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板
鼓板为单皮鼓和檀板两种乐器的组合,为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鼓板由鼓师一人负责掌握。鼓板常用于昆剧、京剧、越剧等戏曲的伴奏。鼓板(檀板)由3块板组成,为主要的节奏乐器之一。板鼓(单皮鼓),为打击乐器。板鼓为形体矮小的单面鼓,鼓身用硬质木料制作。
名称:鼓板
拼音:gǔbǎn
解释:说书时所用的鼓和板
1、基本解释
(1).宋元民间的表演艺术。艺人用鼓、板、箫管、笙等乐器演奏。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琴单拨十四弦,吹赚动鼓板……中兴后,张五牛大夫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自注:即今拍板大筛扬处是也。)遂撰为‘赚’。”
(2).近代戏曲名。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后场一曰场面。以鼓为首,一面谓之单皮鼓,两面谓之葧薺鼓,名其技曰鼓板。”
(3).说唱时用的拍板,用来打拍子。一般用三块硬质木板做成,互相打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戏剧》:“后乃变而尽用南唱,歌者只用一小拍板,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鼓板轻轻放,沾泪説书儿女肠。”李季《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鼓板一打开了场,这本书接续着《五月端阳》。”亦泛指箫管、笙等管乐器。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
(4).指卖唱。清洪昇《长生殿·弹词》:“想起当日天上清歌,今日沿门鼓板,好不頽气人也!”
2、简介
鼓板,单皮鼓和檀板(一称“牙子”、“木板”、“梆板”)两种乐器的合称。戏曲乐队的指挥乐器。鼓板由鼓师一人掌握(左手挎板,右手持鼓签打鼓,有时放下板,双手持鼓签打鼓)。板多用在锣鼓和唱腔、曲牌的强拍(即板位)上;鼓多用在次强拍和弱拍(即眼位)上,或用在节拍*的散板中。板通常只表示强拍,而鼓点则可以多样变化,除按眼位击奏外,在乐曲中还可加打花点以活跃节奏用;或为突出强调唱、念、身段动作的表现之用。鼓师为乐队的指挥,他不仅要有相当的演奏水平,还须熟记演出剧目的情节内容和全剧的音乐布局。凡配合上下场、舞蹈、亮相等表演身段;或为突出语言的句逗、烘托语气、语调和渲染情绪气氛;或为开导各种板式唱腔、曲牌;或为场次转接、戏剧气氛转换等,所用的锣鼓,均赖鼓师开导得宜,才能获得完美的演出效果。全出戏舞台节奏的控制与调节、戏剧气氛的渲染和艺术结构的统一完整,几乎无一处不与鼓板的指挥有关。鼓师指挥乐队,主要是靠鼓板打出的节奏音响并结合各种示意动作来进行。他是使音乐演奏和舞台表演紧密配合的枢纽,他所开导出的锣鼓点子,速度、力度的处理,不同点子的变化转接等,都是根据舞台演出的需要而掌握的。
3、形制
鼓板由古代拍板发展而成。现代通用的多由三块板组成。每块长27厘米,上宽5.9厘米,下宽6.7厘米,厚0.8~0.9厘米。中板略厚,两面是平的。盖板和底板稍薄,有一面中间隆起呈脊状。盖板的平面和中板,用丝弦缠绕两头,合并而成一体。前组两块,后组一块,板上部有两个小孔,用绳穿连。
4、制作
鼓板可用紫檀、红木、花梨木或其他硬木制作,木材必须干燥,不能有于裂或腐朽现象,对制作的材料有很高的要求。板无固定音高,发音短促,声音坚实响亮,穿透力强。用纹理旋转的木料制作的鼓板,发音更为脆亮。
5、演奏
鼓板演奏时,左手执底板,使与前两板相碰而发音。底板中间隆起,下部击板部位形似人的上嘴唇,故名"板唇",是发音高低、宽窄、闷亮的关键。鼓板常用于京剧、昆曲、越剧等地方戏剧伴奏和江南丝竹、苏南吹打、十番锣鼓、山西八套等器乐合奏,是主要的节奏乐器之一,常在乐曲的强拍上击奏。在戏曲伴奏中,常与板鼓合用,由司鼓者兼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