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莱芜区
济南市莱芜区位于山东中部齐鲁腹地,举世闻名的泰山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6°.02'46″~36°.33'10″,东经117°.19'0″~7°.58'05″,北以齐长城与章丘区相邻,东靠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接钢城区和新泰市,西连泰安市岱岳区,总面积1428.04平方公里。素有“八宝凤凰城”之美誉,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9年1月9日新华社电,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中文名:莱芜区
地理位置:山东中部齐鲁腹地
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面积:1920平方公里
人口:100.24万
著名景点:王石门“天上人家”景区、莲花山景区、龙山景区、笔架山景区、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苍龙峡景区、大舟山风景区
电话区号:0634
邮政编码:271100
车牌代码:鲁S
1、概况
济南市莱芜区地处齐鲁腹地,位于举世闻名的泰山东麓,素有“八宝凤凰城”之美誉,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区总面积1920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事处),902个行政村,人口100.24万。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4元。
莱芜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著名的粮菜果畜生生产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莱芜区三面环山,中西部是历史上齐鲁必争的膏腴之地——“泰莱平原”,素有“山头三千河西流,盆地尽沃土”之称。全区耕地面积7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1.1亩,土质肥沃。莱芜区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初具规模,投资发展工业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境内现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有50余种,主要矿种有铁、煤、铜、金、石灰石、花岗石、大理石、石英石、白云岩等,其中铁矿石储量4.5亿吨。城区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既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也是投资开发潜力巨大的好去处。莱芜区地处鲁中泰沂山区,在历史上是齐国与鲁国的交界限地带,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历史悠久。境内既有“汶水西流”、“宫山夕照”、“苍峡雷鸣”、“仙人遗迹”、“矿山呈瑞”、“龙潭星现”、“二洞云连”等传统的长勺这战遗址、莱芜战役指挥所遗址等人文景观。
2、自然地理
莱城地貌
莱芜区位于山东中部,泰山东麓,北以齐长城与济南市所辖的章丘市相邻,东靠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接莱芜市钢城区和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连泰安市岱岳区。总面积约1370平方公里(不含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7平方公里、雪野旅游区205平方公里、莱芜经济开发区54平方公里、泰钢工业园12平方公里)。区委、区*所在地莱城,距省会济南112公里。
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部开阔,中部为低缓起伏的泰莱平原。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近1/2。北部为泰山余脉,近东西走向,自西向东有三平山、香山等。南部为徂徕山余脉,走向与北部泰山余脉大体平行。两山脉诸山皆为山势陡峻、切割强烈的中低山。海拔最高点994米,最低点148.13米。
境内河流98%属于黄河流域大汶河水系,2%属于淄河水系。长5公里以上的有70条,其中嬴汶河(亦称汇河)最长,为59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100平方公里的有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有4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条,即牟汶河。
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2013年,全区年平均气温13.7℃,与常年基本持平。年降水量682.7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少;单日最大降雨量94.5毫米,出现在7月23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6.1℃,出现在8月1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5.4℃,出现在1月4日。终霜日期4月7日,初霜日期10月26日,无霜期202天。年内无明显自然灾害,属气候偏好年份。
3、自然资源
2013年末水资源总量5.157亿立方米。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55种,其中探明储量的22种,矿产地102处。主要有煤、铁、铜、铝、磷、金、大理石、三叶虫化石等矿种。铁矿石已探明储量近4亿吨,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西南部分布的寒武系时期的三叶虫化石(俗称燕子石)是独具特色的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已探明储量近4亿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生物资源,木本植物有71科、177属、471种;畜禽有牛、羊、猪、兔、鸡等,其中瘦肉型莱芜猪为省肉优良品种。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人文景观,历代名家所赞誉的莱芜八景区内就有七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石刻颇多,加之近年开发的多处景区景点,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提供了理想去处。
4、行政区划
至2011年,全区辖3个街道、11个镇,即凤城街道、张家洼街道、高庄街道,口镇、羊里镇、方下镇、牛泉镇、苗山镇、和庄镇、茶业口镇、大王庄镇、寨里镇、杨庄镇,共718个村(居)。
凤城街道
凤城街道位于莱芜中部,北与苗山镇、莱芜经济开发区(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张家洼街道为邻,东与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鹏泉街道接壤,南与高庄街道隔牟汶河相望,西与方下镇相连。街道机关驻莱城文化南路,因街道机关驻莱城(又名凤城),故名凤城街道,是市委、市*和区委、区*机关驻地。2013年,街道辖20个行政村(社区),23个自然村。总面积27.17平方公里。辖区人口28万人,其中村(社区)人口3万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8.8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6亿元,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13387元。
高庄街道
高庄街道地处莱芜南部,北依汶河与莱城隔河相望,东与钢城区颜庄镇接壤,南与新泰市以莲花山分水线为界,西与牛泉镇毗邻。全境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11.5公里。因街道机关驻高庄村,故名高庄街道。2013年,辖90个行政村(社区),107个自然村。总面积15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9万亩。总人口9.8万人。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40亿元,增长1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480.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60元,增长10.8%。
口镇
口镇位于莱芜区中部,北靠茶业口镇、雪野旅游区雪野镇,东临苗山镇,南连方下镇、莱芜经济开发区(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张家洼街道,西接羊里镇。2013年,全镇辖57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总面积137.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3万亩。总人口9.8万人。完成工业收入150亿元,同比增长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3.2%。
羊里镇
羊里镇位于莱芜区西北部,北临雪野旅游区雪野镇,东与莱城工业区(口镇)隔嬴汶河相望,南靠方下镇、莱芜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庄镇),西接大王庄镇、寨里镇,最大纵距15.3公里,最大横距4.7公里。因镇*驻羊里村,故名羊里镇。羊里村距莱城18.5公里。2013年,全镇辖53个行政村,总面积75.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总人口6.01万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6亿元,增长6.9%;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3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109.95万元,增长40.05%;农民人均纯收入12216元,增长14.9%。
方下镇
方下镇位于莱芜区西部,北依羊里镇、莱城工业区(口镇),东临凤城街道办事处、莱芜经济开发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南隔牟汶河与牛泉镇相望,西接莱芜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庄镇)。全境最大纵距7公里,最大横距10.3公里。因镇*驻方下村,故名方下镇。2013年,全镇辖53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总面积6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3万亩,总人口5.63万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750万元,增长26.2%;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0元,增长6%。
牛泉镇
牛泉镇位于莱芜区西南部,北隔牟汶河与方下镇、莱芜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庄镇)相望,东与高庄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与新泰市交界,西与泰安市岱岳区接壤。全境最大纵距15.4公里,最大横距9.4公里。因镇*驻东牛泉村,故名牛泉镇。2013年,全镇辖69个行政村,总面积143.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4万亩,总人口7.5万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7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90元。
苗山镇
苗山镇位于莱芜区东北部,北与和庄镇、茶业口镇相连,东与钢城区辛庄镇、淄博市博山区南博山镇为邻,南与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相接,西与口镇交界。全境最大纵距15公里,最大横距39公里。因镇*驻南苗山村,故名苗山镇。南苗山村距莱城22公里。2013年,全镇辖85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总面积213.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总人口5.57万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41元。
和庄镇
和庄镇位于莱芜区东北部,北东两面与淄博市博山区交界,南临苗山镇,西与茶业口镇相接。因镇*驻和庄村,故名和庄镇。和庄村距莱城27公里。2013年,辖31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总面积86.18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增长5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38.58万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45元,增长10%。
茶业口镇
茶业口镇位于莱芜区北部,北隔齐鲁长城与章丘市为邻,东与淄博市博山区、和庄镇接壤,南与莱城工业区(口镇)、苗山镇相连,西与雪野旅游区雪野镇以马鞍山为界。全境最大纵距21公里,最大横距15公里。因镇*驻茶业口村,故名茶业口镇。2013年,全镇辖60个行政村。总面积约18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总人口3.6万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8亿元,增长22.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00万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9858元,增长8%。
大王庄镇
大王庄镇位于莱芜区西北部,北与雪野旅游区雪野镇、章丘市和济南市历城区相连,东与羊里镇接壤,南与寨里镇相接,西与泰安市岱岳区相邻。全境南北最大纵距17.2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6.48公里。镇驻地位于孤山村。2013年,辖63个行政村,105个自然村。总面积161.18平方公里,耕地4.57万亩。总人口4.45万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1.0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90元,增长15%。
寨里镇
寨里镇位于莱芜区西北部,北接大王庄镇,东依羊里镇,南靠莱芜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庄镇),西连泰安市岱岳区。全境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5公里。因镇*驻寨里村,故名寨里镇。2013年,辖48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总面积6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总人口5.73万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05元,增长15%。
杨庄镇
杨庄镇位于莱芜区西部,北隔嬴汶河与寨里镇为邻,东与方下镇、羊里镇接壤,南隔牟汶河与牛泉镇相望,西与泰安市岱岳区毗连。全境南北最大纵距10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公里。因镇*驻杨庄村,故名杨庄镇。2013年,辖45个行政村,总面积为5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2万亩。总人口4.8万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4亿元,增长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71.66万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23元,增长11%。
5、历史沿革
春秋为牟国、齐嬴邑、平州(汉为梁父)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莱城东10公里处的辛庄镇赵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莱城西北20公里处的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应在莱城西部,遗址大约在嘶马河、封邱一带。秦置嬴县,(治所在今羊里镇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钢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以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的口子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泰山郡。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隋唐以后,相继无牟、嬴、平州建置,代之以莱芜。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县城迁至今莱城东北南文字村。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县治由南文字村迁至今莱城。
*建国之初县委县*驻口镇,1953年秋县委县*由口镇迁至莱城,相继隶属泰安专署、济南市、泰安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改为县级莱芜市,由泰安市代管。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82号),莱芜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辖莱城区、钢城区。莱城区辖1个办事处、13个镇、11个乡,即城区办事处、北孝义乡、张家洼镇、口镇、羊里镇、方下镇、牛泉镇、圣井乡、高庄镇、南冶镇、辛庄镇、铁车乡、苗山镇、见马乡、常庄乡、和庄乡、茶业口乡、腰关乡、上游镇、雪野乡、鹿野乡、大王庄镇、大槐树乡、寨里镇、杨庄镇,共906个村(居),1085个自然村。1993年3月,城区办事处更名为城市街道办事处。
2000年12月,经省*批准(鲁政函民字75号),撤销北孝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城市街道办事处;撤销南冶镇、高庄镇,以原南冶镇、高庄镇的行政区域设立高庄街道办事处;撤销张家洼镇,以原张家洼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张家洼街道办事处;撤销铁车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辛庄镇;撤销常庄乡、见马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苗山镇;撤销腰关乡、茶业口乡,以原腰关乡、茶业口乡的行政区域设立茶业口镇;撤销鹿野乡、上游镇、雪野乡,以原鹿野乡、上游镇、雪野乡的行政区域设立雪野镇;撤销大槐树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大王庄镇;撤销圣井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牛泉镇。其余乡镇行政区域未变。同月,经市*批准,城市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凤城街道办事处。2001年5月,经莱芜市*批准,凤城街道的4个村划归莱芜经济开发区;12月,凤城街道的4个村划归莱芜经济开发区。2002年10月,经莱芜市*批准,凤城街道的18个村划归莱芜经济开发区鹏泉街道。2003年6月,根据*莱芜市委、莱芜市人民*关于建立泰钢工业园的决定,将凤城街道的曹东、曹西、马庄、蔺家庄、古石沟、孟家峪6个村和张家洼街道的东白龙、西白龙、刘家庄、沙家庄4个村划归泰钢工业园;10月,根据*莱芜市十一届市委第16次常委会议纪要(12号),将凤城街道的杨家庄、西峪(东峪)、柳龙崮、马龙崮、瓜皮岭5个村划归莱芜经济开发区鹏泉街道。
2006年6月23日,根据《山东省人民*关于同意莱芜市莱城区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鲁政函民字9号)和《山东省人民*关于同意莱芜市莱城区辛庄镇划归钢城区管辖的批复》(鲁政字168号),将凤城街道办事处的东龙崮、南龙崮、前坡、磨山子、近崮、邹家埠、北张家庄、东沈家庄、长安、老鸦峪、孔家庄、姜家庄、傅家庄、大山、小山、侯盘龙、前盘龙、陈盘龙、马盘龙、段盘龙、草沟、汶阳、西陈家峪、中陈家峪、小陈家峪、上陈家峪26个行政村和辛庄镇的郭家沟、秦家洼、大石家3个行政村共29个村划归莱芜经济开发区鹏泉街道管辖。同时,将辛庄镇划归钢城区管辖。
2007年4月28日,根据《莱芜市人民*关于将雪野镇划归雪野旅游区管理的通知》(莱政发24号),将雪野镇整建制划归雪野旅游区管理,行政区划仍属于莱城区。
2010年4月30日,根据《山东省人民*关于同意调整莱芜市莱城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鲁政函民字14号),将口镇狂山村划归雪野镇管辖。5月10日,根据《山东省人民*关于同意调整莱芜市莱城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鲁政函民字15号),同意撤销和庄乡,以原行政区域设立和庄镇。
至2011年,全区辖3个街道、11个镇,即凤城街道、张家洼街道、高庄街道,口镇、羊里镇、方下镇、牛泉镇、苗山镇、和庄镇、茶业口镇、大王庄镇、寨里镇、杨庄镇,共718个村(居)。
2019年1月9日新华社电,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6、经济概况
特色农业
姜蒜
莱芜盛产“三辣一麻”(生姜、大蒜、鸡腿葱、大红袍花椒)、蔬菜、瓜果、粮油等农产品。莱芜“三辣一麻”久负盛誉。
一、莱芜生姜
莱芜生姜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在封建社会曾是朝廷的贡品。它以姜块肥大、皮薄丝少、辣浓味美、色泽鲜润而著称,富含多种维生素,既是美味品,又是保健品,民间有“冬夏吃生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莱芜白皮蒜瓣大产量高,质细辣味香,具有防病保建之功效。莱芜鸡腿葱是烹调的常备佐料,“如吃山东菜,鲁菜不离莱芜葱”。1960年2月,*总理指示在莱芜召开全国“三辣”规划会议,把莱芜生姜列为名贵产品,中科院把莱芜生姜编入《中国蔬菜优良品种》一书。1961年,莱芜被列为省属生姜、大蒜、大葱商品基地。建区后莱城区的生姜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莱芜生姜、大蒜及加工产品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目前,全区“三辣”面积达27.98万亩,总产50.65万吨。
花椒
二、莱芜花椒
莱芜花椒自清代嘉靖年间即大量栽培,一直是我市境内栽培的主要干果树之一,以牛泉、高庄、苗山、茶叶口等街道(镇)为主要产地,其他乡镇亦有零星栽植。大红袍花椒,椒皮厚实,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麻辣九州。1997年,莱芜被列为山东省花椒商品基地县。现全区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750万公斤。莱城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和“中国花椒之乡”。
板栗
三、莱芜板栗
莱芜板栗,境内栽培历史悠久,《嘉靖莱芜县志》有“莱盛板栗”之记载。主要产地为大王庄镇,产量约占全市一半,茶叶口等乡镇亦有栽植,多零星分布于地头地堰边,历来栽培量变化不大,品种有明栗、毛栗、红栗、毛刺栗、红光、粘底板、无花栗等。
四、畜牧
莱芜黑猪以其耐粗饲、抗病强、产仔多、瘦肉率高、肉质醇香而闻名全国,素有“国宝”之称,与莱芜大黑山羊、黑鸡、粗毛型长毛兔并称为莱芜“三黑一白“闻名全国。全区各类牲畜年饲养量180万头(只),家禽1600万只,肉蛋奶总产8万余吨,形成了全国著名的瘦肉猪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兔毛市场。
目前,全区“三辣”、大棚菜、畜牧、干鲜果四大商品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投资发展“农”字号企业,如种养基地、加工储藏、产品购销等,具有很好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工业发展
莱城发电厂
莱芜区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初具规模,投资发展工业经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境内现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有50余种,主要矿种有铁、煤、铜、金、石灰石、花岗石、大理石、石英石、白云岩等,其中铁矿石储量6.5亿吨,列华东之首;煤炭储量8亿吨,是全国地方煤矿重点产煤县市区之一,素有“钢城煤都”之称。花岗石、大理石有20多个品种,储量20亿立方米,品类齐全,质地优良,“莱芜黑”大理石板材被誉为世界“珍品”。形成于5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燕子石),经过精心雕刻,成为独树一帜的工艺精品。石灰石储量丰富,约150多亿立方米。境内水资源总量5.39亿立方米,有汶河、淄河、汇河等主要河流18条,水库130座,年平均径流量5.0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1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近3亿立方米,其中矿泉水贮量约500万立方米,富锶纯甜,高钙高镁,有5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石开采企业鲁中冶金矿山总公司、发电能力达200万千瓦的莱城莱芜发电厂等9处国家、省属大中型企业和30多处莱芜市属企业,并靠不断抓投入、上项目、搞技改,全区工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初步形成了钢铁、铸造、煤炭、纺织印染、造纸、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八大产业。
7、旅游景区
王石门“天上人家”景区
一、王石门“天上人家”景区
王石门村地处莱芜西北部大王庄镇,海拔851米,是山东境内最高的山村。山村四周群山连绵,村庄与山峰相互映衬,气势奇绝,景色秀美,且多有云雾缭绕,如在天上,故被称为“天上人家”,景区也由此得名。
该景区是齐鲁大峡谷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峡谷众多、水域富集、森林茂密,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主要有九天大峡谷、石门大峡谷、九龙湖、槐花谷、瑶池等自然景观。
九天大峡谷位于村南2华里处,总长6010米,平均深度300米,最深处达500多米。大峡谷内的炎天峡、阳天峡、朱天峡、幽天峡等9处小峡谷山水紧连、蜿蜒绵长、幽深玄奥,奇石、险蜂、飞瀑、流泉、密林连缀一体,多彩多姿,佳境迭出。谷内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泉水甘甜,众鸟和鸣,具有浓郁的原始风味。从村落山口处的九天门,沿蜿蜒的万米栈道进入峡谷,可领略到峡谷内的原始生态风光,充分享受“天然氧吧”奇妙的感觉。
槐花谷位于村西4华里处,占地500多亩,被誉为天然的“高山氧吧”。谷内广阔幽深,绿草丛生,槐树密布,遮天蔽日。由于槐花谷特有的地理环境,同期气温较其他地方偏低,因此槐花也比其他地方迟开半月左右,且花期长。当山下的槐花凋谢时,正值槐花谷的槐花盛开,游人在此可饱览到“人间五月芳菲尽,石门槐花始盛开”的绝妙景致。王石门每年5月举办槐花节,串串槐花悬于枝头,宛若雕刻而成的玉花,远远望去,白花花的一片,似白雪盖树,又像树穿上了一身白色的婚纱。春风轻吹,雪白的槐花和绿叶摇来摇去,更像一位白雪公主穿着绿裙在欢舞,不时散发出阵阵芳香,沁人肺腑,让人心醉。届时,游人可观槐花景、闻槐花香、沐槐花浴、吃槐花宴、购槐花蜜等等,充分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受。历届槐花节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一些新元素的加入,让节会增添别样的风情,使景区的影响也由近及远,由小到大。
莲花山景区
二、莲花山景区
莲花山,原名新甫山,因汉武帝曾求仙于此,又名宫山,主要有9个山头,因形如莲花,故名“莲花山”。该景区位于高庄街道刘家林村以南,距莱城15公里,总面积17平方公里,主峰莲花尖海拔994米,是莱芜第一高山。峰巅容量17万立方的莲花天池,为山东第一高山湖泊。景区内沟壑纵横,山高水长,风光秀丽,自然和人文景观计120余处,现已修建6米宽公路10华里,筑登山台阶3000米。
莲花山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诗经》就有“新甫之柏绵延百里”的记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巡游莲花山,求仙问道于此,遗有“迎仙宫”、“汉离宫”、“甘露堂”等古迹。唐宋以来,这里为一方香火圣地和游览胜区,形成了佛、道、儒诸家并存、互相影响的文化格局。纵览山中诸多寺观、庙宇、庵堂遗址,亦可洞观莲花山辉煌的古代文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莲花山为革命根据地,著名的“莲花山起义”彪炳千秋。新甫县革命遗址,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在莲花山海拔900多米的观音峰巅有堪称中华第一的坐观音铜像,高26.6米,重46.6吨,高揽日月灵光,拥成莲花神韵,常年香火不断。尤其是节日期间,四面八方的香客云集此处,钟鼓阵阵,佛号声声,香烟袅袅,佛事活动庄严而肃穆,成为鲁中地区一大圣景。山顶的莲花天池为华东第一高峡平湖,水域面积8000平方米,池水澄碧如玉,清明如镜,有“人间瑶池”之美誉,与莲花观音相映成辉,蔚为壮观。
龙山景区
三、龙山景区
龙山景区位于茶业口镇南嵬石村境内,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因其独特的自然形态而得名。登山观望,蜿蜒起伏的自然山势,犹如一条巨龙静静盘卧,山脚下的龙潭恰似一颗镶嵌在崇山峻岭中的明珠,形成相为呼应、蔚为壮观的“游龙戏珠”的奇特景象。
景区具有原始的森林植被,林木茂密,溪水淙淙,奇花异草俯拾皆是;百米大峡谷,层瀑叠泉,白云缭绕,石趣天然,百鸟和鸣。主要景点有金龙潭、樱桃园、桂花园、动物园、美术馆、游乐广场、民俗游览区等。金龙潭碧波荡漾,锦粼波动,潜心垂钓,美不胜收。潭龙道场的古建筑群,气势恢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游人可进行宗教朝觐,许香还愿,祈求福寿平安。百善孝为先,全省一流的老年公寓就建设在这里,可供养社会鳏寡孤独老人生养休憩、安度晚年。“樱桃好吃树难栽”,观千亩园,赏百年树,随心所欲品樱桃,使人情趣盎然。桂花园集中了中国各种名贵桂花500余盆,其他造型独特、异彩纷呈的花卉、根雕400余盆。美术馆为宫殿式仿古建筑,馆内有全国各地名家作品常年展出。游乐广场内秋千、荡绳、钢链、吊桥、网山、吊床等一应俱全。石雕、龙凤树、如意宝葫芦石等更为一绝。在民俗游览区,观驴拉碾、拉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饮山泉水,品味农家生活情趣,尽享大自然之美。
四、香山景区
香山位于莱城西北70多华里的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在大王庄镇境内惟其最高,海拔918米,是莱芜十大名山之一。旧时碑记上说:“莱邑多山也,其著名美而且久者,厥惟香山。”可见香山早已久负盛名。
香山之美,不仅在于其名字,而更在于其胜景。前人这样描述香山:“巍巍乎峻极于天……北距长城,南临汶水,而群峰环绕,万叠合包,怪石嵯峨,草木蓬蓬,泉水潺潺,堪为一邑之胜境也。”
香山景区内山势蜿蜒曲折,大气磅礴,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资源独特,原始生态环境优良,目前正在建设开发过程中。景区规划面积6000多亩,计划投资2.3亿元,主要建设香水湖、七郎峪、黑峪、香山、道沟、上石屋和朱家峪7个分景区。整个景区旅游形象定位为“生态文化风景区”,近期目标是建成集旅游度假、生态观光、科普探险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标准的国家3A级旅游区。
笔架山景区
五、笔架山景区
笔架山位于牛泉镇庞家庄村。东接葫芦峪,西连凤凰山,北到云台山,南至雁翎关。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与文人墨客在此地研讨书法之时,风吹纸卷,他便急忙搁笔按纸,猛抬头,发现该山形似笔架,故提笔命名“笔架山”。
笔架山属泰山山脉,山峰环抱,绿水环绕,景色宜人。桃、杏、梨、柿子、花椒等各种树木漫山遍野,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景区总面积2460亩,赋有明慧泉、老虎洞等神话传说,著名历史人物亓诗教生长于此,历史上著名的“夹谷会盟”也发生于此,别致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景区规划分王羲之碑林、华夏名亭园、摩崖石刻、民俗、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娱乐服务6个功能区。王羲之碑林选取历代知名书法家代表作品,分古今中外四大类矗立,依年代变迁和书体变化依山分布,人文与自然景观互为交融,既有历史的凝重,又有现代的气息,美感层叠,拟建碑4000块,碑廊600米。现为全国之最的华夏名亭园,乃仿全国各地名亭依样重建,集兰亭、杏坛、鹅池、谪仙、望峰、浸月等名亭之大成,建亭20座。目前,六个功能区已初具规模。其中,碑林工程已建成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名的“中国王羲之碑林”牌坊一座;用花岗岩石制成的王羲之雕像一座;有立式、扁式、鼓形、扇形等形式多样的石碑300多块,每块石碑上的碑文都笔走龙飞,形神兼备,均系书法中的上品。景区还建有碑廊400米,共600幅木碑,全是省级以上书法家的作品,每件都用优质红木雕刻而成,加以设计巧妙的廊宇,古典气息十分浓郁。新近建设的百牛公园里,又有10头石牛“落户”于此,最重的石牛约10吨,最轻的3吨,每头石牛都有一个经典的传说故事,突出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莱芜西北部山区,属于泰山支脉,距莱城30多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有大小山头96座,其中海拔700米以上的25座。2003年12月,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该森林公园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段,林区内小气候特征明显,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为游人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处。但凡名山,大都有千姿百态的青松相衬,为本已壮丽秀逸的美妙佳境再添几分潇洒。华山自然更有青松相伴,连绵不断的大山上的青松,不是百株、万株,也不是一峰、十峰,而是松海苍茫,松烟浩渺,松花覆盖,松涛滚滚。
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现有宾馆、饭店10余家,能同时容纳1000多人就餐,其主打菜——华山炒鸡,因其肉香汁鲜、味道独特,享誉一方。另外,就地取材的山珍野味及农家小菜也倍受游客喜爱。
七、苍龙峡景区
“苍峡雷鸣”是莱芜古八景之一。《续修莱芜县志》载:苍峡雷鸣,在县治南十里。全峡瀑布五六月间喷薄如雷,声闻数十里。苍龙峡南北长300米,宽约50米,高约25米。苍龙峡景区地处莱城南,大汶河上游的支系中。苍龙峡峡深数丈,两壁对峙,苍松翠柏,盘臂交错,遮天蔽日。峡壁天然的溶洞,有的大如客厅,有的深不可测,有的洞洞相通,怪石林立,极具观赏价值。峡中有飞瀑、流泉、奇石等,水色碧绿澄澈。阳光透过树隙,射入水面,光线万道,五彩缤纷。每逢夏季大雨过后,洪水奔腾下泄,水雾冲起数丈之高,雷鸣之声响彻数里,犹如苍龙腾起,这就是莱芜古八景之一的“苍峡雷鸣”景观。故古人有诗赞云:“不见浓云饰,殷殷丝雷鸣。岂知龙峡内,水势正奔腾。”
游苍龙峡,不仅能看自然造化之美,还能领略人文景观。两壁悬崖上有历代达官名人的摩岩石刻,如“醉石”、“待月”、“桃林”、“云窝”等,不失为莱芜石刻中的珍品佳作。峡西山上,绿树掩映之中,依山傍水之处,屹立着一座古代建筑,据说是明朝亓诗教的望峡楼。他居此悠哉,清闲安逸。他那首“石头底下抠螃蟹,茅草窝里捉蚂蚱,钓得鱼儿一指大”的诙谐诗句,正是苍龙峡野趣横生的真实写照。
大舟山风景区
八、大舟山风景区
大舟山风景区位于羊里镇北部山区,坐落于泰山东麓、汶水北岸,背靠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环境优美。整个景区占地6000多亩。景区内群山环绕,历经近百年封育,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环境幽雅。松柏满坡、桃花胜霞、松涛欢鸣、奇石叠峰、龙潭挂瀑、舟山云海等自然景观与九阳宫等亭阁建筑融为一体,使人流连忘返。大舟山人文与自然景观兼备,生态和历史文化交融,一山一个传说,一水一个故事。嬴城古都、羊祜故里、三清殿、朱童蒙墓、朱家祠堂、辞香岭、纪家寨、吊鼓山等遗址古迹和传说故事,丰富了大舟山的美丽内涵,给游人留下无穷乐趣与遐想。
大舟山风景区纪家寨景点位于莱芜市新农村示范村东土屋村北。据传在明末清初,当地一支义军的首领纪尚宾在此聚众起义,修筑石城,名曰“纪家寨”。现在山顶东北部,仍有两个直径30厘米、深40厘米的石穴,乃是当年山寨舂米的石臼。据传,“悬羊吊鼓”的故事就发源于此。站在纪家寨观景台上,雪野湖美景一览无余。
大舟山风景区还开辟了羊山旅游路线。羊山又称紫羊山、金羊山,位于北傅家庄村北。羊山地下矿藏丰富,有闻名遐迩的羊山玉。羊山以南辞香岭上有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的碧霞元君庙,民间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辞香岭文化艺术节。大舟山风景区还辟有秦晋文化旅游线,让人们一睹羊祜故里的风采。
九、独路“林海草原”景区
独路林海草原景区位于大王庄镇独路村,海拔600—800米,距莱城40多公里,在济南、莱芜、泰安三市交界处。西与济南七星台、红叶谷等景区相距10公里,东与王石门“天上人家”景区、房干旅游区相连,是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莱芜市高山生态小杂粮生产基地。
该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拥有面积大、树龄长的8000多株板栗树,树龄最长的上千年,树形千姿百态,长势各异,是齐鲁地区少见的古板栗林,被专家考证为“唐朝板栗园”。山中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植物种类近百种,鸟类近百种,其他野生动物20多种。在海拔600多米的山顶分布着上千亩中华结蒌草,且草质优良,与山顶油松构成大面积山巅疏林草地,视觉效果可与公园草坪相媲美,被专家称为“山巅草原”。整个山野“松如涛,草似坪,石如云,树遒劲”,林木繁茂,蓝天白云,奇树怪石,风光独特。村居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风格独特,民风十分淳朴,是典型的鲁中山区村居,加之农田、水库、柞林、板栗等,形成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非常适于开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
目前,该景区已被纳入《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面积20多平方公里,包括山巅草原景区、板栗林景区和乡野景区。近年来,该景区先后建设和完善区内道路10多公里,植树10万多株,并建设了家庭式旅馆、饭店等部分旅游接待设施,大大增强了旅游接待能力,慕名来此游玩观光者全年可达3万多人。
云台山景区
十、云台山景区
云台山,位于牛泉镇南部,素有“小泰山”之称。山上庙宇齐全,有始建于清同治五年的碧霞祠和红门、南天门;有建于2000年的武当庙、中天门和万仙楼。共有玉皇大帝、泰山奶奶、送身娘娘、武当老爷等神位42座。
遥望云台山,形似巨龟,故称龟山。又因战乱时期山顶建有许多山寨,俗称龟寨山。直到现在,山顶仍有多个深达半米、内壁光滑的舂米石臼为证。后来老百姓发现此山平整如台的顶部,时有发云,山间云雾缭绕,且发云3天之内必定有雨,因此又美其名曰“云台山”。
8、地方特产
农业特产
莱芜生姜
一、莱芜生姜
莱芜生姜是山东名产,它主要分布在莱城区西部平原、汶河及汇河两岸,遍及各个乡镇(街道),素以姜块肥大、皮薄丝少、油光鲜亮、辣浓味美、色泽金黄、营养成分高、耐贮藏、耐远运等优良特性而驰名国内外。
生姜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姜科,我国自古栽培。作为调味品蔬菜,生姜被古人誉为“御湿之茶”、“蔬菇中之拂士”。它不仅可以调味,而且还可以生食、炒食、糖渍、腌制和加工姜汁、姜粉、姜油、姜酒、姜饮料等;同时也有很高的药物价值,广为药用。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写道:“姜辛、微温、无毒”,可“除风邪寒热、益脾胃、散风寒、止呕吐、治反胃”。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也充分说明了生姜的食用和药用价值。1998年,我国遭受大面积洪涝灾害,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在抗洪战斗中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很多人患了感冒甚至风湿病,国家专门从莱芜急速调拨大量生姜,用于抗洪一线。
莱芜鸡腿葱
二、莱芜鸡腿葱
莱芜鸡腿葱,因其葱白粗壮,上细下粗,状如鸡腿而得名,是莱芜大葱的主要栽培品种。它虽不敢与省内的章丘大葱比高矮,但要论起“辣劲”来,“身高马大”的章丘葱立马会“自愧弗如”。专业资料上是这样介绍莱芜鸡腿葱的:百合科、葱属、两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完成营养生长,第二年完成生殖生长,它的食用部分为鳞茎和嫩叶。其植株粗矮、叶圆筒状、中空、颜色深绿、叶尖较钝。花呈球状、白色,果实为蒴果,种子黑色,千粒重2.7克左右。叶肉肥厚坚韧、抗风抗病能力较强。葱白卷合紧密而坚实,肉质嫩脆,辛辣味强,多嗅则使人流泪,用刀横切鳞片自动散开,耐贮存则品味不减,为烹饪提味之上等佐料。莱芜人爱吃煎饼卷大葱,民间也有“如吃山东菜,菜菜不离莱芜葱”的说法。
莱芜人爱种鸡腿葱,是因为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抗旱和耐瘠薄,其水分含量适中,生命力强,有“根枯叶焦心不死”之说。
三、莱芜白皮蒜
莱芜白皮蒜
莱芜白皮蒜在大蒜家族中是名副其实的“魁首”,其个头之大,远非一般大蒜能比。一般情况下,三五头加起来,其重量可达500克。莱芜栽培大蒜的历史悠久。有资料记载:1935年,莱芜种植大蒜面积即达1400亩。发展到现在,莱芜大蒜种植面积每年都在10万亩以上,产量高达15万吨。莱芜大蒜以白皮质量最佳。白皮蒜又分为两个品种,即“大白皮”和“四六瓣”。
莱芜白皮蒜的特点是:蒜瓣大,蒜头蒜薹产量高,质细辣味香,抗寒能力强,休眠期长,耐贮藏,具有防病保健之功效。自1962年开始外调出口后,一直源源不断销往国外,在国际市场享有一定声誉。莱芜大蒜在国内市场上的行情之好就更不用说了,北京大钟寺市场常年住着莱芜白皮大蒜的运销专业户,莱芜白皮大蒜通过他们畅销全国各地,成为人们防病保健、调味佐餐的上等佳品。进入新世纪以来,莱芜大蒜出口量逐年增多,远销东南亚、欧美诸国,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三辣”产业的发展。
莱芜花椒
四、莱芜花椒
花椒,又名风椒。《神农本草经》上说:花椒“始产于秦,又称秦椒”。主要栽植品种有:香椒子、大红袍、小红袍、青皮椒、大花椒等。境内种植花椒的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北魏时期就有栽植花椒的记载。《嘉靖莱芜县志》记载,明朝时期已开始大量栽植,之后常种不衰,主要品种是大红袍和小红袍。
大红袍花椒比小红袍大一倍,其生长期短、成本低、收益高、易管理,山区群众家家栽、户户种,到处可见。有关资料表明:1960年,莱芜即产花椒3500公斤;1965年达到70000公斤;20世纪70年代后,莱芜山区百姓见缝插绿,地头堰边一时栽满了花椒树;1971年,莱芜被列入山东省花椒生产基地县,也是全国花椒生产重点县;现在,莱芜每年产花椒270万公斤以上。每到秋天,境内东、南、北部山区的路旁、堰边、坡地或山顶上,到处蓊蓊郁郁,一片花椒的海洋。黛绿丛中,闪出万点红星,一簇簇,一串串,密密匝匝,煞是好看,空气中飘散着浓郁的椒麻香。花椒树下,笑逐颜开的农民正在忙着采摘,一派丰收场景。
五、莱芜老干烘茶
茶叶是一种饮料,也是一种文化。泱泱华夏古国,乃茶之故乡,茶之始壤。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从那时起,茶产量就居世界首位。现代生活中,人们生活也与茶息息相关。俗语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之重。
安徽霍山齐鲁干烘茶千亩生产基地老干烘,又名黄大茶,原产于安徽省霍县、六安一带,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后传入莱芜,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它属半发酵茶,通过堆积、闷黄、高温烘焙等工序加工而成。其叶大梗长,茶性温和,汤色橙红(农产),口味苦中带涩,甘醇悠长,具有败火解渴,理气活血,明目醒脑,健胃消食之功效,自古便是莱芜人喜好的饮品。因此,莱芜也成了干烘茶销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周边省市也把莱芜作为老干烘集散中心,所以才有“莱芜老干烘”的说法。
六、莱芜香椿芽
莱芜香椿芽遍布境内各个乡镇(街道)村(居),论其品质和知名度,羊里镇城子县、茶业口镇卧铺、高庄街道谭家楼等地的较好。羊里镇城子县村,地处平原,土质肥沃,物产富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该村所产的香椿芽久负盛名,享誉齐鲁。它叶色鲜亮、肉质脆嫩、香味四溢,富含锶、铁、钙、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和B、C等多种维生素,是纯绿色天然、无公害食品。不仅平民百姓爱吃,还曾作为“贡品”选送晋京御膳房,供皇室贵族享用,也曾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餐桌,招待过**。由此慕名到莱芜采购“城子县香椿芽”的客商很多,就是在当地,人们吃香椿芽也首先想到的是“城子县香椿芽”。而今市场上打着“城子县香椿芽”招牌的比比皆是。为保护这一品牌,近几年,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大力栽植,建设基地,培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茶业樱桃
茶业樱桃个大、色泽红嫩、晶莹剔透、酸甜可口、肉厚皮薄,富含铁、锶、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B、C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是老少皆宜的绿色食品。樱桃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它先百果而熟,一般小满前后即成熟上市,既能生食,又可酿造,具有调中、益脾等医疗保健功能。“莹感晶华赤,醍醐气味真。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烧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赞美樱桃。
茶业口镇已有300多年的樱桃栽培历史,全镇优质樱桃种植面积已达8700亩,主要集中在崖下、史家崖、潘家崖、吉山、石城、茶业、刘白杨和埠口一带,拥有中华小樱桃、红灯、明珠、美早等20余个品种,樱桃年总产量约200多万斤,因而茶业口镇享有“樱桃之乡”美称。
畜牧特产
莱芜黑猪
一、莱芜黑猪
莱芜黑猪是莱芜农民多年精心选择和培育的地方优良猪种,是华北黑猪的典型代表,以其耐粗饲、抗病强、产仔多、瘦肉率高、肉质醇香而闻名全国,被国家有关机构称为“国宝”。历史上,莱芜所产仔猪和肥猪远销济南、章丘、博山以及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素有“流不尽的汶河水,赶不尽的莱芜猪”之美称。莱芜农户历来有养猪的传统,所用普通饲料为糟糠、高粱及豆饼,其肉香醇,历年销于临境地区亦有相当数量。
莱芜猪肉由于含干物质高,故食而细嫩、鲜美、香醇。莱芜猪、鲁莱黑猪繁殖性能、肉质性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莱芜猪被专家赞誉为“中国华北第一猪”。
莱芜黑山羊
二、莱芜黑山羊
莱芜黑山羊是我国地方品种中沂蒙黑山羊的一个高产类群,主要分布在莱芜周边的山区、丘陵地带。现存栏量为40多万只。
莱芜地处鲁中泰沂山区,泰山东麓,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3%。全年气候适中,属暖温带亚湿润地区,地貌多样,适宜饲养黑山羊。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有显著特点的山羊品种。丰富的荒山草坡和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为黑山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养羊业的发展。
莱芜黑山羊背毛黑色,体型大而呈长方形,四肢健壮结实,结构匀称,头小而清秀,上宽下窄呈三角形。公羊角粗大,向上、向内伸旋,颈部粗短,前躯发达,雄性特征明显;母羊颈细长,前躯较窄,后躯发育良好,多数个体有角,角向后上方呈捻曲状伸出。该山羊尾短瘦,尖而上翘,属肉、皮、绒兼用型品种。
莱芜黑鸡
三、莱芜黑鸡
莱芜黑鸡是山东地方鸡种中的小型黑羽类型,黑羽、黑腿、黑喙,红色单冠,皮肤白色,与鲁黄黑羽鸡有明显区别。该鸡体型小,成年公鸡体重2—2.5公斤,母鸡1.4—1.6公斤,体型紧凑,皮下和肌间脂肪分布均匀,骨细皮薄,肌纤维细嫩,肉味鲜浓适口。莱芜黑鸡主要产于鲁中山区、汶河源头,肉蛋品质优良,饲养历史悠久,以其为原料烹制的“莱芜炒鸡”享誉一方,所产的柴鸡蛋虽价高而市场难求。2002年12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结论为“总体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该项目先后被列为“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
四、莱芜黑耳长毛兔
莱芜黑耳长毛兔
莱芜饲养长毛兔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虽短,但发展较快。1978年以来先后引进了西德长毛兔和日本长毛兔,经与当地兔、安哥拉兔杂交,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莱芜长毛兔优良品种。因其适应性强、产毛量高等特点而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莱芜长毛兔,按头部毛的长短分为狮子头型和净脸型两种。狮子头型长毛兔耳廓较大,耳尖毛长,周身毛密而纤细;净脸型长毛兔体型较大,四肢粗壮,毛厚而密,产毛量高。两种长毛兔各具特点,成为广大农户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家庭副业项目。据史料记载,1982年莱芜县长毛兔存养量达18.5万只,兔毛产量7.5万公斤,形成莱芜第一个长毛兔饲养高峰。1987年达到79.2万只,兔毛产量21.5万公斤。2004年达到96.94万只,兔毛产量42.6万公斤。养兔成为农民一项效益颇为可观的经济来源。
地方名吃
莱芜香肠
一、莱芜香肠
莱芜香肠和外地粉色、红色香肠不一样,颜色是黑的,如同黑豆、黑米、黑麦、黑枣、黑芝麻、黑木耳等食品一样,黑色的健康象征,让莱芜香肠虽逾百年却依然流行不落伍。吃过正宗莱芜香肠的人,都对其美味赞不绝口。
莱芜香肠不仅是莱芜当之无愧的一道名吃,还先后荣获“山东省优质食品”、“第十一届亚运会选用食品”、“山东市场畅销产品”、“山东名吃”、“山东著名商标提名奖”、“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
莱芜香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起初只有一个品牌叫“顺香斋”,乃清朝道光年间,历城县人苏之亭从济南经博山后迁到吐丝口(现在的口镇),在士绅名流镇长宁子斌的支持下研制生产的。它以细嫩、香醇、味美的“莱芜猪”猪肉作原料——瘦肉70%、肥肉30%,按百斤肉、十二斤半酱油、二斤半食盐、一把干肠衣配比,外加砂仁、八角、边桂、花椒、石落子、丁香等辅料,经刮肠、切肉、拌馅、灌肠、晒肠、煮肠、晾肠等工序制成。具有营养丰富、美味清口、餐有余香、增进食欲及蝇不叮、虫不蛀、久贮不变质的特点,有“肴上肴”的美誉。苏之亭去世后,苏若宴子承父业出任经理,20世纪30年代每天卖香肠近百斤。
二、莱芜羊汤
“龙须鱼翅凤凰爪,公鸡大腿鲤鱼腰。天下名吃数不尽,最香还是羊汤好”,这是近几年在境内流行的一首打油诗。
“人之初,喝羊汤”,所以莱芜人对羊汤情有独钟。每位做母亲的人都知道,无论多小的婴儿开始吃五谷杂粮之前,都得用羊汤涮一涮肠,希望孩子将来“吃嘛嘛香”,尤其能吃猪狗牛羊鸡鹅鸭鱼等肉。因此在莱芜,虽不能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但羊汤馆却是随处可见。据工商部门统计,莱芜开设的羊汤馆大大小小上百家,平均万人就拥有一家。
雪野鱼头
三、雪野鱼头
那是上世纪80年代,雪野水库的渔业队在招待来客时,因为桌子上的菜少,便做了个鱼头汤充数,可是大家一喝,都说味道好极了,从此,“雪野鱼头汤”便逐渐时兴起来并名扬四方。慕名到雪野水库吃鱼头的食客络绎不绝,“华夏酒家”、“孔家酒楼”等30多家沿雪野水库周边以鱼头宴为主的饭店一下子涌现出来。为了满足更多城里人的口腹之愉,数不清的“正宗雪野鱼头”小吃店还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城里,开到了外地市。
雪野鱼头肥而不腥、嫩而不腻。十几年来,吃雪野鱼头早已成为大众所爱。而今厨师还别出心裁地将一条鱼做出十几道菜,清炖鱼头是必不可少的。还有鱼丸子、清蒸鱼块、炸鱼片、调鱼鳔、浑炖鱼尾等。凡雪野水库里生长的,诸如花鲢、鳜鱼、甲鱼、鲫鱼以及河虾、河蟹等,还可以组成大合唱,奏出“雪野鱼宴”的美食名曲。
四、茶业炒鸡
茶叶烧鸡
北方人好吃鸡,莱芜人更视鸡为菜中精品,民间早有“无鸡不成席”、“头鸡二鱼三丸子”之说,可见鸡是宴请宾朋的首选主菜。鸡与“吉”谐音,有大吉大利之寓意,所以,酒桌上只要有鸡,就足以证明主人对客人的尊重。正因为鸡的重要,人们对鸡肉的吃法也特别讲究。近几年,莱城区境内的炒鸡店比比皆是,厨师烹调技艺不断创新,花色多种多样,吃法丰富多彩。顾客的口碑很重要,在众多的炒鸡店中,“茶业农家炒鸡”独树一帜,名声越来越响,生意越做越大。最早经营茶业炒鸡店的老板陈业刚是茶业口镇船厂村人,已干了10多年的炒鸡生意了,他让茶业鸡“飞”进了莱城,在吕花园、戴花园地段开起了正宗茶业农家炒鸡老店,现在又发展了若干连锁店,以饭菜可口卫生、特色风味浓郁、服务热情周到和环境气氛优雅,稳占莱芜炒鸡餐饮市场,前来吃鸡者络绎不绝。三五好友围坐一桌,品尝鸡味,不亦乐乎!
五、亓氏酱香肉
亓氏酱香肉
莱芜亓氏酱香源肉食品,是由方下镇嘶马河村的“神厨”亓宝银老先生尽一生心血所创,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亓家是烹饪世家,亓先生9岁就到章丘旧军地的孟家从事烹饪学习,11岁时,身量矮小尚不足以站灶的亓先生就开始垫着木桩做大厨了。历经几年磨难,在亓先生16岁生日的时候,他亲手为母亲做了一只酱汁鸡,就此成为亓氏酱香源肉食品的发源。
后经几代人的努力,这一肉食加工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并逐步成为亓氏家族的基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割资本主义尾巴”极左思潮的影响,亓氏酱香肉不得以家庭副业经营。而作为国有集体经营单位的莱芜县供销社招待所、方下公社供销社招待所则聘请亓家人去掌勺献艺,支撑门面,并使这些单位的餐饮业大添成色,也使亓氏酱香肉在当地有了较大的名气。进入80年代,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亓家人打消了顾虑,放开了手脚,重操祖辈留下的基业,开起了自己的门店,不断发展完善着这一祖传技艺。
口镇方火烧
六、口镇方火烧
来到口镇街上,找到“口镇方火烧老店”,一进门,便有那热情的女主人递一把马扎子请你在一张八仙桌前坐下。根据你报的数,立即有一小竹篮刚出炉的、上面烙着钱印的口镇方火烧端上来,接着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块豆腐、一碟碧绿清香的韭菜花沾水。无论你是赶路的人,还是慕名来吃这一口的,咬一口金黄的方火烧,就一口嫩白且沾了韭花的热豆腐,那滋味,从上到下,香气通彻,只让你吃了一个还想吃一个,临走还得给家里人捎上一些。
口镇方火烧是莱芜面食中的一道名吃,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加工历史,由赵家村朱茂敏创制。
别看方火烧就单纯白面而做,但制作技巧很多。一般要5公斤面配0.003公斤盐、1.5公斤水(温度在30—40摄氏度),加三次水揉三遍,使和出的面均匀细腻无气孔。通过制剂、细揉、擀皮、抹上少许豆油,卷起来再擀成面带,手一拽,把两头折起,叠成方形,盖上木钱印,即成火烧胎。然后将其放入平锅里加热定型,再放进焦炭炉内膛周围烧烤。炉内要烧上好的焦炭,炉火不大不小,烧烤过程中要常翻,直至火烧中间胀起、表面呈黄褐色即可出炉。
刚出炉的方火烧外酥内软,稍放些时候吃,刚柔相济。口镇方火烧较其他面食耐储存,夏天放3到5天不变质。同时因其性“干”,具有易消化、健脾胃之功效。
9、民间艺术
莱芜梆子
一、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最早也叫“靠山梆子”,它是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之一,是莱芜文化滋养而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奇葩。数百年来,莱芜梆子流行于泰山周边地区,回荡在鲁中腹地,深受群众喜爱。它历经风雨磨难,几度沉浮兴衰,由民间零散的班社,逐渐发展成为正规化的专业艺术团体。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记载,莱芜梆子孕育于19世纪中叶,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徽戏班“老阳春”沿运河北上至泰安一带,同时秦晋梆子也经河南流传至汶上地区,“老阳春”逐渐吸收了梆子腔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杂交”艺术。1874年成立科班“小阳春”班,1895年在莱芜北勺山成立“长顺”班,继而成立了“吉庆”等十几个科班。1954年1月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
二、吹鼓乐
吹鼓乐也叫吹打乐,它有一套班子,是旧社会农村家庭丧葬(白公事)上必备的一种礼仪。那时,不管你家庭贫穷还是富有,这是必须雇请的,否则就无颜面对父老乡亲。新社会实行移风易俗,党和*对这些迷信活动进行了制止和破除。近几年的重新兴起,却是赋予其以新的内涵,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
境内的吹鼓乐一般有两种,有单唢呐和双唢呐之分。乐队一般不少于五六个人,多者七八个人,常用乐器有唢呐、笛、笙、二胡、堂鼓或扁鼓、长锣、铙钹、小镲。
唢呐是吹鼓乐的主奏乐器,有大、中、小之分。大唢呐发音深厚丰满,中音唢呐发音圆滑柔和,小唢呐发音则高亢激昂,基本演奏方法是用指、气、唇的协调配合,高度控制,可以转12个调。唢呐演奏的主要技巧除常用的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颤音及吞、吐、垫、打、抹、压外,还有舌冲音、气冲音、反弹音、反双吐、连弹音、气唇同颤音、指气同颤音以及循环换气使其长时间的吹气不断。
木偶戏
三、木偶戏
木偶戏,当地谓之“搓古儡子”,流传区域不广,境内历来仅有羊里镇贾家洼村一处业余木偶剧团,是群众自我娱乐的一种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该剧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于1933年。创办人为贾印江、贾义贵父子二人。
木偶戏,仿制各种戏剧人物的头像和能活动的木制躯体、四肢,并缀以服饰,做成各种不同戏剧情节所需要的人物形象。演出设施比较简单,用一块幕布围罩住演出区,幕顶做成一小型舞台状,乐队、演唱及操纵木偶的表演者均在幕后。演出时,表演者在帷幕后用双手操纵木偶,做出各种表演动作。乐队和演唱者,依照剧情及木偶的表演进行伴奏、伴唱,相互紧密结合,一念、一唱、一锣、一鼓,配合默契,决不能脱节,要求严格。虽系民间艺术,却需要高深的艺术造诣。
四、蹉地舞
蹉地舞”是流传于和庄乡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舞蹈。
“蹉地舞”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原山庙会,形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原山求雨,盛行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原山一带常(庄)、文(字)老区,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原山又名禹王山,位于和庄乡境内,与泰山主峰相距75公里,是泰山山脉东麓的一座主要山峰。在当地民谣中流传着此山怀“三州”,即有3个平州村;脚蹬“三洋”,即有3个佛羊村;身背“三府”,即有3个车辐(府)村的佳话。原山不仅山势嵯峨,气势雄奇,山中有“四面悬崖无坦可依”的碑文,同时还拥有许许多多关于它的历史故事与文化遗迹。
莱芜锡雕
五、莱芜锡雕
在中国浩瀚的民间工艺中,莱芜锡雕工艺堪称一绝,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其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蜚声中外。
莱芜锡雕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据说,当年乾隆皇帝的女儿出嫁时,专门派人到莱芜订制了一套锡雕工艺用品,包括茶酒餐具、烛台、花瓶、檀香炉等。*,莱芜的历任县长也都订做一套,成为地位和权势的象征。
莱城西关有一个王姓制锡世家,世代相传,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王时行,字志伸,生于清朝初期,所制器物从普通的日用品,发展成为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大量吸收其他工艺的精华,研究器物的造型及其外观的装饰,多刻以花鸟虫鱼、诗词文字、吉样图案。那个时期的雕刻工艺以阴刻为主,附以錾刻工艺。所制器物多被文人墨客及达官贵人所拥有,并引以为豪。从此,“莱芜锡雕”工艺真正独树一帜了,并且声名远播。
莱芜燕子石
六、莱芜燕子石
燕子石,又名蝙蝠石,学名为三叶虫化石,生成于古代寒武纪的后期,距今约有五亿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稀有的古生物化石之一。三叶虫属海栖节肢动物,在远古时代急骤的地壳运动中,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使其在形成过程中只有虫体的硬体部分形成化石,而我们看到的三叶虫化石,多是其尾部。这一部分化石镶嵌在黄绿色沉积岩里,似燕竞飞,跃然纷呈,像穿柳的春燕,寻芳的蜜蜂,采花的蝴蝶,翱翔的海燕,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后人又形象地称这种化石为“燕子石”。燕子石,石质优良,色泽典雅,石上虫体形似飞燕,宛如浮雕,极为别致,古人曾有诗曰:“泰山然然汶水漾漾,天成燕石百宝之光。”用此石制作砚台、镇尺、笔架、摆件等各种工艺礼品,确有独特的风韵,人们称其为“难得的天然艺术珍品”。
莱芜泥塑
七、泥塑
过去,泥塑在境内较为流行,许多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喜欢“垛泥巴”或用硬泥手捏一些人物、动物、静物等造型,一般以玩耍和自我欣赏为主。现在,泥塑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又逐渐红火起来。看似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在泥塑艺人手里捏把一番,很快就成了一件活灵活现的工艺美术作品,令人称奇不已。
泥塑手艺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流传下来,并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创新和改进。口镇下水河村吕家泥塑是境内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吕家泥塑以泥为主要原料,经手工捏制而成,再在成型的雕塑表面绘上色彩和纹饰。所塑人物造型大气、形态优美、色彩典雅,表情与动作协调统一,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美感效果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10、古今名人
最早的莱芜长范史云
范史云,名冉(一说丹),“陈留外黄人(今河南杞县东北)”。东汉桓帝时(公元147年),曾被任命为莱芜长。他一生刻苦俭朴,所址卑陋,常绝粒断炊,自甘淡泊,是个廉洁穷官。
据明《嘉靖莱芜县志》载: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90年),县令高永孚曾建《范贞节先生祠》以祀之。碑文中提到范史云当时被任命侍御史,而他却无意任之,因此“逃遁于徐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后又株连于“党锢”遭禁,不得不“推鹿车载妻子以行”。这期间,他“或寓客庐,或宿树荫,或结草而居,穷居自若,如此者达十余年。”后“黄巾”起义,汉灵帝解除“党锢”,赦放党人,范复官“辟太尉府”,“却以疾不行”,自劾而辞,于中平二年(公元186年)病故,享年74岁。
大将军羊祜
文武兼备大将军羊祜
羊祜,字叔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祖籍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生于公元221年,卒于278年,享年57岁。莱芜境内的羊里、羊庄、羊丘山等地名,就因羊祜而得名。
相传,羊祜立功受封,晋武帝将羊里一带赏赐给他,羊祜便在此建立营寨,俗称“羊祜大寨”。其遗址在今莱城区羊里镇羊里村西北250米处,至今,此处地块仍以“大寨”为地名。羊里村,虽取羊祜故里之意,却并非是他的出生地。羊祜来到羊里这块封地之后,大量栽植果树,改造环境,栽植的枣、梨、柿子等树,成行成片,排列整齐有序。现在羊里的村民仍把这些地块称为枣行、梨行、柿子行、大行、小行等。
张梅亭行书对联
清廉博学张梅亭
张梅亭,今高庄街道曹家庄人,生于1859年(清咸丰九年)农历九月初八,卒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终年75岁。字雪安,又字雪庵,因宅南有古松一株,笔直而挺拔,冠若伞盖,并且溪水西流,故号“对溪”,别号“一松子”,书屋为“一松山房”。
他一生著书颇丰。考中进士,官居礼部主事之后,仍勤于学读,供职之余,仍潜心研读经史。年逾花甲之后,仍孜孜不倦勤于写作。著有《中庸札记》、《历代史学讲义》15卷、《五洲万国地理学讲义》若干卷、《一松山房存稿》10卷、《莱芜县志》22卷。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自修《莱芜县志》,踏遍莱芜大地,征集资料,调查研究,数载而成,可谓历尽艰辛。这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着实感人。二十二卷张修《莱芜县志》是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志颇受赞誉,《继修四库全书提要》评之曰:“按是志虽属私家之作,而搜罗之富,取舍之严,体例内容,皆极精备。较之官书多丰抄袭前书者,实有霄壤之别……”
王毓华传道授业“圣人”家
王毓华,原名王连茹,字子英,号佩石,1887年生,今寨里镇王围子村人。王毓华从山东法律讲习所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因家庭无力供给便中途辍学。为谋生计,他曾在北洋*官员倪桂殿家任家庭教师。王围子村一角20世纪20年代初,孔子77代嫡孙孔德成,嫡孙女孔德齐、孔德懋正值幼年,需入学读书,欲聘家庭教师。因孔德成为末代“衍圣公”,所以对师资条件要求极为严格,曲阜、济南均无合适人选,只得派人去北京遴选师资。此时,在北洋*任职的孔子75代孙孔祥榕,与倪桂殿过从甚密,即请倪为孔府物色教习。而这时正逢倪桂殿之子刚刚考上大学,倪便向孔祥榕举荐了王毓华。此前,孔祥榕在倪家与毓华先生即有所交往,了解其人格、学识。孔祥榕将此事函告孔府,孔府立即派人前去考察。考察者见毓华先生性情和善,待人诚恳,学识渊博,风度儒雅,感到十分满意。后又与孔府族人及孔德成先生之母陶夫人反复磋商、斟酌,于1923年决定聘毓华先生为孔府家学教习,并派专人去北京接毓华先生到曲阜任教。
王子正花鸟画
画家王子正
王子正八十寿辰画像王子正(1895—1978年),原名王恒新,字子正,今寨里镇涝坡村人。他青少年时期好学上进,且多才多艺,先后在小学、中学、大学深造,毕业后任济南爱美中学美术教师,曾与齐白石等同为文艺界民国“十大”代表。王先生与*、*上层人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被授予*上校军衔,解放后被监禁数年。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主席颁布特赦令,他与王耀武、李仙洲等同期遇赦,后被遣返涝坡村。
王子正中学时期是优等生,特别在国画方面相当闻名。高中时已被大画家吴昌硕(浙江美院教授)收为弟子,然而他却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后经大画家于非音、吴昌硕引荐,转入刘海粟先生任院长的上海美术学院。他因此受到了正规的美术教育,以致后来在中西绘画方面功底扎实。
吴伯萧
文坛巨匠吴伯箫
在凤城街道吴花园村的西南角,有一个不起眼的四合小院,这就是我国已故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吴伯箫的故居。
吴伯箫曾居住过的这座宅院,最早系其祖父吴汉祥所建,吴伯萧有东屋2间、西屋2间、南屋3间(其中西头一间为吴伯箫卧室)、北屋5间。当时,除南屋为瓦房外,其余均为民间俗称的“马挂子”屋。该宅院南屋于民国22年(1933年)时,吴伯箫之三弟吴熙振重新翻修。莱芜战役期间(1946年),因该宅院北屋被烧毁,南屋西边一间的西山墙和东边两间屋顶遭炮击,故于1947年时重新修缮。1982年,该宅院户主吴熙振将原大门改建成农村普通门庭,并将原草房的北屋前坯墙改成了砖墙,房顶换上了大瓦,将南屋小瓦也换成了大瓦。1993年春,为迎接“吴伯箫散文作品研讨会”召开,莱城区有关部门、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吴花园村,对吴伯箫故居进行了整理修缮。
1919年,吴伯箫入省立曲阜师范学校读书。1924年毕业后,在曲阜孔家教孔德成英语一年。1925年夏,考上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夏,吴伯箫大学毕业后回故乡山东,在青岛大学校长办公室当了三年事务员,后又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当了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在省教育厅当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在莱阳乡师当过10个月的校长,直至抗日战争爆发。这期间,吴伯箫拜识了闻一多、老舍,跟王统照、臧克家等也过从甚密。1938年4月,吴伯箫只身投奔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班学习。当年10月,参加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组”,过了6个月的战地生活。1941年8月,吴伯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不久,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亲笔写信调吴伯箫到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工作,任中教科科长。1942年5月,吴伯箫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了*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吴伯箫在座谈会上的简短发言,受到*同志的赞赏。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吴伯箫此后的创作影响极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1949年7月,吴伯箫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理事、秘书长。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春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参加编写中学语文课本,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1956年,他写了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北极星》,即把《讲话》誉为文艺工作的“北极星”。三年困难时期,吴伯箫连续写了一组回忆延安革命时期战斗生活的散文《延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这些散文,朴实无华,真挚感人,许多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好教材。
“*”结束后,吴伯箫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会长、《写作》杂志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1981年10月11日访问英国,随后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吴伯箫于1982年8月10日病逝,享年76岁,一生作品2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