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孟家井瓷窑遗址

科普小知识2022-09-18 18:48:19
...

孟家井村位于太原市东15公里,东临寿阳,北靠阳曲,南面榆次。传说宋朝杨家将孟良曾于此地屯军,凿井取水,故名。宋代为著名瓷器产地,称孟家井窑,亦称榆次窑。孟家井瓷窑创烧于金代晚期,元、明时期达到鼎盛,规模也较大,成为当时晋王府等重要场所的琉璃生产地,至清晚期渐渐废弃。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点,具有典型金代作风。因对北方金、元时期瓷器发展历史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孟家井瓷窑遗址

时代:宋

地址:太原东15公里的孟家井村南

遗址面积:2000余平方米

遗址:窑神伯灵庙

1、简介


孟家井瓷窑遗址

孟家井瓷窑遗址位于太原东15公里的孟家井村南、太原通往寿阳的公路附近。遗址面积2000余平方米,遗址处有窑神伯灵庙。据清道光《榆次县志》载:“天井观在孟家井,其中有伯灵仙翁祠,孟家井三百家业陶者祀。”

孟家井瓷窑附近有较优质的瓷土及煤矿,具有烧造瓷器的有利条件。孟家井旧归榆次所辖,解放后才划归太原,所以孟家井窑又称榆次窑,也有人称西窑(西窑应是外界对山西窑的统称)。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仅有的层隔瓷发源地


孟家井村佰灵寺内藏有两尊明代石碑

山西是古窑址众多的省份,充足的黏土和煤炭,提供了瓷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其中,榆次窑位于原属榆次县、现属太原市东郊的孟家井村。在山西众多的古窑址中,榆次窑或许并不是最显赫的,但却是世界仅有的层隔瓷的发源地。调研组提供的碎瓷片资料表明,在榆次窑的历史上,层隔瓷确实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2、孟家井村


佰灵庙内古代龙柱

孟家井村位于太原市东15公里,东临寿阳,北靠阳曲,南面榆次。传说宋朝杨家将孟良曾于此地屯军,凿井取水,故名。

宋代为著名瓷器产地,称孟家井窑,亦称榆次窑。

孟家井瓷窑创烧于金代晚期,元、明时期达到鼎盛,规模也较大,成为当时晋王府等重要场所的琉璃生产地,至清晚期渐渐废弃。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点,具有典型金代作风。因对北方金、元时期瓷器发展历史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6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孟家井窑


孟家井瓷窑遗址

孟家井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宋代名窑归类里跟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并列的名窑。

它在金元时期生产过珍贵的绞胎瓷、绞化妆瓷、黑釉油滴瓷、黑釉兔毫瓷、黑釉凸线瓷等精品瓷器,这些已经被王鼎这些年采集到的各类瓷片实物所佐证。

它在明代盛产琉璃,曾经古太原地区的宫殿、庙宇上的琉璃装饰都来自这里。

它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是太原地区不可或缺的民窑,盛产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碗、盘、罐、瓶、枕等。据村里老人回忆,早晨五六点,运瓷的驴队就出发,多时十几只、少时五六只。瓷器被捆成6捆装进箩筐,放上驴背,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路程到达当时太原最大的瓷器集散地南市街。

4、史书记载

榆次烧造瓷器的历史,从历代文献记载中可见一斑。

据清道光《榆次县志》载:“天井观在孟家井,其中有伯灵仙翁祠,孟家井三百家业陶者祀。”又有1490年(明弘治三年)和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的碑碣,其中弘治碑载:“孟家井,古陶器之所,力本陶器神祠祭,伯灵仙翁,上古始为陶器之人。”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孟家井窑,唐代已产瓷,土粗质厚而古朴。从发掘结果看,“土粗质厚而古朴”确为孟家井产瓷的特征,但目前尚未发现唐代的产品,从装饰及烧造工艺看,绝大部分应是宋、金时期的产品。唐代是否产瓷,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发掘来验证。

据《永乐大典》记载,“瓷窑在榆次北六十里孟家井。按《晋阳志》云,窑五十座。”孟家井村东北100多米处山坡上有窑神伯灵庙,庙中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佰灵庙记》碑记中记载:“榆次县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约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由此可见,直到明代中期,孟家井一带仍然是窑业兴旺,当地大约有300多户人家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专心制造陶瓷器并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太原美术馆馆长王鼎在南宫古玩市场发现了一本1956年7月出版的《太原史话》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宋代太原有位瓷器发明创造家陈格,创造一种瓷器制作,灰白相间,花纹曲折,好像老树横剖面的“年轮”一样,叫“木纹理瓷”,也叫“交釉瓷”,又叫“陈格瓷”。当年的马庄、孟家井都曾烧造这种瓷。根据这样的描述,王鼎确定了村民口传的“陈格瓷”就是绞胎瓷。后来,他在古陶瓷专家叶喆民编著的《中国陶瓷史》、衡翼汤主编的《山西轻工志》中发现过对孟家井窑绞胎瓷只言片语的记载。

5、兴衰史

金元两代是榆次窑的兴盛期,产品主要是大众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销往附近地区,精品销往内蒙,河北等地。明代时榆次窑开始大规模烧造琉璃器,迎来了再度辉煌,已确认这里是官方烧造琉璃器的窑场,太原市现存的明代建筑中,就有榆次孟家井窑烧造的琉璃瓦。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孟家井窑就开始逐渐地衰落。现在,由于古遗址少人看护管理,再加上长年的风雨侵蚀和大量的人为因素,几乎已经无法看出任何古瓷窑遗址的面貌了,但榆次窑曾经辉煌的历史却不容抹去。


孟家井瓷窑遗址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人员曾就历史上当地瓷窑的数量进行查证。在明《永乐大典》卷5201“太原县”条中,发现了“瓷窑在榆次县北六十里孟家井,按《晋阳志》云:窑五十座”的记述。

而今,50座窑尚能辨别形状的只剩下3座,一座被村民砌进宅院,改造后成为存粮的窑洞,另两座则全部废弃路边,坍塌损毁之状比起4年前初次见到时的样子更加破败。

孟家井村是个古村,除了瓷窑,村里还有两眼古井,井水至今甘甜清洌。山上,北宋年间修建,明嘉庆年间重修,制瓷手艺人为祭祀窑神修建的伯灵庙古韵依然。日前,有企业家看中了该村深厚的古陶瓷文化底蕴,计划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瓷土资源、便利的交通优势,恢复传统陶瓷生产线,开发旅游产业,通过陶瓷生产过程展示,让古村重现生机。

早在2006年,迎泽区*就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挖掘和开发孟家井宋代古瓷窑等优秀文化文物资源,打造一批旅游品牌项目,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然而,时至今日,由于少人看护管理,瓷窑遗址愈加破败。怎样保护好这片古人留下的灿烂文化遗存,已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6、考古发现


榆次窑烧造产品

1959年及1962年,考古工作者对该窑址进行两次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瓷片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村北的台地上和村西大道东侧。村北以烧造黑、白、青、紫釉器为主,村西大道东侧主要烧造白釉印花器。瓷片堆积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从采集标本看,器型以民间实用的碗、碟为多,同时还有罐、钵、灯、枕等器物。釉色以黑、白釉为主,另有少量青、紫釉器物。在烧制方法上,采用盘、碗内底刮釉一圈的叠烧方法,可以提高每窑的装烧量,既节省燃料,又提高产量,是金代陶瓷工匠的杰出创造。此外还采用支钉、垫圈支烧等烧造方法。

最令王鼎引以为傲的发现有两点。一是他在孟家井村发现的瓷片证明了这里曾经自产过土青花瓷和洋青花瓷,从而澄清了人们认为北方的青花都是出自景德镇的误区。另外一点是,他多年来采集到的几百片白地黑花瓷瓷片上的瓷绘艺术令清华大学、*美院的教授们为之惊叹。清华美院的林乐成教授认为这些瓷绘生动而鲜活的“笔墨”反映出山西民间工艺美术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当代的造型和设计教育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案例。

7、文物介绍

白釉器造型以碗、碟为主,其中以白釉印花碗为精。其特征是:器型大而薄,碗内心有涩圈,印花多为菊花、牡丹及莲花。碗心多装饰月花锦,釉色柔和,似牙白色。

黑釉器造型有碗、钵、盒、罐、灯、碟等,以碗、钵为多,釉色多发亮,个别发灰。

青釉数量不大,但比较别致。主要为碗、碟、枕。以碗为多。釉面有玻璃质感,釉色有的呈黄绿,有的发灰青,有的近似黑釉。碗大部分为印花,也有划花,明显受陕西耀州瓷窑青釉器影响,图案主要有宋金时期常见的菊花、牡丹、莲花,碗心也有同白釉印花一样的月花锦及文字装饰,书有“福”、“花”及“郝”、“万”、“金”、“巨”、“之”、“山”等文字,这些文字中有的取其吉祥,有的以工匠姓氏作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具有很浓的金代陶瓷特色。

紫釉器数量很少,主要为碟,釉色为紫红色,这一品种应是在烧黑色釉的过程中,改变釉中铁含量的高低而创造的一个新品种。

8、瓷器特点


金代榆次窑白釉黑彩玉壶春瓶

孟家井所烧瓷器古朴浑厚,在器物造型、纹饰釉色、工艺等方面都具有地方特色。

孟家井窑处于山西省中部,这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人口兴旺,瓷器需求量大。制瓷工艺十分成熟。其出产的兔毫、油滴、白釉印花和黄釉印花等产品都别有一番风味,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

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榆次窑“金代榆次窑白釉黑彩玉壶春瓶”是目前唯一标明产地的榆次窑产品,瓶身上的这几个字确定了此瓶的珍贵性,如果没有这些字,一定会被认作为磁州窑。此瓶为小撇口、细长颈、圆腹,曲线婀娜清秀,尽管岁月在瓶身留下了许多磨痕,但它依然优雅挺拔、韵味十足。

目前我国古窑口生产的瓷器上的绘画多以写意和工写为主,很少有像孟家井窑白地黑花瓷片上这样活泼生动的抽象画,这一发现,不仅对陶瓷界,对山西乃至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王鼎用他的执着和扎实的实践一点点地揭开了孟家井窑被岁月披上的破败面纱,还原出它真正的价值所在。他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原始瓷片标本填补了孟家井窑黑釉凸线、红绿彩、素胎白花等珍贵的瓷器种类没有实证的空白。

9、复原工艺

2016年8月10日,太原市东山上孟家井村那一窑炫目的炉火,让沉寂400多年的传统绞胎瓷工艺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孟家井窑复烧的背后是一个对山西陶瓷文化“着了魔”的人和他的团队8年在陶瓷文化瀚海里的艰难挖掘和坚守!这个人带领着这个团队一步步通过复原传统工艺,研究时代审美,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巧与当代工艺的优势相结合,让失落的文明真正穿越时空、回归现代人的生活。


76岁的冀田福手捧着新烧制的绞胎瓷

2008年,是王鼎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此前,他是太原美术馆馆长,此后,他是一位致力于发掘山西陶瓷文化时代价值的“瓷迷”和研究孟家井窑遗址文化的专家。

太原市美术馆馆长王鼎是个地道的“瓷迷”,从2008年在孟家井村发现金元时期的绞胎瓷碎片后,便以一年30趟的频率往返于市区和孟家井村之间。8年时间,王鼎收集材料、调研、收集瓷片标本、了解制作工艺。

王鼎告诉记者,他为了找到绞胎瓷制作的传统工艺,曾经几经周折找到了80多岁已经退休在家的衡翼汤,可惜老人也只是听说过,没有见到过实物,更没有见过关于工艺流程的记载。

2009年5月,一次偶然机会,王鼎在孟家井村雨后的坍塌物上发现了一块不大的绞胎瓷瓷片,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绞胎瓷,此后,他陆续采集到20多块绞胎瓷瓷片。有了实物参考和对周边河北、河南、山东等著名北方窑口同时期出产瓷器的研究,再加上世代制瓷的孟家井窑老匠人冀福田传承的制瓷手艺,他们开始一遍遍尝试复原绞胎瓷传统工艺,对几种不同的绞胎纹理进行研发。在他们的努力下,2013年,太原市孟家井绞胎瓷制作技术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建立孟家井窑传习所,吸收研究生、大学生加入研发、制造,以研究生卫恒先为代表的年轻团队创新发展,实现了量化烧制。2016年8月10日,首批大规模烧制的绞胎瓷出炉,标志着孟家井窑失传400多年的绞胎瓷传统工艺被复原。

王鼎介绍说,根据史料记载,孟家井窑创烧于宋代,元、明为其鼎盛期,至清代产量减少,民国仍在烧制。但绞胎瓷从明代之后就再无踪迹,从出土的文物和史料记载中看,绞胎瓷已经失传了将近400多年。

2005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展览,从上起东汉,下至明清的各地窑址中遴选了140个古代著名窑址,孟家井窑名列其中。1959年和1962年,山西考古工作者在孟家井窑遗址进行两次调查挖掘,窑址所存瓷窑和瓷片不仅为孟家井窑烧造史提供实物依据,且对研究北方金元时期瓷器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绞胎瓷传习所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大学生加入研发、制造,实现了量化烧制和新品研发。预计每年会吸纳3名传承人,将这项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

在采访中,冀福田老人告诉记者:“真是没想到,传说中的绞胎瓷工艺居然在我手中复原了,那么复杂的工艺,光调釉就经过几道流程。只要我活着,就一定会继续把这件事做下去,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承下去。”

当记者问王鼎,做这样一件事到底有什么意义时,他这样回答:“从山西陶瓷文化发展的角度,可以还原我们孟家井窑的制瓷工艺曾经达到怎样的高度。从当代陶瓷技术发展来看,可以从古老的工艺中吸取精华!”

10、传承之路

筹建孟家井窑陶瓷陈列馆


太原美术馆馆长王鼎介绍绞胎瓷

古老工艺得以还原并不是王鼎和他的团队努力的终点!

9月初,当记者来到东山深处的孟家井窑传习所,跟他们对话,看他们制瓷、参观他们每一次尝试留下的印记,感受他们对陶瓷文化的热爱时,就知道,他们保护、复原、传承、创新孟家井窑陶瓷文化的行动绝不会停止。

在传习所秋意盎然的院子里,王鼎说:“复原传统工艺不是目的,目的是在坚守古法、传承古意、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已经开始了绞胎瓷文创产品的尝试,利用核桃木跟绞胎瓷的特性,制作出插屏、挂屏和饰品等既有本土特色又时尚精美的产品。”

卫恒先也告诉记者:“传统工艺代表着精湛的技术和手工赋予的温度,当代工艺有着更丰富的材料选择,我更向往能制作出两者结合,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瓷器作品。”

在他们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被芳草覆盖的孟家井古窑址前。它保存的完整程度令人惊叹,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古窑址现在还没有被保护起来,它的尽快完好保存是王鼎下一步亟须做的工作。此外,他已经跟孟家井村委会的人进行了初步协商,该村将划拨出6口窑洞给他筹建孟家井窑陶瓷陈列馆,以便他将多年对孟家井窑陶瓷文化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孟家井窑的价值。

在未来,他们还想开辟出一条太原陶瓷文化旅游的专线,将重获新生的孟家井窑的活力和魅力带给更多来山西的人。

收集研究孟家井窑资料,采集归类孟家井窑瓷片,复活绞胎瓷传统工艺,开发绞胎瓷文创产品,筹建孟家井窑陶瓷陈列馆,呼吁保护孟家井古窑遗址,准备开拓孟家井窑旅游文化线路……因为有了这样热爱和实干的人,失落的文化才得以找回,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建设孟家井陶瓷艺术村

2017年10月17日,山西省首届瓷上花鸟画艺术创作活动在创烧于宋代的太原孟家井古窑址举行,在为期4天的创作活动中,共有来自山西省内60余位画家在此创作,为孟家井陶瓷文化村的建设“打头阵”。

据太原美术馆馆长王鼎介绍,山西曾有过陶瓷的辉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许多民窑停烧,太原瓷厂便开始工业化生产。在日用陶瓷发展当中,忽略了艺术陶瓷的发展,所以和景德镇相比,孟家井窑就显得有些滞后。

王鼎说,举办山西省首届瓷上花鸟画艺术创作活动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进一步带动当地陶瓷艺术的发展,为孟家井陶瓷文化村的建设推波助澜,翻开瓷绘艺术的新篇章。

画家张小林说,大家都有责任把孟家井村的陶瓷文化保护好,都有义务把它发扬传承下去。不仅要有景德镇的瓷器,山西作为曾经历史上有过陶瓷辉煌的省份,也要走出一个更新、更好、更美的路子来。

按照王鼎的设想,未来的孟家井陶瓷艺术村要建立艺术家进驻机制、陶瓷艺术基地、陶瓷乐园和国内陶瓷品牌聚集地等四大板块,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基地,也扩大了日用陶瓷产品的市场范围。

目前,当地已与赵梅生、裴文奎等艺术名家达成入驻意向,陶瓷创作基地也逐步形成。2017年底,由山西省美术协会花鸟画学会和太原美术馆主办,三晋艺术研究院陶艺所、孟家井民艺陶瓷馆协办的山西省首届瓷上花鸟画艺术展还将在太原美术馆开展。

上一篇:马王堆汉墓

下一篇:慈禧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