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
王匡(?——26年),绿林军首领,新朝末年荆州江夏郡新市(今湖北京山)人。公元17年)与王凤等在绿林山(在今湖北当阳东北)领导饥民起义。后因山中大疫,率部分起义军北入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号“新市兵”。更始元年(23年)率起义军攻占洛阳。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比阳王。后遭刘玄疑忌,几为所杀,乃率兵归赤眉军。后投降刘秀,为刘秀部将所杀。
姓名:王匡生卒?-26年性别男所属年代西汉成就绿林起义首领之一
姓名:王匡
生卒:?-26年
性别:男
所属年代:西汉
成就:绿林起义首领之一
1、简介
王匡,生于公元前(不详),卒于公元26年;王凤,生卒不详。两人均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西汉末年,由王匡、王凤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起东汉王朝,史称绿林起义,王匡、王凤作为此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而名扬天下、彪炳史册。
2、起义始末
爆发原因
史载:王莽末年,南方饥馑,人们成群结队进入野地沼泽采挖荸荠、野菜度日。王匡、王凤所居的新市邑因有大富水流经而沼泽地甚多,长满荸荠、茨果,沿河两岸是绿林山脉的崇山峻岭,山上有野菜、野果,因而引来了不少饥民。公元17年,荆州大旱,一些饥民不断逃往富水河畔求生。这些饥民常常为了采食而互相争夺,有时甚至与官府发生冲突。据汉书记载:“是时,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张霸、羊牧也就是当时逃难到新市度荒的饥民头领。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饥民队伍来到了富水河边,因为分属南郡和江夏郡,常为了采摘荸荠、野果、野菜而发生纠纷。王匡、王凤为人豪爽侠义,经常帮他们解和并与官府打官司,评理争讼,深得他们的拥护,被难民推为“渠帅”的同时,也被官府诬为“聚众*”。于是,官府派兵镇压。王匡不得已只好和他的好友云杜(今京山)人张(ang)、朱鲔、申屠建领着众饥民上了绿林山,与官府抗争,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绿林起义由此爆发。
起义经过
王匡和众饥民上了绿林山后,号称绿林军,与官府抗争,舞阳人王常、成丹,湖阳人马武等前来投奔,队伍迅速壮大,数月间,发展到七八千人。
公元19年,王匡率绿林军打下了新市邑的粮仓和辎重地离乡聚(今京山三阳镇小阜),官府惊恐不已。公元21年,王莽急令荆州牧带兵两万火速剿灭绿林军。当荆州牧带兵来剿时,王匡带领众好汉迎击于云杜道中,大破州军,并趁势占领了云杜、安陆和竟陵(今荆门、钟祥东南一带)、新市四地,队伍发展到5万多人。
公元22年夏,绿林山一带发生大瘟疫,死者过半,绿林军也只剩下两万余人。为了保存实力,再图发展,王匡、王凤决定分兵两路,挺进中原。王常、成丹引一军西入南郡,称“下江兵”,王匡、王凤自领兵一支北入南阳,称“新市兵”。不久,王匡攻下随县,王常也打下了宜秋聚(今河南唐河西南的淮河边),两军胜利会师。平林人陈牧、廖湛、蔡阳人汉高祖九世孙刘玄响应绿林军北进,在平林(今湖北安陆境)起义,前往投奔。这时,舂陵(今湖北枣阳境)人汉高祖九世孙刘演、刘秀兄弟也率宗族起义,称“舂陵兵”。刘演率军西击长聚(今河南唐河境),屠唐子乡(今湖北枣阳北),杀湖阳县尉,进拔棘阳,欲攻宛城(今南阳),不幸兵败小长安(今南阳境)。刘秀审时度势,力主与绿林军合兵,刘演于是派族兄刘嘉前往王匡营中说明投奔之意。王匡欣然接受了舂陵兵加入绿林军,并和刘演率绿林军在小长安与宛城官军大战,斩杀宛城前队大夫(郡守)鄄阜、属正(郡军事长官)梁邱赐。
为了组织更多的民众投入反抗王莽新朝的斗争,王匡接受了刘演提出的“反莽复汉”的政治主张,决定立刘氏宗人为帝,正式打出“推翻王莽,复兴汉室”的大旗。公元23年1月,王匡、王凤在水沙洲设坛陈兵,立刘玄为更始帝,以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演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王常为廷尉大将军,刘秀等为偏将军,建立起更始政权,决议分兵两路进取中原。绿林军改称汉军,一路由王凤、王常领军西击昆阳,一路由王匡、刘演领军北取宛城。
王莽听说绿林军兵强马壮,已刻立刘氏为帝,占了昆阳,直逼长安,进军宛城,欲取洛阳。王莽十分惊恐,急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军严尤、陈茂率兵百万南讨更始,围困昆阳,驰救宛城。此时昆阳城中守军不过八九千人,王凤面对强敌,运筹自如,派偏将军刘秀率十三骑趁夜出城到郾县、定陵搬兵,王凤与王常坚守昆阳,以阻官兵向宛。王寻、王邑率莽军围昆阳数十重,王凤使假降计拖延时间,以待刘秀援兵。刘秀至郾县、定陵,调动义军诸营兵马来解昆阳之围,城中王凤、王常率军鼓噪而出。里外合势,天降大雨,莽军大败,王寻阵亡,王邑、严尤、陈茂等将逃窜。
昆阳大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显示了王凤卓越的军事才能。昆阳大战后,王莽军事上已无优势。此前三日,王匡已攻下宛城。王匡率义军趁势攻打洛阳,并派西屏大将军申屠建率兵三十万进攻长安。王莽派出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守洛阳,定国上公王匡击杀王莽太师王匡、生擒哀章。更始帝移驾洛阳,当时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首领樊崇见更始势大,也归顺了更始朝,来到洛阳。可是,由于刘玄生性多疑,樊崇不久离去。申屠建攻下武关,破王莽九虎五威兵,直抵长安。公元23年10月,王莽被城中少年朱弟义军所杀,校尉公宾就斩王莽人头献给汉军,传送洛阳。
王莽政权垮台后,更始帝刘玄入主长安,招降各路人马,大封功臣。封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他的宠妃赵夫人父亲赵萌也得封大司马。赵萌与时任宰相李松一伙专横弄权、挑唆煽动,使刘玄对王匡等绿林旧部日益不满。公元24年12月,脱离刘玄的赤眉军复又声势大震。樊崇立刘盆子为帝,率三十万大军直逼长安。刘玄派大司马朱鲔与赤眉军大战于今河南境内,朱鲔战败,退兵回守洛阳。
更始入洛阳时封刘秀为武信侯,前往河北招降。刘秀经营河北,平王郎、灭铜马,*大盛。更始帝恐其坐大,封为萧王,欲调回京。刘秀手下皆有野心,鼓动刘秀杀死更始派遣官员谢躬等,并派出大将邓禹领兵西进长安。更始三年(公元25年),王匡据守河东,被邓禹所败。此时赤眉军又进逼长安,王匡、赵萌驻军新丰,李松领兵军陬,防守赤眉军攻打长安。
卫尉大将军张与申屠建、廖湛等人商议,欲放弃长安,东归南阳。刘玄不听,密谋将张、申屠建、廖湛等召进宫中杀死。结果张等人逃出,申屠建被杀。张于是联络王匡等一同攻进皇宫,将刘玄逼走新丰。刘玄在赵萌、李松的支持下又打回长安,王匡投奔樊崇,领赤眉军攻进长安。刘玄在逃亡一个多月后向赤眉军投降,后被赤眉军杀死。更始败亡后,刘秀在今河北柏乡北称帝,改元建武,后世称光武皇帝。
由于长安连年战乱,加上天旱,军队无粮,公元26年1月,樊崇决定放弃长安,分兵出略天水、安定等地求食。王匡领兵行至安定(今甘肃固原县),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只得回军,途中遇到刘秀部下尚书宗广,宗广劝王匡投奔刘秀。王匡与宗广行至安邑(今河北境内),被宗广以“道欲亡”罪名杀害。
王凤在长安动乱后不知下落,史书没有记载。民间传说在更始内乱时,他逃离长安,在太壹山浮屠寺皈依佛门,后回绿林山建起栖凤寺传播佛法,成一代宗师。
张、陈牧、胡殷、成丹、廖湛等绿林众将领先后战死或被杀。王常当时镇守南阳,后投奔刘秀,被封为汉忠将军、横野大将军,公元37年逝于故安,谥节侯,为光武中兴三十二名臣之一。朱鲔当时守洛阳,后献城降刘秀,封平狄将军、扶沟侯,后为少府,传封累代。马武随刘秀平定河北,封侍中、骑都尉、山都侯,后封杨虚侯,列云台二十八将。永平四年(公元61年)卒。
绿林起义军中较有影响的人物有十七人,号称绿林十七将,他们是:绿林军大渠帅,更始朝定国上公、比阳王王匡;绿林军二渠帅,更始朝成国上公、宜城王王凤;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大司徒、柱天大将军刘演;绿林军柱天将军,更始朝偏将军、武信侯、萧王、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绿林军更始将军,更始皇帝刘玄;绿林军三渠帅,更始朝邓王、廷尉大将军、东汉横野大将军、山桑侯王常,位列32名臣;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大司马、东汉平狄将军、扶沟侯、少府朱鲔;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淮阳王、卫尉大将军张;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平氏王、西屏大将军申屠建;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襄邑王、水衡大将军成丹;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穰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随王、尚书胡殷;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颍阴王、骠骑大将军宗佻;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郾王、车骑大将军尹尊;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汝阴王、奋威大将军、东汉朝汝阴侯刘信;绿林军大将军,更始朝廪丘王、前将军、东汉朝廪丘侯、奋威将军田立;绿林军前锋将,更始朝振威将军、东汉捕虏将军、山都侯马武,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意义
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援引《汉书》,记叙了王匡、王凤领导这次农民大起义的经过和历史功绩。王匡、王凤所领导的这次起义历时9年,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光辉农民革命史实。与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相比,绿林起义有三大创举:第一,这次起义首创建立农村根据地。王匡率众起义后,致力于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他便带着队伍上了绿林山。当时,绿林山虽紧邻新市,但属云杜县所辖,易守难攻,是个立足的好地方,新市管不着,云杜管不了,王匡选择此地扎营,确是明智之举。他上山后千方百计扩大地盘,公元19年,出兵攻占了离乡聚,公元21年,他出兵抗击荆州牧,趁机又攻占了云杜县和安陆、竟陵,使鄂中一大片土地为其所有。就是攻下长安后,他也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继续把南阳作为根据地,派出王常、朱鲔等绿林大将分兵把守,以为根本。在长安乏食,面临严重危机时,绿林诸将提出返回南阳的正确主张,可惜不被刘玄采纳,相反引起内乱,使本来可以一统天下的更始朝走向崩溃,这并不是王匡的错,只能说明刘玄的无能与昏庸;第二,这次起义首创军事屯田制。王匡率军起义进入绿林山后,不到半年,队伍急骤发展到六七千人,最高峰时发展到五万余人。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是起义军碰到的一个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匡带着队伍在绿林山上开荒造地,史称“古汉梯田”。现在的绿林山及周边到处都可见这些梯田遗迹。王匡开创的这种以军养军的大生产方式,充分说明了王匡所领导的绿林军是一支不扰民、不劫财的仁义之师。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绿林山坚持五年之久,并在经历了瘟疫之灾,队伍锐减一半之后,能够在北出南阳的途中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一举攻下洛阳和长安,夺取政权;第三,这次起义第一次建立了农民自己的政权。更始政权的建立,集聚了反莽复汉的强大力量,加速了王莽政权的垮台。更始政权存在时间长达三年之久,曾一度号令全国,州牧郡守纷纷往从。王匡、王凤作为更始政权的缔造者和实际*者,功不可没。虽然更始政权最终毁于一旦,但汉室毕竟复兴,更始朝重臣——萧王刘秀已经崛起,这就为东汉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汉名臣臧洪在《报陈琳书》中写道:“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可以说,没有绿林起义,就没有光武中兴,“匡复汉室”一词清楚地说明了王匡复兴汉室所作的重要贡献。在这次农民大起义中,王匡、王凤等绿林英雄所弘扬的“疏财仗义、豪爽侠义、深明大义、主张正义”的绿林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王匡、王凤领导绿林军艰苦奋斗,直接推翻了王莽的复古反动政权,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腐朽*,使大批奴隶、农民得到解放,缓和了土地高度集中和大批农民沦为奴隶的社会矛盾,为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王匡、王凤对于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阶级野心家的斗争不够坚决,不够得力,使刘玄、刘秀等人得以私篡权,达到他们利用农民战争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的目的,这个历史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因为有了这次起义,所以就有了“绿林好汉”这一成语典故流传千古,“绿”字也因此而一字两读。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与禁锢,绿林好汉竟被蒙上了厚厚的阴影,成了“强盗、土匪、反贼”的代名词,这是多么不公正。作为绿林起义策源地的后代子孙,更有必要将绿林好汉的本来面目大白于天下,为王匡、王凤等绿林众英雄洗清冤屈,为绿林好汉正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