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木板大鼓

科普小知识2022-09-22 14:38:19
...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书,地方色彩浓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地区最流行的一种汉族曲艺鼓书形式。沧州木板大鼓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由于演唱它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这种艺术形式已濒临灭绝。据有关部门调查,还能坚持演出的木板大鼓老艺人不过10名,年长者近70岁,年小者56岁。当地文化部门虽然举办过几次培训班,以求传承此门艺术,但是收效甚微。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简介


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是流传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汉族曲艺鼓书形式,又名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表演时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

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书”,地方色彩浓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地区最流行的曲种。其产生年代尚无实据可查,据知近百年来就有了驰名艺人赵老万(艺名“大老鸹”)。这种曲艺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当地做买卖“吆喝”等曲调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起初在深泽、无极、藁城等县广大农村流行,后来普遍到冀中各县,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山西、河南等省也有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简练有力,富有健康活泼的地方色彩。演唱时可以单口唱,也可以对口唱,伴奏只用木板和一面小鼓,不用其它乐器,学习起来比较方便,因而容易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推广普及。其传统节目均系中篇(老百性习称“八回书”),如《响马传》等。

2、历史溯源

木板大鼓渊源及创始者,已无从查考。仅知早年称小口鼓时,有南皮县贾家九堡村人李尚志以唱木板著称。李传弟子有河间人张百奎、大城人曹占奎以及崔登奎、李殿奎、邓连奎(引自王双驰于民国初年拜师时转抄的《清门谱序》)。另据香河县老艺人陈怀德说:"清乾隆时,山东人李文通逃荒到京东落户,以演唱小口大鼓为业,教授弟子曹占奎、崔登奎、邓殿奎、李振奎、张百奎,世人盛称'清门五奎'。"以上二说虽有小异,但相同处甚多,如均是"清门","五奎"中曹占奎、崔登奎、张百奎名姓相同,只李殿奎与李振奎、邓连奎与邓殿奎只一字之差且音近。前者系据艺人文字祖谱,后者为口碑,或可有误,两者所述盖为一事,李尚志与李文通当是一人。据此木板大鼓在清乾隆时即已形成。


木板大鼓

清咸丰年间(约1851年前后),大城县清门木板大鼓名家田东文(邓连奎之徒)及其弟子马瑞林(马大*)、马瑞河(马三疯子)均是木板大鼓名艺人。后马瑞河改木板为铁板,中三弦改为大三弦,创新唱腔,使与木板大鼓在形式上有了区别,又经弟子朱化麟(大官)发展完善,创成西河大鼓。

木板大鼓后来流入京津,经许多艺人改革,又形成了京韵大鼓。木板大鼓艺人田玉福的弟子,安次县人翟青山和魏德祥则在融合木板大鼓和落腔调的基础上,创出单琴大鼓(琴书)。同样地,在河北北部的廊坊、唐山、承德等地,早年流行的京东大鼓、乐亭大鼓也都是木板大鼓在上述各地与当地民歌、小调融化而逐渐繁衍而成的曲种。

清乾隆中叶(1756年前后),香河县刘宋镇人邓连(殿)奎,一改"小口"木板大鼓的单一板式而为、、、等,又以钢板代替木板击节伴奏,所唱与原木板大鼓大不相同,被称为"京东怯大鼓",后来衍变成为"京东大鼓"。清代是木板大鼓的兴起、盛行时代,至民初又逐渐衰微,唯有流行在沧州一带的木板大鼓,一直流传不衰。据艺人口述,这一支派由清初木板大鼓艺人李文志所传留,至清道光年间,沧州地区代表人物首推沧州旧州北关人庞凤城(1840--1920)。庞为李之第四代传人,曾行艺于东北、山东、天津等地,影响很大,传人众多。其弟子中以胡金祥(沧县义和庄人)、赵金香(艺名赵二碌)、曹金升(沧县曹庄子人)等人名望最大。再传弟子以李宝兴、姜宝升、高宝泉为代表人物。姜宝升的高徒有温贵泉(又名温元书)、何贵海、温贵泉弟子刘印在(凤喜)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木板大鼓名家,其子刘建军l徒杨华升为河北省曲艺团木板大鼓演员,兼唱西河大鼓、京东大鼓。

在沧州,木板大鼓另有王福贞和穆汉青两个支派。王福贞本从师扬世友(舍命杨)学唱西河大鼓,后改唱木板大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沧州一带驰名,人送绰号"沧州红",弟子众多,其中张祺信、路祺林、刘祺明较为有名。穆汉青及其老搭档朱恩波亦是驰名的术板大鼓演员。

3、艺术特色

沧州木板大鼓书脱胎于民间,其内容表达上,有的歌颂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众疾苦,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描绘农村生活等等。沧州木板大鼓书表演者多为民歌艺人,以庞风成为代表的庞派、以王福祯为代表的王派、以穆汉青为代表的穆派,在历史上影响最大。

4、传统书目

木板大鼓传统书目初以短、中篇为主,后来出现了长篇。其中,短篇书目有《老鼠告猫》、《劝人方》、《湘子上寿》、《度林英》、《郭巨埋儿》、《刘云打母》、《丁香割肉》、《古城会》、《单刀会》、《三婿上寿》、《西厢》、《朱买臣休妻》、《目连救母》、《赵五娘》、《鸿雁捎书》、《洞宾打药》、《太公卖面》、《宝玉探病》、《绕口令》等百篇以上;中篇书目有《响马传》、《二度梅》、《五毒传》、《葛红霞扫北》、《千里驹》、《天门阵》、《姜公案》、《武松传》、《呼延庆打擂》、《回龙传》、《少西唐》、《王起卖豆腐》、《回杯记》、《金环记》、《金钱记》等近百部。长篇书目有《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金盒春秋》、《走马毒秋》、《锋剑春秋》(以上统称六部春秋)、《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飞龙传》、《包公案》、《刘公案》、《海公案》、《马潜龙走国》等数十部。

5、代表人物


木板大鼓

刘凤喜艺名刘银在,生于1938年,沧县东庞河村人,幼年拜温贵泉为师学艺,1971年参加沧县文工团为专业曲艺演员,现为全国曲协会员,河北省曲协理事,沧州市曲协副理事长,现已从沧县文化馆群艺组退休。

刘凤喜是现今沧州木板大鼓的代表人物,他功底深厚、口齿利落、嗓音宽厚,在唱腔上讲究委婉多变、韵味醇厚,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上表情达意、刻画人物细腻淋漓。他不仅丰富了沧州木板大鼓的曲调而且注重木板大鼓接班人的培养,培养了众多弟子。

刘凤喜是第一个把沧州木板大鼓曲种搬上舞台的人。1974年他演唱的《夜探潇湘》除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外,并定为全国电台交流节目,多次在*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台播放。他演唱的《鸿雁捎书》、《娶女婿》、《责任制后的新风》等新书段先后得到市级奖。1985年在河北省曲艺汇演中获繁荣奖、表演奖,《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刊登了他的表演剧照。

6、音乐结构

沧州木板大鼓书音乐结构完整,三种不同节奏的板式分别为头板、二板、三板,板速有较大幅度的伸缩。从风格上讲,其唱腔浑厚粗犷,有时似说似唱、似叙似述,地方气息浓郁,句尾声调较重,多为背宫腔。

7、演唱形式

木板大鼓的演唱形式,为演员左手执木板击节站唱,所用木板为小木板,右手执鼓楗,按演唱需要击鼓,早期另有一人用中三弦伴奏,二十世纪以来均改为大三弦。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浑厚,对北方许多鼓书与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竹板书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

8、传承价值

沧州木板大鼓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由于演唱它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这种艺术形式已濒临灭绝。据有关部门调查,还能坚持演出的木板大鼓老艺人不过10名,年长者近70岁,年小者56岁。当地文化部门虽然举办过几次培训班,以求传承此门艺术,但是收效甚微。

为了保护抢救沧州木板大鼓艺术,河北省将之列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试点,沧州市文化局专门成立了拯救小组,整合全市的力量,共同拯救木板大鼓。当地宣传文化部门组织木板艺人对部分唱段进行了录音录像整理,并针对沧州木板采用"口传心授"教徒,没有文字记载的不利因素,加大木板大鼓文字整理工作,根据木板大鼓艺人唐贵峰口述整理了7万多字的长篇木板大鼓《回龙传》,还开办书场以留住观众。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西南新耳草

下一篇:张启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