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营
北大营是民国时期东北军在沈阳的军营。
中文名:北大营
时间:1907年
修建者:徐世昌
修建原因:为加强对沈阳城的防务
1、由来
北大营
北大营,坐落在奉天(沈阳)城北约10华里处,东距东大营约20华里,西距当时的南满铁路(今长大路)约300米,离柳条湖近500米距离。
据文献记载,北大营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兼管将军事务时,为稳固奉天省城防御,在城北旺官屯东南、喇嘛园子北面购买6户地主的12平方华里(南北长3里、东西宽4里)土地,于当年3月19日动工修筑起四方形的方圆4华里的驻军营垣——北大营,可以驻扎20个营的兵力,成为保卫沈阳的北部屏障。
2、重要事件
革命党人秘密聚会地
清末,奉天新军第二混成协协统(相当于旅长)蓝天蔚(1878-1921年),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毕业于湖北武备学堂。先后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曾在东京参与发起组织“抗俄义勇队”,被推举为队长。1904年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党人。1911年武昌起义消息传来,他与革命党人张榕互相联络,由以张榕为首的革命党人推举为关外革命军讨虏大都督。他在北大营主持秘密会议,讨论驱逐总督赵尔巽,实现奉天独立的问题,准备率军占领省城奉天。不意当晚被部下告密,总督赵尔巽急调张作霖率巡防营前来奉天,镇压革命党人。1911年11月14日,蓝天蔚被赵尔巽解除兵权,*离境,张榕等革命党人惨遭杀害。
*在此举行阅兵典礼
民国以后,北大营仍是重兵驻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郭松龄深感东北军军官素质差,文化水平太低,便在北大营成立了第三军官教育班,后来改称东三省陆军军官教育班,讲授军事技术、外语及文化课程。一直到1928年秋,这里始终是奉系军事集团训练军官的基地。
1928年,王以哲的东北军第7旅进驻北大营。王以哲治军有方,整军经武,军纪森严,励精图治,享有盛名。1929年10月10日“双十节”,北大营曾经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阅兵典礼。除东北陆军独立第7旅的全体官兵参加外,还有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空军等兵种参加,由第7旅旅长王以哲任总指挥官,*将军亲临检阅。这次阅兵其规模之大,兵种之多,军容之整齐,为东北和东北军有史以来所罕见。沈阳市民都在北大营的营垣外围观,人山人海,盛极一时,被人们称颂。
北大营
“九一八”前,车向忱劝说王以哲旅长做战前准备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前夕,日军经常以演习为名,不断在沈阳城郊和北大营周围制造挑衅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主任干事(会长)、辽宁省拒毒联合会负责日常工作的常务委员车向忱,东北大学进步青年、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主要成员张希尧、苗可秀等来到北大营,面见他的老朋友、东北军驻北大营第7旅旅长王以哲。
车向忱在和王以哲旅长谈话中,讲到当时日本关东军一再以演习为名不断制造挑衅事件的严峻形势,希望王以哲旅长告诫全旅官兵尽快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不要给日本关东军任何空隙。
王以哲旅长听了车向忱和张希尧等人的谈话,面有所难地摇了摇头,还叹了一口气,很无奈地拿出了蒋介石南京*发来的“遇有日军寻衅,务须慎重,避免冲突”的电报抄件,让他们看。车向忱和张希尧看过之后,十分激动地和王以哲旅长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车向忱还鼓励和劝告王以哲旅长:“一旦日军开了火,你如果敢率领全旅官兵抵抗,只要坚持三天的时间,我们马上组织义勇军支援你,在群众方面发动二、三万人抗日是不成问题的。”王以哲旅长委婉地诉说了自己的苦衷,他表示自己准备再向上头请示,他说作为军人我只能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北大营
东北军打响抗战第一枪
日本侵略者对东北陆军第7旅迅速成长和北大营的声誉鹊起,一直耿耿于怀,不断暗中使坏、公开挑衅:或唆使一些人在沙土坑(小北边门外)一带,设红黑宝、金钱滩(赌局),开窑子,引诱北大营士兵腐化堕落;或以“参观”、“联欢”、“交流见闻”名义闯入营内,侦察军情工事;或以北大营为假想之敌,在其周围频频进行“军事演习”;或仿制东北军服饰,给日本浪人穿上,斗殴扰民,破坏东北军声誉。日军这些卑劣伎俩,一直玩弄到“九·一八”前夕。
“九·一八”事变前,第7旅官兵已得知日本在近期内要制造挑衅事件,并接到了*转达的蒋介石对日不抵抗的命令。在1931年8月东北军第7旅会议上,经过反复研究,大家认为,对*不抵抗命令要绝对服从,但不能引颈就戮,坐着等死,从而确定了“见机行事”的原则,对日军的进攻“作有限的退让”,当日军进到北大营营垣七八百米时即开枪迎击,万不得已的时候,全军退到东山嘴子(东大营)集结,待命行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驻“满铁附属地”的日军,用重炮轰击北大营。驻扎在文官屯的日军,也向北大营进犯,于当夜11点30分,占领了营区西北角。刚刚就寝的东北军官兵,慌忙起床应变,纷纷要求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当时,旅长王以哲不在北大营,由旅参谋长赵镇藩用电话请示应变措施。王以哲当即向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厅长荣臻请示,荣臻先命第7旅采取不抵抗主义,后来又说第7旅可以向东移动。王以哲则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张还击,但他回营受阻。
曾任第7旅620团团长的王铁汉回忆道:“九·一八之夜到12时,接奉旅长(王以哲)由城内来电话指示,‘不抵抗,等候交涉’,此后失去了联系。‘等候’不等于‘挨打’,敌人向本团进攻时,我决心还击。19日上午1时40分钟,日本步兵200余,并有跟进的部队,逐次向本团接近,炮兵也开始射击本团的营房。此刻,适奉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厅长荣臻电话询问情况,并严令‘不准抵抗’。我答称:‘敌人侵吾国土,攻吾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持。而且现在官兵愤慨,都愿与北大营共存亡。敌人正在炮击本团营房,本团兵士不能持枪待毙。’荣厅长当即指示:‘将弹药缴库。’我答:‘在敌人炮攻之下,实在无法遵命,我也不忍这样执行命令。’荣厅长又问:‘你为什么不撤出?’我答:‘只奉到不抵抗、等候交涉的指示,并无撤出的命令。’荣厅长又指示说:‘那么,你就撤出营房,否则,你要负一切责任!’电话也告中断。正在准备撤退的时候,敌人400余已向本团第二营开始攻击,我即下令还击,毙伤敌人40余名。”
在当晚12时之后,王铁汉坚决抵制上级“不许抵抗”的命令,命部队从南北两侧出击,以掩护战斗部队从东面向东山嘴子撤退。战斗异常激烈,一直打到下半夜3点多钟,东北军第7旅忍痛撤离北大营,突出日军重围,向东山嘴子转移。中国军队伤亡官兵335人,失踪483人,日军伤亡50人。虽然日方材料说日军伤亡官兵25人,但他们承认“满洲事变的首次攻击中,战斗最为激烈的是长春附近(南岭及宽城子)和北大营”。
北大营
北大营突围战是中国军队爱国官兵一次英勇、悲壮的突围战。没有当时的**的支持,有的是蒋介石对日不抵抗命令的干扰;没有东北军大部队的援助,有的是东北地方当局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困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东北军第7旅爱国官兵奋起进行“不抵抗之抵抗”,打响了14年抗战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次日清晨5点30分,北大营陷落。有着25年历史的北大营,在以血泪写成的“九·一八”痛史中,留下了悲惨的一页。
曾是临时的“盟军战俘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大批俘获的盟军战俘押往沈阳。这些战俘,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战俘,最大的62岁,最小的21岁,最多时达2000多人。1942年11月11日,第一批1428名战俘抵达沈阳,被关押在北大营旧兵营,当时叫“奉天临时俘虏收容所”。
北大营曾是“九·一八”事变的事发地,昔日的炮火令军营面目全非,仅留下断壁残垣。为了关押这批战俘,日军在这近20公顷的营区北面修建了10多座地窨子营房。这种结构的房屋本来具有保温作用,但日军修建的地窨子营房地面以上部分,是用木板钉成,四面透风,这就与地窨子的保温作用,有了很大的差距。
这些被安置在北大营10多座地窨子营房的盟军战俘,每天由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押解,到5里外的伪满铸物株式会社(后为沈阳矿山机器厂)、伪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后为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和高井铁公所(后为黎明航发集团公司)劳役。直到1943年7月29日,“奉天俘虏收容所”在大东区青光街建成,这些盟军战俘才被押离北大营。
3、发现遗址
北大营
2011年4月7日,沈阳市文保志愿者孙叶新、郑英杰、于海波,在参照卫星地图,利用遥感技术搜索沈阳市大东区原东北军北大营区域时,意外地发现上面有几幢房屋与众不同,这立刻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这能不能是东北军使用过的老营房呢?”他们将收藏家余泓先生提供的一份日文标注的当年日军进攻北大营的示意地图拿来进行对比,发现这几处房子与示意图上所标示的东北军陆军7旅620团战车队、军乐团营房原址位置吻合。
经过有关专家和文博爱好者的调查研究,最终确定,现存的三排营房位于北大营东侧,为当年东北军第7旅步兵620团第三营营房和一部分战车队营房,是当年北大营现在尚存的旧址。
4、历史价值
2012年,辽宁省文化厅就北大营遗址保护问题,专门发文表示:可先由沈阳市将其公布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适当的时候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北大营遗址进行“修旧如旧”,作为见证历史的重要建筑,待各项条件具备时,建立北大营历史专题纪念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