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茶
兰花茶,条索细卷呈弯勾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峰显露,兰花香型,鲜爽持久,滋味甘醇,汤色嫩绿明净,泛浅金黄色光泽,叶底匀整,呈嫩黄绿色,梗嫩芽壮,叶质厚实。兰花茶正宗产地是安徽省泾县里坞坑,在皖西霍山县境内的杨三寨风景区也有5千亩的兰花茶生态茶园。
1、品质特征
兰花茶
小兰花是用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的正常芽梢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烘青绿茶,其特征是:外形芽叶相连成朵,自然舒展,色泽翠绿显毫,冲泡后如兰花初放,枝枝立于杯中,带兰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成朵,叶质厚实耐泡。
人称“头开扑鼻香,二开刚来汤,三开才出汁,四开五开正好喝”。
兰花茶色泽碧绿,银毫显露,汤色清明,滋味清醇,闻之兰香怡人,饮之回味甘甜;可与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名茶并驾齐驱。
2、发展历程
兰花
此外在临县霍山县东西溪乡杨三寨村栽培有5千亩生态兰花茶。
五十年代初开始改制炒青,出产“舒绿”。当年只南港一地就改制炒茶青3500担,以后逐年增长,1954年舒城出产炒青10000担。
此后,兰花茶产量大减,1954年全省只出产兰花茶6630多担,其中舒城2880担,无为1200担,巢县2300担,1958年增到8400担。
根据以上历史资料,可以肯定当时舒城为创制兰花茶的发源地。
3、产地环境
兰花
茶树与兰草根脉相连,吸吮着兰花之清香。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也是形成兰花茶品质极好香气独特的重要条件。
霍山县杨三寨村境内有着尚未开发的杨三寨风景区,方圆35公里,5千亩兰花茶产区就分布在这里。山高路远,人烟稀疏,境内无任何工业污染。
同时,杨三寨景区还是皖西兰花产地,野生兰花遍布山林,与茶树共取天地之灵气。
4、相关历史
早在清代以前,当地就有兰花茶生产,清光绪年间,舒城晓天和山七里河为兰花茶主要产区。年产茶叶千余引(每引折合旧秤一百二十斤)。
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著《安徽茶经》载:“传说在清朝以前,当地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由他主编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和《制茶学》中阐明,小兰花茶与碧螺春、太平猴魁、涌溪火青、六安瓜片、铁观音等名茶同在清朝创制。
据此,兰花茶迄今至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5、名字由来
兰花茶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芽叶相连于枝上,形状好像一枝兰草花;二是说,采制时正值山中兰花盛开,茶叶吸附兰花香,故而得名。年产茶叶千余引(每引折合旧秤一百二十斤)。
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著《安徽茶经》载:“传说在清朝以前,当地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到了元、明、清时期,兰花茶的名声越来越大,曾用此茶作为官吏薪给和军队饷银。后来,由于茶农贫困,茶园荒芜,兰花茶一度衰落,濒于绝迹。经过茶乡人民的不断努力,兰花茶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6、采摘工艺
采摘
兰花茶
工艺分杀青、初烘、足烘三道工序。
杀青
杀青用斜锅,二口或三口一组,砌成一灶。炒茶的竹丝帚分大、中、小三种,大帚竹丝较粗硬,小帚竹丝较细软,竹丝和把柄各长尽余,径粗三、五寸,依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选用。杀青温度,第一口锅底见微红,其余锅温依次下降。投叶量100-150克,不得超过250克。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回旋翻炒,抖散水汽,动作先慢后快。
待叶质柔软时,改用“紧把”将叶子旋入竹丝之间,起揉条作用。“紧把”和“松把”结合,叶子在竹丝帚内吞吐,即“紧把”揉、“松把”透。两种炒法巧炒结合起来,使叶子既搓卷成条,又保持翠绿色泽,香味鲜爽。杀青用三口锅,要求“一锅炒瘪、二锅炒熟、三锅炒细成条”。
初烘与足烘
初烘温度高,投叶量少,足烘温度低,而投叶量多。边烘边翻,轻翻勤翻,防止断芽碎枝。初烘到七成干后,摊凉拣剔后,进行足烘。足干后即装桶贮藏。上一篇:厦门云香茶叶有限公司
下一篇:大益7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