹊、一铜钱,称“喜在眼前”。绘二童子笑脸相对,称“喜相逢”。绘梅花梢上落一喜鹊,称“喜上眉梢”。绘一灌獾、一喜鹊,称“欢喜天地”。绘一喜蛛下垂,称“喜从天降”。绘两只喜鹊,称“双喜”。
【福禄寿图】清代瓷器装饰题材。画面绘蝙蝠、鹿桃或松、鹤、寿星老人等内容。蝠、鹿音同“富”、“禄”,分别代表富贵和高官厚禄,松、鹤、寿桃、寿星均寓有长寿之意。此图又称“三星”。瓷器上装饰此图,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表达了世人的美好愿望。
【缠枝纹】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盛行于元代以后。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婉转流动,变化无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
【饕饕纹】又名兽面纹。饕饕是一种神话动物,面部兼有牛、羊、虎、熊等动物的特征,狰狞恐怖。以《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饕,有首无身”的记载而名。明清瓷鼎、瓷炉上见有仿商周铜器的饕饕纹,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彩绘等多种。
【羲之爱鹅图】明清瓷器的常见纹饰之一。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为了掌握书法技巧,养成了“爱鹅”的癖好。他从鹅行水的动作中悟出了用笔的方法。曾以书写一部《道德经》的代价换取了山阴道士所养的鹅。后世因有羲之爱鹅之说。明成化斗彩高士杯上的羲之爱鹅图,王羲之头、手及下身衣着均为青花,上身衣服轮廓内填以矾红。僮儿手捧图书,除衣服填成水绿色外,其他部分均用青花勾填,鹅为赭色,轮廓用青花勾出。水、垂柳、苔点、坡石、草竹均以青花为主,或填加相应的色彩。构图十分精美。
【麒麟送子图】瓷器纹饰。古时将麒麟视作祥瑞、稀有之物,用“凤毛麟角”形容罕见而珍贵的事物。清人祝贺亲友得子,往往在瓷器上画麒麟送子图或寓“早生贵子”、“福增贵子”之意。陶瓷之路
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一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然后很多人围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5、陶瓷之路
景德镇瓷器
“陶瓷之路”(TheChinaRoad)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在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传播,如茶叶、香料、金银器……。之所以命名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为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性质,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象闪闪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16、17世纪以后的“陶瓷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殖民掠夺之路。
6、主要成就
景德镇瓷器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对原料的选择和配制,由于不满足单纯地使用瓷石,元代成功地运用了高岭土烧制成硬质瓷,使景德镇高岭村的地名成为国际矿物学的专用名词。
2、通过对制瓷工具和方法的不断改进,做坯、印坯、利坯、施釉等技术不断提高,到明代可以烧造口径一米的大龙缸,也可以烧造薄如蝉翼的“卵幕杯”。
3、在唐代,已有早期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的烧制是在元代的景德镇,使青花瓷发展成为中国陶瓷一大主流也是在景德镇。
4、烧造瓷器既运用了南方流行的龙窑,也运用了北方流行的马蹄窑,而且综合两者优点创制了葫芦窑,以后又使之发展为镇窑——蛋形窑,使传统窑炉的砌筑和装烧工艺发展到最高水平。
景德镇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1、极为细致的行业分工。
2、尊师重艺的行业习俗。
3、官民竞市的发展环境。
4、吸收创新的优良传统。
7、瓷器鉴赏
景德镇瓷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生产瓷器的文明古国之一,千年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不胜枚数,让我们今天也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品来体味一下历史长河中的点滴。当代瓷器艺术的探索者和创作者们,不仅面对着悠久的传统技艺,同时间也在探索着如何发展中国当代的瓷器艺术。
有人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如果馆内没有一件景德镇瓷器,就不能称之为‘博物馆’”,更有人称:“能收藏一件景德镇瓷器是一生中最开心的幸事”。由此可见景德镇陶瓷并非是一器一物来的那么简单,它已经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涵深邃的文化现象。景德镇千年的陶器文化累积深厚,吸引了海内外的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可以说对陶瓷艺术的研究和收藏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庞大的队伍,而当今市场的机制也是趋于成熟,对瓷器艺术品的研究和鉴藏从以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热切关注,由以前的知之甚微到现在的直至良多,其发展的势头可谓是令人可喜的。虽然本人自己并不是鉴藏专家,但谈点个人之见以探讨鉴藏界行家也未尝不可。
收藏的价值及意义
收藏,对于爱好者来说无非出于三个主要动机:一是精神享受和个人兴致;二是投资理财,做个小的投资;其三是广交朋友和增进情谊。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人们更倾向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了,有的人更是可以达到省吃俭用,衣可不穿名牌,车可不开豪车,饭可不吃山珍海味,一心扑在收藏上,品味收藏的乐趣,其高尚的精神享受可想而知了。
收藏爱好者具备的素质
做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容易,要做个真正的收藏家却是要经历时间的打磨,根据其具有的素质高低而分高下,要真正提升收藏的品位,必须要提升收藏家的素养和素质。收藏既然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则参与收藏的人必需首先要做个文化人,而不一定非是个有钱人。收藏家首先他热爱收藏文化,热爱陶瓷文化,收藏成瘾、痴瓷入迷,
古瓷鉴赏与取向
历经千百年、更换几朝代的景德镇,以官窑为代表的古瓷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除国内外大博物馆收藏外,在民间也有收藏和流通。它可让更多的人拥有国宝的收藏权和欣赏权,让更多的人去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陶瓷文化。必需从工艺材质特征、造型特征、装饰风格特征、装饰材料特征等工艺上、艺术上深入研究。古瓷鉴赏,内行人多有真知灼见,一般归纳为“四看”,即一看造型、二看胎釉、三看纹饰、四看款识。但本人以为还有一看亦非常重要,即五看工艺。
今瓷的鉴赏
“今瓷”即为“当代”瓷,虽说今瓷的年代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确是经历了几代伟人创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它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和历史性意义。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所诞生和孕育的产物,其著名的景德镇陶瓷,必然是收藏家们研究人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最可靠、最有价值的物证。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陶瓷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造型样式千奇百怪、装饰形式琳琅满目、工艺手法数不胜数、风格流派多种多样,名家作品层出不穷,是收藏家们鉴赏收藏景德镇当代陶瓷的黄金时期。收藏这一时期的景德镇陶瓷,自然显示了它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
在鉴藏景德镇陶瓷艺术品时,收藏爱好者们一定要跳出一些误区,诸如:作品越大越好、越复杂越好、越重越好、越艳丽越好、色彩越多越好、名气越大越好等等,仔细把握住一件陶瓷艺术品的整体效果、工艺难度、技艺水平、文化含量、独创个性以及其收藏价值,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景德镇陶瓷收藏专家。
8、历史文化
景德镇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素来就有着“瓷器之国”之称。然而景德镇是我国陶瓷的主产地之一。其制造陶瓷的历史悠久,闻名中外,更是享有“瓷都”的美誉。
瓷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古代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瓷器源于陶器,又精于陶器。在人类高度发展文明中,陶器的出现,并非是某一地区先民的独创,它的历史深远流长,历史已经证实,瓷器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景德镇作为陶瓷古镇,以独特的陶瓷技法和陶瓷文化闻名于世,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更重要在于创造了特有的陶瓷文化,创造了优美的陶瓷艺术。关注景德镇陶瓷文化,也就是在关注景德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由于陶瓷文化中极富地方特色的是其民间性,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与民俗便自然而然的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
景德镇自古以来是瓷业生产城市,在景德镇不断开放工商业的码头。商贾往来的不断加剧,使得镇上的居民也比较混杂,各地的人都集中在此地,而来自各地的人们都有其本地的风俗习惯,经过长期的交流、熏陶、渗透,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景德镇特色的民俗。尤其是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历经各个朝代,瓷业生产技艺不断发展与完善。在一千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因袭成风的瓷业习俗,是景德镇陶瓷文化中最重要、最典型的内容。
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热的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新时代。景德镇应当尽快把握时机,密切关注陶瓷文化传统中值得弘扬的精华,并将其有效地融人现代化建设中。
9、历史发展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从民窑来说,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制瓷业烧、做两行便开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艺佣,帚赁窑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现兼营烧做两行的“烧囵窑户”。同时,民窑业也具有完善的生产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不同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其行帮组织,他们既各自独立经营,又处在经常的互相联系中。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这对工匠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技艺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也为新工艺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成就,是与景德镇瓷业生产分工细致的特点分不开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调,无非是浓淡不一,意境略异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元代发展情况
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创烧成功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
明代发展情况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其时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宏大。在全国十余省开设的四十多处瓷窑场中,除浙江龙泉窑仍以青瓷为著,其他窑场多因技艺停滞而萧条,或因战祸困扰而沉没,惟有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抑人之短,扬己之长,形成全国的烧造中心。
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随之而来的各地风俗习惯给景德镇瓷业习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洪武年间是明代釉里红烧制最兴盛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皿。永乐白瓷颇负盛名,世称“甜白”。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对洁素莹然的白瓷甚为喜爱,这应是永乐白瓷风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执壶和暗花双耳扁壶,以其变化多姿的造型、纤细古朴的手法、晶莹白润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镇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艺。宣德年间是明代青花烧造的黄金时期。青花龙纹扁壶群冠众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细釉润,纹样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绘画而成,色泽鲜丽浓重,传世实物屈指可数。蓝地白花折枝花果纹盘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的传统产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为精美。斗彩创烧于成化期,这种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的轮廓线,釉上用红、黄、绿、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闻遐迩,传世器多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斗彩器的实属凤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烧制空前绝后的时代,其中尤以嘉靖万历的数量为多,但形制高大、技艺高超、盖与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则并不多见。
清代发展情况
清代,中国瓷器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雍正产品,以其胎细釉润,纹样典雅精美而独树一帜。粉彩鹌鹑图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绝世佳品,这种在彩料中采用金红着色,并运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不仅能将图案的阴阳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且比传统的五彩色泽更柔和淡雅,特别是配上细白的胎壁后,更加精美,让人有爱不释手之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千载名窑也停滞而趋向衰落。陶瓷生产水平继续下滑,生产规模也日趋萎缩,制造工艺上仍沿行旧法。
景德镇毕竟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广大瓷工身怀绝技,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奋力发展以手工技艺为特色的仿古瓷、美术瓷生产,坚持与外国机器制造的日用瓷相抗争,保持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美誉,于衰落中显示了振兴陶瓷的潜力。
现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精华,使陶瓷制作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现代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瓷器在工艺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景德镇瓷器也经历了从国有十大瓷厂到民营企业的转变。目前景德镇地区的瓷器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在烧成难度很大工艺如高温颜色釉、粉彩轧道工艺、各种瓷器的器型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比如餐具陶瓷上加如了很多新的款式,有欧式风格的也有韩式风格的餐具出现。
10、真伪辨识
景德镇瓷器
一、听声音:鉴别景德镇瓷器首先要听,景瓷素有“声如磬”的美誉,用手指轻轻敲打能听到陶瓷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声音,而其他陶瓷发出的则是嗡嗡的声音;
二、看颜色:看是鉴别景德镇瓷器的第二个法宝,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的美誉,色泽上白里泛青,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在日光灯下看看瓷器是否会反射出一种淡青的光泽,如果是显示出来的色泽是白中透黄或者有其他杂色,那么该瓷器基本上就是低劣的瓷器;
三、测导热:如何鉴别景德镇瓷器呢?导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景德镇陶瓷属于是高密度瓷,与其他瓷器相比显得更加厚重,导热速度比较慢,因此在鉴别景德镇陶瓷时可以选择这种方法,将陶瓷制品放入容器中,倒入温度较高的热水,如果是真的景德镇陶瓷,容器周身的温度变化较小,否则则容器周边会很快发热。
四、比硬度:景德镇瓷器属于高硬度瓷,我们可以用金属工具在陶瓷上轻轻一划,这个鉴别景德镇陶瓷的方法要酌情使用,因为会对器物造成伤害。真正的景瓷一般是毫无痕迹的,而其他的低劣瓷器则会被划出痕迹;
五、看器形:景德镇瓷器在器形上设计非常完美,比例协调匀称,端庄秀雅,而防冒的瓷器大都看起来比较笨拙,成色也不好,制造较粗糙,我们通过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其真假之间的差异。
11、瓷器地位
景德镇瓷器
瓷器是中国发明,可以这样说谈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史,不能不讲中国陶瓷,而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历史,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是最具特色,也是最丰富、最完整的。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景德镇和它的陶瓷经济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突出的,它所处的历史地位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在陶瓷业发展史中的地位
景德镇的陶瓷业,据文献记载,源于汉,兴于唐。如果从发掘的五代古窑址和出土的瓷片算起,也足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它随五代、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也经历了若干历史上的重大变化。尽管全国有许多名窑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发展缓慢,有的一蹶不振,而景德镇窑能适应时代和环境的需要,历千年久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制瓷技术世代相传而不断精进,从而使景德镇瓷业一直屹立在昌江之滨,雄冠全国。翻开中国陶瓷史,五代有景德镇所产的青瓷和白瓷,其中胜梅亭、白虎湾,黄泥头的白瓷窑址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青白瓷,风靡大江南北,形成了青白瓷系。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在中国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釉里红是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工的重要发明。枢府卵白釉以及铜红釉和高温蓝釉更是当时的重大成就。明代景德镇的青花器、彩瓷、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说明当时制瓷工匠们的高度技术水平。景德镇制造的瓷器,不仅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而且要确保宫廷和王公贵族的必需。所以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清代景德镇所产瓷器,仍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瓷器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并创制了丰富多采的釉上彩,创新和发展了色釉瓷器。中国瓷器的生产,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景德镇则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手工业发展史中的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手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部门。而中国手工业历史悠久,发展早就达到相当的高度。各地各种手工业行业十分繁多,其中陶瓷业是主要行业之一。历代叙说手工业都离不了陶瓷。如唐代手工业最发达的部门首推丝织业,其次就是制瓷业,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北宋时期陶瓷是手工业生产技术成就的八个方面之一。此时制瓷手工业已全面发展,北方的名窑有“定窑”、“官窑”、“汝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系”,南方的名窑有“越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明清的瓷器生产以江西景德镇为最发达,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并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专烧宫廷御制品,只求质量精美,不计成本,产量较民窑少,所生产的瓷器,其造型和纹饰均按皇宫请专人设计描绘的图样制作。民窑则纯是商品生产,产量比官窑多,除生产满足市场需要的一般日用瓷,也生产部分高档瓷器。唯质量略逊于官窑,而且有些造型和纹饰还受到的限制,不许生产。所以在手工业发展史上,制瓷业占有重要地位,而制瓷业中又首推景德镇,可见其在手工业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城市发展史中的地位
城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一个城市的兴衰,与商品经济发达与否密切相关。它的形成,最初总是一般商品的集散地,是商贾和手工业者集中活动的地方。景德镇由一个山区小镇发展为举世闻名的城镇,并成为举世公认的瓷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自然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作为城市有它的共性,正如1984年**《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的:“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建设中起着领导作用。”这里所讲的一个“中心”、一个“集中”、一个“领导作用”,就是各个城市共有的属性。但是各个城市又各有它不同的道路,即它的特性。以代表不同类型城市的几十个历史文化名城来分析,主要有如下十种,即一、历朝首都;二、古代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历史地位的城市;三、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四、以生产某一特产而著称的城市;五、古代有著名圣哲且影响深远;六、有较多较集中的古遗址并有典型意义的城市;七、在中国近代史上与中国革命有重要关系的城市;八、近代崛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九、风景秀丽、建筑奇巧的名胜城市;十、少数民族聚居有其独特习俗的城市。景德镇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有与其它城市共有的属性,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上述各种类型中景德镇之所以能首批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就因为它是24座名城中唯一以生产某一特产而著称的。南宋,在一些史志中便有以“景德镇为业陶都会”的记载。明清两代,窑业生产规模很大,人口集中,商贾云聚,《景德镇陶录》中说,“昌江之南……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土著民十之二三,凡食货之所需,求无不便;五方籍陶以利者甚众。”这时它已经是一个相当繁华的瓷业城市了。它所走的城市发展的独特道路,不仅可为中国同类型城市作为借鉴,而且对世界同类型城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因此,它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在出口贸易史中的地位
景德镇瓷器早在宋代就远销海外,成为我国进入世界市场的大宗出口商品。它所产的青白瓷(影青)曾通过泉州;宁波、广州港运送到东南亚、印度、西亚和东非地区。在伊拉克、波斯沙麻拉遗址发掘中,就出土大量南宋到元代的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瓷残片,表明这里曾输入景德镇瓷器。元代大幅度地增加了景德镇瓷器出口比重,形成了以“景”代“龙”的外销局面。特别是青花瓷的出现,更打开了与欧洲和地中海国家直接往来的途径。意大利马可波罗来中国,曾写下了“元朝瓷器,运销全世界”的目击纪录。我国元代商人、旅行家汪大渊,曾随海舶远航亚非各国,所写的《岛夷志略》就记载了40多处与元代瓷器贸易的事实.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带去了大批中国丝绸和瓷器,发展了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开辟了远航贸易通道,景德镇瓷器大量地销到印度、波斯、埃及、菲律宾、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朝鲜、日本、暹罗、柬埔寨以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引起了极大轰动。现代日本学者三上次男,考察了从唐末以来逐渐频繁使用的海上贸易路线,并称之为“陶瓷之路”,其路线是从中国东南部的海港出发,绕过印度*半岛和马来半岛,一方面通向南太平洋诸国,另一方面驶向印度洋,通过波斯湾和地中海,到达阿拉伯、东非西欧。印度恰好是东西海路的衔接点,而印度、锡兰、安南、硫球等都大量使用景德镇瓷器。由此可见“陶瓷之路”与景德镇瓷器大量出口密切相关。清代采取了较明代放宽的措施,产量质量均超过明代,外销数量也较前增加。据《江西通志稿》所载:同治二年至十三年(公元1863—1874年),江西瓷器出口量共计218215担,平均每年为18184.58担;光绪元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875—1908年),共;出口1035675担,平均每年出口30461.03担;宣统元年至三年;(公元1909—1911年),共出口178730担,平均每年出口59576.67担。1912年至1936年间,最高为1929年,共出口127860担;最低为1934年共出口3527l担。但不管在何年份,景德镇瓷器在全国出口贸易中均是出口量多、市场覆盖面大的重要出口商品。
在对外技艺交流史中的地位
景德镇的制瓷技艺,被视为神奇奥秘,引起了海外诸国的共同探究和仿效。最先传到邻邦高丽(朝鲜)、安南(越南)、罗(泰国)等国,然后东及日本,西至波斯,再经西亚、东非、传入欧洲,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日本香篮社社长深川正先生曾著文称,景德镇是世界陶瓷的发祥地。他说,日本佐贺县有田町约有300多年的制瓷历史,自初期以来就已间接、直接地受到景德镇陶瓷技艺和图案装饰的深刻影响,即使是现代产品也还深深地烙印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近些年,我国旅居德国的华人学者杨思霖博士,在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考证后得出结论,欧洲人最早制造的瓷——麦森瓷,并非德国人的发明,而是在麦森附近发现了“高岭土”以后,仿照中国瓷器才烧制成功的。其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明末清初制瓷技术的影响,麦森瓷不仅仿制了景德镇的青花瓷和仿照郎窑红烧制了“牛血红”,还临摹其款式。关于外国人来华学习制瓷技术的事实,也常见诸于文字记载。明时高丽李王朝烧造宫廷用瓷,取法景德镇,后又仿制景德镇宣德、正德窑青花瓷。安南15世纪时,曾从中国聘请技师教制瓷器。日本自南宋起学习中国制瓷方法。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为了获取景德镇烧制青花瓷的方法,遣使了庵桂梧等来中国。日本伊势松板人五郎大夫祥瑞在景德镇学艺两年,回国后,在肥前之有田附近开窑,又在奈良附近之鹿脊山烧造瓷器,在中日技艺交流史上开创了不朽的篇章。从15世纪开始,中国制瓷技艺传到欧洲,威尼斯人最先造出轻薄半透明的瓷器。法国传教士愚特雷科莱(汉名殷弘绪)于1712年来到景德镇,潜心研究和调查制瓷技艺,并把景德镇原料配方的秘诀和主要原料样本寄回法国,是最早将制瓷重要原料“高岭土”传播到海外的西方人。由此引起了法国当权者的兴趣,下令寻找出同类型的原料,造出了真正的硬质瓷。18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瑞典、丹麦、荷兰都摹仿中国制瓷技法,造出坚致的瓷器,开辟了欧洲制瓷历史的新纪元。景德镇在传播制瓷技术上,起到了积极和中坚作用,成为世界性技艺交流史上的惊人壮举。至今仍有不少世界陶瓷专家和学者,以到景德镇来察访,作为追根溯源,称之为“朝圣”。
在对外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
景德镇瓷器,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传到海外,倍受珍视。它广泛应用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物的交流,给世界人民带去了美的情趣,传播着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例如在饮食文化方面,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曾以植物茎叶乃至果壳之类作为饮食用具,只是从中国输入大量瓷器食具后,才逐渐改变人们的饮食方式和习惯。《明史·外国传》文郎马神记载:他们“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东西洋考》在柔佛条中有“民家用瓷”的明确记载,说明这时亚非地区巳普遍使用瓷器食具。近年这一地区大量出土明代瓷器,更证实了这一事实。在这些饮食器皿中,景德镇瓷器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从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出发,曾为*国家生产绘写有“回文”“吉祥”图案的产品,和具有欧洲异国风情纹饰的产品,获得国外友人的喜爱。
随着景德镇瓷器在世界的传播,扩大了国外艺术欣赏的范围,特别是对西欧的绘画、建筑和工艺美术方面,甚至宗教文化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架起了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景德镇瓷器以其造型和绘画的艺术神韵,兼具生活用品和艺术欣赏品的双重使用价值,赢得了国外各阶层人民的高度珍视和赞赏。欧洲人把收藏中国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手段和象征,他们普遍用瓷器装饰和美化室内陈设,作为一种精神享受,说明陶瓷艺术已深入他们艺术欣赏的领域,这必然对其审美意识发生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据有关专家研究,18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兴起的罗可可艺术,它所讲求的清淡的色调,柔和的光泽,优美的曲线、等,表现出自然、飘逸、潇洒的风格,就是法国艺术传统在充分吸收包括中国陶瓷艺术在内的精髓加以消化之后的产物,其范围涉及绘画、建筑和工艺美术各个方面。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景德镇陶瓷艺术还深深地渗入了国外的宗教文化乃至殡仪文化之中。在广大的*国家,景德镇的青花大盘不仅是他们官民普遍喜爱的餐具,而且还在瓷盘上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祈祷词或《*》。东非地区的*们还往往在*的建筑上用青花瓷碗、瓷碟按一定距离镶嵌成优美的图案,形成中国陶瓷文化与当地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的一种奇特的结合,以取得装饰美的效果。有的甚至还把青花龙纹瓶和釉里红瓶当作墓地的装饰或举行殡葬仪式之用。
在国际友好交往中,景德镇瓷器被作为珍贵的艺术品馈赠友邦。宋神宗时,日本人成寻来华只求给与香药、茶碗。明时,琉球王察度遣其弟泰期来朝,亦言“其国谓市易不贵纨绮,但贵瓷器、铁釜等物”要求多用瓷器赐赠。景德镇御窑烧造的瓷器,除供宫廷之需外,常以朝廷的赏赐品输出海外。在国外帝王之间也常以中国瓷器作为互赠的礼品。古埃及王萨拉定就曾以40件中国瓷器赠大马色国王奴尔爱定。瓷器成了和平、友好、吉祥的化身。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方圆十余里的山城,其所以能绵亘千载,享誉全球,它的历史地位及其知名度与它对世界的巨大奉献是紧密相连的。
12、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景德镇瓷器
根据《*产品质量法》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5年4月15日起对景德镇瓷器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05年第63号)。
地域保护范围
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范围以江西省景德镇市人民*《关于界定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景府文41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昌江区、乐平市、浮梁县所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青花瓷、玲珑瓷、高温颜色釉瓷、粉彩瓷、新彩瓷。
(二)制作工艺。
1、原料:选用保护范围内所产的原料:高岭土、瓷石、釉果、釉灰。高岭土含铁量在0.7至1%,瓷石含铁量0.4至0.7%。要求原料精选,漂洗干净。
2、原料加工:用传统工艺原料经破碎、研磨、过筛、除铁、陈腐制成坯泥、釉料。
3、成型:根据不同产品器型,分别选用可塑法、浇注法、手工技艺法成型。
4、施釉:根据产品不同器型,分别选用汤釉、浸釉、沾釉、喷釉、涂釉的施釉方法。釉层厚薄得当,均无缺损。
5、烧成:高温一次氧化――还原焰烧成。
外观特色及理化指标。
1、外观特征。
白里泛青、色泽浑厚、瓷质细腻、釉色莹润、清雅透亮。加上各类艺术装饰后,呈现各类瓷器的特色。
①青花瓷:色调青翠欲滴、经久不褪;纹样清新明丽、幽静雅致;
釉面晶莹柔润、白里泛青。
②玲珑瓷:瓷里显现透亮釉纹图案,精巧细致,玲珑剔透、碧绿透亮。
③高温颜色釉瓷:釉面如镜,五彩缤纷,犹如朝霞、彩虹,美不胜收。
④粉彩瓷:画底有层玻璃白,画浮玻璃上,色彩丰富,“脂粉”柔和,纹样凸起,立体感强。
⑤新彩瓷:彩料直接附着瓷面,料薄而鲜艳明快,画面明亮逼真、生动自然、不脱落褪色。
2、理化指标。
①瓷体吸水率不大于0.5%。
②热稳定性:(指餐饮器皿)从160℃至20℃热交换一次不裂。
③铅、镉溶出量:铅溶出量不大于1.0mg/L,镉溶出不大于0.2mg/L。显微结构游离石英含量8至22%,莫来石含量20至30%,玻璃相含量为50至60%。
专用标志使用
在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景德镇瓷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13、文化影响
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但同时,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