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唐宝应元年(762),杜甫来到涪城县东南三里北枕涪江的香积山(今三台县西北二十七公里的安宁乡境内),作此诗。全诗写景曲折可寻。
1、作品原文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
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2、点评鉴赏
《瀛奎律髓》:
老杜七言律,晚唐人无之。凡学诗,五言律可晚唐;只如七言律,不可不老杜也。
《诗薮》:
老杜好句中叠用字,惟“落花游丝”妙绝。此外,如“高江急峡”、“小院回廊”,皆排比无关妙处。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紫宸殿退朝》、《九口》、《登高》、《送韩十四》、《香积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唐诗镜》:
五、六是岑寂中语,结意故入遣怀。
《义门读书记》:
正叙官阁,又起下之凫鹭,上之藤萝;通篇无一句不切山腰也(“小园回廊”句下)。此句是下,“晚”字既承“背日”、又起昏黑(“浴凫飞鹭”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壁”与“云”是两物,“枫”与“木”却是一物,此两句铢两不称,语亦近于冗塞。五、六就句作对,故为慢调,又自一种。然不及“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也。
《杜诗详注》:
诗作三层看,便明。山下有江,山腰有阁,山上有寺也。轻风散云则渐细,落日映枫则电稠,此从一淡一浓对说。“寂寂”,境地之幽;“悠悠”,物性之闲。
《读杜心解》:
三、四,从阁仰观;五、六,就阁边写。春无“丹枫”,反照映之故赤,著一“背”字,晚景可想。傍晚就阁盘桓,结联透后,有不尽之致。
《杜诗镜铨》:
陈后山云:前诗(《送路六侍御入朝》)言情婉挚,此诗写景曲折可寻:俱是律诗入手。
3、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