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文昌洞经古乐

科普小知识2022-09-20 09:32:43
...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是谈演《文昌大洞仙经》时的伴奏音乐。文昌洞经古乐音韵高雅、风格朴素、品种繁多,具有一种高雅、淳厚的格调,它将宗教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熔于一炉,在乐曲、乐器、演奏技艺,成为宝贵的民间艺术瑰宝。2007年3月1日文昌洞经古乐被四川省人民*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8年2月下旬,绵阳市文昌洞经古乐等4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期届满后,文昌洞经古乐等将成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古乐简介

继2007年3月1日文昌洞经古乐被四川省人民*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8年2月下旬,绵阳市文昌洞经古乐等4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期届满后,文昌洞经古乐等将成为绵阳市第一批荣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昌洞经古乐起源于南宋乾道年间梓潼县七曲山文昌祖庭——大庙,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七曲山大庙既是文昌宫观之祖庭,又是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文昌洞经古乐源于祭祀文昌帝君时的音乐,梓潼无可辩驳地被国家和省市专家评定为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洞经音乐的发祥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昌洞经古乐走出了庙堂,步入民间,对其他民族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不仅是一笔颇可珍视的音乐遗产,也是研究善行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2、历史沿革

青城洞经古乐是指流行于都江堰市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民间音乐,流传范围遍及都江堰市广大城镇和乡村,其中尤以玉堂镇、中兴镇、石羊镇、青城山镇、翠月湖镇和安隆乡等地流传甚广,成为集民间小调、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之大成的洞经音乐独立流派。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是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丰厚文化底蕴的世界文化遗产集中地,而境内的青城山也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洞经音乐最早的起源,跟青城山古代的巫觋音乐直接相关。

蜀地的道教音乐大多起源于上古先民在举行巫觋活动时所演奏的祭祀音乐,青城洞经古乐也不例外,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青城山著名道祖杜光庭对天师道正一派科仪音乐的整理和完善,形成了道教音乐流派“南韵”(也称“广成韵”)以后,青城山道教音乐开始闻名于世,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也为青城洞经古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青城洞经古乐的曲调具有细腻、优美的特点,因此在民间也广为流行。

唐宋以后,随着南方星象信仰和崇拜习俗的兴起,青城洞经古乐开始衍变为以诵唱《文昌大洞仙经》为主的古代音乐。在传统的28宿星座图中,人们认为文昌星是主管人间福禄和科举的神,因此唐、宋、元三朝皇帝都对文昌星推崇备至,还封文昌星为“文昌帝君”。在四川民间,人们还把文昌星信仰和梓潼神信仰相结合,从而成为读书人科举仕进的保护神。民间有谚:“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也是这种习俗信仰的直接反映。因此,最初的洞经古乐,往往在科举考试时的文昌宫演奏。随后才因其曲调优美、音乐动听而被民间广为吸收,形成较为固定的表演团体。

上一篇:神池站

下一篇:汴京烤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