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浙江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科普小知识2022-09-20 19:48:58
...

浙能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镇电公司),前身为镇海发电厂,2000年1月1日按现代企业要求,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3月1日归属浙江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1、公司介绍

原镇海发电厂工程是国家“六五”和“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由国家计委和水电部批准建设。整个工程于1977年3月破土动工,1978年底第一台125MW机组投产,至1990年6月六台汽轮发电机组全部建成投产发电,装有2×125MW燃油机组和4×200MW级燃煤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050MW,是跨入浙江省第一座百万大型港口火力发电厂,也是华东电网主力发电厂之一,属国家大一型企业。镇电公司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市镇海区,南临甬江,北靠宁镇公路,西距宁波市中心15公里。隔江相望是现代化的东方大港——北仑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陆海交通四通八达,是镶嵌在东海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003年9月19日和22日分别对原#1和#2燃油机组停役,2003年年底“亚洲第一爆”拆除了原有两台125MW燃油汽轮发电机组,目前在该场地利用东海油气田天然气,建成科技含量高,调峰能力强,环境污染少环保型2×35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镇海发电厂突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发展和外延扩展道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为企业在电力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创造有利条件。

2、创建企业

早在1989年7月,镇海发电厂就制订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规划,全面开展设备整顿、安全管理、环境整治、技术进步和节约能源等一系列工作。1991年6月,成立文明生产领导小组和文明生产办公室,建立三级网络及例会制度,制订文明生产管理和考核标准。1993年,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设立安全文明、运行、检修三总监,明确分工,一级抓好一级。年初确立各分场安全目标,并与奖金挂钩,设立安全风险奖。平时发挥安全监察网作用,加强对生产现场、多种经营企业、外委工程的安全管理,一年中查出安全整改项目500余条,整改率达98%。同时注重安全预防管理,完成安措、反措项目90项。是年无重大事故发生。上半年,结合双达标工作,进行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实行聘任,工人合理组合,全厂原固定职工与厂部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岗位工资向运行一线和生产、管理主岗位倾斜。1993年6月30日,镇海发电厂通过华东电管局的三项制度改革验收。1994年2月3日,镇海发电厂以总分453分通过浙江省电力局“安全文明生产达标”验收,同年6月27日,经电力部批准,该厂为1993年度部级安全文明生产达标单位。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1994年9月,该厂成立创一流企业领导小组。在同月召开的六届二次职代会上,通过《镇海发电厂创建一流火力发电厂工作规划》,以实现“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一流的业绩、一流的职工队伍”为奋斗目标。

3、重整考核

1995年9月12日,按照浙江省电力局建立区域性检修公司的要求,汽机、锅炉、电气、热工、化学、修配分场检修队伍及部分管理人员成建制从镇海发电厂划出,单独成立宁波发电设备检修公司(后更名为宁波发电工程公司),主营省内电厂检修、技改等业务。镇海发电厂人员因此由2586人减至1755人,此后机组大小修和设备维护工作主要由宁波发电设备检修公司承包,但输油、输煤、水灰系统设备仍由电厂燃灰分场维护检修。对此镇海发电厂有针对性地加强检修规范化管理,健全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将检修质量监督从事后把关转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做到修前指导、修中检查、修后检验,与三级质量验收制度相结合,实行质量监督否决制。是年起,在宁波发电设备检修公司的配合下,从3号机低压缸改造开始,利用大修机会,陆续对4台燃煤机组的低压缸通流部分进行技术改造,至1998年全部结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热耗率明显降低,每台机组提高出力4000~8000千瓦。1996年,成立运行管理优化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运行管理优化规划》和《运行管理优化工作考试奖罚细则》,以安全、经济、稳发、满发为主题,有序推进运行管理优化工作。共内容包括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反习惯性违章、加强技术监督和监察、经济指标动态考核等,尤其是加强教育培训和深化运行分析,有力地促进了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该厂利用20万千瓦燃煤机组仿真机设备,分阶段对运行人员进行培训,至1997年6月,全部实行持证上岗;主岗位通过考试,实行竞争上岗。运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技术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每周召开一次运行分析会,每月出版一期《运行月报》,运行岗位实行班班分析制度,建立运行指标分析簿,以提高运行人员分析能力,发现并解决设备实际问题。运行管理优化工作的开展,使运行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普遍增强,机组运行的可靠性也明显提高。1998年12月29日,运行管理优化工作顺利通过省电力局验收。经几年努力,安全基础加强,经济效益提高,各项企业管理工作趋于规范,连续6年保持部级达标企业称号。2000年8月16日,该厂以五项总分467分、平均得分率93.6%的成绩通过华东电力系统一流火力发电厂考评,并连续2年保持,直至全国电力系统实行*改革,上级停止考评时终止。

4、积极并入

1999年12月27日,浙江省电力公司决定,宁波发电工程公司并入镇海发电厂。1999年12月29日,召开浙江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首届一次董事会会议,镇海发电厂改组为浙江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庄虎卿任董事长,王仁义任总经理,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是年11月,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召开首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进行领导层调整,王仁义任董事长、党委书记,胡松如任总经理。公司领导层对公司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认为“人多、设备老、机组效率低下”是基本厂情。在党委会上,定下“一个前提,三个有利于”的工作原则,即以遵纪守法为前提,做有利于安全生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的事。以此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5、技术改造

针对发电机组设备老化、市场竞争能力较低的实际情况,公司从1999年开始,对燃煤机组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先是对3、5号机组进行炉膛燃烧器、再热器`、热控系统进行改造。2001年,加大对燃煤机组的技术改造力度,对空气预热器、升压站构架、220千伏及6千伏开关等年久老化的设备进行彻底更新,前后历时6年,4台燃煤机组的大规模改造基本结束,等效可用系数达88.41%,供电煤耗348克/千瓦时,单机容量增至21.5万千瓦。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凸显出机组可靠性和发电能力跃上台阶,能耗下降,达到国内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另外,采取电除尘器改造、粉煤灰综合利用、生活污水站扩容、灰水PH值治理、3号灰库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环境保护水平大为提高。老机组通过技术改造焕发青春,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在2003~2004年严重缺电期间,机组稳发满发,为社会提供了可靠电力。

为紧紧抓住东海油气在宁波登陆的难得机遇,镇电公司努力争取油机改造项目,以求利用清洁能源,扩大企业规模,2001年4月,成立油机改造领导小组及油机改造办公室,负责油机改造前期工作。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得到省市*、省电力公司、省能源集团公司和有关股东单位支持,省计经委也将油机改造项目列入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总体考虑范畴。是年7月,由省电力设计院编制的《镇海发电厂125MW机组油改气改造工程初步可行性报告》经多方论证,提出建设2台35万千瓦级燃气机组的方案。翌年7月,省电力公司发文,成立浙江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燃机项目筹建处,采用以厂代建方式,由公司总经理任筹建处主任。此后,紧张有序、环环相扣地开展初可报告预审、环保评估、项目建议书上报、“四通一平”设计开工、主设备招标、章程签约等一系列工作,以求油改气工程尽快上马。同时,根据工程需要,对厂区进行重新布局。原紧挨油机的生产楼、检修楼、物资仓库、化水炉外水处理室等建筑设施全部拆迁,为新建燃气机组腾出空间。2003年9月,1、2号燃油机组退役,开始拆除。其中150米高的烟囱于是年12月7日成功实施爆破,被媒体称为“亚洲第一爆”。

6、制度改革

2003年3月,浙江省电力*改革,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划归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镇电公司应形势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理清工作思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标,提高人员素质为根本,安全生产为基础,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是年起,对各项考核标准、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分配和激励机制。并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加强各项费用预控,物资采购实行招议标,燃料管理严把检斤检质关,努力挖潜增效。此外,抓实企业管理,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整合型管理体系目标,于2003年10月通过认证,促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新台阶。

2004年是成绩喜人、改革取得成效的一年。是年仅4台燃煤机组就发电62.11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挖潜增效后供电标准煤耗达348克/千瓦时,比上年下降8克/千瓦时,达到国产同类机组最优水平。实现利润1.04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安全生产实现3个百日无事故记录。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保持省“文明单位”称号,荣获浙江省能源集团公司先进单位、省迎峰度夏先进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工会工作创新优秀奖等荣誉称号。11月9日,浙江浙能镇海天然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翌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镇海电厂油改气项目。燃机建设项目从此快马加鞭,基础打桩、土建施工等项目全面展开。

7、电量产值

自1号机组投产以来,随着扩建增容和设备逐步完善,年发电量由1979年的8.6亿千瓦·时,增加到1990年的53.62亿千瓦·时,增长6.23倍。到1990年底止,共发电312.75亿千瓦·时,每年超额完成省电力局下达的发电任务。

电力系统规定,从1985年开始,总产值中包括大修理费用。从1986年开始,总产值以50.8元/(千千瓦·时)的单价按供电量进行计算,在此之前,是以65元/(千千瓦·时)的单价按发电量进行计算的。根据1986年计算口径,1979年总产值为4092万元,1990年为25661.17万元,增长6.27倍。到1990年底止,全厂累计总产值达16.06亿元。

1991年,6台机组已全部投运,完成年度发电量65.82亿千瓦时,首次突破60亿千瓦时大关。1993年,因北仑发电厂发生“3.10事故”,该厂1号机组*停运,宁波地区社会用电几乎全由镇海电厂供给,6台机组满发满供,是年发电量达67.16亿千瓦时,创历史最高记录。1997~1999年,社会用电减少,供大于求,发电量也相应减少。2000年起,社会用电增长较快,连续5年发电量在62亿千瓦时以上;尤其是2003年,在1、2号机组于9月份相继退役的情况下,完成发电量65.01亿千瓦时,为缓解社会用电紧缺作出了贡献。1991~2005年,共完成发电量931.30亿千瓦时。

现价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在1995年、2000年前后有所变化。1994年以前,按浙江省电力公司每年规定的现行单价乘以供电量进行计算;从1995年开始,按上网电量乘以上网电价进行计算;2000年,由于*改革,2台油机产权不属于浙江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但为了便于比较,统一口径,该2台油机也按煤机上网电价计算现价总产值。1991年的现价总产值为6.11亿元,2004年的现价总产值为16.51亿元,增长170.21%。1991~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3.60亿元,

8、能源消耗

1981年燃油机组的供电标准煤耗率为351元/(千瓦·时),达到历史最好的水平。从1986年9月开始,由于燃用了油质较差的辽河渣油,致使锅炉结焦严重,影响机组的出力、热效率和厂用电率,再加省电力局要求频繁调峰压负荷,供电煤耗率上升辐度较大,1990年达381克/(千瓦·时),与1981年最好水平相关30克/(千瓦·时);燃煤机组的供电标准煤耗率,1986年为411克/(千瓦·时),1990年为395克/(千瓦·时),下降了16克/(千瓦·时)。

厂用电率受设备的技术状况、运行工况和平均负荷的影响较大。1981年,两台燃油机组的厂用电率为5.39%,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该年的平均负荷为12.1万千瓦。1990年平均出力降至9.08万千瓦,厂用电率上升至7.26%。第一台20万千瓦燃煤机组于1985年投产,此年该机组的厂用电率为8.34%;1990年4台燃煤机组全部投产,煤机厂用电率升至8.60%。由于燃煤机组发电比重的增大,全厂厂用电率由1986年的7.22%上升至1990年的8.34%。

1988年开始重视可靠性管理工作,设专人进行可靠性统计与分析。该年全厂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78.53%,非计划停运次数5.750次/(台·年);1990年,等效可用系数为83.33%,非计划停运次数为3.470次/(台·年),达到了国家二级水平。

1991年的供电标准煤耗率为380克/千瓦时。此后电厂不断加强设备缺陷管理、技术管理和运行管理,提高检修质量,开展小指标竞赛,采取一系列节能措施,并于1995年起,加大对燃煤机组的技术改造力度,机组增容,效率提高,供电标准煤耗率逐年下降,2004年4台煤机的供电标准煤耗率达到348克/千瓦时,创投产以来最佳值。

1991年,厂用电率为7.64%,此后直至1996年均在7.5%左右徘徊。1997~1999年,由于电力供求关系失衡,机组调停频繁,负荷低下,尤其是两台油机,调停、备用时间长,停役期间还需定期试转保养,致使消耗指标居高不下,这几年厂用电率均在8%以上。2000年后,发电形势明显好转,利用小时上升,同时对机组设备的技改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引风机电机改变频控制等节能项目,厂用电率逐年下降,至2004年已降至7.30%。

1991年的化补水率为5.37%。后经技术改造,减少设备泄漏,及采取关小连排开度、关闭运行凝泵密封环冷却水等一系列措施,化补水率逐年下降。2004年化补水率为1.62%,达历史最低值。

能源消耗量:1991~2004年,共耗用厂用电量67.52亿千瓦时,原煤3722万吨,燃油373.1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