虉草
多年生,有根茎。杆单生或少数丛生,高0.6-1.4米,6-8节。叶鞘下部者长于节间,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薄膜质,长2-3毫米:叶片平展,幼时粗糙,长6-30厘米,宽1-1.8厘米。圆锥花序紧密,长8-15厘米;分枝直,上举,密生小穗。小穗长4-5毫米,无毛或疏被毛;颖脊粗糙,上部有极窄的翼。可孕小花外稃宽披针形,长3-4毫米,上部被柔毛;内稃舟形,背具脊,脊两侧疏被柔毛;不孕小花外桴2枚,线形,被柔毛。花果期6-8月。染色体2n=14,28。
中文学名:虉草
拉丁学名:PhalarisarundinaceaL.
拼音:yicao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虉草属
1、形态特征
株:多年生,有根茎。
茎:杆单生或少数丛生,高0.6-1.4米,6-8节。
叶:叶鞘下部者长于节间,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薄膜质,长2-3毫米:叶片平展,幼时粗糙,长6-30厘米,宽1-1.8厘米。
花:圆锥花序紧密,长8-15厘米;分枝直,上举,密生小穗。小穗长4-5毫米,无毛或疏被毛;颖脊粗糙,上部有极窄的翼。可孕小花外稃宽披针形,长3-4毫米,上部被柔毛;内稃舟形,背具脊,脊两侧疏被柔毛;不孕小花外桴2枚,线形,被柔毛。
多年生,有根茎。杆单生或少数丛生,高0.6-1.4米,6-8节。叶鞘下部者长于节间,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薄膜质,长2-3毫米:叶片平展,幼时粗糙,长6-30厘米,宽1-1.8厘米。圆锥花序紧密,长8-15厘米;分枝直,上举,密生小穗。小穗长4-5毫米,无毛或疏被毛;颖脊粗糙,上部有极窄的翼。可孕小花外稃宽披针形,长3-4毫米,上部被柔毛;内稃舟形,背具脊,脊两侧疏被柔毛;不孕小花外桴2枚,线形,被柔毛。花果期6-8月。染色体2n=14,28。
2、产地分布
分布: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
产地: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及云南
生境:沟谷林下、灌丛中、河滩草甸或水湿处
海拔:50-3700米
3、分类文献
PhalarisarundinaceaLinn.Sp.Pl.55.1753;禾本科图说627.图565.1959;*禾草277.图33.1975;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100.图7029.1976;秦岭植物志1(1):156.1976;江苏植物志(上):212.图361.1977;*植物志5:418.1978.——Typhoidesarundinacea(Linn.)Moench,Method.Pl.201.1794;Hand.-Mazz.Symb.Sin.7:1299.1936.
4、染色体
染色体2n=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