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塘子沟遗址

科普小知识2022-09-18 19:26:42
...

塘子沟遗址是1981年以来发现于横断山南部怒山尾梢区域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保山、施甸一带各盆地周围的一种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塘子沟文化是以单平面砾石手锤为代表的、石骨器并重的、以狩猎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1、历史年代

塘子沟遗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塘子沟村村旁台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0-90厘米。1987年进行试掘,出土大量打制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骸,并发现柱洞、居住面等建筑遗存。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塘子沟遗址的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实验室1985年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碳十四测定距今6250±210年,树轮校正年代距今6895±225年,综合年代距今七、八千年之间。

2、遗址特征

塘子沟遗存显现着与云南省及我国其他旧石器晚期文化迥然不同的地方特征。首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有鲜明特色的工具器物群,最典型的是兼具敲砸器、石砧、砾石锤等多种功用的单平面砾石手锤,数量占全部石器的近30%;其它如琢坑石器、角牙锥、角矛、角棒等均为全国首见,角铲的类型和数量远远超过全国前此出土之总和,骨角牙器在器物群中不再是辅助性工具,而是与石器并驾齐驱,骨角牙器与石器之比为1:1.4,制作石骨角牙器的技法和工艺水平均胜于其他旧石器文化;其次是狩猎工具的数量质量在全部生产工具中占显著优势,采集工具居次要地位,在人类食用后的遗弃物中动物骨骸数量巨大,表明人类经济生活是属以狩猎为主兼事采集捕捞的较特殊类型;再次是遗址中出现了我国时代最早的房屋建筑遗迹,这对研究我国房屋建筑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动物化石

塘子沟文化区出土动物化石相当丰富。发掘规模最大的塘子沟遗址仅125平方米,勘探性试掘的大岩房遗址仅约4平方米,5遗址总计发掘面积只有150多平方米,出土“陆海空”动物化石标本包括骨角牙在近2900件,动物个体数估计达400以上,还有骨骸块片化石数百公斤。此外,此区范围还发现时代相同相近的化石地点七处,出土了种类、数量可观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因此,尽管由于遗址堆积的人为因素(如狩猎对象都只是有限的部分种类、有些猎物骨骸被谟置遗址之外)、埋藏中化学过程分解和侵蚀破坏、考古发掘的局限性等等,化石种类不可能包括当时动物的全部,但已可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生态环境的基本面貌。

4、环境变迁

以塘子沟文化区为腹心的横断山南部区域,古代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山地广袤千里,河流纵横,大小湖泊作南北向带状分布,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茂,动物繁盛,湖泊近旁多有宜于人类居住的溶洞、岩厦、台地,人类就在这一适宜自己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里经历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从原始社会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成为与祖国大家庭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自然地理特征来看,塘子沟文化区域的地貌与现今大致相同,但生态环境已有很大差别:森林减少,大面积的原始莽林不复存在了;水域缩小,许多古湖山泉不复存在了;气候变化,由暖热而趋温凉了;动物种类尤其是数量大为减少,密集的动物群不复存在了,若干种类绝迹了。

究其原因,首先与地势的抬升、原处封闭状态的各古湖出口的切割导致湖水干涸为盆地等地质地理变迁及自然灾害有关,但最主要的是近几千年来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人类的开垦耕种、开发建设、捕猎毁林引起巨大变化,使许多动物在此区失去栖息之地,*转移它方,有些则完全丧失生存条件而衰灭、绝迹了。无论为自然史人类史研究的需要,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现在都亚应珍惜已出土和未出土的动物化石,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野生动物。

5、考古学意义

塘子沟文化是云南省继元谋人文化之后建立的第二个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塘子沟文化的发现,把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分布扩展到一个新的重要区域,它填补了滇西地区的一大空间空白,证明了远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一支就繁衍生息在这一地区;它对研究旧石器时代滇西地区和祖国内地及与东南亚的文化关系,对进一步弄清云南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和相互关系,都有重要学术价值;它城补了我国史前考古序列中重要的时代空白,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下限推移到了全新世早期,对考古时代的划分提出了新课题;塘子沟文化还表现了新旧石器时代转变期的鲜明特点,对探索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联系、转折、承袭等过渡规律有特殊意义。

上一篇:东竹林寺

下一篇:惠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