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鼻疽

科普小知识2022-09-21 15:52:49
...

1、概述

鼻疽属于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不运动的革兰阴性鼻疽假单胞菌。人对鼻疽十分易感,主要是接触感染动物引起。其症状是在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或皮肤形成特异的鼻疽结节、溃疡或瘢痕,在肺脏、淋巴结或其他实质性器官产生鼻疽结节。可通过病原学及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2、病因

鼻疽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平均长度2~5um,宽度0.5~1.0um,不形成芽胞及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生化反应不活泼。鼻疽杆菌有两种抗原,一种为特异性抗原,另一种为与类鼻疽杆菌的共同交叉反应抗原。其内毒素有一种引起变态反应的蛋白质,名为鼻疽菌素。

单蹄类家畜是保存本菌的宿主。鼻疽病马的鼻液及溃疡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鼻疽杆菌。可以通过消化道、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还可以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

3、临床表现

潜伏期不定,平均为4天,一般为数小时至3周,部分携菌者可潜伏数月甚至几年。临床上可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1.急性型

起病急骤,病初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颌下淋巴结肿大。据临诊症状分为皮肤鼻疽、鼻腔鼻疽、肺鼻疽。

(1)皮肤鼻疽并发部位在四肢、胸侧和腹下等处。出现急性蜂窝织炎,局部肿胀,继则坏死及溃破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并覆有灰黄色的渗出物。皮肤附近淋巴结肿大,结节性脓肿可沿淋巴管附近组织蔓延,脓肿溃破后排出红色或灰白色脓液,难以愈合,可形成瘘管。

(2)鼻腔鼻疽如致病菌侵入上呼吸道,可引起鼻腔鼻疽,出现蜂窝织炎,鼻腔黏膜上有小米粒至高梁粒大小结节,鼻腔、口腔黏膜溃疡及坏死,鼻中隔穿孔,腭和咽部亦有溃疡形成,可见一侧或两侧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性脓性分泌物。

(3)肺鼻疽致病菌亦可侵犯下呼吸道,出现肺鼻疽,患者有胸痛、干咳,肺部可出现半浊音、浊音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急性发病患者还可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冷、周身酸痛、食欲缺乏、呕吐、腹泻及脾肿大等。患者常极度衰竭,临床上酷似伤寒或播散性结核。如细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菌血症和脓毒血症引起循环衰竭而死亡。

2.慢性型

临床症状不明显,仅有低热或长期不规则发热、出汗及四肢、关节酸痛。皮肤症状与急性期相似。血液系统、关节、骨髓、肝、脾、肺、眼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累及。病情发展缓慢,时好时发,携菌者可常年带菌。患者渐见赢瘦,呈恶病质状,自行痊愈,但常因逐渐衰竭或突然恶化而死亡。

4、检查

1.脓液或分泌物涂片检查

去皮肤脓液或者鼻腔分泌物涂片后作亚甲蓝、吉姆萨、瑞特等染色,可见两极浓染的杆菌,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染色也呈阳性,故此方法无法鉴别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2.接种培养检查

将病菌接种于豚鼠,待豚鼠病发死亡,取脓汁作细菌培养分离检查,可获得阳性结果。血液培养:伴有败血症者,可获阳性结果,一般患者阳性率不高。

3.皮内试验

将鼻疽菌素作1∶1000稀释后,取0.1ml注入前臂皮内,经24~48小时,于局部出现红肿现象为阳性反应,常在病程4周内呈阳性反应,可持续数年。

4.免疫学检查

血清可作血凝及补体结合试验,血凝试验敏感性较高,效价在1∶64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强,但操作麻烦,效价>1∶20才有参考意义。目前较为简便的固相补体结合试验已用于检查,对照孔与试验孔溶血环直径差在6mm以上者,判为阳性。

5.影像学检查

急性肺部感染,胸部X片或CT检查可见大叶性肺炎或局限性密度增高影。

6.其他

近来应用新的鼻疽检验方法,如间接乳胶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单扩散溶血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基因探针法等,但国内尚未广泛应用。

5、诊断

鼻疽的临床表现较复杂,常不易诊断,有与患病的马类接触或实验室中曾处理过致病菌等流行病学史,分泌物,穿刺液及血液培养,血清学检查(血凝及固相补体结合试验),鼻疽菌素皮内试验,感染物豚鼠接种等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6、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须隔离,分泌物、排泄物及换药的敷料纱布等均应彻底消毒。脓肿必须切开引流,但要小心谨慎,以免感染扩散。对病变严重的组织可考虑手术切除。

2.药物治疗

过去多采用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人类鼻疽。常用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多采用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的方法。一般采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与磺胺嘧啶或四环素类联合应用,直至症状消失。此外,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等均对鼻疽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因此选用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也会有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