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茯苓膏

科普小知识2022-09-21 19:08:16
...

茯苓膏,是将茯苓蒸熟后和以牛乳,再用微火煮成膏,是古代宫中的保健食品。茯苓膏可以涵养脾胃。

1、简介

茯苓膏做法

材料:茯苓500克,炼蜜1000克

做法及效果:将茯苓研成细末,加入蜜拌和均匀,用文火熬成膏状,装入瓷罐备用。每次温开水冲服10克,1日2次。能健脾渗湿,减肥防癌。适用于老年性浮肿、肥胖症和癌症的预防。

龟苓膏其实是龟板和土茯苓熬制而成,所以叫龟苓膏。

龟苓膏具有清热去湿及解毒作用,能清除体内的湿毒,对敏感湿疹、暗疮、生癣等均有帮助。

书籍记载

摘录自《千金》卷六。

2、千金处方

【处方】猪蹄2具(治如食法),白粱米1斗(洗令净,2味以水5斗,合煮猪蹄烂,取清汁3斗,用煮后药),白茯苓5两,商陆5两,萎蕤1两,白芷2两,藁本2两。

【制法】上㕮咀,以前药汁3斗,并研桃人1升,合煮,取1斗5升,去滓。瓷瓶贮之,纳甘松、零陵香末各1两人膏中,搅令匀,绵幕之。

【功能主治】令皮肤悦泽白润。主面多(黑干)(黑曾)及手皴。

【用法用量】每夜用涂手面。

摘录自《千金》卷二十七

【别名】仙方凝灵膏、凝灵膏、神仙茯苓膏、辟谷凝灵膏。

【处方】茯苓(净,去皮)、松脂24斤,松子仁12斤,柏子仁12斤。

【制法】上药皆依法炼之。松、柏仁不炼,捣筛,白蜜2斗4升,纳铜器中汤上,微火煎1日1夕,次第下药,搅令相得,微火煎7日7夜止,为丸如小枣大。

【功能主治】轻身明目,不老。发白更黑,齿落重生,延年益寿。

摘录自《摄生众妙方》卷二

3、摄生众妙方处方

【处方】大白茯苓不拘多少。

【制法】上为细末,用水漂去浮者,漂时先令少用水,如和面之状,全药湿方入水漂澄,取下沉者,以净布扭去水,晒干,再为末,再漂再晒,凡3次,复为细末。每末1斤,拌好白蜜2斤令匀,贮长瓷瓶内,箨皮封口置锅内,桑柴火悬胎煮尽1日,抵晚连瓶坐埋五谷内,次早倒出,以旧在上者装瓶下,旧在下者装瓶上,再煮再入五谷内,凡3日夜,次早取出,埋净土中7日,出火毒。

【功能主治】痰火。

【用法用量】每早、晚用3-4匙噙嚼,少时以白汤下。

摘录自《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4、景岳全书处方

【处方】当归3钱,白蒺藜3钱,羌活3钱,生地3钱,熟地3钱,甘草(去皮)3钱,连翘3钱,木通3钱,士茯苓半斤。

【制法】上为粗末,用水5-6碗,熬将半,用绢滤去滓,再熬成膏,晾冷。

【功能主治】杨梅疮,疯毒。

【用法用量】每服1大酒钟,日3次。轻者5-6料,重者10料痊愈。

【注意】熬药须用砂锅,忌房事、鸡、鱼、牛肉、椒醋发物。

5、论养茯苓膏

主要食材

云茯苓、淮山药、薏苡仁、白莲子、广陈皮、鸡内金等。

历史渊源

茯苓(FúLíng)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录》: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 茯苓,东汉名医张仲景即入药治病,唐朝孙思邈熬茯苓膏,以延年益寿,轻身明目,年轻不老。清朝御膳房为慈禧太后健脾开胃特制的茯苓夹饼,现已成为誉满全球的北京名吃。

传说

相传,康熙皇帝年幼时患过天花,可是痊愈后,不仅脸上留下了几颗浅浅的麻子,身体也十分虚弱,吃的东西难以消化,经常腹泻,四肢倦怠,懒于言语。顺治帝见此十分着急,亲自召见太医院官员,讨论如何调理“小主子”的身体。

御医们几经研究,认为茯苓利水渗湿、补脾宁心、平火止泻、开心益气,久服还可延年。于是提议用茯苓为小主进行调理,此提议马上得到了院使和顺治帝的同意。

但是由于小主患天花期间,药吃得太多了,所以不愿再吃苦药。御医们会诊后认为食疗为上策,用药是下策,于是,御医和御厨们开始共同研究如何用茯苓做成食疗佳品。

几经研究试制,最后制成“茯苓膏”,且小康熙很喜欢吃这种风味独特的点心,不久便脸色红润,开始读书习武。后来,“茯苓膏”还成了很有名的宫廷食品。

配料及食用方法

配料:论养茯苓膏,由知名中医与资深药师逐一精选云茯苓、淮山药、薏苡仁、白莲子、广陈皮等具有健脾养胃功能的纯正药食同源品,秘方配制而成; 膏滋完全遵循传统古法,精工秘制,蜜炼而成;膏成之后,经专供北京奥运会的中国最先进的食品车间分装、灭菌、检验、质控,洁净卫生,食用方便; 膏滋有100%天然食材制成,绝不含任何化学防腐剂;膏中或有少量固形物,为天然食材的粗纤维,益于效用,不影响食用。

食用方法:开袋后直接食用,亦可以150ml开水冲调搅匀后饮用。

最佳食用时间:九点到十一点,此时脾气主运,益于补脾养胃。

食养特点及适用范围

食养特点:涵养脾胃

适用范围:吃饭不香或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者;不耐寒凉油腻,自幼脾胃虚弱,经常腹泻者;营养不良,疲乏倦怠,面色萎黄者;稍有触碰,容易出血者;肌肉、口腔、嘴唇等不舒适者;过度甘味、思虑忧愁时;长夏、潮湿的时令季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