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杨椒山祠(松筠庵)

科普小知识2022-09-18 17:34:29
...

杨椒山祠(松筠庵)位于达智桥胡同12号、校场三条2号,1984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简介


杨椒山祠

杨椒山祠(松筠庵)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分为庵祠和谏草堂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2,34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34平方米。整体建筑为清中期建筑风格,但木装修等破坏严重。

2、历史

杨椒山祠(松筠庵)原为明嘉靖时期名臣杨椒山的住宅,现杨椒山祠内仍有杨椒山手书汉班固《汉十八侯铭阙》石刻四块。杨椒山殉难之后,房屋几经易主。因杨椒山被尊为北京城的“城隍爷”,因此此处便成为城隍庙。清朝初年又改为松筠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刑部的一些官员访得此处是杨椒山故居,遂将其正屋辟为杨椒山祠,名“景贤堂”,以供奉祭祀;道光二十七年(1847)嵌杨椒山弹劾严嵩的谏章于扩建大厅内,并由当时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提名“谏草堂”,次年于谏草堂西南建八角“谏草亭”,从此祠寺合一,逐渐成为清末士大夫集会议论时政的场所。1895年,清*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民众群情激愤,5月2日,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1,300余人在杨椒山祠内集合,联名上书,请求“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大潮的序幕。此外,杨椒山为直隶蓉城人,建祠后的管理及祭祀多由河北乡绅主持,这里实际上也成为直隶在京人士的一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便利乡友的功能;1949年后,杨椒山祠划归河北省会馆财产委员会管辖,同时又是该会的办公地址,因此这里又是河北会馆。

3、价值

杨椒山祠的文物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公车上书”重大的发起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在十九世纪末已经发展成为一次爱国救亡的民族主义政治活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震动很大,从此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序幕,也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维新派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发起人康有为也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同时,杨椒山祠也反映了由祠堂转化为同乡会馆这类会馆的发展演变规律。

上一篇:齐白石故居

下一篇:莲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