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双人旱船舞

科普小知识2022-09-20 09:18:40
...

双人旱船舞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现已传承五代人,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双人旱船舞有着详细清晰的传承谱系,有创始人根据单人旱船舞发展改编双人旱船舞的民间佐证,有历史表演盛况和当代传承人记载。双人旱船舞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传承方式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关系,全靠学者的志趣而定。双人旱船舞在中华民间舞蹈中实属少见,颇具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

1、表演形式

双人旱船舞的传统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场子、摆画面,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进行夸张表演,虚实结合,达到了很好的艺术表演效果,如表演中的拔锚、起船、拨水、回水、拨浪、卧船、翻身、跨船、下锚等,使人如临其境。演出时,前后坐船女均用右手拿折扇,左手拿手绢,她俩的下身都被船的围裙遮挡,前坐船女腹前有一双木制假腿,外罩彩绸,对着其腹下部呈盘足状,形象逼真,犹如一女子坐在船头。

2、演出步骤


双人旱船舞

整个演出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两个坐船女操起旱船和两个撑船人手持船篙同时上场,绕观众行走数圈打开场地。然后,撑船老汉把船篙放在船上,做“打麻鞭”、“大梯”、“单叉”、“爬虎”、“小翻”和“盘绳”动作进行拔锚开船。第二步,“起船”、“拨水”。头道篙右手扶船头,左手持船篙,用力撬船头摇动数次,旱船伴以锣鼓,徐徐行进。坐船女时而摇扇,时而擦汗,时而用手托下颌“思索”;“头道篙”紧挨船头,“二道篙”紧挨船尾活动在船“里侧”,他们手持船篙,做“划船”和“打旋风脚”等动作,行进由慢到快。这时,“二道篙”倒满一杯水,放在前面坐船女的假腿中间,跑上几圈,水一点不洒,以示船稳。然后坐船女喝水剩下半杯,为后来船高速行驶创造条件,船愈划愈快。第三步,“撑船”、“回水”、“拨浪”。船急速行至高峰,撑船老汉手持横篙打旋风腿自转,旱船随其转一圈或几圈,向里倾斜,“二道篙”因速度快跟不上,退一步下场,转完圈后,前跨一步上场。这个动作说明,船在急驶中,一巨浪打来,被卷入漩涡。第四步:“卧船”、“翻身”。漩涡里的激流把船冲到浅水处的沙滩上,使船“搁浅”,船明显“下陷”,一动不动,实际是给两个坐船女以喘息之机。这时,“头道篙”做“单叉”、“爬虎”、“翻身”动作,和“二道篙”一起,用篙撬船,用肩扛船,紧随其后的“媒婆”、“盲人”等也急忙上前帮忙推船。第五步,“跨船”、“下锚”。船慢慢起动,头低尾高,以示向水中滑行,然后平稳,愈划愈快。“头道篙”做“小回水”动作,一个箭步跨坐在船中间里侧;“二道篙”从船尾里侧向外侧急驶,箭步跨坐在船中间外侧,高跷腿仰望前方做快速划水动作。数圈后,撑船人下船。撑船老汉把船篙竖立在船前,拦住船头,然后做撒开绳子的动作,下锚定船。

整个演出需要坐船女的高超技艺,下身既要和撑船人密切配合,上身还要表演少女的各种修饰动作,且要操动船身。同时,撑船人特别是“头道篙”要有相当好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舞蹈动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传承方式

南街村的民间双人旱船舞在民间历来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方式,学习者完全靠个人爱好和志趣。然而,南街村民间舞蹈的演奏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出现了一些优秀代表人物,形成了一代代的传承习俗。

据考证,双人旱船舞的始创者是南街村的刘生。第二代是宋金富、赵发来、“狗代王”(乳名)。第三代是陈三成、陈法成、李水长、郭龙安。第四代是巴留根、邢小赖、张青旺、水长发。第五代是杨跃廷、朱秋珍、祁海坤和汪毛等。

4、艺术特征

双人旱船舞的动作大多是戏剧舞台动作,“头篙”和“二篙”仿《打渔杀家》肖恩和肖桂英的划船动作,模仿的是真船行在水中的各种情况下的动作,有拔锚、起船、拨水、回水、冲浪、卧船、翻身、跨船等等,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因此,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双人旱船舞是南街村人的独创,我国别的地方都没有,即使有也是从南街传承的。双人旱船舞浓缩了河南地方民间舞蹈形式,活灵活现,富有生活情趣,鲜活具有美感。双人旱船舞在表演过程中还配以地方戏曲,如肖恩打鱼和一些地方戏片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舞蹈的内涵。双人旱船来自民间,兴于民间,自出现以来,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能从中得到所需的东西。它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每一个情节所表达的情景,都是真挚、真诚、真实的,它以情动容,情景交融,把情节贯穿到整个舞蹈之中。双人旱船用舞蹈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主题,完整的故事,具有鲜明的主题。

5、发展现状


双人旱船舞

鉴于南街村双人旱船舞的艺术特征和价值,临颍县文化部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但由于一些表演双人旱船舞的老艺人年老体衰,并且有的已经逝世,而学习这个舞蹈的青年人不多,舞蹈特技大多失传,高难动作无人表演,后继无人,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亟待保护、抢救和继承发展。

据了解,2006年,临颍县文化局即呈文报县*,要求对南街村民间舞蹈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当年,南街村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赵喜为组长的南街民间舞蹈抢救、挖掘、保护领导小组。

2007年,临颍县文化局已制定了南街村民间舞蹈保护方案,从三个方面对双人旱船舞进行保护:

一是进一步深入展开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南街村民间舞蹈的有关情况;

二是对南街村民间舞蹈进行系统地挖掘、整理、研究,使南街村民间舞蹈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三是整理舞蹈套路,组织人员学习排演,使之得到有效保护,长期保存。

2008年,临颍县将利用南街村民间舞蹈的研究成果,组建起一个南街村民间舞蹈表演团,在郑州或漯河举办民间舞蹈表演活动,以扩大南街村民间舞蹈的影响。

6、传承意义

双人旱船在河南有较大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它深藏于河南民间文化中,主要价值表现在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双人旱船舞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具有深厚的戏剧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结构严谨,是戏剧型的民间舞蹈,在中国民舞宝库中很有特色,它的丰富内容和舞蹈特牲在我国民舞中很少见,因此,学术价值很高。专家认为,保护双人旱船舞对漯河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用价值很高。由于双人旱船舞是由单人旱船舞演变而来,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代表流派之一,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上一篇:泰山温泉城

下一篇:丝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