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剧院以“知识办院,出人出戏出效益”为发展方向,坚持“创作是立院之本,演出是生存之本,人才是强院之本”的办院理念,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始终致力于人才发掘培养和剧目创作生产,拥有国家二度梅花奖演员霍俊萍和梅花奖演员吕凤琴,她们分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名字: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地址:淄博市
经典剧目:《王小赶脚》《拐磨子》《亲家婆顶嘴》
荣誉:国家唯一的五音戏表演专业院团
1、戏剧院简介
剧照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戏,是我国珍稀的独剧种,约形成于清代中期,距今近三百年的历史,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是国家唯一的五音戏表演专业院团。
剧院以“知识办院,出人出戏出效益”为发展方向,坚持“创作是立院之本,演出是生存之本,人才是强院之本”的办院理念,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始终致力于人才发掘培养和剧目创作生产,拥有国家二度梅花奖演员霍俊萍和梅花奖演员吕凤琴,她们分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剧院不断创作上演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五音戏优秀经典剧目,如传统经典小戏《王小赶脚》、《拐磨子》、《亲家婆顶嘴》,聊斋系列剧《窦女》、《墙头记》、《续黄粱》、《姊妹易嫁》、《乔女》、《翠霞》、《云翠仙》,传统戏《换魂记》、《清风亭》、《鸳鸯戏水》、《御河桥》、《麻风女传奇》、《红丝错》、《回龙传》(1-5本)、《鸳鸯泪》(1-3本),以及现代戏《石臼泉》、《豆花飘香》、《腊八姐》等等,曾荣获山东省戏剧艺术节多项大奖,山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山东省地方戏小型戏曲新创作剧目奖、山东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第一名、**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中国文化部全国珍稀剧种展演演出奖等,并先后获得淄博市全市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淄博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总工会五一劳动奖、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先进单位、山东省文联红梅大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山东省集体二等功等荣誉称号。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五音戏由从前的“民间小戏”逐步被打造成了淄博的一块文化品牌、一张文化名片。
2、五音戏发展历程
剧照
五音戏的发生、发展、定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雏形
“秧歌腔”(“秧歌”和“姑娘腔”)时期:关于秧歌的起源,清翟灏在《通俗篇》中道:“今有秧歌,本妇所唱也。《武村旧事》元夕舞队之‘村田乐’即此”。相传,古时候章丘、历城一带,逢农间、节庆之际,农民便自发的组织起来,用边舞边唱的秧歌形式,或庆丰收,或祝颂太平,进行自娱自乐。这期间,便有许多文化人加入进来,或为其填词,或为其编故事。据说清朝中后期,有个叫车丹的退隐老臣,受其感染,便根据制作豆腐的过程,编写出《拐磨子》一剧。此剧通盘都用“秧歌腔”中的“逗歌”曲牌,即上下两句演唱到底,其表演也是模拟劳动中的动作。这种保留着秧歌痕迹的剧目,在五音戏中还有一大批,如:《借》、《逢罗》、《下关东》、《王小赶脚》等。
漫长发展
“五人班”(肘鼓子)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肘鼓子戏的剧目逐渐丰富起来,有些不堪失去土地及天灾人祸重重压力的农民,便纷纷借助肘鼓子戏的这种演唱形式,成为乞食讨饭或谋生的一种手段,即是“一人唱门子”去讨饭,二人三人“扒地摊”,三人五人“盘凳子”。著名老艺人鲜樱桃,就是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的,至死他在身上还留有当年他“唱门子”时,被狗咬过的痕迹。
后来,逐渐出现了许多一二人打锣鼓,三四人表演的小戏班,他们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或一伙四、五人的演出帮伙,当地老百姓就习惯的把他们叫做“五人班”,这一名称一直沿袭到*夕。
二十世纪初,“五人班”开始进入济南市区内演出。最初多是在简易的席棚内演,后来又进入茶馆内演出。如“风顺茶园”、“文举茶园”、“民乐茶园”、“鹊华居”等,都有他们的足迹。
最早在此唱红的是李德兴(艺名根柱子。1896--?)。一九一七年邓洪山也随父亲邓九星进入济南市区内演出,单在“顺风茶园”就一唱唱了近三十年。由于他年轻,又唱、做俱佳,他的名声一时传扬四方,齐鲁大地几乎无人不知“鲜樱桃”这个名字。这一时期也是五音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受皮黄、梆子、落子、曲艺的影响,它的剧目逐渐向中型、大型戏发展,它的唱腔不再是四句一反复,他的表演也不再单一化,它的兴起使当地有名的章丘梆子戏逐渐消亡下去。
成熟时期
五音戏时期:一九二五年,山东军阀张宗昌为其母祝寿时,从北京邀来了京剧名角梅兰芳和余叔岩,山东省唯一邀请了“鲜樱桃小戏班”,他们同时在珍珠泉院内的戏楼子上同台演出。这次梅兰芳看过鲜樱桃的《王小赶脚》后,大为赞赏,并从此结为好友,经常往来,这些情况在《梅兰芳舞台艺术》一书中都有记述。
一九五一年,程砚秋在去徐州演出途中,到了济南,听说鲜樱桃在周村演出,便专程去了周村。在邓洪山不知情的情况下,观看了邓洪山在《樊江关》中饰演“薛金莲”的表演,对他深表佩服,二人相互切磋技艺,程砚秋向邓洪山学习小姑娘的表演动作,邓洪山向程砚秋学习了《武家坡》中的一句甩腔,后来用在《王小赶脚》中“奔走阳”(哎哟哟)关一句里,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此后,邓洪山与其他京剧名旦荀慧生、尚小云也成为好友。一九三三年秋,鲜樱桃率班在北京城南游艺园的半年演出期间,戏剧理论家齐如山曾去看望过他们,并要去八张“五人班”戏的花脸脸谱。这些活动对五音戏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五人班”在济南期间,经常与山东梆子、刚兴起的吕剧同台合演,称为“二六合班”。
一九三五年秋,经马彦祥(原齐鲁大学教授、后任文化部文化司司长)介绍,邓洪山带领两个“武场”和两个男演员,到上海英国人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七个戏共计六张唱片,从此这个剧种被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它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一时间从济南到淄博、潍坊一带的广大农村地区,相继涌现出大批专业“五人班”演出队伍,仅在济南市区内就有五、六个戏班常年演出,广大农村地区据说有五、六个小戏班在活动。
红极一时的“五人班”没有个正规名称,邓洪山便借用灌制唱片时“百代唱片公司”赠给自己的写有“五音泰斗”四个大字的锦旗上的前两个字,改“五人班”为“五音戏”,从此这个名称变沿袭下来。
*夕,由于战乱不止,五音戏演职人员纷纷逃出济南,进入鲁中南部山区,或帮人排戏,或重新“盘凳子”,一时“五音戏”销声匿迹。邓洪山也逃进章丘县青野一带的山里以教戏为生。解放后,以邓洪山、明鸿钧、张方玉为首的三个戏班,重聚淄博,于一九四九年在周村成立了五音剧社,一九五四年邓洪山率领一个演出队,到上海市参加华东地区戏剧观摩演出,他本人被评为“表演一等奖”,并获金质奖章一枚,一九五六年,向当地*登记注册,改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
“*”期间,剧团再次被解散,演职人员全部改行。直到“*”倒台后,五音剧团才重新恢复了建制,于一九九八年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一直延续至今。
3、相关报道
剧照
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始终把创作演出作为立院之本,在注重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发展创新,取得了累累硕果。剧院努力打造“聊斋戏”品牌,接连创作排演的《墙头记》《姊妹易嫁》《云翠仙》等八个“聊斋戏”系列剧目,在学术界和国内演出市场引起巨大反响;《石臼泉》《豆花飘香》《腊八姐》《紫凤》《大众星火》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现代戏、古装戏广受好评;传统经典小戏《王小赶脚》《拐磨子》更是漂洋过海,蜚声海外。新版《云翠仙》成功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参赛剧目,一举斩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四项大奖。2015年,五音戏《紫凤》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为全市首部入选作品。近年来,多部经典剧目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众多重量级奖项,为剧院争得了荣誉。
2006年,五音戏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以来,五音戏剧院通过下基层、出专著、进校园、音配像等创新活动,挖掘、整理、传承五音艺术,使其文脉不断、薪火相传。
六十年是一个里程,六十年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清歌凝白雪,雅曲韵朱弦。五音戏事业的发展经历了辉煌的过去,如今正站在新征程的起点。相信在淄博市文广新局的带领和支持下,在剧院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必定会将五音戏的繁荣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也必将会产生更为深远和历史和社会影响。
4、地址
淄博市张店区南西六路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