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仡佬族婚俗

科普小知识2022-09-22 20:50:36
...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订婚时,要吃“鸡卦酒”,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鸡卦”谐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

1、仡佬族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后称僚人,宋代朱铺的《溪蛮丛笑》中称为“仡佬”,到了明代资本就定下来了,田汝成的《行边纪闻》中明确的说:“仡佬”一曰“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解体后,僚人就大量外迁了。后来和汉、苗民族杂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仡佬族

人口

仡佬族有43.7万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北部的遵义、安顺、六盘水、黔西、织金、六枝、关岭、普定、大方、清镇、仁怀、平坝、金沙、兴仁等县(市),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仡佬族居住比较分散,常常与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

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饮食

仡佬族因居住地区不同,饮食也不一样。山区以包谷为主食、平坝地区以大米为主食,其次是小麦、薯类等其他谷物。

服饰

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但在一百多年前,一些地区的妇女穿“桶群”。桶群分上中下三段,上下两段用麻织,间杂青百条纹,中间为羊毛织,染红色。脚穿尖钩鞋。上衣及腰部,袖、背绣花,上端开领口,穿时头顶往下套,称为“仡佬袍”。头挽发髻,花帕盖头等,这种服饰现代已不多见。

2、古老的婚俗

吃“鸡卦酒”是在姑娘家举行的,未来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认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献“鸡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献给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时也要恭维老伴一番,说“娃娃是她养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说,这是人类母权制在婚姻上由母亲做主的遗风。

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1-2颗,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夫家视处女为一种可畏的东西,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个中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

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这时候,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唱“哭嫁歌”。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一跨进屋,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还有一些和别的民族相异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妆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为父母包办,重彩礼,现在也改变了,选择吉日后,迎亲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亲人陪同撑着伞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3、婚俗来历

务川古为蛮夷之地,春秋战国先属巴,后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蜇僚奉诏置务川县,据唐《元和志》载,务川“因川为名”。唐初田克昌以其地卜筑思州,思州遂为田氏守地。后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夜郎要路,请置郡以抚之,乃置宁夷郡,务川属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的婚姻在早期是比较*的,男女青年在日常交往、生产劳动中,对歌、谈情说爱,就以大树或大石为媒,缔结婚姻。明嘉靖《思南府志》中有记载:“思南之地渐被华风。”“汉民尚朴,婚娶礼仪服食*与中州多同。”“夷、佬渐被德化,俗效中华。”,中原汉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三媒六证”的婚姻礼教迅速改变了仡佬族*、浪漫的婚姻风俗。至清代,仡佬族的婚嫁礼俗已发展成为一项系统、规范的礼制活动。清代务川人申伯符编撰的《南园纪事》中即有详细记载:“婚礼。不侈聘币,初,通媒投红柬不书名,以口授意,谓之头媒。女家首肯,媒乃自具名柬以投,谓之二媒,约成矣。媒请女家摅,请女亲族等,名谓之书单,持与男家分书红柬,定其称呼,诹吉具柬,偕香烛、喜炮、首饰、布匹、茶、盐、酒、脯下聘。聘之日,女父香奠帛、行告祖礼,招亲族邻里设席陪媒,谓之插香。两姓世为婚姻者,曰老亲。初联曰生亲。生亲仪文毕备,然皆称其有无。老亲,诸事从略者有之。将婚矣,预遣媒谓女庚配男诹吉迎娶。娶有日,先期过礼,备钗钏衣裙请女冠笄。城中女家于未嫁前一日,押送奁妆到婿家陈设,为女挂帐而归。乡村道里辽远者,则随彩舆以往,女辞祖登彩舆,鼓吹旗帜,以次排列于道。女之伯叔兄弟与偕,谓之送亲。彩舆回,婿盛服门扶女,初就家龛前行奠雁礼,随导女于房,行合卺礼。用傧相皆以亲串之,齐眉多福者主之。诘朝庙见后,拜亲长于堂,谓之拜客。三日后新妇下厨,择日宴客,而礼成矣。亲迎多未举行。其有童养于男家者,未成礼前,谓之闲房,省插香过礼诸仪节,婚日礼从同。”发展至今,仡佬族的婚俗虽然在清代的礼制程序上有所减少,但在整个婚嫁过程中,仍然大体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仡佬人家也仍然十分讲究这种传统的规范的婚俗礼制。

仡佬族的婚嫁习俗是一项程序繁杂、礼制规范的民间礼仪活动,男方的程序为:提亲,交礼,发茶,装香,开庚,报期,迎娶。女方相应为:放话,盘媒,备嫁,哭嫁,发亲。提亲,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媒,叫做“讨口风”。女方则“放话”,回应男方提亲事。交礼,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说媒。女方则请来家族尊亲,“盘媒”。主要盘问男方家境家风,考察媒人德行。这个过程中,开不开亲要得到男女两家同宗三代的同意。故曰“六证”。发茶(又叫“拿人情”,即聘礼),一般有:初媒(俗称头道人情),给女方家父母送荤人情,叫吃头道茶;二道媒(俗称二道人情),除给女方家父母送荤人情外,还要给伯爷、叔子送素人情,叫吃二道茶;三道媒(俗称三道茶),三道茶送礼的具体范围、人情大小男方必须请媒人到女方家问清楚。女家根据自己的亲戚关系,向男方“派人情”,一般送荤人情的范围扩大到外公、外婆、舅舅、姑姑等三代直系亲戚,其它亲戚则送素人情。发茶一般在端阳、重阳、中秋、腊月、春节等节庆日子。三道茶实际上是告知亲戚女儿要出嫁的消息,亲戚根据人情大小、亲疏关系准备“打发”,主人家也开始置办女儿的嫁妆。三媒成矣。装香,又叫“插香”。男方家备办五色布料、荤素人情、糖果糕点、酥食麻饼、“香香”(即花生、葵花、核桃、板栗等)以及大小龙凤烛各一对,还要香纸、鞭炮、袱包若干。袱包上写女方家的祖先名讳,焚化者男方则自称为“婿、孙婿”。所有东西用茶盆装好,由媒人带领送往女方家,摆在堂屋神龛下,并举行祭拜仪式:点香、燃烛、焚化钱纸袱包、鸣放鞭炮。“装香”,有订婚的意思。装香后,婚约就不能更改。开庚,男方托媒去女方家索讨生辰八字。报期,礼请八字先生依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择定婚期,俗称“看期辰”。然后带上八字先生书写的“报期书”,备礼到女方家协商确定婚期。俗话说“看就期辰定就年月”,婚期确定后,双方开始准备婚礼。女方:姑娘在出嫁前,有断食的风俗,少则三天,多则七、八天。要苦练哭嫁歌,仡佬人把哭嫁叫“哭姊妹”,是因为姑娘哭嫁时,陪伴她的都是平时要好的姊妹,这些姑娘在喜期到来的前几天就厮守在一起,早晚形影不离,她们一呼一应以歌代哭,互诉衷肠,相叙离情别绪,故称“哭姊妹”。男方接亲队伍到女家附近后,要首先由媒人和“押礼先生”(即司礼)向女方家报信,递“投书”,然后接亲队伍才能进入女方家。女方派一人(与女方同姓)在大门外迎接新郎和“押礼先生”,三人共同向“香火”作揖后,导引进入堂屋。对完礼后,司礼摆出男方的礼品(礼品上都要放一“书子”,如红鸡蛋里放“团书”,礼品正中放“仁、义、礼、智、信”书,还有“请书”,“正启书”等),然后由女方选一福气好的男子用男方特制的“发烛”点燃龙凤烛,举行“过礼”仪式:先拜天,面向“香火”下跪,敬酒三杯,磕头三个,然后面向大门下跪敬酒三杯,磕头三个。后拜地,仪式同上。这时司礼拿出“报书”一封,交与女家,女家派一人持“报书”立于大门槛上报喊女家亲戚:“堂前有请,领书领酒”,次序依次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舅舅、姑姑等,被喊到者到堂屋接受新姑爷的跪拜和敬酒,这一套礼仪被称为“传书过礼”。姑娘这时出来哭媒人、哭新郎。席间,司礼还要分别送出“饭书”、“菜书”、“酒书”、“茶书”,以表示对饭厨、菜厨等人的感谢。饭毕,开始“发亲”,“发亲”的时辰也是预先请八字先生算过的。吉时发亲,首先焚烧女方祖先袱包,然后牵出姑娘,在香火前哭拜祖先,数次哭拜后,出门登轿。登轿时要从轿前放有铜钱的筛子上踩过。女方同姓兄弟把轿子抬到房屋背僻处,然后交与男方轿夫。新郎再次到堂屋,拜别岳父母等亲人,并接受岳父母“挂红”。“挂红”,又叫“拴红”,即在新郎的肩上斜挂一幅红布或红床单,男亲挂右肩,女亲挂左肩。女家要以“送亲客”陪送姑娘到男方家。姑娘的嫁妆中,两口大红箱子是必不可少。箱子里装有一袋米和两个碗,这是父母送给女儿的“衣饭碗”,是父母给女儿的最好的嫁妆,是女儿今后生活富足的母本。男方:男方预先要准备龙凤烛一对,发烛一对以及喊“夫子”、轿夫。

迎娶到家后,新郎首先进堂屋跪拜父母,然后取下“红”挂在大门上。男方这时选派一位齐眉多福的妇女为新娘铺设床被。铺好床后,鸣鞭炮迎花轿,举行“回车马”的仪式:桌案上备猪脑壳一个、烛一对插于猪鼻内、香三柱、酒三杯、长钱若干,雄鸡一只。并抬着轿子转三圈。最后抬轿进堂屋,铺床妇女牵出新娘(新娘仍然要从轿前放有铜钱的筛子里踩过),带入新房。再次鸣鞭炮迎接“送亲客”到堂屋,并以茶席、酒席、饭席招待。用完饭后,新娘及男方父母依次为“送亲客”中与新娘最亲的人“挂红”,然后由新郎亲自燃放鞭炮相送(“送亲客”不管路程多远都不能在新郎家过夜)。送走“送亲客”后,接着举行“见拜”的仪式:铺床妇女牵出新娘,与新郎一同拜天地,拜父母,接受父母的祝福、封赠。拜过父母,新娘马上跑回新房。新郎则还要跪拜舅舅、姑姑等其它亲戚。新婚次日,为“复言”,一些错过“正酒”的亲朋好友在这一天还可以补“人情”。新娘则在早晨与新郎一同把自己亲手做的布鞋跪送给父母和其它亲人,并改口为“妈”、“爹”等称呼。新婚再次日,为“复二言”。新媳妇要用从娘家带来的米为全家人煮饭,这一顿饭叫“孝和饭”,也叫“团圆饭”。新婚第四天,新婚夫妇要备礼回家,俗称“回拜”或“回门”。新姑爷到岳家后,要先进堂屋,放下礼品,然后出来鸣放鞭炮。放的鞭炮越多,岳家越觉脸上有光。“回拜”不能在娘家住宿,必须赶回。至此,一场婚事全部结束。

仡佬族的婚嫁习俗根植于仡佬族的整个社区,是每一个仡佬族人生活中都要经历的重要的礼仪活动,婚嫁习俗从“提亲”到“嫁娶”,程序繁多,礼仪完备,具有严格的礼制规范性。同时,讲究严格的禁忌性,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忌讳的内容,尤其是梳头、铺床、发烛等环节,半点出错不得。仡佬族的婚嫁习俗从清代以来,传承至今,基本内容仍然未变,仍然保留着“三媒六证”、“装香订亲”的古代礼仪,是仡佬族历史文化的遗留和表现形式,是仡佬族民俗、心理、礼仪、道德的具体体现,寓含着仡佬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寄托着仡佬人美好的期盼,较完整地保留了仡佬族的历史文化。

上一篇:八排瑶族婚俗

下一篇:赫哲族婚俗